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CMC教学法结合精品微课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3-11-02焦庆仕刘表虎张青陵汪国祥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医学影像影像学医学

焦庆仕,翟 建,刘表虎,夏 泳,徐 瑞,张青陵,汪国祥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弋矶山医院 1.教育处;2.影像中心;3.超声医学科;4.介入科,安徽 芜湖 241001)

随着影像技术的提高,医学影像学已发展成为包括以X线、超声、CT、MR多种成像,融诊断和介入治疗为一体的多元临床诊断学科。医学影像学涉及检查、诊断和治疗等多方面,知识点多,部分学生对繁琐知识点的掌握有些力不从心,更谈不上对放射、超声和介入知识把握的融会贯通。基于此,我们集合多学科教师,以临床消化系统少见病变为载体,结合放射影像学、超声医学和介入治疗学,整体介绍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从少见病变影像诊断的思路介绍,引导学生外推总结把握临床疾病影像诊断的一般规律,制作完成精品微课《消化系统少见病变的影像诊断》。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学影像学精品微课在医学影像诊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皖南医学院2018级影像专业本科生作为教学研究对象,按学校教务处要求将其划分成两个平行授课行政班,两个行政班课程进程一致。随机选择1个班作为对照组,另一个班为研究组,对照组学生125名,男生40名、女生85名;研究组学生124名,男生44名、女生80名。两组学生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材料 《消化系统少见病变的影像诊断》精品微课内容设计基于临床消化系统少见病变,结合放射影像学、超声医学和介入治疗学,整体介绍病变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治疗等特点,教学主要内容共分10个章节,具体如表1。

1.3 研究方法 研究前,随机选取前一学年3门专业基础课:医学影像物理学(100分)、医学影像设备学(100分)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100分),对两组学生以上3门课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差异比较分析。

研究中将全部研究对象按学校课表安排,采用PCMC教学模式[1-3]开展正常平行班授课。研究组在正常授课基础上,采用精品微课《消化系统少见病变的影像诊断》补充教学,教学过程如下:①课前让学生预习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超声影像学和介入放射学消化系统章节。②课中让学生自学精品微课视频了解知识点和疑难点,并通过反复观看学习加深理解。③课后利用精品微课题库开展自我检测,快速筛选出薄弱环节,并继续通过线下自主学习,提升课程学习深度和广度,提高学习效果。

课程教学结束后,立即对两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分别从提高学习主动性、加深消化系统病变的认识、提高医学影像理论水平、影像诊断思维的锻炼和提高教学满意度5个维度进行答卷,评价标准为“是”或“否”。收集统计问卷,分析比较两组学生教学效果。

期末理论考试结束后,对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超声影像学和介入放射学3门期末试卷进行梳理,没有发现涉及本微课内容的真题。其中涉及消化系统试题分值情况:医学影像诊断学18分、医学超声影像学15分、介入放射学15分,对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涉及消化系统试题得分情况进行梳理统计。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上一学年专业基础课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3门专业基础课期末考试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上一学年专业基础课成绩比较

2.2 两组学生教学效果比较 本研究回收调查问卷249份,有效率为100%。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对提高学习主动性、影像诊断思维的锻炼等5个维度的认可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教学效果比较[n(%)]

2.3 两组学生成绩考核比较 研究组学生在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超声影像学和介入放射学3门期末考试涉及消化系统试题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消化系统成绩比较

3 讨论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的学习、消化和掌握必须结合临床病例及影像资料,学生也普遍对临床病例分析感兴趣,但学时有限,课堂时间无法分享较多的病例分析[4],按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前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发展。因此,探讨如何完善和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对于提升影像学教学效果尤为重要[5]。

微课时长一般为10 min左右,具有主题突出、内容精简的特点,降低了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显示改良教学模式的学生认可度优于传统教学模式(P<0.05),本门微课程主要围绕放射、超声及介入少量甚至单个知识点展开讲授,并结合临床病例及大量影像资料分析,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性[6]。信息化背景下以微课为契机将电脑、手机和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于微课建设,合理化带入网络课堂,例如,在讲解肝肉瘤样癌的影像鉴别诊断这一内容时,学生对肝细胞肝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脓肿等影像学表现的鉴别诊断比较模糊,而微课恰好可以融合图片和视频为学生展现具体直观的CT、MR平扫等影像学表现及相互之间差异所在[7],从而将抽象知识直观化,静态知识动态化,有利于学生对少见病变诊断知识的综合掌握,又能促进学生总结外推对常见病、多发病知识的融会贯通。

微课既有教材内容,也有课本以外的知识点的补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成绩(P<0.05),重点是结合最新临床病例资料,融合放射、超声及介入多学科整体临床思维,强调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8],紧随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微课对空间和时间限制较少,能将复杂的内容碎片化,使知识点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可引导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9]。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课程导学、微课视频和电子课件等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提前进行课程预习并完成测试,检验预习效果[10]。课后利用在线课后习题进行自测和巩固复习,对于课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通过微课视频的反复观看加深理解,同时与老师在线交流和讨论。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查阅学科前沿进展文献,紧密关联学科进展与课程知识点,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整体效果。

总而言之,通过微课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医学生的课程繁重和课时紧张等问题。扩充知识点,提升学习深度和广度,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保持教学内容先进性、科学性及系统性[11],教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正确运用和判读影像学检查方法,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为走向临床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医学影像影像学医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合理运用
《当代医学影像误诊学》出版
《当代医学影像误诊学》正式出版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