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子县法兴寺沿革若干问题辨析

2023-11-02孙文艳

兰台内外 2023年28期
关键词:沿革碑刻

摘 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子县法兴寺,从创建到唐宋时期的沿革兴废仍存疑问。通过对《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长子县卷》收录的现存于长子县法兴寺的23件碑碣题刻的考察,一些主要时间节点得以明晰。法兴寺肇建于后凉神鼎元年(401),该寺虽地处北魏,但可能是由后凉东来僧人创建,故而出现了这种地处北魏国土却用后凉年号的情况。唐代舍利塔的修筑时间是李元懿赴任潞州之时,在贞观十年(636)至永徽四年(653)之间。唐初称智乘寺,高宗上元元年(674)更名为广德寺。北宋更名为法兴寺的时间并非治平年间(1064—1067),而是在咸平二年(999)或之前。圆觉殿初建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宋元丰四年(1081)和五年(1082)重建,殿内的塑像则分两年完成,即北宋政和元年(1111)和政和二年(1112)。

关键词:法兴寺;沿革;碑刻

1988年,长子县法兴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原址位于县城东南约15千米的慈林山西坡,由于地处煤矿采空区引起地基下陷,于1984年至1996年整体搬迁至慈林山西约2千米的翠云山南坡。法兴寺以其唐代舍利塔、燃灯塔和宋代圆觉殿及殿内的十二菩萨彩塑尤具价值,号称“三绝”,备受瞩目。虽然法兴寺的沿革基本清晰,但早期从北魏创建到唐宋时期仍有一些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长子县卷》收录了现存法兴寺从唐代至1998年《法兴寺搬迁碑记》的23件碑碣题刻,是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将以这些碑刻材料为立足点,考察法兴寺从初建到唐宋时期沿革兴废的主要时间点。

一、法兴寺的肇建时间

法兴寺肇建于何时?北宋建隆(960—962)初年,王景纯撰《潞州长子县慈林山广德寺碑铭并序》(以下碑文题记均引自《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长子县卷》)记“慈林寺者,大魏神鼎元年(401)之所建也”,以后均沿此说。如北宋元丰四年(1081),王景纯孙王益柔撰《潞州长子县慈林山法兴寺新修佛殿记》为“佛寺经始于后魏之神鼎”;金大定十六年(1176),程韪撰《慈林好词碑》有“后魏建修知创始”之句,元至元十年(1273)所立《潞州长子县慈林山法兴寺记》载“此寺肇跡于元魏神鼎元年”;“民国”五年(1916),《重修法兴寺碑记》记为“创於后魏神鼎元年”。学界对该寺建于北魏多无歧义,但由于神鼎(401—403)为十六国后凉吕隆年号,并非北魏年号,因此,又颇疑惑。

一是认为年号写错了。如雍正《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九《寺观》、光绪《山西通志》卷五十七《古迹考》均言法兴寺为北魏“神瑞元年(414)建”。《三晋石刻大全》在介绍唐咸亨四年(673)所立《大唐故赠司徒荆州大都督兖安二州都督郑绛潞三州刺史上柱国郑惠王石记》时,指出法兴寺创建于北魏神龟元年(518)。可见他们认为“鼎”为误笔。北魏一朝带“神”的年号有明元帝神瑞(414—415),还有太武帝神?(428—431)、孝明帝神龟(518—519),之所以认为是神瑞或神龟,而不是神?,可能与太武帝灭佛有关。

二是认为年号仍是神鼎,但应表述为“后凉神鼎元年”。此种表述,确实费解。从所处地方来说,后凉位于今甘青一带,神鼎三年(403)亡于后秦,而今长子县所在于398年北魏占领后燕邺城后已入北魏。但为什么会出现后凉的年号呢?包括后凉在内的五凉佛教兴盛,是佛教东传的重要时期,住方河西的很多高僧对佛教文化的发展与东传起过重大作用。法兴寺由后凉东来僧人创建倒也不奇,或由此出现了这种地处北魏国土却用后凉年号的情况。后人亦不至于不经考证,数次在碑文中将“神瑞”或“神龟”误记为“神鼎”。而且,目前所见最早认为不是“神鼎”的,也是时代远晚于宋元诸碑的雍正《山西通志》了。因而,法兴寺肇建年代的表述以“后凉神鼎元年”为宜。

