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质量标准视域下艺术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要点
2023-11-02吴雪莲
吴雪莲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它还为教材编写者提供指导,为考试命题提供主要依据。”学业质量标准不仅关注学生“学什么”,也关注学生“如何学”“学得怎样”。当我们用学业质量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时,那么,很大程度上会改变教师对学习任务的设计。笔者认为,学业质量标准视域下艺术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应着重考虑以下要点。
一、情境性与过程性
情境是学生知识习得的土壤,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的,不存在脱离情境的素养,素养离开了情境,离开了真实生活也无法进行评价。所以,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情境性及过程性是关键点。
1.学业质量标准需要通过设计具有一定内容情境或问题情境的学习任务来体现
学业质量标准为设计具有内容情境或问题情境的学习任务提供了方向。如新课标在“美术学业质量描述”第三学段(6~7 年级)部分就“文化理解”这一核心素养,有这样的表述:“能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探索和学习迁移的能力。”这里的“跨学科”“多角度”“综合探究”“学习迁移”是我们创设内容情境的关键。以下案例能为我们设计具有情境性的学习任务提供参考。
2020年8月,在《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新书首发仪式上,上海文旅部门精选部分建筑串点成线,设计10 条“建筑可阅读”旅行线路,这10 条旅行线路,能让广大民众感知上海的文化底蕴及开放的城市精神。
这样一个文化创意活动,给上海的小学美术教师带来了启示和灵感,教师将其设计成一个文化理解与文化参与类的学习任务:(1)让学生利用假期,带上父母,选择相应的“建筑可阅读”旅行线路,进行实地考察,用照片、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考察的过程与体会;(2)请学生选择喜欢的建筑,绘制成一本旅行线路的绘本,或用海报的形式展现建筑魅力,或将废旧材料通过剪、刻、折等方式制作立体建筑;(3)运用跨学科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展现上海建筑,通过综合探索和学习迁移来增强对上海的了解。[1]
学习任务布置后,学生“用脚丈量”“用眼观察”“用心体悟”,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同时通过艺术创作与多学科融合活动,让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最终发展“跨学科学习”“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及“综合探索和学习迁移”等能力。
2.学业质量标准便于教师在学习情境与学习过程中评价学习
学业质量标准“是在对学生认知发展、理想教育环境和方法综合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表现水平的界定和描述”[2]。对学生学业表现的界定与描述,需要在具有情境性及过程性的学习任务中完成。在特定的任务中,教师易于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艺术特长,便于进行指导与评价。
学业质量标准能为学习任务的设计提供内容情境及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学习,也有利于学习评价的开展。如新课标在“音乐学业质量描述”第一学段(1~2 年级)部分指出:“跟随录音或与同伴一起演唱,姿势正确,声音自然,词曲基本完整、正确,音色、音量、速度、表情初步做到与歌曲情感相符。唱游活动中能配合音乐进行简单声势、律动、舞蹈或歌表演等,做到身体动作与音乐情绪、节奏和韵律特点基本吻合,能根据音乐及自己的想法变化动作。”该“学业质量描述”提供的学习情境为:(演唱)跟随录音,(唱游)配合音乐进行简单声势、律动、舞蹈或歌表演。结合这一学习情境提出的评价标准为:姿势正确,声音自然,词曲基本完整、正确,音色、速度、表情初步做到与歌曲情感相符;做到身体动作与音乐情绪、节奏和韵律特点基本吻合,能根据音乐及自己的想法变化动作。这些为学习评价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二、表现性与活动性
如果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不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理解、能力等通过特定的学习行为表现出来,那么学习任务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教学效果也就难以达到,更无法评价。
1.设计表现性学习任务是基于学业质量标准而教的基本保障
表现性学习任务或表现性学习活动,是指让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来展现其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复杂活动。在基于学习目标设计表现性学习任务时,要保证学习任务“能体现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平衡,任务模拟的是有意义的真实生活情境,从中要呈现出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3]25要比较科学、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性学习任务必须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实且充分展现学生知识水平、态度情感、能力品格等的变化。
表现性学习任务要有行为的跟进。如“赏析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样的学习任务就无法判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完整的学习任务应该是“赏析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并讲讲对作品的感受”或者“赏析《春江花月夜》,请你用舞蹈语言表达你对作品的理解”。如此,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知识便是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知识,要让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需要有一个学习、感悟的过程,需要反复聆听、比较及相互分享、交流。
