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际数字鸿沟影响因素与治理策略研究综述

2023-11-01卢章平苏文成顾天玉

终身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鸿沟代际群体

□ 卢章平,韦 韬,苏文成,顾天玉

在数字化与深度老龄化两大时代背景的交织下,老年群体与数字化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且难以调和,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尤为突出。为此,我国也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应政策以应对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如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中指出:推动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社会,切实帮助老年人解决智能技术运用困难的问题,消减数字鸿沟。[1]2021年11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老年人数字科普方面的作用,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数字产品与服务,提高全民数字素养。[2]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数字鸿沟问题自1989年被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3],代际数字鸿沟作为数字鸿沟研究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老年群体与年轻群体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接入、采纳、使用以及相关知识方面的差距。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年轻人,在智能产品的采纳、使用等方面要远远优于作为数字移民的老年人。[4]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为文献来源,以“ SU=(代际+老年人+银色)*数字*(鸿沟+不平等+代沟)*(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对策+路径+治理+策略+建议)”为检索式进行检索,时间设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剔除新闻、书评、会议及不相关文献,最后得到226篇核心文献。本研究旨在通过总结代际数字鸿沟的内涵与特征、产生的原因及代际数字鸿沟治理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为代际数字鸿沟未来研究及社会治理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一、代际数字鸿沟的概念与界定

1.代际数字鸿沟的内涵

代际数字鸿沟又称“数字代沟”“老年人数字鸿沟”“银色数字鸿沟”,代际数字鸿沟是数字鸿沟在年代维度的延伸。[5]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不同年龄的人群在对待智能产品时的态度、使用行为等各不相同,从而出现了差异或冲突。学者对于代际数字鸿沟的提法虽然多样,但是其内涵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视角:(1)老年群体与年轻群体在接入、采纳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差距。[6-7](2)老年群体与年轻群体在信息通信技术使用能力的差距。[8-11](3)两代群体在信息通信技术相关知识方面的差距。[12-15](4)老年群体作为社会的信息贫困者与年轻群体作为社会的信息富裕者产生的数字不平等现象。[16-18]此外,老年群体由于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等因素,不同年龄段的老人也会产生同辈的代内数字鸿沟。

2.代际数字鸿沟的特征

代际数字鸿沟的特征研究延续了数字鸿沟特征方面研究的经验。经过梳理,本文将代际数字鸿沟总结为四个特征:子代主导性、社会延展性、主体差异性和时代迁移性。

(1)子代主导性是指代际数字鸿沟的两端分别为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子代逐渐在鸿沟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传统的社会媒体中,由于子代文化程度、社会阅历等方面不占据主导地位,亲代要相对领先于子代,因此子代在媒体技术上的接入与采纳处于弱势地位并且不会超过亲代。然而,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子代凭借自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的改善,拉开与亲代数字技术知识获取的差距。最终,在数字技术知识获取方面子代超越亲代,致使亲代的主导地位被颠覆,子代则占据代际数字鸿沟的主导地位。[19]

(2)社会延展性是指原本的代际数字鸿沟是两类群体在接入、采纳与使用智能产品上的差距,但这种差距会延伸至社会生活上的现实差距,反映了数字不平等背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杨斌认为代际数字鸿沟对于老年群体的伤害是破坏性的,它破坏了老年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了社会的信息公平,并将老年群体孤立在数字化进程之外,令他们无法享受到数字化进程带来的红利。[20]例如,“老人因无法出示健康码,导致正常出行受阻”“94岁老年人被抱到银行做人脸识别”等现象,都是代际数字鸿沟的社会延展性在使用上的差距扩大延伸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3)主体差异性主要是由于老年群体之间在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年龄、地区、社会阅历、家庭情况等方面的差距,不同的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采纳与使用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苏文成对老年群体数字技术应用自主性动机进行归纳总结发现,不同老年群体在参与数字技术的学习行为上受不同的动机影响。[21]同时,刘翠霞认为由于老年群体存在巨大的差异,提出了数字融入差异化的概念,并且认为数字化融入应该根据个体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性融入,不应该强制所有人都紧跟数字技术发展的大环境。[22]

(4)时代迁移性可以分为技术发展的时代迁移性与老年群体数字能力的时代迁移性,通常学者认为,代际数字鸿沟具有时代性是技术发展的时代迁移性,即随着社会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经过漫长的时间在社会中扩散,使得老年群体也可以以较小的成本接入互联网。代际数字鸿沟也由原本的接入沟逐渐向使用沟、知识沟过渡。[23]老年群体数字能力的时代迁移性,主要是指老年群体由于自身年龄的增长引起身体机能、记忆力的弱化,导致无法再使用先前的智能产品,主要缘由为数字技术的发展与老年群体的年龄增长不匹配。