最初的名称已无从考究,据唐咸亨四年(673)《大唐故赠司徒荆州大都督兖安二州都督郑绛潞三州刺史上柱国郑惠王石记》题额“古慈寺郑王石记”,以及北宋建隆(960—962)初年《潞州长子县慈林山广德寺碑铭并序》记载:“慈林寺者,大魏神鼎元年之所建也。”早期名慈林寺或古慈寺,但应是俗称。

最初的形制,很有可能是“石窟寺”,在今翠云山法兴寺西北仍存北朝石窟。此外,寺内还存北魏或北朝時的石雕佛像,也是该寺肇建时代的一个佐证。

二、唐代舍利塔建造与更名广德寺的时间

1.舍利塔的建造时间

舍利塔的建造时间,据唐咸亨四年(673)所立《大唐故赠司徒荆州大都督兖安二州都督郑绛潞三州刺史上柱国郑惠王石记》记载,为唐高祖十三子郑王李元懿就任潞州刺史途经此地时所立,而非立碑的咸亨四年,碑文记:“往任潞州日,于此山奉为先圣敬造石舍利塔壹所,下并有敕赐舍利骨叁漆粒,造藏经三千卷。”《旧唐书》卷六十四《郑王元懿传》:“(贞观)十年(636),改封郑王,历郑、潞二州刺史……咸亨四年(673)薨。”具体赴任潞州刺史时间为贞观十年以后。

据《旧唐书》卷六十四《徐王元礼传》记载:“永徽四年(653),加受司徒,兼潞州史。”又据乾隆《潞安府志》卷十四《职官志上》潞州刺史条:“郑王元懿,贞观十年……徐王元礼,永徽四年。”可知在永徽四年以后,李元礼接任潞州刺史。那么李元懿赴任潞州的时间就在贞观十年(636)至永徽四年(653)之间,即舍利塔修筑于此段时间。咸亨四年,李元懿去世后,为记其功劳刊刻此碑。

2.更名广德寺的时间

北宋《潞州长子县慈林山广德寺碑铭并序》载:“唐上元元年十月六日,敕以慈林寺额改广德寺额。”即上元元年将慈林寺更名为广德寺。

唐代上元年号有两次,唐高宗上元元年是674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是760年,后者时值安史之乱,但当时山西东南部地方已归唐朝控制。目前,没有确切的依据可以证明是前者还是后者。考虑到咸亨四年(673)李元懿去世,生前曾“数断大狱,甚有平允之誉,高宗嘉之,降玺书褒美”。(《旧唐书》卷六十四《郑王元懿传》)因此,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年,唐高宗将他建造舍利塔的寺庙更名为广德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也仅此而已,没有其他证据。

此外,《大唐故赠司徒荆州大都督兖安二州都督郑绛潞三州刺史上柱国郑惠王石记》碑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碑文载:“慈林山中,雕砻宝塔;智乘寺所,装饰真容。”可见修筑舍利塔时该寺名为智乘寺,至于何时具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唐初是称“智乘寺”的。同时,结合该碑题额“古慈寺郑王石记”以及《潞州长子县慈林山广德寺碑铭并序》记载“敕以慈林寺额改广德寺额”,古慈寺或慈林寺一直是其俗称。

再有就是燃灯塔,即长明灯台,在塔身海棠式须弥座束腰之处隔柱上有铭文:“唐大历八年岁次癸丑十一月□□朔十九日庚寅,清信士董希璇、□净昭璇、妻马、女秀婵、女□九,合家于此寺内敬造长明灯台一所。当寺□维上座□,寺主灵悟,都维□深信。”知该塔为唐大历八年(773)所造,晚于舍利塔一百多年。

