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实践翅膀 绽放量感之花
——《1分有多长》教学与思考
2023-11-02王轶昕
文| 王轶昕
【课前思考】
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新增加的核心词“量感”,本课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接触过钟表,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半时,在上一课中也掌握了1 时=60 分,认识了钟面上有12 大格、60 小格。
时间单位十分抽象,看不见也摸不着,且本课不仅需要继续认识秒、掌握分和秒之间的关系,更是给出了更抽象的要求——体会1 分有多长并不借助测量工具估测1 分。斯苗儿老师曾说过:“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让有序、有趣、有用、有挑战性贯穿数学课堂始终,真正实现顺学而导。”基于此,本课在以下两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依靠想象,有序、合理推测
学习是慢慢积累与螺旋上升的过程,量感的培养也如此。对于1 秒、1 分,学生其实并不陌生,教材也从1 秒快速联系到1 分。但通过了解发现,学生很难从对1 秒的时间建构快速过渡到对1 分的建构。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从1 秒开始,逐步增加时间长度,可以先根据想象猜测,再结合拍手等旧知加以推断、验证,最终达到1 分钟,帮助学生建立对1 分及以内较短时间的量感。
二、借助活动,有趣、直观挑战
课前与学生访谈中发现,对于“1 秒有多长?”学生无法描述,同样对于1 分的时间感觉也参差不齐。本节课重在感受,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参与活动,如通过听秒针走动的滴答声、数数、观看视频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借助体验发展量感。而“1 分挑战赛”活动,让学生根据喜好真正感知自己1 分钟能做什么并学会估1 分钟。借助不同体验的层次性活动令学生在每次的挑战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循序渐进,建立量感
师:同学们,上节课“奥运开幕” 中我们知道了1 时=60 分,60分就是60 个1 分,那1 分又到底有多长呢?
【思考:开门见山,直接利用上节课旧知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将本节课要研究的最重要的问题“1 分有多长?”抛给学生,自然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程内容上。】
1.感受1 秒有多长
(出示钟面)
师:其实除了我们熟悉的分针,钟面上还有一根指针也能表示1 分,谁能结合自己的预习来向大家介绍这位新朋友呢?
生:这是秒针。
师:它有什么特点?
生:比分针还细,现在是秒针最细最长。
师:同学们,这位新朋友也是走得最快的,名字叫:秒针。不妨一起感受一下它的速度吧!
师:随着“嗒”的一声,秒针悄悄走了一小格,这就是1 秒(板书),你对1 秒有什么感受?
生:太快了,1 秒什么都做不成。
师:看来1 秒给你的感觉很短。
生:我刚才刚好拍了一次手。
(引导学生再次跟着1 秒感受拍一次手、眨一下眼、跺一次脚)
2.感受5 秒有多长
(呈现秒针从12 走向1 的动画,体验5 秒)
师:秒针走一大格是几秒?
生:5 秒(板书)。
师:还是用刚才拍一次手表示1 秒的方式,5 秒会拍几次呢?
生:那就是5 次。
师:相信大家对5 秒的感受已经很深刻了。
3.感受30 秒有多长
师:同学们,若还是用拍一次手表示1 秒,秒针从12 走到6,我们会拍多少次手呢?怎么算?
生:30 次,6 大格,5×6=30,30小格就是30 秒。
师:你能将“奥运开幕”学的知识迁移到这节课里活学活用,真了不起。
师:秒针现在指向6,再走30秒,会指向几?
生:会指向12。
师:谁和他想的一样呢?请举手。为什么呢?
生:30 里面有6 个5,也就是从6 开始走6 大格,那就是12。
生:刚才的30 秒再加上30秒就是60 秒,那就是一圈,所以秒针这次回到12 了。
师:没错,你们的想法都对。能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可真棒。
师:如果秒针从12 开始走一圈又走回12,这一过程会是多少秒呢?
生:秒针走半圈是30 秒,走一圈是半圈的2 倍,所以是60 秒。
师:倍数的关系都能熟练运用,为你点赞。
4.感受1 分有多长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提到的都只和秒有关系,而这节课要学的是一分有多长,难道分和秒有什么关系吗?