二、代际数字鸿沟影响因素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核心文献进行扎根分析来完成。扎根理论是一种根植于资料文本的质性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原始资料的归纳总结和建构理论形成最终的结果。本文采用Nvivo 11Plus质性分析软件,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与选择性编码进行数据分析,留有少量的文献作为理论饱和性检验,最终从数据中提取出代际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1) 开放式编码,也称一级编码,将收集的文本资料进行逐句编码,并将文本资料概念化。本研究对选取的核心文献进行编码,经过概念的提取、筛选、比对,共得到36个初始概念,如年龄、性别、职业等,示例见表1。(2)主轴编码,将开放式编码形成的36个初始概念进一步归纳提炼与联系区分,通过合并同类型的初始概念,确定了9个维度:人口统计因素、生理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技术因素、情境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3)选择性编码,在复杂的子范畴中,进一步分析与梳理逻辑关系,将子范畴进一步归纳提炼为总结性更强的主范畴,并分析其作用路径与关系结构,凝练出三个层面:个体层面、代际支持层面和社会环境层面,具体见表2。

表1 初始概念及原始语句(示例)

表2 代际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

1.个体层面

个体层面是指老年群体产生代际数字鸿沟的内部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因素、生理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

维度一是人口统计因素。由于本文是研究我国的代际数字鸿沟问题,因此将人口统计因素中常用的种族、国家等因素进行剔除,保留常规的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区和婚姻状况等因素。其中年龄因素是与代际数字鸿沟最直接相关的因素,学者认为年轻一代更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因而比老一代更愿意采用信息通信技术。

维度二是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老年群体的生理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其中生理功能障碍包括手指灵活程度、视听状况和身体残疾。手指灵活程度低是指触觉的下降致使老年群体在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中无法精准地点击屏幕。视听状况的衰退造成老年群体难以辨识智能产品的界面与内容,影响老年人采纳与使用数字技术。认知功能主要包括记忆力与注意力,老年人的记忆力衰退与注意力下降会导致他们无法负担和管理大量信息,造成使用意愿的下降。

维度三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包括收入情况、智能产品的成本花费和老人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收入情况包括老人的退休金和家庭成员的给予,可以直观地反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是衡量老年群体能够接入与使用智能产品的重要标准。智能产品的成本花费包括了智能产品的购买成本、互联网接入成本、互联网中的消费及互联网附加的服务,过高的购买成本会降低老人接入与使用的意愿。社会经济地位体现了老年群体自身与家庭的综合经济实力,来自社会经济状况较差家庭的老人对自身数字能力的自信心显著降低,并且拥有更少的机会接触智能产品的使用与培训。

维度四是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涉及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与数字思维。较高的语言水平与信息素养提升了老年人对社交媒体的采纳可能性。生活经历是一个特殊的变量,包含互联网经验、工作经历和互联网使用习惯。生活中总结的隐性知识会对人们使用互联网产生影响。数字思维是指人们对智能产品的价值意识与反馈思维,价值意识是可以清楚认识到信息通信技术(ICT)对自身在生活、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使得人们积极地接入与采纳数字技术。反馈思维是指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各类信息,并且可以发现对自身有用的信息的一种思维模式。

维度五是心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研究中借鉴了技术接受模型、二代整合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等分析老年群体采纳和使用的行为。除上述理论之外,本文将心理封闭、自尊与归属感两个因素纳入其中。心理封闭是指由于老年群体对数字技术的恐惧心理及对智能产品益处认识的缺乏,导致科技恐惧心理下的自我保护与拒绝接受新事物。自尊与归属感是指老年群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及社会参与的归属感。老年群体在面对智能产品使用困难的问题时,出于独立性与自主性,愧于向家庭成员主动询问。同时,老年群体利用数字技术创造价值,会给予老人正向反馈,增加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归属感。

2.技术环境层面

代际数字鸿沟受到技术环境层面的影响,技术环境会影响老年群体信息通信技术的选择,进而产生不同的社会需求。技术环境层面具体包括技术因素与情境因素。

维度六是技术因素。技术因素包括技术便利条件、技术风行程度和技术有用程度。技术便利条件是支持老年群体使用数字技术的基础,廉价的硬件和便利服务的可获得性、符合老年群体的产品设计和及时有效的指导,是老年人愿意使用智能产品的前提。技术风行程度包括社会的普及程度与周边朋友圈、亲人中的风行程度,社交媒体的高普及度会推动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技术有用程度是指智能产品的使用能够满足老年人日常社会需求与社交需求。