三、北宋更名法兴寺与圆觉殿及殿内塑像创设的时间

1.更名为法兴寺的时间

元至元十年(1273)所立。《潞州长子县慈林山法兴寺记》载:“宋致平中改法兴。”宋代并无“致平”年号,但宋英宗时有“治平”年号(1064—1067)。“民国”五年(1916),《重修法兴寺碑记》径记为“宋治平中改‘法兴”。现在学界也沿用此说。

据《潞州长子县慈林山广德寺碑铭并序》,宋初建隆年间(960—962)仍称广德寺。但咸平二年(999)所立《慈林山法兴寺重修僧堂记并序》,题名中已经出现“法兴寺”之名。天圣八年(1030)所刊《王文康公帖刻》记载:“前年,曙假守上党,有本山法兴寺主僧法信,赉先人所撰寺碑石本来谒。”这里的“曙”即王曙,也即王文康公,天圣年间(1023—1031)知潞州,其父为王景纯,“先人所撰寺碑石本”即建隆初年王景纯所撰的《潞州长子县慈林山广德寺碑铭并序》。可见天圣年间也是称为“法兴寺”的,主僧名法信。

再看上述元碑,“宋致平中改法兴”后紧跟“祥符中(即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高士王景纯隐居此山,与晦禅师为社友”,可知改名“法兴寺”还早于大中祥符年间。如此,并非到了治平年间才改称“法兴寺”的,而是在更早的咸平二年或之前。《慈林山法兴寺重修僧堂记并序》记述了咸平二年僧人崇达、法朗等人在“云堂之址”重修僧堂之举,或由此在当年更名为“法兴寺”。

2.圆觉殿初建与重建的时间

北宋元丰四年(1081),王益柔撰《潞州长子县慈林山法兴寺新修佛殿记》记载了元丰年间僧人绍荣主持修建“佛殿”一事,“今继主其事者曰绍荣,以佛殿始作于晋开运二季(945),距今一百三十余载”,由于寺庙破败,“于是募檀施,鸠力伇,发于诚心,来身信乡,崇坛广宇,撤旧谋新,经之营之,成于不日。其为殿三楹,周以廊腰,砻珉以为柱,伐石以为扉,高廣壮丽,可以为佗屋冠。然后备像设之庄严,穷绘境之精妙”。此“佛殿”即今天看到的圆觉殿,其初建时间是后晋开运二年(945)。

据《潞州长子县慈林山广德寺碑铭并序》记载,五代晚期僧人凝诲曾进行大修,“师乃名班郢,揆日时,云委楩栴,飞斤斧声□□以雷震,汗淋漓而雨施。□□□星,俄窥壮丽。梯空架迥,横绀殿于云间,触雾排霞,耸危楼于天外。□瓦叠而琉璃色夺,虹樑亘而螮蝀形亏。赫赫然藻火交飞,奕奕然丹青□映。次起僧房掩抑,□□幽闭”。这些“殿”“楼”“僧房”等等,到写碑时“得今二纪”。由该碑所立的建隆初年前推二十年为940年以后,与元丰四年《潞州长子县慈林山法兴寺新修佛殿记》所述“佛殿始作于晋开运二季”时间相仿。因此,后来的圆觉殿系后晋开运二年由凝诲主持修建,以后于北宋元丰四年再由绍荣重建。

又据圆觉殿内后槽石柱上“元丰五年(1082)”的题记,以及前檐当心间石檐柱及石门框上部也均有元丰五年的题记,说明大殿的施工一直持续至元丰五年。

3.圆觉殿得名及塑像的时间

今圆觉殿内当心间的佛台上依次有释迦、迦叶、阿难、文殊、普贤和两天王像,在东、西次间环墙而砌的佛台上有十二尊菩萨像,它们分别塑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和政和二年(1112)。

