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竹之韵

2023-11-03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21期
关键词:竹子生长

景 雄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

竹,是一种自然界中生长迅速、富有韧性的植物,被人们认为是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的代表。竹子其性刚柔相济,似草似木,世界上第一部竹子专著晋代戴凯之的《竹谱》中写道“植类之中,有物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提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子以其鲜明的特征、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以及广泛的应用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

一、竹子的分布及特征

(一)竹子的分布

竹子属禾本科竹亚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与水稻、小麦、玉米是一个“家族”。竹类植物具有农作物的特点,同时具有森林的特征。竹子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亚洲和中、南美洲属种数量最多,非洲次之,北美洲和大洋洲较少,欧洲最少。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现有竹类植物39 属500余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少数种类可向北延伸至秦岭、汉水及黄河流域,可分为黄河-长江竹区、长江-南岭竹区、华南竹区及西南高山竹区4大竹子分布区。由于竹种资源、竹林面积、竹材蓄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也被誉为“竹子王国”。

(二)竹子的特征

竹子速生丰产。竹子生长速度快,成材周期短,产量高,用途广。竹笋每到春天,破土而出,给人以欣欣向荣、奋发向上之感。冬天竹笋在地下积蓄能量,在春天温度升高、雨水充沛之时,竹笋破土而出快速生长。据统计,毛竹在生长季每天能长20 ~30 厘米,在雨后生长速度更为明显,最快时每天可达114.5 厘米。这是由于竹子每一个节都有分生组织,多个节间可同时进行不同程度的伸长生长。竹子速生丰产的特征对于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竹子是克隆植物属无性繁殖。竹子属于克隆植物,竹鞭(地下茎)发笋进行无性繁殖,营养生长和无性繁殖能力强,一次种植,永续利用。竹笋一部分退笋或为人们食用,一部分则长成了新竹。

通常植物是通过开花结实进行繁殖,然而竹子开花被誉为奇观。最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竹生花,其年便枯。”《广志》记载:“竹实可服用。”《晋书》记载:“竹生紫花,结实如麦,青皮中米白味甘。”《种艺必用补遗》记载:“竹有花辄槁死,结实如稗,谓竹米。”《本草纲目》记载:“竹实主治通神明,轻身益气。”大部分竹子开花后,成片竹株枯死,故在古代竹子开花被视为不祥的征兆。传统地方志里有“竹生花其年必旱”“竹有花非年饥即兵乱”的说法。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竹子开花学说主要有周期说、营养说及气候说,竹子的生理成熟是其开花结实致死的内在原因,环境条件(营养、气候)是影响竹子开花的外界因素,均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与福祸无关。

竹子生长竹节不变,茎秆无法增粗生长。竹子出土时的竹节就是长大后竹节的数量。图1 为竹子茎的横切面,竹子是散生维管束,没有成形的维管柱,无形成层(侧分生组织)。俗话说“笋有多大,竹有多粗”,就是由于竹子茎不能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外直中空且有节,有明显的节和节间。竹子长出笋后只能往高生长,不能增粗生长。古人以“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清气若兰,虚怀当竹”来形容人的品质如兰花香气一样淡雅脱俗,心胸像竹子一样容纳万千。

图1 竹子茎的横切面

图2 竹子纤维形态及结构

图3 竹子的用途(图A、B、C 为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部分图片由国际竹藤中心国际竹藤展厅提供)

竹子力学性能特性突出。竹子体轻,力学强度大,竹材的抗拉强度约为木材的2 倍,抗压强度比木材高10%左右,竹材单位重量的抗拉强度为钢材的3 ~4 倍。竹材较一般木材干缩量更小,且具有更高的强度、柔性和韧性,特别是它的顺纹抗拉和抗压强度,如顺纹抗拉强度高达180 兆帕,优于大多数木材。竹子优异的力学性能主要来源于其单向排列的高强度竹纤维细胞。因此,竹纤维细胞的长度、长宽比参数等会显著影响竹子的力学特性。

二、竹子的栽培技术

竹子分为散生竹、丛生竹和混生竹。竹子的栽培需要根据不同竹种对产地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竹子栽培一般可采用移竹栽植、移鞭栽植、截秆移蔸栽植、实生苗育苗等方法,不同的竹子类型适合的栽培技术有所差异。