维度七是情境因素。情境因素包含人们采纳与使用ICT的需求与目的,老年群体的异质性带来了不同的使用需求与使用动机。老人生活场景的日常化与情境化促进了数字技术使用的个性化,不同的生活场景对应不同的数字情境,因此使用需求与使用目的都会影响老年群体对智能产品的选择与使用。

3.代际支持层面

代际支持层面是指老年人在接入、采纳与使用等方面会受到来自社会与家庭成员的支持,进而影响代际数字鸿沟。代际支持层面包括社会因素与家庭因素。

维度八是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支持、社会观念和社会网络环境。社会支持是指社会组织对老年人智能产品应用的帮助与支持,以及社会上数字技术的顺利扩散、信号基站的覆盖等措施可以保障老年群体顺利接入和使用智能产品。社会观念是指整个社会对老年群体使用智能产品的刻板印象,其会影响老年人采纳和使用的表现。社会网络环境是指网络环境适老化的不完善与老年群体社交网络的减少问题,网络环境的“脏乱差”致使老人担心自身的财产流失。此外,社交网络由线下转为线上,致使老年群体的社交网络减少,降低了老人数字融入的幸福感。

维度九是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包括代际联系、家庭结构和亲密关系。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会带来代际倾斜,智能产品的去中心化沟通与数字代沟的长期存在,持续了家庭内部的代际冲突。比起新关系的建立,老年群体更重视现有的代际关系和家庭联系,家人需要给予老人数字反哺与代际支持,帮助老年群体走出数字困境。[57]

总之,相较于传统的数字鸿沟,代际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研究更加聚焦于老年群体的特征。目前,研究者更加关心的是两类人群在使用效果与相关知识获取的能力方面的差距,这是传统数字鸿沟研究在微观视角的延伸。

三、代际数字鸿沟治理与对策

1.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

目前,老年群体面临着是否要采纳与使用数字技术的两难问题。一方面,老年群体采纳与使用数字技术能够为其提供生活的便利;另一方面,部分老年群体在使用的过程中极易产生自卑与厌烦的情绪,造成抗拒使用智能产品的心理。一些学者认为,老年群体数字技术应用的动机主要分为实用型、发展型和社会型。学会使用互联网可以视作一种自我肯定的目标行为,同时帮助他们减轻生活压力,达成自我的提升。[58]然而,面临的技术障碍会影响老年群体的自信和满足感,同时他们会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而产生自卑的情绪。老年群体同样是数字社会的参与者与贡献者,需要引导老人通过自立自援的方式体现个人价值。数字融入应该是个体根据自身需求与社会情境选择的结果,个体在数字融入的程度与需求方面差别较大,这也会造成其他社会群体帮扶老年群体融入数字化社会出现困难。在代际数字鸿沟问题上,老年群体需要精准化、个性化的帮扶,推动老年群体适应数字社会。

2.家庭与社群的数字反哺

数字代沟与数字反哺是一对制约的概念,周裕琼提出数字反哺应该对应数字代沟的三个层面:数字接入反哺、数字技能反哺和数字素养反哺。[35]数字反哺可以有效缓解代际隔阂和亲子冲突,同时提升了晚辈在家中的话语权,家庭中由传统的长辈向晚辈提供教育,逐渐转为“长辈—晚辈”的双向权威模式。亲子沟通质量、父母教养方式均对反哺意愿有着显著影响,而反哺意愿与反哺内容的丰富程度会影响最终的反哺效果。代际学习强调双向的学习,信息通信技术是驱动代际学习模式的核心动力。数字移民将自身的人生经验、生活常识等内容传递给数字原住民,同时数字原住民将互联网、新媒体等内容反哺给数字移民。[59]数字反哺与代际学习都为学习双方的知识面拓展带来益处,而且有效缓和了家庭内部产生的代际冲突。

