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曹植序文的价值

2023-11-02高庆芳

中国故事 2023年9期
关键词:同题序文言志

导读

序体经历萌生、发展至成熟的过程。本文在对序体梳理的基础上,研讨曹植序文在序体发展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曹植以自觉的序文创作活动推动形成“文前有序”之传统。借序文自由的散体文形式抒发真情,促进抒情言志类序文發展。其对前代同题之作的文学批评有利于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并使后世逐渐兴起自觉梳理品评前代同题之作的风气。

作者:高庆芳,辽宁师范大学。

序体,一般指依附于典籍、文章之前或之后,旨在说明创作缘起、旨意及编纂体例等内容的文体。《颜氏家训·文章》最早提出:“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即序体当滥觞于《易》。序文伴随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工作快速发展,经三国两晋,约至齐梁年间达到成熟。单篇作品序出现时间晚于书序,其集中发轫期当在东汉,其中又以赋序为先。魏晋南北朝是序体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曹植作为“群才之英”,其序文体式自由灵活且内容多样,呈现出不同于两汉及同时代文人的创作面貌。

以往的研究者常将魏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审视,曹植作品序仅被视为序体流变过程中某些现象的例证。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曹植序文所反映的文学现象为研究范围,力图对曹植序文在序体发展史中的独特价值形成全新认识。

一、推动形成“文前有序”之传统

汉代扬雄创作的四赋序开启了“文前有序”之传统。扬雄赋序之后,诗、颂、赞、诔文及铭文等文体的正文内容之前陆续出现序。但除赋序之外,汉代诸文体当中的序文创作总量仍是凤毛麟角。据笔者粗略统计,两汉单篇作品序当不超过60篇,其时文人尚不具有自觉明晰的文前写序传统,因此作品序创作数量有限。

建安时期,曹植自觉地创作序文,推动了“文前有序”传统的形成。其作品序数量共计37篇,包括赋序17篇、诗序3篇、诔文序5篇、颂序4篇、赞体序2篇、祝文序1篇、铭序1篇、哀辞序3篇、文集序1篇。曹植独具一格地开创赞体序,成为在赞体当中写序的第一人。

纵观曹植同时代文人的序文创作,建安七子作品序数量少且并无新意,曹丕现存赋序数量较多,有16篇,但具有明显模式化特点。曹植则不然,他的序文内容丰富且体式灵活,往往结合正文实际展开,或叙事说明,或议论抒情。例如,同样描述征战路途与战场景象,与曹丕客观叙述创作缘起不同,曹植《东征赋序》用“想见振振之盛”明确交代辞赋乃是想象威武雄壮之王师一举破吴的场景,若没有此序,后世研究者很可能误认为曹植也在此次战役中。由此可见,曹植某些序文自觉交代创作手法,与正文紧密贴合,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领略文章内蕴。再如《叙愁赋序》:“时家二女弟,故汉皇帝聘以为贵人。家母见二弟愁思,故令余作赋。”设想若没有序文,那么读者理解正文“嗟妾身之微薄,信未达乎义方。遭母氏之圣善”等内容时难免产生困惑之感。序文令读者带着对所写对象的一定了解进入作品,从而得以更真切地感受辞赋借代言体形式,控诉封建专制婚姻制度残酷的内涵。由上可见,曹植作品序创作并非可有可无。除叙录史实,可补史之不足之外,某些序文对创作手法等的说明,能够与正文建立密切联系,对读者恰当理解文本大有裨益。

在曹植及后世文人的共同努力下,最晚至齐梁年间,自觉明晰的序体观念已经形成,且逐渐形成“文前有序”的传统。建安之后,作品序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就赋序而言,两晋时赋文共计511篇,赋序达到143 篇。其时,序文创作出现集中化现象,如陆云和陶渊明的赋文每篇正文之前都有序文。除赋序之外,在其他各体文章中序文数量也逐渐攀升。齐梁间任昉《文章缘起》已单列 “序”为84种文体之一;而萧统《文选》不仅在作品前录入单篇序文,而且将“序”单列一体。可见,最晚至齐梁年间,明晰的序体观念当已形成。曹植虽未像刘勰等人从文体角度论述序体,但其丰硕的序文创作无疑拓宽了序文的内涵,是序体流变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综上,与同时代文人相比,曹植作品序数量多,内容丰富,体式自由,在实际上确立了新的序文写作范式。曹植的序文创作意识及对序文书写内容的开拓,无疑推动形成了“文前有序”的传统。

二、促进序文向抒情言志方向发展

作品序从类型上可分为咏物、述行、抒情言志等。抒情言志类序可上溯至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尽管立言乃司马迁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但震撼后世读者的不是“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之意旨,而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对发愤著书的情感书写。其首次借书序的形式将笔触转向情感怀抱,为序体的独立发展开创路径,后世独立存在的赠序和游宴序等也几乎均以抒怀为旨意。

