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地方高校与乡镇小学美育课程协同发展的研究
2023-11-02杨笛
杨笛
摘要:美育始终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其实质是开发学生在美育领域的创造性素质与能力,并培育学生对审美的观念、爱好与方法。文章聚焦地方高校与乡镇小学美育教育合同协作的相关问题,探讨乡镇小学美育的现状以及二者联动的必要性,旨在建构地方高校反哺基础教育更为有效的理论框架及实践标准,完善地方高校与乡镇小学美育合作发展相关工作的具体开展,为提高小学审美教育的成效和乡村美育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美育课程;协同发展;审美素养;鉴赏力;判断力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0-005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2021年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1CRKXJJG21)
2020年10月,中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完善新形势下学校美育管理工作做出更充分的顶层设置与整体策划。为较好地解决美育教学存在的困难,有效提升美育教学质量,本文对新时期地方高校与乡镇小学美育课程协同发展进行探讨。
1.从发展乡镇美育的意义来看
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美育”的教育观念,在后来的《教育大辞典》中也称之为艺术教育、审美教学,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基本审美知识,建立必要的审美意识,树立科学的审美观点。不管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美育教学始终是美育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其实质就是开发学生美育领域的创造性素质与能力,并培育学生对审美的观念、爱好与方法。当前,我国中小学美育的实施要解决好主渠道问题。学校美育的主渠道是艺术课程,但是一些学校在实践中出现了偏差。“随着艺术文化的发展,艺术种类也多样化起来,我们学校的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经典的几种艺术門类,而应该关注那些对青少年的生活有较大影响的当代艺术现象,对他们的休闲生活有所引领……”[1]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校本课程等载体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这些艺术作品的鉴赏力和判断力。总的来说,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不是专业的艺术教育,也就是说,它的主要目标不是培养艺术专门人才,而是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审美发展为根本目标。
美育教学,是“五育”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内容。首先,发展美育是培养乡镇创新人才的需要,这在新时期的教育政策改革路径中可见一斑。《意见》的工作原则部分中提出:“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加强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由此可见,随着现代化校园美育制度的逐步建立,乡镇学校的美育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其次,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也呼唤着乡镇教育的改革。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进入全面改革阶段的延续和再提升,基础教育面临的是修订之后的多方位、多角度开放的新课程———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内核正悄然蜕变,因此,乡镇教育主体需要构建能够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学校美育。再次,美育本身就是增强学生认识美、感知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新美的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所有的学生,无论处于城市还是乡镇,都应该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这也是教师更关注美育在学校中的影响的原因[2]。
2.从乡镇小学美育课程现状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教育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艺术教育所属的“美育”板块却稍显不足。美育和艺术教学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无法取代,特别对健全学生人格、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尽管国家出台了关于中小学生艺术培养的政策措施,但在乡镇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上一直未能受到相应的关注。其一,艺术教育课时间不足,无法保障完整的美育教学。教育部要求艺术教育的开设课时比例是9%,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乡镇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课程还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总体来说,乡镇美育课程的时长、课时安排都得不到保证。其二,从硬件上看,乡镇学校的美育教学设施较为缺乏,导致艺术教育课程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在落后的乡镇,简陋的教学设施会严重影响乡镇艺术教育的发展。其三,部分教师的艺术教育既无规划也无逻辑,而且没有创新性,达不到预想的成效。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乡镇的艺术教师学历低、专业水平差,在教学水平和技能上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提升。其四,部分乡镇学校管理者缺少对艺术教师的激励,导致有些教师安于现状,缺乏工作热情。再加上投入和收获往往不成正比、经费的缺失,都会影响艺术教师的教学热情。
3.从地方高校艺术院系发展现状来看
所谓美育,也就是审美教育,主要是指训练学习者理解美、体验美、享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是基础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环,也是地方高校艺术院系的坚实基地。区别于由教育部或其他部委所主管的普通高等院校,地方高等学校音乐学科主要指由当地人民政府(省、市)所主管的、为当地培养音乐教育人员服务的高校音乐艺术院系,此外还有地方综合类高校、专门学院、专科学校以及高等职业科技院校音乐艺术院系。这些高校院系的课程设置本身就和艺术学科紧密相连,如音乐、美育、舞蹈、戏剧等。在艺术院系里,教师在乐器、声乐、绘画上各有所长,并且有循循善诱、点拨引导的教育经验。此外,艺术院校的表演学科有声乐表演、舞剧演出、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积累了大量美育课程资源。综合来看,一些地方高校的艺术院系的艺术实践,包括美育课程,走出去的不多,走向乡镇等地区,或是走向基础教育阶段的更是少之又少。这就要求地方高校的艺术院系应发挥院校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加强对“美”的研究,注重艺术教育[3]。