政和元年所立《慈林山法兴寺新修圣像记》载:“隆德府长子县慈林山法兴寺,大殿閟深,虽极壮丽,而释迦圣像尚未成功。纠首范俊、檀那王立等,发洪誓愿,各舍净财。爰命良工,备加藻饰,相好之容,无为之体,咸具足焉,及文殊、普贤、阿难、迦叶、童子、善神、左右承事。厥功告成,邑众等来请为记,辞不获已,遂书于石。”明确交代了政和元年塑造释迦、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善神诸像(善神像即天王像)。该碑还有一段偈语:“释迦本吾师,能悟圆觉性,道为世所尊,德为时所敬。”这很有可能是圆觉殿得名的由来。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称圆觉殿是明嘉靖十年(1531)所立《重修慈林寺记》中的“重修圆觉殿”。

政和二年刊刻的《造像功德施主名号碑》记载了捐修十二尊菩萨的人名192人,该碑碑阳为上述元丰四年《潞州长子县慈林山法兴寺新修佛殿记》。

佛台修筑的时间则要早些。据大观元年(1107)《慈林山大殿佛台记》:“皇宋大观改元丁亥,居民范氏与乡邻二三善友同诣慈林,见其殿宇弥丽,圣像巍巍,其间台基阙然,何也?主僧曰:‘子有恻隐之心,可能为之乎?由是范氏之徒闻而受之,欣然共议,巨捐家□,鸠集如输。寻命良工,砖砌佛台、菩萨之座,刻之、磨之,不日成矣。”当心间佛台北侧还留有题记,可辨“大观元年”四字,正相对应。可见从元丰四年开始,一直持续至政和二年,耗时三十年逐渐完成了大殿及殿内佛台、塑像的修建工程。

此外,《留题慈林山寺诗碑》的勒石时间尚需讨论。该碑刊刻了知潞州军州事孙冲,于天圣九年(1031)所写的两首诗和孙冲之子孙永于明道二年(1033)和韵的两首诗,刊刻人为“高平李严”,但刊刻年代和立石者缺失,记为“□□□□月初五日”“院主□□□石”。

《三晋石刻大全》据孙永题诗的年代将勒石时间定为明道二年,此说有误。在法兴寺还有一方石碑,即《王文康公还乡四韵诗石刻》,该碑记录了王曙(即王文康公)写于天圣五年(1027)的一首七言诗,在末尾题“元丰己未仲春初五日”“院主绍荣立石”“高平李严刻字”。这方碑的时间和立石人非常明确,元丰己未年即元丰二年(1079),刻字人与《留题慈林山寺诗碑》一样,同为李严。因而结合《留题慈林山寺诗碑》可辨的“初五日”,推测该碑的立石时间与《王文康公还乡四韵诗石刻》一样,也是元丰二年二月初五,“院主□□□石”中缺失的三个字当为“绍荣立”。

参考文献:

[1]申修福主编.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长子县卷[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3.

[2](清)储大文纂.雍正山西通志·寺观[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清)王轩等纂修.光绪山西通志·古迹考八[M]. 北京:中华书局,1990.

[4]赵炳时等主编.国之瑰宝——长子法兴寺崇庆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田素兰.山西法兴寺新考[J].北方文物,1995(3):94-96+86.

[6]赵向群著,贾小军修订.五凉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7]长子县文化局编著.法兴寺[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2.

[8]酒冠五.山西慈林山法兴禅寺[J].文物参考资料,1958(11):59-60.

[9](后晋)刘洵等.旧唐书·郑王元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郑王元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清)张淑渠等主修,姚学甲纂修.乾隆潞安府志·职官志上[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第30册).南京:凤凰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成都:巴蜀书社,2005.

(作者单位:山西博物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文物局科研项目“山西馆藏宋代黄纸古籍用纸调查研究”(编号2021KT02)的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孙文艳(1978—),女,汉族,北京人,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研究。

猜你喜欢

沿革碑刻
碑刻
黄永年先生的碑刻学研究与拓片收藏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古交千佛寺戏曲碑刻浅论
西郡沿革考
从一方碑刻看清代中原的田宅交易
民国时期陆军编制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沿革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