学业质量标准是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制定的,所以学习任务的设计也要立足核心素养。一个好的表现性学习任务不仅仅关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实现综合育人的目的。如在苏少版《美术》五下《我设计的图书封面》一课的教学中,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学习任务:(1)你今年读了哪些好看的书?请给同学推荐一本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书;(2)对你推荐的书的封面再进行设计,让同学们更喜欢,封面可写上25 个字以内的推荐语;(3)在教室的展板上展示你们设计的书的封面;(4)为你最喜欢的设计投票。这个学习任务由四个小任务组成,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法学习课,而是围绕美术设计,整合学生的阅读知识、价值观、审美素养,最后还需要进行审美评价,能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表现性评价应让学生的进步看得见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的能力。“表现性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能做什么’;不仅评价学生的行为结果,更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不仅对某个学习领域、某方面能力进行评价,而且评价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践与表现的能力。”[3]5-6所以,表现性评价能激发学生潜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让学生“能做”(学生知道做什么)、“在做”(有实践与表现的过程)、“做好”(能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也能看得到自己的进步。
表现性评价需要嵌入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看得见自己的进步,这就需要教师设计能反映学生思维过程及学习成果的任务。《门窗墙》是苏少版《美术》四上的内容,以下是该课第一课时教学后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因为学习任务不同,最后实现的学习目标也不同。
活动一:刚才我们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窗,请你说说哪种窗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并把它画出来。
活动二:学校的庭院由假山、廊桥、池塘等组成,庭院一侧是与外界相隔的围墙,现准备在围墙上开两个窗,让外面的行人也能观赏到校园内的美景。请你设计窗的形状,画出效果图,并说明理由。
教学实践表明:“活动一”对学生没有太大吸引力,任务过于简单,没有过多思维活动的介入,更没有涉及学生的个性表达,只是对教授的知识作简单回忆及梳理。这样的学习任务难以呈现学生真实的学习结果。“活动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完成这个任务,学生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如园林的审美要素知识,园林中窗的样式及特点知识等,同时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审美观,考虑自己的审美追求。在完成这个作品的同时,学生经历了从“能做”“在做”到“做好”的过程,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三、分级与多元
学业质量标准是按照学习领域或内容主题来描述某一阶段学生要达到的学业成就的,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学习风格各有偏好,学生发展需求也各不相同,这决定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和评价需要进行分级,并考虑多元性。鉴于此,设计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也需要进行分级并体现多元性。
1.划定水平等级,让学业质量标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标提出的学业质量标准具有可测性、可评性,但其没有设定水平等级,只规定了学生在每一学段学习结束后应达到的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应探索增值评价,推行表现性评价,体现评价对学生成长的助推作用。具体而言,教师有必要在学业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开发学业质量的水平等级。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开发3~5 个水平等级,不同水平等级之间是递进关系,一般来讲,低水平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应达到的合格水平,水平等级越高反映的学业水平就越高。此外,每一个水平等级都应涵盖多种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刻画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选择、组织或运用学科观念、思维或方法等应对和解决各种任务或问题的关键特征。
以下是笔者结合新课标“美术学业质量描述”第二学段(3~5 年级)设定的水平等级(见表1)。不同的水平等级体现了学习的进阶性。
表1 学生学业水平等级
2.多元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
学业质量标准,特别是艺术学业质量标准,不能是一个一刀切式的标准,而应是一个能指导及鼓励教师发现学生个性潜能的进阶目标或差异化发展指标。艺术学科的审美性及创造性决定了艺术学业质量标准的特殊性。“美术学业质量描述”第一学段(1~2 年级)有这样的表述:“使用美术工具、材料和媒介创作1~2 件富有创意的平面、立体或动态的美术作品(如绘画、泥塑、定格动画等)。”“音乐学业质量描述”第二学段(3~5 年级)部分提出:“在表达作品的情绪、情感及表现音乐意境和音乐形象等方面能体现出自己的想法。”第三学段(6~7 年级)提出:“随音乐即兴表演,表情、身体动作与音乐情绪、情感和音乐特点相符,动作有变化且具有一定的创意。”从以上可以看出,对学生作品的评价用“有自己的想法”“有创意”等来描述,更符合艺术教育的特征及规律。在艺术实践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及语言去解释、描述和表达的过程,就是学生艺术素养自我发展的过程。因而,对于学生的创意、创新成果,要用以激励、包容为导向的多元评价,让评价为学生的学习增值,为发展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