科学巨人牛顿与英国币制发展
2023-11-03黄希韦
黄希韦
2017年,英国皇家造币厂推出面值为50便士的牛顿纪念币,纪念这位皇家造币厂历史上最著名的领导诞辰375周年,其背面图案来自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11命题的图示。这款纪念币荣获当年“年度钱币设计”大奖,限量版精制925成色的银币当前在皇家造币厂官网的售价为50英镑,是其面值的100倍。
1696年春,英格兰财政大臣(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哈利法克斯伯爵查尔斯.蒙塔古(Charles Montagu, 1st Earl of Halifax,1661——1715年)举荐自己在剑桥三一学院求学时的教授和好友牛顿出任皇家造币局监督(Warden of the Royal Mint)。1699年,牛顿升任皇家造币局总办(Master of the Mint)[理论上“监督”(warden)比“总办”(master)级别更高,但后者实际职责更重要,薪俸也更高。在牛顿之前从来没有监督出任总办的先例。 ]。此前,牛顿尽管已是蜚声欧洲的科学巨人,但除了担任剑桥大学选区的国会下院议员,并没有获得任何与其名望相匹配的官方荣誉,收入也不高。哈利法克斯伯爵很早即承诺帮助牛顿谋取一份收入优厚的公职,但一直无果,两人的友谊甚至为此蒙上阴影。伯爵出任财政大臣后终于有机会向老友践约。
在英格兰,造币厂监督和总办的职务本来只是安置耆老领干薪、不必承担任何实际职责的祠禄之官,类似我国宋代的提举宫观使。实际上在通知牛顿任命的尺牍中,伯爵保证这份差事不会占用牛顿的时间和精力,牛顿可以继续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但牛顿则报以极大的热忱,其人生的最后30年几乎全部投入造币局的管理工作,直到1727年逝世。领导皇家造币厂期间,牛顿主持了1696年钱币大重造和1707年苏格兰货币重造;重拳打击伪币犯罪;改进钱币检测技术,提升造币厂管理质量和运营效率,并为英国过渡到金本位制度作出历史性贡献。
走马上任
图1 牛顿肖像,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 1st Baronet,1646-1723)创作于1702年,布面油画,75.6cm×62.2cm,英国国家肖像馆(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收藏。
1696年3月,牛顿正式赴位于伦敦塔的皇家造币厂走马上任。其时货币大重造已经开始,但原造币监督办差不力,尽管工人每周六天加班加点,还是无法满足大重造的产量需求,导致全社会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牛顿可谓临危受命,他在化学和数学领域的造诣、实证精神、事必躬亲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于主持货币重造和运营造币厂大有裨益。他深入研究了皇家造币厂的历史和工作流程,鼓励工匠提升技艺,倡导最佳实践;他实际测量了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大量钱币,并留下了详尽的记录;他参与汇总和检测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维戈湾海战中英军缴获的法国和西班牙财宝。牛顿格外爱惜羽毛,在任内两袖清风,曾拒绝多达6000英镑的巨额贿赂,在当时贪腐公行的英国官场堪称难得的清流。当然,皇家造币厂总办一职俸禄优厚,每年达1500英镑之多,牛顿本人的财务状况因此得以根本性的好转,尽管后来在“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中损失惨重,但到去世时牛顿的遗产总额达到32000英镑,在当时堪称豪富。
30年的漫长任期中,牛顿历仕威廉三世、安妮女王和乔治一世三朝,参与了当时英国金融货币领域的最高决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朝廷命官之一。牛顿留下数以百计的文件和公私信函,成为人们复盘和研究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货币、金融、经济、社会和政治历史的弥足珍贵的史料。
图2 葡萄牙1729年八埃斯库多金币,重28.6克,直径37毫米,含金量91.7%(22K),正面为葡萄牙国王若昂五世(Joao V,1689——1750)头像,背面为葡萄牙王室盾形纹章。
打击伪币犯罪
