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尔德之谜

2023-11-01张瀚墨

书城 2023年11期
关键词:萨利柴尔德格林

张瀚墨

到目前为止,维尔·戈登·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1892-1957)共有五本个人传记。两本主要从社会政治角度探讨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生涯,两本主要从考古与学术的角度讨论他的学术发展和理论基础,而萨利·格林的这本《史前史学家柴尔德传》,则是目前唯一一本兼顾柴氏学术思想和人生经历,内容较为综合的传记。它详细地记述了柴尔德的家族及其出生成长、从政经历、求学经历、学术生涯、学术思想、学术贡献,以及柴尔德从退休到自杀这一小段时间里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做的事情。有意思的是,柴尔德的这五本个人传记,无一不强调柴氏人生的神秘性,威廉·皮斯(William Peace)甚至直接用“谜一样的生涯”(enigmatic career)来表达对柴氏令人难解的人生的感受。柴尔德真有大家所说的那么神秘吗?

柴尔德一八九二年出生于悉尼,是史蒂芬·亨利·柴尔德(1844-1928)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所生的第二个孩子。伴随柴尔德长大的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均是父亲和其前妻玛丽所生,最小的也比他大十六岁。尽管父亲保守严厉,但母亲却很慈爱,兄姊都热爱文学和音乐,又因为是家中老幺,所以柴尔德的童年是在一个被爱以及宗教、文学和音乐包围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十九岁时,柴尔德进入悉尼大学读书,主攻古典学,同时研修哲学、数学和地质学,学习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从悉尼大学毕业后,柴尔德获得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女王学院学习古典考古学,师从J. L. 迈尔斯(J. L. Myres)、亚瑟·埃文斯爵士(Sir Arthur Evans)等人,这些老师,尤其是迈尔斯,对他以后的学术生涯帮助很大。柴尔德在牛津大学读书的三年,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进入牛津不久,他加入了费边社,和极端左翼同学一起,积极参加反战运动,为此还被列入英国军情五处的黑名单,一直都是英联邦及其属国情报机构联合跟踪监控的对象。一九一七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了阔别三年的澳大利亚。但是,因为他所持的左翼政治见解,他先是在悉尼大学教书期间遇阻,又在申请昆士兰大学教职时遭拒,转入澳大利亚政坛担任新南威尔士州州长斯托利的秘书,在去伦敦任职的路上,又因斯托利早逝、继任者撤销其赴任职位而离开政坛,从此作为独立学者留在英国从事史前考古研究。一九二二年是柴尔德人生的低谷,没有工作和稳定的收入,生活一度拮据。但他对政治的敏感和当秘书的经验很快为他谋得了为政客做私人秘书的工作,精通多国语言也使他能通过翻译工作度过凶年。一九二五年,在导师迈尔斯的帮助下,他正式成为英国皇家人类学院图书馆馆员。在此之前,尽管生活拮据,柴尔德却利用有限的收入,周游欧洲以搜集散见于各地—尤其是博物馆—的资料进行史前史的研究,并利用伦敦的图书馆、科研所、博物馆等学术资源,将自己的研究所得写成论文和书。一九二五年《欧洲文明的曙光》第一版出版,不仅让柴尔德一举成名,也为他此后三十余年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九二七年,柴尔德得到了爱丁堡大学阿伯克龙比考古教授一职。他在这个职位上教书育人、进行考古发掘和考古研究整整二十年,直到一九四六年秋他进入伦敦大学考古研究所担任所长。伦敦大学考古研究所是柴尔德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一九五六年夏天,柴尔德提前一年从考古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除了拿出一笔年金照顾生活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最小的姐姐埃塞尔以外,柴尔德将所有的财产及收藏的大部分图书都捐给了伦敦大学考古研究所,并指定剑桥大学的考古学教授格雷厄姆·克拉克(Grahame Clark)作为他遗稿的保管人。一九五七年三月,柴尔德再次乘坐他当年赴牛津求学时乘坐的东方航線公司的轮船,从英格兰驶回澳大利亚,并于四月十四日他六十五岁生日的那天到达悉尼。接下来,他访问了旧地、故交和当时仍然健在的亲人。一九五七年十月十九日上午,他在悉尼郊区蓝山地带的一座瀑布的崖顶坠身而亡。他的死—死于自杀还是他杀—一度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他临死之前写给时任伦敦大学考古研究所所长W. F. 格赖姆斯(W. F. Grimes)教授的信解释了他的死因。为防止影响信中所提到的当时仍然健在的熟人,在随同寄出的另一封信中,柴尔德叮嘱格赖姆斯要等到一九六八年一月才能将信打开。但事实上,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一九八○年三月,那封信才公之于众,发表在当年的《古物》杂志上。