(一)移竹栽植

主要适用于散生竹栽培。散生竹除了严冬,其他季节均可栽植。可选用鞭芽饱满、鞭根健全的1 ~2年生母竹,对其来鞭和去鞭按一定长度截取(去鞭长度大于来鞭长度),并尽量保留鞭根宿土栽植,栽植时在已经整地的穴上,先用表土垫底10 厘米左右,然后放入母竹使其鞭根舒展,下部与土密接并填土,先填表土,后填心土,分层踏实。

(二)移鞭栽植

主要适用于散生竹栽培。选取侧芽饱满、根系健全的2 ~3 年生竹鞭进行挖掘,大型散生竹截取80 ~120 厘米为宜,中小型散生竹截取50 ~80 厘米为宜,鞭根上多带宿土,注意保湿。栽植时在穴地填15 ~20 厘米的表土,每个穴中放1 ~2 条竹鞭,再覆10 厘米左右土层,上面可覆盖稻草,周围开排水沟防止积水烂鞭。

(三)截秆移蔸栽植

选取1 ~2 年生健壮的母竹竹秆,在其基部离地面16 ~30 厘米处截断,然后以移竹造林的方法挖取栽植即可。然而,由于鞭蔸没有竹秆和枝叶,得不到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供应,新生竹较细小。

(四)实生苗育苗(种子育苗)

选用千粒重大、种粒饱满的种子进行播种育苗。竹苗对温度和水分的要求高,可将其栽植在背风向阳、疏松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酸性、中性)中育苗,整地时一般耙地深度在20 厘米左右。可施用基肥促进竹苗生长及分蘖。同时,还可以用温床育苗、无性繁殖育苗等方法进行竹子的实生苗栽培。

此外,丛生竹栽培还可以埋秆育苗、埋节育苗以及竹枝育苗等利用隐芽萌发进行栽植。同时,基于丛生竹分蘖的特性,还可以采用分蔸栽植、埋蔸育苗等方式栽植。

三、竹文化及竹子的用途

中国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其竹文化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两个方面。竹子作为一种天然植物,在物质层面,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影响着人们的吃穿住用行;在精神层面,竹文化内涵丰富且独特,因其形态和特征与中国文化中的某些美学理念相关,凭借其独特的寓意,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园林、音乐及民俗等文化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竹子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竹子就是文人墨客的最爱,历代文人常以咏竹明志,竹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与梅、松并称“岁寒三友”,又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山海经》《诗经》中多次提及竹子,加之“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烘托,竹文化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国画大师李苦禅赞竹“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子“未出土”即“有节”,长到“凌云”之时依旧“虚心”。

竹的起源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在陕西半坡村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竹”的形象符号。此外,山东历城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竹节炭,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有竹席出土。殷商时代已有竹子做的箭矢、竹简及竹编制器。春秋《诗经》记载:“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先秦使用竹简记录文字编缀成册,秦代用竹子做笔管,《史记》中记有“渭川千亩竹,其人富同千户侯”。汉代开始就有管理竹子的官员,称为“司竹监”,东汉以前的大批文献,如《尚书》《礼记》《论语》都是记录在竹简或木简上的。晋代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竹造纸的发展及成就。

竹文化已广泛融入中国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民俗等多方面,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精神内核,为中国的诗词、歌赋、绘画、园林、工艺、饮食、音乐、风俗等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竹子的用途

竹子不仅在农业、手工业、建筑建材业、人造板工业、造纸工业、食品加工业及医药业等领域用途广泛,也是大熊猫的重要食物来源。由于竹子茎秆中空(重量轻)、坚韧强度高,成为建筑、工艺品和家具制作的理想材料。同时,竹子的生长速度极快,它们在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竹子除了人们熟知的常规用途,当前竹钢协同、竹瓷互补等技术也在迅猛发展,竹缠绕复合材料在城市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竹产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是竹资源大国,从古至今中国对竹子的利用极为广泛,苏轼在《记岭南行》中写道:“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可见竹子有力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和生产的发展。

2022 年,中国政府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契合中国国情和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方向。同时,中国是重组竹行业及食品接触用竹制品标准制定的领先者,竹产业将为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作出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竹子生长
碗莲生长记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大树和竹子
共享出行不再“野蛮生长”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野蛮生长
生长
和竹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