传统教育的理念是人们需要通过学校的教授获得知识,然而,终身教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更多的是来自社会的教育,多样化的社会力量的参与帮助老年群体重拾数字信心。公共图书馆、老年大学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肩负着全民终身数字素养教育的使命,消减代际数字鸿沟是这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社会责任的必然选择,同时我国公共图书馆、老年大学等机构良好的基础服务设施也从客观上有助于消减代际数字鸿沟。此外,我国老年群体与国外老年群体的学习场景有着显著差异,国外的公共图书馆与社区会为老年群体提供计算机网络基础服务、生活主题类数字资源整合服务等,但我国在帮助老人接入与使用的社区及专业化教育场景等都是非常欠缺的。[60-63]老人习惯在家完成互联网的学习,然而我国老年人数量庞大,仅仅依赖家庭内部的数字反哺是远远不够的。数字化融入是个体主动融入社会的活动当中,这部分活动确实需要来自家庭成员的代际支持,但从长远来看,在社区、社会组织等力量的支持下老人们也会形成代内的文化反授。

3.智能产品的适老化改造

智能产品适老化改造是市场参与代际数字鸿沟削减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老年群体而言,科技需要主动去适应老年人的生活习惯。[64-65]科技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再是一味强调科技的升级,而是重视产品对用户的关怀与认同。科技产品的设计更应趋于人性化,降低用户学习的认知负担,提高产品的易用性与可用性。智能产品的适老化研究同样需要注重老年群体的心理,解决老年人“不敢用、不会用、不能用、不想用”的心理是市场需要关注的重心。企业相对于产品的改造,适老化产品配套的老龄服务同样重要。线上与线下适老化共同发展,发展老龄友好型智能产品与完善数字公共配套服务,增添例如一键操作、语音输入、字体加大加粗等功能的设计,增强用户体验。

4.政府的治理研究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化问题,各级政府都在响应国家号召,帮助老年群体搭建一个适合他们的数字化生活环境。[66]《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应保留老年群体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就医、娱乐、消费等应保留线下办理渠道。[1]数字化社会并非意味着所有服务都需要数字技术来提供,也并非所有人员都可以接受数字化供给,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老年人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权益,鼓励与引导老年群体走向数字化。《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老年人数字科普方面的作用,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产品。[2]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带动了老年群体融入数字化社会的意愿,线下窗口的办理渠道亦体现了各级政府的温情,老年大学的教育培训体系的日益完善推动我国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结论与研究展望

本文重点关注了数字鸿沟研究当中的有关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代际数字鸿沟问题,代际数字鸿沟是传统数字鸿沟在老年群体数字技术应用视角的进一步发展与细化。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代际数字鸿沟的内涵延续了传统数字鸿沟的内涵,且具有子代主导性、社会延展性、主体差异性和时代迁移性四个特征。代际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三个层面九个维度,代际数字鸿沟与传统数字鸿沟的区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响因素反映出来。代际数字鸿沟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未来相关研究可从以下四个视角展开。

第一,代际数字鸿沟是老年人数字鸿沟在年龄上的纵向研究,同时也需要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的横向研究——代内数字鸿沟进行探究。由于老年人在融入数字社会的过程中存在差异化,老年群体内部也会产生数字素养的差距,因此“代内数字鸿沟”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22]

第二,代际数字鸿沟的测度研究。传统数字鸿沟的测度主要是以区域数字鸿沟的测度为主,分析地区间数字化差异。[66]而代际数字鸿沟属于微观个体之间的数字鸿沟,难以运用区域数字鸿沟的测算方法进行量化。因此,代际数字鸿沟的测度既要考虑到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之间的数字素养的差距,也要考虑到老年群体之间的差异化。

第三,代际数字鸿沟的消减机制在社区、老年大学、图书馆等空间的开展。国内诸多学者强调家庭内部进行数字反哺弥合的有效性,但我国独居老人的数量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依靠家庭的数字反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22]国外老年群体学习智能手机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公共图书馆、社会组织和同龄老年人的教授。目前,我国的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建设已经步入正轨,可以为老年群体的数字技术教育培训保驾护航,应充分将这类教育资源运用于代际数字鸿沟的消减,将消减视角由家庭转移至整个社会,让整个社会帮助老年群体走出数字困境,真正融入数字。

第四,促进老年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国终身教育研究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老年群体的智能产品应用问题是老年人教育数字化首要应对的难题。学者可以从老年群体的终身教育问题出发,加快老年教育服务政策立制改制工作,继续扩大老年教育服务经费投入,强化老年数字技术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的数字素养水平,健全老年数字技术教育的管理服务保障机制,推动老年群体终身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老年群体的“老有所学、老有所用”提供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鸿沟代际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鸿沟为界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真实:作文难以逾越的鸿沟吗?
让学生都跨过说话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