当时的英国,伪币犯罪极为猖獗,据牛顿估计,当时全社会流通的钱币中约20%为伪币。尽管制造伪币在英国被视为谋大逆(High Treason),适用最残忍的刑罚,男性罪犯处以绞刑和肢解,女性罪犯处以火刑。但在刑侦和司法实践中,将伪币团伙主犯抓捕、起诉、定罪的技术难度很大,黑恶势力也不乏高层保护伞,往往得以逍遥法外。牛顿证明了自己作为刑事侦探和公诉人的才能同样堪称一流。他乔装打扮出没在酒吧、客栈,搜集情报、发展线人网络,并参与了超过100次的对证人、线人和嫌犯的交叉质询,亲手搜集证据,成功地对28名伪币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当时英国头号伪币犯罪团伙的主犯威廉.查隆纳(William Chaloner,1650——1699年)最终被牛顿送上了绞刑架。
作为科学家,牛顿对“精准”极度执迷,并对自己的才能和荣誉极度珍惜。他曾自豪地宣称,在他任内,钱币的精准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他在化学领域的学术优势保证了当时皇家造币厂制造的金银币保持着高纯度水准。英国从12世纪起形成的惯例是,皇家造币厂生产的钱币要随机抽样,交伦敦金匠行会进行第三方独立检测,以确保其直径、重量、金银含量等指标符合标准,称为“皮克斯检测”(Trial of the Pyx)。皮克斯源自古希腊语词汇pyxis,意为“小木箱”,指专门从造币厂运送供检测用钱币的小箱子,平时存放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皮克斯厅,检测的地点在威斯敏斯特宫。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自1870年起改为每年在伦敦金匠大厅(Goldsmiths’ Hall)举办。1710年的皮克斯检测称皇家造币厂生产的金币纯度不达标,牛顿为此大为光火。牛顿最后成功证明,造币厂生产的金币完全符合标准,误差是测试用的金盘纯度高于标准22K皇冠金所造成的。
在皇家造币厂总办任内,1703年,牛顿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及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为表彰牛顿对王室的贡献,1705年4月在访问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时,安妮女王晋封牛顿为骑士,使牛顿成为英国历史上继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st Viscount St.Alban,1561-1626)之后第二位获此荣衔的科学家。
对金本位制度的历史贡献
1717年9月,在致财政部部务委员会诸重臣的一份报告中,牛顿对金银复本位制度下的金银比价问题提出建议,得到财政部的采纳。当年12月,乔治一世国王颁布谕令,将1几尼金币的价格固定为21先令,不再变动。当时1几尼金币折合纯金7.6885克,1先令折合纯银5.57克,这样折算金银比价为15.2,远高于同期欧洲大陆的水平,使得使用金币更便宜,价格也更稳定,吸引外国黄金流入英国,白银流出英国。十八世纪,葡属巴西殖民地发现了丰富的黄金矿藏(Brazilian Gold Rush),因英国和葡萄牙的同盟关系,葡萄牙的金币在英国也可作为法偿货币使用,英国流通中的金币因此大大增加。同时,英格兰银行发行的纸币也越来越为公众所接受。英国的银币和白银则继续外流或被窖藏。实际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欧洲从中国的进口也持续增长,全欧洲都存在白银持续流入中国的现象,金币和纸币的应用越来越广,小额交易中使用金属价值小于面值的各类贱金属或银合金辅币或代币也越来越常见。
到1 8 1 6 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货币大重造(G r e a t Recoinage of 1816)正式以1英镑的至尊金币取代21先令的几尼金币。1金衡磅王冠金(22K)价值46英镑14先令6便士,按此折算,一枚至尊金币(或1英镑)重123.2745金衡格令,或7.98805克。银币的标准则被定为1金衡磅标准银产出66先令银币,面值远高于金属价值,银币成为辅币,英国进入金本位时代。英国之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有更多的国家采用金本位制度,各国货币间的汇率就是金平价的比值,英镑纸币成为全球通行的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