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重庆市长寿区的调查

2023-11-03唐波,崔文婷,孟玉山

农家科技中旬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长寿区产业化经营

长寿区优质粮油基地

近年,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在新形势下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多种层次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显得更加迫切。为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三农”工作向纵深发展,深入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关键。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长寿区有农业经营主体5547 家,其中农业企业3105 家,家庭农场950 家,合作社630 家,个体工商户862 家。相较上年数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数量稳步增加、产业基地发展日渐成熟、带动效应逐步显现,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运营不规范。多数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不强、经营发展思路不清、组织化程度不高、日常运行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有:一是对发展项目、资金筹措、技术服务开展、产品销售等缺乏深入调研考察和系统规划。二是没有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制度,内部机构设置、职责划分不清晰,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会计核算不规范,民主管理体系不健全,运营管理随意性大等,内部管理较混乱。

2.产业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程度不高。一是发展项目主要停留在传统种植、养殖产业或政府主导的长效产业,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突出,区域特色不明显,缺少叫的响、拿的出、见效快的特色品牌。二是受土地流转、群众思想等因素制约,产业基地普遍存在种植、经营种类较多较杂较乱等“小儿全”、难集约等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规模效应没有充分显现,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纵深发展。

3.利益链接不稳固。经营主体和村集体、农户普遍为松散型或口头合作关系,没有联结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即使签订了相关协议,但在技术、信息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普遍落实不到位,辐射带动效应不显著。

4.现代化程度不高。一是生产配套设施滞后,“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如长寿区119 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有24 家柑橘类企业、2 家长寿柚种植企业、13 家水产养殖企业,在2022 年严重的气象干旱面前,即使采取了全力抗旱保产措施,经济损失也达到50%以上,种植、养殖业经营主体抵抗自然灾害、疫病传染等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是生产配套服务不到位,经营主体在内部管理、技术指导、信息提供、产品销售、日常监管等方面没有形成纵深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服务落实不精准。三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程度不高,受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不足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本偏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经营。

5.经营资金缺口大。因涉农项目前期投入大,对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抵抗力低,农业资源共同使用率不高,在利益链接机制不完善、生产与加工和销售脱节等情况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

三、进一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议

1.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大政府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扶持政策、典型业主先进事例的宣传力度,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和决心,辐射带动更多经营主体改进经营管理模式,开拓更广阔的农业发展空间。二是充分考虑部分经营主体文化程度不高等实际问题,多普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知识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鼓励、支持他们完善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2 年长寿区累计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316个,围绕稳粮扩油、“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等重点任务和专项行动,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520 人,其中,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300 人、经营管理型人才24 人专业生产型人才96 人、技能服务型人才100 人,完成农村致富带头人认定70 人,提高了农业经营主体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助力乡村振兴。

2.强化专业的服务管理。一是强化新型经营主体日常运行监测指导,推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帮带模式,探索建立“行业龙头企业+政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技术指导员”的帮带模式,帮助新型经营主体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项目、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分配机制、解决发展难题。二是通过股权化改革等方式,促进传统农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稳定合作协议,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建立稳固利益联结。三是整合项目扶持资金,打造一批科学管理、规范运营、示范带动效应强的经营主体,辐射带动其他经营主体朝着主体资质化、生产专业化、管理标准化方向发展。

3.规划合理的产业布局。结合实际,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生态环境等因素,做好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和产业基地建设规划,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发展农业生产、采摘体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农旅融合”经营模式,助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长寿区通过聚力实施“3113”项目攻坚行动,围绕明月山—黄草山世界级运动康养人文农旅体验区、长寿国际慢城等板块,构建“一心一环一品牌多组团”世界级农文旅融合环线,带动“农旅融合”经营,“一体两面”推动乡村建设发展。

4.探索有效的改善方法。一是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一方面引导农业科技研发人员发明“接地气”的高新农业科技,解决农业科技供给与农业科技需求“两张皮”问题;另一方面鼓励、支持农业科研人员、基层农技人员及其他科技中介组织加大新科技推广应用力度,把已有农业科技成果落实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一线,2022 年长寿区采取支持主导产业柑橘生产服务业主进行品种改良、科技提升、初加工建设、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产品加工贴息、补助农业企业开展区级产业化贴息等措施,扶持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主200 万元用以建设和提升初精加工设施设备水平;使用资金100 万元支持涉农企业新建具有休闲旅游功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娱乐固定设施,增加游客体验等。

二是借助普惠金融、第三方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通过政银担企对接方式,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贴息等融资链条,多方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长寿区通过组织涉农企业参加政银担企对接活动,创新推出“乡村振兴贷”“助农纾困保”等信贷产品,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1 家,发放贷款8973 万元,帮助资金链紧张的农业经营主体渡过难关。

猜你喜欢

长寿区产业化经营
长寿区成立“女科技人才之家”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长寿区科协入户走访结对帮扶对象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重庆市长寿区龙门桥水库工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防渗面板裂缝控制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