1.打破时空局限,拓展课程资源
在中国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创造现代美育的主要平台,其所具有的丰富人文艺术教学资源不可小觑,已成为培育全面发展、创新性人才的主要基地,对人才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的美育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增强他们的审美素质,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地方高校要让社会大众,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都能了解、接触艺术,不断提升他们的精神文化内涵。可以说,把地方高校艺术资源引入乡镇学校是一个多方受益的过程,不仅能调动高校艺术类师生进行课堂实践的积极性,还能让乡镇的中小学学生更多地了解、喜爱高雅艺术。
2.共同开发校本美育课程
乡镇具有天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乡镇学校教育无疑是挖掘和传承这一资源的有效途径。而且特色校本美育项目的开展,也需要基于自身资源优势和高校的自身优势,尤其着眼于学生群体的兴趣。因此,担任乡镇学校美育学科的教师,要和乡村学校一起搜集当地的文化资源,在力求提高美育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同时,大胆实践,共同开发校本美育课程。乡镇学校要因地制宜,形成适合本校教师、学生的美育文化,以实现全面教育的目标。乡镇学校要积极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学生美育活动,并定期举办艺术节。乡镇学校要积极推进艺术团品牌建设,完善学生交响乐联盟、学生合唱联盟建设,使之成为引领学生文化艺术熏陶和修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4]。
1.转变观念,树立共享共建理念
当前,乡镇发展仍然面临师资短缺、办学经费不足等现实困境,因此转变观念,树立共享共建理念,打造“协同美育”,是解决城乡师资配置不均衡、乡镇教师整体专业能力不高的核心战略。协同美育,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地方高校、乡镇学校等多方协同合作,采取教学辅助的形式,并采取线上与线下双线并行的途径,深入推进乡镇美育课程的发展。艺术教育资源,本身就是一种合作互利的资源,它不仅可以降低教育成本,避免资源浪费,还可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地方艺术院校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主要责任。这就要求地方艺术院校要重视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强与乡镇学校美育课程的深度合作。首先,地方艺术院校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美育的要求制定工作细则,以促进教学合作的有效开展。其次,地方艺术院校要与乡镇中小学通力合作,组建“教学+教研”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专题研讨等方式构建协同美育课程内容系统[5]。
2.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协同课程大纲
地方高校与乡镇学校协作的过程中,要制定协同课程大纲。课程大纲的设计,在于顶层的谋篇布局。就当前的农村美育情况来看,最便捷有效的便是主动开发富有地方人文特点的校本课程。因此,地方高校的美育学科作为牵头者和组织方,必须利用已有的学科优势,主动挖掘和开发植根于地方人文特点的美育内容。根据课程开发的原则,协作美育课程的研究和区域教育的结合,实质就是一个课程研究,它是教育办学、文化教育思想的具体实现与运用。所以,在开展美育教学的顶层研究中,必须明晰其过程与方法[6]。
(1)统一认识。首先,作为协同开发课程的主体,地方高校艺术院系和乡镇艺术教师应该共同深化对地方文化的认识,以专业的眼光和能力挑选相匹配的优秀艺术资源,并结合文化办学、文化育人形成统一认识。
(2)合理选择。地方高校艺术院系和乡镇艺术教师在了解地域特色文化以后,要继续对其内核进行梳理,总结出能够使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的美育作品。“大美无形,道妙永恒”,在美育资源的选择上,地方高校艺术院系和乡镇艺术教师要遵循“将个体引向更美好境界”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3)统筹谋划。在美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艺术知识的内化者,还是学生审美感受的咨询者、探索者。教师要借助美育课程设计,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并引导学生一起进入更深层次认识、感受美育的新领域,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所以吾人急应提倡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而将忧患忘却。”新时期的美育课程不应该完全地讲授和传授,而应该透过审美实际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所以,在课程的统筹谋划中,教师要本着激发学生独立、自主地感受“美”的出发点,达成师生对话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协同美育的研究中,地方高校教师和乡镇小学教师要共同发掘美育资源,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成效,进而促进美育课程的协同发展。
3.搭建平台,提供共建组织保障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乡镇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受多方面限制的美育,因师资短缺、办学经费不足等现实困境,显得捉襟见肘。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推进“双地”“双师”指导极其必要。所谓“双地”“双师”,就是将地方高校与乡镇学校联合起来,将地方高校艺术院系教师、乡镇学校艺术教师联合起来,通过整合资源,开发出相关课程。为推进这一系统工程,搭建平台,提供共建组织保障是关键的一环。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乡镇学校,都应该通过组织保障,来激发各方参与协同共建的意愿和动力。地方高校和乡镇学校在打造平台的同时,应构建以地方高校艺术院系为主导的协作整合机制,保证各机构、各参与方沟通顺畅,上通下达,确保美育协作组织体系的高效运转。地方高校艺术院系的师生都可以加入协作体系,利用自己的特长,为美育课程体系添砖加瓦。除此之外,教育主管部门也应为美育助力,起到统筹协调、保障监督等作用。
4.推进美育课程评价改革