两汉单篇作品序主要以赋序为主,只有极少数诔序、颂序、铭序。在类型上则集中于咏物与纪行,抒情言志类赋序并没有发展起来。为与赋文之宫殿、郊祀、畋猎等创作对象相适应,赋序创作大体以“讽谏”“雅颂”为旨意,如扬雄《甘泉赋序》云:“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说明赋文乃为达到讽谏之目的。而班固《两都赋序》更突出“雅颂”之旨归:“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雅颂”与汉代经学昌盛而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关。无论是“讽谏”还是“雅颂”,汉代序文主要对作品创作背景与旨意等情况作客观说明,很少有真情实感流露。

曹植作品序则一改前代序文创作面貌,将司马迁借书序自述情感怀抱的一面发扬光大,其将笔触转向内心世界,从而为传统单篇作品序注入新意。曹丕有《寡妇赋序》一篇:“陈留阮元瑜与余有旧,薄命早亡。每感存其遗孤,未然不怆然伤心,故作斯赋,以叙其妻子悲苦之情。”道出曹丕对友人家庭不幸的痛心,但其大部分作品序属于咏物及述行的范畴,真情流露只此一篇,因而不具有普遍性。曹植则不同,他更敏锐地体悟现实并常借序文记录内心真实感受,如《离友序》言:“乡人有夏侯威者,少有成人之风。余尚其为人,与之昵好。王师振振,送予与魏邦,心有眷然,为之陨涕。乃作离友之诗。”明确说明此赋创作动机是曹植与乡人夏侯威离别之际的眷然不舍,故借辞赋表达惜别之情。情感表达大胆直露,序文情感成分明显增加。曹植在诔序及哀辞序等方面也有所开拓,试看曹植《金瓠哀辞序》:“金瓠,予之首女,虽未能言,固已受色知心矣!生十九旬而夭折,乃作此词。”曹植未言情而情自显,虽然不像《文帝诔序》似的渲染声势浩大之万民同悲,但通过日常细节的描述,彰显出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爱怜与真切感人的丧女之痛。曹植之前,从未有作家如此直露地借序体文表述自我真实情感,其创作无疑丰富了序文内涵,并拓宽了序文发展道路。

在曹植及后世文人的努力下,抒情言志序文逐渐发展起来。例如西晋潘岳《闲居赋序》言:“士之生也,非至圣无轨微妙玄通者,则必立功立事,效当年之用。”可见潘岳含锐意进取之心,奈何“通塞有遇”,最终不得不“绝意乎宠荣之事”。尽管其在篇末描绘出闲适守静的田園生活,但潘岳所处其中的诸多不得已显而易见。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序》固然有“……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之类的对恬静淡雅生活的追求,但怎料现实险恶,更多流露出对“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贤能之士不得重用的慨然叹息。陆机《叹逝赋序》:“昔每闻长老追计平生同时亲故,或凋落已尽,或仅有存者。余年方四十,而懿亲戚属,亡多存寡;昵交密友,亦不半在。或所曾共游一涂,同宴一室,十年之外,索然已尽。以是思哀,哀可知矣!乃作赋曰。”说明此赋乃以今思古,感叹亲友伤逝,饱含浓情厚意。

综上,序文自由的散体形式令文人抒发真情而不受限,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普感忧生之嗟,作品转向对内心的探求,曹植序文也不例外地更添情愫。正如王玥琳所言:“文人仿佛忽然之间发觉了序文于自身撰著的意义,寻得了抒怀写志的特殊载体。”曹植的作品序创作令序文不局限于“讽谏”、“赞颂”、述行及咏物等内容,而是促进了抒情言志类序文的发展。序体文抒情言志的特点,决定了其向独立散文方向迈进。

三、激起品评前人同题之作的风气

汉代赋序中已出现关于文人对赋体的品评议论,自此赋序成为辞赋学批评范式中非常重要的形态。班固《两都赋序》云:“赋者,古诗之流也。”即认为赋体源出诗歌。“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则是对当时辞赋创作大家的评介。再如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言:“诗人之兴,感物而作。故奚斯颂僖,歌其路寝。而功绩存乎辞,德音昭乎声。物以赋显,事以颂宣。匪赋匪颂,将何述焉?”即论述赋体之称颂功能。由上可推知,汉代赋序当中的文学批评集中于对赋体源头及功用等方面的议论总结,这与辞赋创作实践在汉代繁盛发展同步。至建安时期,曹植以自觉的文学创作意识令序文评品的范围不局限于赋体论而扩大至诔文、铭文诸文体,如《上卞太后诔表》:“铭以述德,诔尚及哀”“忧荒情散,不足观采”。即是对铭文与诔文文体功用的总结。而曹植《画赞序》更是开创赞体用序的先河,其对绘画价值与功用的品评体现出对绘画艺术的思考。但曹植作品序中最精彩的阐释当在创作论及审美趣味等方面。