萨利·格林在《史前史学家柴尔德传》一书的“致谢”部分开头就说,给柴尔德这样的人作传是很困难的,原因就在于他对自己的私生活讳莫如深,从而造成了传记写作所必要材料的短缺。萨利·格林所说的这些材料主要有两个来源,她怀疑柴尔德对这两个来源都有意而且成功地进行了阻碍:“一、他在世的亲人所剩几无,生前的密友(如果确实有人能称得上他的密友的话)几乎无一幸存;二、他终身未娶,而且似乎是刻意地在离世前毁掉了几乎所有私人文件,这必然导致信件或日记之类传记材料的缺乏。”第一条表面上是抱怨柴尔德仍然健在的朋友为数之少,实际上是强调柴尔德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结交密友;第二条大致与第一条相同,看起来是为因柴尔德未婚、缺少私人文件导致私密信息的匮乏而感到惋惜,但事实上在暗指柴尔德为保守自己的某种秘密宁可付出不婚的代价,而且刻意在离世之前毁掉自己的私人文件(尽管只是萨利·格林自己的猜测),则似乎更无掩饰地暴露了柴尔德有意隐瞒自己私密信息的企图。

萨利·格林在柴尔德传记一开始所传达出的这种印象,在书的正文中时有提示,成功地营造出柴尔德出于某种不为人知的目的有意造成与他人的隔阂,从而给世人留下神秘印象。比如写到柴尔德任职伦敦大学考古研究所时所租住的草坪路公寓时,萨利·格林认为,那间简单而实用的公寓,有可能是曾经住在那里的名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推荐给柴尔德的,因为克里斯蒂的丈夫是柴尔德的同事,他们之间交往密切。与此同时,萨利·格林似乎又在暗示读者,在草坪路公寓楼这一以知识分子聚居闻名的场所,柴尔德是个“孤独”的人,他有意识地小心翼翼隐藏自己的行踪和个性。她说,虽然柴尔德在公寓的小餐馆里吃饭喝酒招待访客,但“关于他自己住的房间,他没有留下任何能暴露屋主个性的痕迹:没有个人的照片或装饰,也没有书。只是在一个架子上,有少量破损的蓝色文件夹—里面装的却是他关于欧洲史前史的无可比拟的知识的总结。至于他那些需要在图书馆里找参考资料的著作,他基本上都是在考古研究所自己那满是书的办公室里完成的”。

在传记中,萨利·格林明确表示,虽然“柴尔德一生有过很多朋友,不过好像缺少密友。任何人试图打通柴尔德竖起的与他人之间那道看不见的墙时,都会发现柴尔德既善良又友好,但总像是一个谜”。这正像前文所说的,是柴尔德故意阻隔了与他人的深度交流和沟通,但他并不是通过冷漠与离群索居达到与世隔绝的效果。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人觉得柴尔德“总像是一个谜”呢?

除了缺少密友、未婚、故意销毁个人文件,格林觉得这和柴尔德客观上过于着迷学术、举止笨拙、不修边幅也不无关系。她说柴尔德“平时—尤其年轻的时候—看起来很笨拙,不修边幅,也不讲究社交礼仪,很多认识他的人都觉得很难在日常话题上与他交流”。尽管他年轻时并不像后来那样沉迷于学术,但他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或者参加社会主义活动”,因而也不是社交人物。除此以外,柴尔德的业余兴趣也比较单调,只是“偶尔打点网球,不过打得不好;他非常喜欢打桥牌,这是他终生保持的爱好,不过打得似乎也不像他自己以为的那么好”。萨利·格林在书里所列举的这些因素,最令人好奇的莫过于她在“致谢”的开篇部分所说的那两点,即柴尔德有意拒绝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包括不结交密友,甚至终身不娶,以及在离世之前刻意销毁私人文件。

