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采取美沙拉嗪结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对DAI评分及TNF-α、IL-8、IL-23水平的影响
2023-11-03李清福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湖南长沙410004
李清福(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临床上发生率快速升高的消化系统疾病,目前医学界对于IBD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是一般认为该病需要尽快治疗,否则可能进展至其他恶性疾病,此外,IBD可造成患者持续的腹痛、腹泻、血便,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学习、工作[1]。基于IBD为炎症引发的肠壁损伤、溃疡,一般予以抗肠壁炎症药物治疗,目前常用药物为美沙拉嗪肠溶片,该药物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进入人体后可通过环氧合酶途径与脂肪氧合酶途径影响肠道黏膜中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合成与表达,以拮抗肠道炎症,保护肠道黏膜并为其恢复提供基础[2]。该方案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肠道炎症疾病的治疗中,包括结肠、直肠非特异性炎症、结直肠炎症性溃疡等,但是有相当比例的报告显示,美沙拉嗪并未完全治愈患者,或者在治疗后出现复发情况。有研究分析认为IBD与肠道菌群紊乱存在一定的联系,基于此,有学者建议针对此类疾病在美沙拉嗪肠溶片的基础上应用益生菌制剂联合治疗[3]。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即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活菌三联制剂,该药物可直接补充肠道有益菌数量,可在短时间内改善肠道菌群表达,同时其具备一定的抗炎效能,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消化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中[4]。为促进IBD的治疗,本研究现尝试在美沙拉嗪肠溶片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并与单药方案进行对照,以明确其有效性、适用性与安全性,为后续推广提供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采集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8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27-69周岁,年龄均值(42.31±6.51)岁,病程4-56个月,均值(17.21±4.16)个月,体质量指数(BMI)16-24kg/m2,均值(19.48±0.67)kg/m2;对照组患者男25例,女15例,年龄25-68周岁,平均年龄(41.81±6.31)岁,病程5-41个月,均值(18.19±4.25)个月,体质量指数(BMI)16-25kg/m2,均值(19.55±0.63)kg/m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入组患者均对本研究完全知情,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自愿书。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伦理准则。
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中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存在明显IBD症状;③患者年龄≥18周岁;④患者可耐受本次治疗药物。
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有认知、神经、精神功能损伤或障碍;②合并有消化性溃疡、胃肠穿孔、慢性胃炎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③入院前1个月内接受过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益生菌制剂等药物治疗;④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入院后均对患者进行C14、消化内镜检查,针对C14阳性群体加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药美沙拉嗪肠溶片(规格:0.25g),口服,1g/次,3次/d,持续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药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规格:0.5g),0.5g/次,餐前30min口服,3次/d,持续8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参考《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四种,具体标准为: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结肠镜检查肠道黏膜表达、血清炎症均全部恢复正常;显效:在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显示患者的肠道黏膜显著改善,血清炎症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疾病体征显著改善,镜检显示黏膜吸收或炎症明显改善,炎症表达有显著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体征与症状均无明显改善,肠道黏膜无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送至实验室,行3000r/min,离心处理10min,然后使用本院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迈瑞BS-400)行酶联吸附实验测定。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Williams疾病活动指数(Williams 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评分项目包含便血、黏膜炎症、腹泻、便秘、疼痛五个维度,单项分值3分,分值越高表示疾病活动度越大,即对患者的损伤越大。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用药方案的药物不良反应,即皮疹、胃肠症状、关节痛、鼻炎、乏力(头晕)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1.0系统软件中进行计算,以(±s)进行计量统计,以(%)进行计数统计,分别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炎症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6、IL-8、IL-23、TNF-α、SOD炎症指标并无差异,而在治疗后患者的IL-6、IL-8、IL-23、TNF-α均降低,SOD升高,且观察组的IL-6、IL-8、IL-23、TNF-α低于对照组,SOD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s)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8周后比较,bP<0.05。