(课件展示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格,学生跟随秒针拍手或数一数)
生:秒针走了一圈,分针从红色走向了绿色。
师:你真细心,连分针微微一动也让你发现了。
生:秒针和分针同时开始、同时结束,所以1 分=60 秒。
师:太棒了,我们就这样发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上节课还知道1 时=60 分,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时、分、秒之间的进率都是60。
师:你能在不同的时间单位中找到相同之处,看来你是个善于动脑、会总结的同学。
【思考: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拍手活动认识时间单位 “秒”,并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要求“学生要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继续依托有效的数学活动引领学生不断感知、想象、推测和表达。迁移、类推是学生数学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经历“1 秒—5 秒—30秒—60 秒”的螺旋上升过程中,教师在此时注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表达能更好地发展学生根据已知合乎逻辑推出结论,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而促进“量感”的建立与培养。】
二、自主实践,提升量感
师:要想真正了解1 分,只知道1 分=60 秒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知道1 分能做什么并脱离时钟估1 分。接下来,我们不妨做一个小挑战——“1 分挑战赛”。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估1分,觉得时间到了1 分,安静站起,并对比屏幕上的时间。
●播放参考视频,第一轮学生活动(前10 秒教师数数供学生参考)。
师:刚才看到仅有两位同学转过来的时候刚好1 分,估得这么准有什么窍门吗?分享一下。
生:我还是用1 秒拍一次手的方式表示1 秒,到了60 就站起来了。
师:还有同学用的也是拍手的方式吗?
师:请你分析一下,同样选择拍手的方式,你估得有偏差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我对拍手节奏把握不准。
师:能找到原因很了不起,相信有了这次的练习下次你会有很大进步。
生:我刚好1 分是因为发现1秒我能写两个“一”字,所以我刚才写了120 个汉字“一”。
师:刚才看到你是第一个站起来的,大概36 秒,问题出在哪了呢?
生:我用数数的方式,数了60个数,但数得太快了。
师:第一次尝试出错没关系,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你打算怎么改进?
生:我会数慢一点。
师:那不妨我们再尝试一次。
●第二轮学生活动(前10 秒教师数数)。
师:第一次你是36 秒,老师看到你这次是55 秒站起来,进步这么大的秘诀愿意分享吗?
……
师:这次的1 分挑战赛中有进步的同学请举手。
●第三轮学生活动(前5 秒教师数数)。
师:老师看到你估1 分的方式很特别,也看到了你每次都有进步,说说你的办法。
生:我选择的是数豆子的方式,第二次数了100 颗的时候用了58 秒,这次我数了102 颗。
师:看来你对1 分也特别有感觉。
【思考:由于时间是一个抽象的量,所以每个人对时间的量感是不一样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充分体验1 分能做什么,把熟知的事与时间建立对应关系。找到自己 “身边的尺子” 来度量和描述时间的长短,活动把课堂推向高潮。最后,学生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估1 分估得准的人数越来越多,学生对1 分的估计从猜转变为经验的运用,量感也在此活动中不断提升。】
三、多维对比,修正量感
师:刚刚我们已经体验了自己1 分能做什么,那1 分的时间其他地方又会发生什么呢?
播放视频(内容为1 分701 名大学新生开学走进湖北校园、1 分蹦床世界冠军腾空跳跃30 次、1分孙杨能游出103 米、1 分登山队员攀登珠峰顶峰58.3 厘米、1 分中国人民创造GDP1.57 亿元)
师:看完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 分原来能做这么多事情。
生:1 分也很有用,我们要珍惜时间。
师:没错,1 分的时间我们也可以过得丰富多彩,看来不能小瞧生活里的每一分。
【思考:通过视频了解1 分能做什么,拓宽学生视野,感受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科技的日新月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而图片、文字、音乐的合并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再次感受1 分与1 秒不一样,能做更多事情,不断修正学生对1分的量感。】
四、游戏练习,深化量感
师:同学们,接下来一起带着你学到的知识到时间小岛上进行探险吧!我们比一比看看谁更出色些!
1.分秒必争
2.光阴似箭
3.日积月累
【教学思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新增词汇“量感”范畴中提到要能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进行不同单位换算等。在结尾加入融合生活知识的游戏环节,课件内容设计丰富,形式多样,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加以练习,深化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