事实上,对于萨利·格林的这些看法,格林·丹尼尔(Glyn Daniel)有着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将柴尔德描述成一个有怪癖、不合群的怪人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在他看来,“柴尔德极为友善,很好相处,很会享受美好的生活以及许许多多认识喜欢他的学生和学生们的友谊”。不但如此,了解柴尔德的同事认为他友善、热情好客,愿意花时间和学生们在一起,愿意接待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同行;他去欧洲各地旅行搜集材料时,和各地学者广交朋友;他到各地进行考古发掘时,也能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受老百姓尊敬。学生们爱戴他,同行们喜欢他,即使对他最严厉的批评者也承认他有融入不同场合的良好能力,关心社会,对责任和义务从不无动于衷(布鲁斯·G.特里格《柴尔德:考古学的革命》,何传坤、陈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所有这一切,其实在萨利·格林的《史前史学家柴尔德传》中也都有详细生动的描述,而与此同时又屡次声称柴尔德是个“孤独”的怪人,这多少有些自相矛盾。不过,这样明显的矛盾,萨利·格林不会意识不到,只是她自始至终都没有在书中明确表达过柴尔德式的孤独到底是什么。

最有说服力的恐怕还属杰克·林赛(Jack Lindsay)为《史前史学家柴尔德传》所写的导言,文中用难得的一手材料记述了他和柴尔德交往的若干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柴尔德和朋友之间的友谊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林赛在导言的末尾,的确也提到柴尔德在离世之前所承受的“压倒一切的孤独”,但这种孤独显然并非缘于他缺少朋友—这一点,林赛说得也很清楚。导致这种孤独的原因,后文还会进一步涉及。

关于柴尔德终身未娶,萨利·格林也怀疑这与他刻意保持与他人的距离有关。她在书中暗示,导致柴尔德不娶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客观上长得比较丑,脸上长满“密密的雀斑”,长着“粉亮的鼻头和胡萝卜色的头发”,穿着打扮也容易引起有些人的不适:超大号的黑色宽檐帽,红色的衬衫,红色的领带,夏天穿很短的短裤、长袜、吊袜带和笨重的皮鞋,等等。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即使不会感到痛苦,至少也会觉得他长相怪异,“见一面就能抓住人眼球”。可能也正因如此,他在大学时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反话正说式的绰号“帅哥柴尔德”(Handsome Childe;因为“Childe”与“child”同音同义—古英语中“childe”即是王孙贵胄之意,这一绰号也可以是“帅小孩” 的双关语),明言其帅,实指其丑。导致柴尔德不婚的另外一个原因,在萨利·格林看来,是柴尔德全身心地投入学术研究。她认为柴尔德“基本上为学术而活”,所以為了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他“害怕对任何东西动情”,包括婚姻。

柴尔德不婚的选择难免会引起人们对他的性取向的猜测。事实上,应英国内政部(Home Office)对柴尔德进行评估审查的要求,牛津大学副学监爱德华·阿姆斯特朗(Edward Armstrong)在他的报告中倾向于认为柴尔德和他的一位牛津同学存在同性恋关系。不过,阿姆斯特朗的怀疑似乎从没有被坐实过。萨利·格林认为,虽然柴尔德终身未娶,人们也没有发现任何迹象说明他在生活中与哪个女人有深厚的关系,“不过同样也没有证据说明他有同性恋倾向”。她收集在书中的那些往事,记录了柴尔德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与不同的人交往的故事,其中不乏男性,也有很多女性,他“既喜欢和男性也喜欢和女性在一起,不过仅止于纯洁的友熟关系”。

至于柴尔德为什么终身不婚,事实上我们并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萨利·格林所给出的观点,最多也只能算是猜测。更有可能的是,这只是柴尔德个人的选择。这与萨利·格林所说的柴尔德刻意销毁个人信息是一个道理。当萨利·格林暗示柴尔德是出于某种不为人知的目的有意毁掉自己的私人信息时,她是以所有人都会仔细保留自己的私人信息为前提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有通过笔记、建档等方式来保留信息的习惯。从柴尔德离世前对自己身后事妥善而镇定的安排来看,即使柴尔德真的刻意对自己的某些个人信息加以隐瞒,或许也只是他所认为的会对某些当事人构成感情伤害的那些部分,就像他在小心处理告别的那封信时所采取的方式一样。真实的情况是,除了那封信,柴尔德并没有留下其他类似的文件;我们甚至不能肯定萨利·格林想当然地以为已被柴尔德毁掉的那些私人文件确曾真实地存在过。正因如此,我们恐怕还不能说柴尔德离世前曾经有意系统地销毁过自己的私人文件。