组别(n=40) 组别 IL-6(pg/mL) IL-8(pg/mL) IL-23(ng/L) TNF-α(ng/L) SOD(ng/L)治疗前 观察组 51.44±5.31 42.75±5.44 721.65±52.48 88.65±7.25 1.14±0.31对照组 51.56±5.48 42.19±6.14 718.68±53.75 87.96±7.48 1.11±0.28治疗后 观察组 24.31±5.14ab 14.55±3.16ab 226.75±31.29ab 36.75±4.98ab 1.60±0.31ab对照组 33.75±6.48a 18.06±3.77a 259.63±35.67a 48.65±5.67a 1.41±0.32a
2.3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ADI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便血、黏膜炎症、腹泻、便秘、疼痛ADI指标并无差异,而在治疗后患者的相关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的便血、黏膜炎症、腹泻、便秘、疼痛ADI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表3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ADI评分比较(±s)
表3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ADI评分比较(±s)
便血 黏膜炎症 腹泻 便秘组别(n=40) 组别 疼痛治疗前观察组 1.41±0.23 1.85±0.21 2.03±0.31 2.11±0.24 1.95±0.22对照组 1.46±0.21 1.79±0.24 2.15±0.27 2.08±0.27 1.92±0.21 t 1.015 1.190 1.846 0.525 0.624 P 0.313 0.238 0.068 0.601 0.535治疗后观察组 0.61±0.15 0.77±0.16 0.69±0.18 0.75±0.19 0.71±0.15对照组 0.95±0.18 0.99±0.18 0.87±0.21 1.14±0.18 1.02±0.18 t 9.177 5.777 4.116 9.424 8.368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4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4。
表4 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曾经IBD在临床上属于较为少见的疾病,而近年来受我国居民饮食规律、生活节律改变等问题影响,其逐渐成为临床上的常见消化内科疾病,其具体包含炎症性结肠溃疡与克罗恩病以及其他少量疾病。虽然关于IBD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但是相关分析显示,患者个人饮食长期不规律、生活习惯不佳、遗传、基因、肠道菌群紊乱等均可诱发IBD,当下医学界将其划分为非特异性炎症疾病[5]。
基于疾病性质,目前一般对患者采取抗炎保护肠道黏膜、促溃疡恢复治疗。美沙拉嗪是一种5-氨基水杨酸抑制剂,该药物可抑制肠道炎症,并保护肠道黏膜,此外,其还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因此临床上普遍使用该药物治疗IBD。但是美沙拉嗪并非理想的IBD治疗药物,有大量的报告显示IBD实施美沙拉嗪单药治疗后未见显著效益。后续分析认为美沙拉嗪并不具备直接解决患者肠道应激源的作用,而是改善了应激所致的炎症,其依赖患者本身耐受或拮抗应激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包含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在人体中可与其他厌氧菌黏结于肠道黏膜表层,形成保护屏障,其具备拮抗致病菌与炎症刺激肠道黏膜的效能;嗜热链球菌对于肠道蠕动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同时其可以分泌细菌素,可以拮抗一部分有害菌的生长,此外,该菌可产生SOD,从而促进肠道内的氧自由基清除,降低溃疡面的氧化损伤,且还可以稳定pH值,促进肠道消化,缓解患者的便秘症状;乳杆菌可增强双歧杆菌对于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同时配合嗜热链球菌促进消化,对于肠道菌群具有调节效能[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炎症表达与DA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趋近一致。分析认为,双歧杆菌三联补充后,可改善肠道菌群表达,同时提高肠道黏膜的保护效果,以减少肠黏膜应激,改善症状,促进治疗。同时肠道菌群调节有助于患者恢复正常的消化功能,使患者的消化道分泌表达及肠胃蠕动恢复,以从根本上减轻肠道的应激表现,降低炎症表达。IL-6、IL-8、IL-23、TNF-α是常用的炎症观察指标,在IBD中,其深度参与了疾病的发展与肠道损伤的表达,此类指标的降低表明了联合双歧杆菌三联可增进抗炎效果,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而SOD为氧化损伤的重要相关物质,拮抗氧化损伤可以减少患者肠道受疾病的刺激,同时可为组织恢复、拮抗细胞凋亡提供环境。DAI评分为症状评分,其代表了正常的活动强度,在本研究中,金双歧的主要作用是快速调节肠道菌群表达,以扭转肠道刺激,而腹泻、便秘、便血、腹痛症状的本身来源于肠壁刺激,而金双歧可为肠壁黏膜提供保护。至于安全性,本研究显示两者差异不大,且未观察到常见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的不良反应,可能是益生菌为人体内部的有益菌,在合理的剂量补充下,其并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也可能是双歧杆菌三联的常见症状为腹泻、便秘等,其与IBD出现了重叠,但是总的来说,其安全性较高,并不会影响其他组织与器官。
综上所述,炎症性肠病采用美沙拉嗪结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的用药方案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炎症表达与疾病活动指数,且药物安全性较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