当前,如何推动乡村教育发展是一个相当冗杂的过程,包括思想、任务、方法、运行机制等,都要从多个方面来考量。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换句话说就是要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促进其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形成决策、执行、评价的有效循环。其中,在地方高校与乡镇学校的美育协作过程中,课程评价改革是一块短板。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的目标。要全面落实这一目标,就要建立起由高校、大学课程教授、专门学校课程导师、教育专家、学习者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美育教学评估制度。总的来说,美育教学评估制度要具有确保教学目标明确、促进教學内容完善、助力目标实现等三个层面的作用。所以,在乡镇美育改革中,教育主管部门要协调各方评估力量,提高中小学美育评估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完善美育教学评估体系[7]。
(1)明確乡镇美育课程定位,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美育教学评价工作必须以多元的评估模式与测评方法来指引乡镇美育教学的航向,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美”在哲学高度上是复杂的,比如柏拉图提出的“美是什么”,到鲍姆嘉通提出“美学是一门与逻辑学相对立、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学”,再到康德、黑格尔关于艺术本质的概念,这些定义和人们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与“美”产生链接,关于“美”的评价也应贴近现实,使之转化为生活美,并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所以,相关部门在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的同时,要明确评价的出发点和立场,即让乡镇美育课程回归生活美学,回归“人健全发展”的本身。
(2)综合评价美育课程效果,完善课程内容。良好的美育课程内容必须经过学科评估标准和导向把关,教师必须在综合评估美育教学成效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不断改进,才能使之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美育的目标。地方高校和乡镇学校合作的过程中,所有课程都有任务和目标,也就是说,所有课程都有其用途及它所要实现的价值。在评价过程中,地方高校和乡镇学校要关注课程是不是实现了教育的价值,满足了人的需求,以及它达到了哪个阶段。例如,在评价阶段应及时查出项目执行中的不足,并对项目不断进行调整。总之,美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以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素质提高为标准,学生掌握和运用美的能力在课程中要有一定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杜卫.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4(02):219-223.
[2]孙勇,范国睿.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8,283(10):70-75.
[3]董小玉,刘晓荷.新时代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的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J].教师教育学报,2021.8(04)93-100.
[4]赵伶俐.以目标与课程为支点的美育质量测评———为了有效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5)87-99+161.
[5]王丹.学前教育中绘本教学的融合策略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3,16(05):186-190.
[6]李红宇.浅谈美育与德育的整合[J].黑河教育,2020(Z1):38-39.
[7]程华晶,郑正坤.新时代地方院校大美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5):73-75.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betwee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ownship Prim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
Yang Di
(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 & Technology, Hechuan 401524, China)
Abstract: Aesthetic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crucial link, its essence is to develop students’ creative qualities and abilities in the field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esthetic concepts, hobbies, and method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ssues related to the cooper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ownship primary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contracts,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ownship primary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ir linkage, aiming to construct a more effect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feedback on basic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on betwee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ownship primary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to make due contributions to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and revitalizing rural aesthetic educ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ies;aestheticeducation courses;collaborativedevelopment; aestheticliteracy;appreciation;jud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