围绕柴尔德形成的另外一个巨大的谜团,当属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态度,也就是格林·丹尼尔所说的“在何种程度上他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布鲁斯·特里格在他的书中检讨了柴尔德的同行们就这一问题而产生的不同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种观点认为柴尔德是认真严肃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但“与马克思主义运动心系魂牵”,持续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努力在自己的考古学研究中“塑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也正是由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才使得他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考古学家。另外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柴尔德虽然认识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正确和优越,“并恬不知耻地自称为苏联考古学家的学生”,却没有克服“资产阶级科学的许多错误”,实际上属于非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经验主义者。还有一种观点则介于前两种观点之间,即承认柴尔德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偏离正道”,表现出来的是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特征,他所信仰的,充其量只是当时西方学者中较为流行的自由的马克思主义。(《柴尔德:考古学的革命》)

尽管存在着三种不同观点,但英国的考古学家总体上倾向于贬低马克思主义在柴尔德考古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柴尔德学术的发展最终起到的是阻碍而不是促进作用。即使承认柴尔德严肃认真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格林·丹尼尔,也主张应该将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上的柴尔德与作为考古学家的学术上的柴尔德区别对待,因为后者到晚年的时候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厌倦的情绪。而格雷厄姆·克拉克则更极端,认为柴尔德的创造性工作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结束了,那之后的研究,因为其深陷马克思主义泥潭而难以再有起色,因此马克思主义从柴尔德中年的时候起就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学术发展。(《柴尔德:考古学的革命》)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位从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其学术成就的学者,却被柴尔德指定为自己遗稿的保管人,全权负责他死后留下的文稿。

萨利·格林的观点很有见地。就像她在书中所告诉我们的,无论从政治观点还是学术思想来看,柴尔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根深蒂固”的。他是作为一个古典学学生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因此没有那种刻意的意识形态标志。他一生反帝反战,文字和行动高度统一,信仰持续却并不僵化,这种贯穿一生的实践是不会骗人的。不过柴尔德似乎也并不缺乏“街头聪明”(street smarts)。作为一个被母国抛弃、靠智力在异国讨生活的外國人,尤其是作为生活在一个整体右倾保守环境中的左派,自然要有走钢丝般的平衡术,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少些干扰并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当然,这一策略的代价就是隐藏自己的真实观点,让大家去猜测争论,从而也形成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印象。或许这就是萨利·格林一直想弄明白的柴尔德式的孤独和柴尔德式的神秘。

一九五六年夏天,柴尔德正式从考古所所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当很多老朋友问起他退休之后的打算时,他回答说想重归故土,先看望一下两位仍然健在的姐姐和生活在那里的老朋友,然后找个好点儿的山崖跳下去。虽然他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在不同的见证人面前都说过同样的话,但大家都把跳崖的话看成是柴尔德式的幽默,并不十分当真。甚至一年后当柴尔德真的跳崖身亡了,他们仍然认为柴尔德所说的跳崖不过是在开玩笑。因此围绕他的死因,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柴尔德到底属于自杀、他杀还是不小心失足坠崖?等等。而英国军情五处一直跟踪调查柴尔德的消息,更让他的死扑朔迷离。甚至到柴尔德写给格赖姆斯的那封认为自杀有理的信于一九八○年在《古物》上发表之后,他的死因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关于柴尔德之死,其生前好友杰克·林赛在本书导言部分的结尾认为:学术上,柴尔德当时已经走到了自己学术生涯的终点;政治上,一九五六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罪行的揭发对他来说是沉重的打击。这两点就足以让林赛判定他死于自杀。而萨利·格林在书中所描述的柴尔德返乡时所看到的澳大利亚糟糕的社会现实,尤其是他的挚友和同志H. V.伊瓦特当时的遭际,则进一步削弱了他继续活下去的动力。林赛的推测,与柴尔德为自杀辩解的信中所反映的“对过去所有的理想都已失去了信念”的精神恰好相吻合,因此似乎比官方所说的柴尔德在考察蓝山山脉和岩石时失足坠崖更有说服力。