建安时期,同题共作蔚然成风。曹植除与曹丕、建安七子等时人同题而作之外,更关注前贤作品,其常借序文梳理评介前人同题之作,其对前贤作品可谓驾轻就熟,不仅把“触类而作”的众多芜秽者删定别撰,而且收集过前贤文章并赠送给杨修和吴质欣赏。刘勰《文心雕龙·练字》:“故陈思称扬马之作,趣幽旨深,读者非师傅不能析其辞,非博学不能综其理,岂直才悬,抑亦字隐。”曹植如若对前人之作不甚了解,又何来对前贤之作的文学批评。如《七启序》中言:“昔枚乘作《七发》,傅毅作《七激》,张衡作《七辩》,崔骃作《七依》,辞各美丽,余有慕之焉!遂作《七启》,并命王粲作焉。”根据序文说明,王粲当有七体之作,然今已不可见。曹植还梳理了七体源流,傅玄《七谟序》在《七启序》的基础上更详实全面地回顾七体,品藻艺术,而刘勰《文心雕龙·杂文》论述七体时,明显受到曹植与傅玄二人的启迪。在该序文中,曹植明确把美丽的文辞作为效法的对象。但他并非一味专注藻饰,而主张文章应文质相扶。正如《前录自序》所言:“俨乎若高山,勃乎若浮云。质素也如秋蓬,攦藻也如春葩。”即君子之文当是内容真切而文采斐然。再如《酒赋序》:“余览杨雄《酒赋》,辞甚瑰玮,颇戏而不雅,聊作《酒赋》,粗究其终始。”直言杨雄赋“戏而不雅”,从中透露出“雅正”之美学追求,即文章内容与辞藻都应文雅端正。《与陈琳书》残篇:“夫披翠云以为衣,戴北斗以为冠,带虹蜺以为绅,连日月以为佩,此服非不美也,然而帝王不服者,望殊于天,志绝于心矣。”讥讽陈琳辞赋创作徒事辞藻,夸饰铺陈太过而漫无边际,表明曹植反对徒重藻饰而缺乏真情的篇章。

曹植在作品序中对前人之作梳理评品的意义举足轻重。这首先有利于确定经典性作家作品的地位。就爱情主题而言,《洛神赋序》:“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点明此赋在文化上的传承与变异,说明《洛神赋》包括楚文化当中的人神恋爱和汉代张衡《定情赋》所开创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两个传统模式。之后陶渊明《闲情赋序》则就张衡的爱情书写模式源流进行梳理:“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淡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即指出自张衡、蔡邕以来,写爱情主题的辞赋即以恬淡寡欲为旨意,开篇时男女之情如潮水奔涌,而最后又归于风平浪静,试图以儒家传统诗教观抑制放荡的邪念,借此来讽喻时弊、因事劝谏。其次,品评作品也扩大了序文的功能,激起了后世文人借序体梳理前人之作的风气,促进了文学传播。除陶渊明对爱情主题的梳理评品之外,其《感士不遇赋序》:“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这是对“不遇”这一类题材的回顾。而西晋傅咸《芸香赋序》赞美其先君同题之作“辞美高丽”。可见,借序文形式评品梳理前人之作已然成为文人创作的自觉意识,而曹植无疑具有开拓引领之功。

结语

受文体自身发展规律影响,建安时期作品序还处于发展时期,序文主要依附于正文而存在,并没有具有独立价值的序文出现。但与前代及建安时期其他文人相比,曹植的序文创作体式自由,内容源于对现实社会真切感应,已经极大地促进抒情言志类序文的发展,是魏晋文学自觉的表现之一。其对前代同题之作的文学批评促进后世文人有意地梳理评品前人同题材作品,扩大了序体文的内涵。曹植作品序推动形成了“文前有序”之传统,其创作的新特征也在序体发展史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颜之推. 颜氏家训集解[M]. 王利器,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刘勰. 文心雕龙[M]. 范文澜,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 马庆州. 汉赋“序”考辨[J]. 清华大学学报,2018(3).

[4] 熊良智. 扬雄赋序的生成及其文学史意义[J]. 文学评论,2022(5).

[5] 赵幼文. 曹植集校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6] 薛峰. 序体研究[D].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7]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8] 严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 北京:中华书局,1958.

[9] 夏传才. 曹丕集校注[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

[10] 陶渊明. 陶渊明集[M]. 逯钦立,注. 北京:中华书局,1979.

[11] 王玥琳. 序文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8.

猜你喜欢

同题序文言志
同题大作战
言志为本
同题大作战
同题大作战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同题PK
刘禹锡诗序研究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魏晋南北朝序文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