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与高效防治技术
2023-11-03耿玲侠
麦长管蚜——有翅蚜被寄生
小麦蚜虫是安徽省临泉县小麦生长中后期的主要虫害之一,在该县常年重发,据历年经验,穗蚜增殖高峰期常在3 月下旬至4 月中下旬,天气适合时将成倍数迅速增殖,对小麦灌浆形成较大的不利影响。2023 年,个别田块麦蚜发生较重,当地农技人员及时做好虫情调查,并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综合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对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切合当地实际的防治策略,为今后开展科学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一、2023 年临泉县小麦蚜虫发生情况
笔者在今年2 月底对临泉县小麦蚜虫进行了大田普查,统计显示,全县平均有蚜株率0.4%,平均百株蚜量0.5 头,最高百株蚜量5 头。3 月中旬调查统计显示,平均有蚜株率1.6%,平均百株蚜量1.9头,最高百株蚜量8.5 头。3 月份田间蚜虫数量迅速增殖,3 月底调查,平均有蚜株率3.6%,平均百株蚜量20.2 头,最高百株蚜量325 头,全县需防田块1.1 万亩。近几年,小麦进入抽穗期,蚜虫在临泉县一直呈重度发生,而且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尤其此阶段食料及气象条件较有利于小麦蚜虫发生为害,造成田间蚜量快速增加。
二、近年来临泉县麦田蚜虫的为害变化
1.为害时间逐渐向后期延伸。小麦蚜虫原来以在苗期为害为主,现在以在小麦灌浆期为害最为明显,原来以早播田为害较重,现在则以晚播田为害较重。发生这种为害时期后移的原因:一是临泉县推广了精量与半精量播种,春前小麦田间郁闭度低,蚜虫繁殖所需要的田间环境温度变低;二是推广了小麦迟播技术,小麦分蘖量得到控制,春前小麦长势健壮,很少有旺长苗,而旺长苗更易导致蚜虫大量繁殖;三是在小麦生长中后期,由于推广了更多的氮肥后移技术,施用了缓释肥,或施用了返青肥和拔节肥,使小麦在生长后期能为蚜虫生长繁殖提供更足的糖分,此时温度较高,如果湿度再高些,利于蚜虫生长繁殖的各种条件全部具备,极易导致蚜虫暴发。
2.蚜虫总体危害程度加重。由于本地在种植模式上基本以小麦与玉米轮作为主体,而这两种作物都是禾本科植物,而禾本科植物不仅是蚜虫的为害对象,而且是越冬寄生植物,这种状态使得蚜虫始终存在有丰富的生存环境资源,玉米秸秆的在田间的大量积累也为蚜虫的地下繁殖提供了适宜环境;此外,当前的田间道路与田边沟塘杂草丛生,成为蚜虫生存繁殖的重要地点。
三、小麦蚜虫生物学特性
麦蚜属昆虫纲同翅目蚜科,温度低于6℃时可潜伏越冬,可耐—10℃的低温,高于6℃时能吸食小麦根部汁液,并进行繁殖,但在此温度下繁殖很慢,约24 天完成一个世代;15℃时,约10 天就可完成一个世代;20℃时,约4 天完成一个世代。蚜虫属于外骨骼生物,外表皮由骨化的蛋白质、几丁质和蜡质组成,具有皮肤和骨骼的双重功能,这种皮肤不会随着身体的增长而变大,其体积的增大是通过蜕皮来实现的,每蜕皮一次,其体积就增大一些。蚜虫属于卵胎生,不需要交配可直接胎生,且全年所产蚜虫均为雌性,到了深秋才会产生有翅的雄蚜。
四、麦田蚜虫为害症状
在临泉县为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禾缢蚜,一般以无翅蚜和若蚜两种形态为害小麦,从出苗到蜡熟期都能为害。
1.苗期为害症状。在苗期,在单株上,轻的心叶萎缩、生长停止,重的叶片发黄、失水干枯,严重的全株死亡。小麦拔节后,多集中在茎、叶和穗部,影响小麦的呼吸作用。被害处出现黄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变黄,甚至整株枯死。
2.灌浆期为害症状。在灌浆期,蚜虫吸食小麦籽粒浆液,导致籽粒干瘪,粒重减少,减产严重,品质下降。
五、麦田蚜虫发生规律
麦蚜在田间为害,不同田块差异较大,一块田块往往由田边开始,向田中心发展,由局部发展到全田块。在秋季,以麦二叉蚜、玉米蚜为主。秋季的麦蚜是从四周禾本科杂草上迁入麦田为害的,它们在麦子的根部越冬,到来年2 月气温上升后繁殖为害,如果2—3 月温度高,湿度大,蚜虫的繁殖力增强,为害也会较重,在穗期为害的蚜虫,主要有黍蚜、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这些蚜虫在夏收前又陆续迁至麦田周围的禾本科杂草上寄生。蚜虫的孤雌卵胎生、世代更替速度快,常导致蚜虫呈现暴发式为害。
麦二叉蚜
六、蚜虫有效防治技术
在防治指标上,当蚜虫株率达到20%或百穗量达到500 头以上即可开展防治。防治上,重点把握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或在蚜虫虫量急剧上升期防治,而临泉县这两个时期往往大致重合。因此,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选择晴好天气,均匀喷施药物2 次,可基本控制其为害;每亩可喷施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克,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噻虫嗪8 克,或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5 克。用微型无人机进行后期蚜虫防治时,要加入适量沉降剂,并选择在无风或微风时喷施,有旋喷模式的要启用旋喷模式,以使得药物能喷到小麦植株更深处。
七、应对蚜虫抗药性的措施
1.综合防治。在农业防治上,改变种植模式,使小麦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清除田间、路边、沟塘边的杂草,减少蚜虫转移寄居的场所。
2.大范围化学防治。在化学防治上,实行大范围的统一防治,在施药品种、施药时间、施药方式与施药量上达到统一,避免分散防治导致蚜虫规避生存。
3.轮流施药。在施药品种上,进行轮流施药,避免在一个地域反复用同一种药物,使蚜虫产生抗药性。
4.施药时机选择。不可见虫就施药,更不能“有虫治虫,没虫防虫”,只有达到防治指标时才施药,尽量减少施药次数;不可机械理解“一喷三防”为减少总体施药次数而在不当的时机施药。
5.恢复施药品种。当蚜虫对某种农药产生抗药性后,若停止使用该药几年后,其抗药性会减弱,甚至消失,可利用该规律,试验使用数年前因抗性原因淘汰的药物进行防治,这也是轮流施药技术的应用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