柴尔德写给格赖姆斯的那封推迟了二十多年才公开的信(题为《告别》),确实可以看作是解开柴尔德死因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这封信不长,但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超龄老人把持学界的危害,他认为年龄超过六十五岁的学者无论在体力还是脑力方面都已退化,不但本人难以胜任教学科研的任务,而且也“挡住了年轻人和更有能力的继任者的晋升之路”,更有甚者,即使退休了,“他们的声望也可能大到阻碍进步思想的传播、损害创新者职业生涯的地步”。不仅如此,他甚至意识到自己开始担心已有的贡献被推翻,因此在学术上不但不会有任何新的建树,甚至还有可能会阻碍新观点的产生。同时,他意识到自己生来就体弱多病,已“变得过于依赖物质享受—甚至是奢侈品”来维持现有的工作和生活水平,因此,为防止把自己变成“社会的一个负担”,他倾向于选择自杀。

从柴尔德嘱咐格赖姆斯推迟十年公开该信内容的请求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柴尔德内心深处所蕴藏的无尽善良。毕竟,没有很多人愿意或能够在生命的这一刻还能如此冷静地为他人着想。

更重要的是,柴尔德的这段自白提供了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们解开围绕他的一生而产生的诸多谜团。在我看来,柴尔德的心中驻着一个赤子—“a child in Childe”,而“赤子”一词的英文正好也读作“柴尔德”。赤子柴尔德不但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而且穷其一生,都忙着为那些让自己困惑的问题—尤其是自己所属的欧洲人从哪里来的问题—寻找答案。读书的时候,他遍学欧洲语言,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入手,追溯欧罗巴的源头;毕业之后,他发现依靠欧洲各地包括考古发现的物质遗存,从考古文化角度追溯欧洲文化的起源可能更有意义,为此跑遍欧洲各地博物馆和图书馆搜集资料, 在工作和生活最为困顿的时期,发奋写出了《欧洲文明的曙光》,一举成名,此后三十年间一再修改,到去世前出版了六版。书中,柴尔德依靠考古物质文化的联系将欧洲文化的源头追溯到两河流域,但欧洲人创造性地将借来的文明发扬光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不过,这似乎并没有解决读书期间就萦绕在他脑际的雅利安人的起源问题,而且他最后也承认,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看不到能够解决该问题的希望。正像他在信中所说的那样,到晚年他自觉“很少产生新的想法”,已“不能再为史前史作出更多的贡献”;而对他年轻时曾经努力想要通过从政来改变的澳大利亚社会现实,更是无能为力。因此除了“儿时萦绕在脑际的遐想”,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已不再有可留恋的地方。对赤子柴尔德来说,他为探索问题的答案而生,如果这个世界已不再有他能解决的问题,那就预示他生命的完成。

林赛说,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柴尔德“义无反顾地逃归自己爱着的土地的冲动太过强烈了”。柴尔德心中常驻着一个“顽皮的”赤子,这一赤子见证了他的成长,他对未知的探索,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的从政、不婚,他对富裕生活的享受、对贫困与孤独的承受,他的教学、科研、考古发掘,他与同事、学生、同行的交往,他的幽默、调皮、不修边幅,他的善良、隐忍、笨拙与天真、宽容与纯粹,等等。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赤子柴尔德敦促老年柴尔德专心致志地考察蓝山,以解答儿时关于蓝山的那些令他感到困惑的问题,在澳大利亚最好的季节享受那里的花香和蝉鸣,最后,让生命的终点与起点重合,画上一个柴尔德式的句号。

猜你喜欢

萨利柴尔德格林
东京街头的出租车司机
麻辣老师
罗斯柴尔德集团董事会主席去世
我喜欢小狼格林
披萨的味道怎么样
“忠犬”萨利默默守护老布什灵柩,温情一幕感动美国民众
绿毛怪格林奇
从《萨利机长》看民航客机的应急措施
拉菲红酒五箭标的来历
乐享高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