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视域下图书馆老唱片资源保护实践与思考
——以沈阳音乐学院图书馆老唱片保护项目为例
2023-11-01林凤
林 凤
(沈阳音乐学院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08)
1 引言
传统图书馆资源收藏的范围除以书、刊、报等纸质文献为主外,有声文献通常也是图书馆收藏的重要资源类型。人类声音记录的历史可追溯到1877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ThomasAlvaEdison)里程碑意义的发明——锡箔滚筒式留声机,以锡箔为制作材料的圆筒成为最早的声音记录载体。此后百余年间,人类声音记录的技术不断改进与革新,产生了多种式样、形制各异的声音记录载体和不断更新换代的播放设备。收藏在图书馆的有声实物载体,依据其出产的年代大致分为蜡筒、粗纹唱片、密纹唱片、钢丝录音带、开盘磁带、立体声唱片、盒式磁带、数码激光唱片、影音光碟等。
在有声实物载体大量出版使用的年代,图书馆收藏有声资源面向读者提供借阅欣赏服务。在网络数字化时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对声音文献的存储和利用带来革命性影响,传统的实体声音记录载体逐渐被以网络、电脑甚至智能手机为依托的数字虚拟载体所替代,图书馆收藏的唱片、磁带等实物载体早已淡出读者借阅利用的范围,闲置库房多年,取而代之的是以数据库形式收藏的海量数字有声资源,如今读者通过网络获取和利用图书馆有声文献已成为常态。
每一种有声载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的音频资料受保存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正在慢慢地老化、损坏,不少资料已经受潮、霉变,甚至有腐蚀、变形,保存下来的有声资料越来越少。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文化政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在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历史交替中,图书馆人对承载着中国传统声音文化的有声历史文献资源引起高度重视。以早期唱片为代表的声音文献被视为亟待保护和抢救的文化遗产。然而,在数字化时代,该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合理保存和利用传统声音文献资源,这是图书馆人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笔者现以沈阳音乐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沈音图书馆”)老唱片整理项目为例,就声音文献保护和利用的方法与策略问题略抒管见。
2 沈音图书馆馆藏有声资源现状
2.1 馆藏有声资源概况
沈阳音乐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38年由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的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音乐系。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艺术学院,抗日战争胜利后鲁艺随延安大学迁至东北,1949年更名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1953年在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音乐专科学校,1958年始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
作为延安鲁艺音乐文化的主要传承单位,沈音图书馆在较长时间的递藏历史中积累了近6万张(盒)声音文献资料,包括粗纹唱片、密纹唱片、开盘磁带、盒式磁带、激光唱片等各种载体类型的文献(见表1)。
表1 沈音图书馆藏声音文献的类型与数量
从馆藏情况看,粗纹唱片为出版时间最早的有声文献类型,其中既有民国时期由胜利、百代、高亭、蓓开、大中华等出版的声音文献,也有由丽歌、宝塔、国乐、长城、新月、开明、宝利、歌林等出版的声音文献,这些声音文献的内容以戏曲类资源最为丰富,包括我国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出版的各种戏曲唱片。此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版的粗纹唱片、密纹唱片、开盘录音磁带、盒式磁带、塑料薄膜唱片、激光唱片、VCD光盘、DVD光盘等载体形式多样,内容更是囊括戏曲、曲艺、民歌、歌剧、歌曲、民族器乐、西洋器乐、西方古典音乐、地方音乐、音乐会演出录音等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学院教学科研提供支撑的丰富音乐信息资源。沈音图书馆设有独立的音像资料室,集中收藏以上各类声音文献7000余件。这些实物载体的声音文献曾在学院办学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教学科研依赖的重要资源。随着时代更迭,其实用价值正在弱化,但其收藏价值凸显,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2 馆藏老唱片保护的必要性
从有声载体的发展历史看,唱筒是最早出现并商业化生产的声音记录载体,但目前存世量已很少,其次就是唱片。老唱片是人们对早期制作发行的唱片的一种泛称,通常泛指激光数码唱片出现以前的唱片,包括早期粗纹唱片、密纹唱片和塑料薄膜唱片等,也即早期采用机械方式录音,以模拟信号记录,使用时需用唱针播放的唱片的统称。在业界,老唱片特指早期的粗纹唱片,是19世纪末圆盘片状唱片发明后第一代技术成熟并大量商业化出版的每分钟78转的虫胶唱片,这类唱片是笔者重点探讨的内容。
早期的粗纹唱片以虫胶作为主要制作原料。虫胶是产自热带地区的紫胶虫身上分泌的天然的、可用来加热、冷却塑型的物质。早期以此为主要材料制作的唱片质地较厚、有重量、硬度大,但非常容易碎断;同时,这种唱片怕受潮、怕灰尘,不易保存。从20世纪30年代起聚氯乙烯(PVC塑料)逐渐成为虫胶的替代品,老唱片升级换代为普通密纹唱片和薄膜密纹唱片。以PVC为主要制作原料的唱片,具有很好的耐腐蚀和高强度的特性。但老唱片的声音记录与播放都是采用机械方式,使用时唱针与唱盘的直接接触极易造成唱片磨损,播放数十次基本就报废。由于材质和使用上的特殊性,致使保存至今的粗纹唱片越来越少,保存状态令人堪忧。经查验,沈音图书馆收藏的老唱片多存在多尘、霉点、划痕等现象,个别唱片有裂纹甚至脆断现象。而密纹唱片具有了更好的刚性、柔性以及耐腐蚀性,保存状态明显优于粗纹老唱片。因此,笔者认为粗纹老唱片亟待抢救与保护。
2.3 老唱片保护项目调研与规划
作为早期有声文献的老唱片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随着数字化保存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国外部分拥有历史有声文献的单位如图书馆、音像资料馆等,已针对老唱片文献开展了物理清洗、信号采集、信息编目及音频修复等一系列数字化实践探索。保护老唱片资源并对其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利用,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责任与共识。
近年来,我国部分老唱片收藏单位,特别是图书馆界积极探索和研究老唱片资源的整理、保护工作。上海图书馆、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等是我国最早开展老唱片保护工作的收藏单位。2000年,上海图书馆就启动老唱片抢救整理工作,2009年启动唱片数字化工作,经过摸索,形成了独特的唱片保护和数字化流程。2008年,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申请了“历史音频修复与数字化保存技术研究”课题,在唱片清洗、音频修复、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之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单位图书馆相继投入此项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据调研,由于老唱片保存及数字化工作的专业性要求,以及各院校图书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局限,目前国内多数音乐院校图书馆在此项工作上均采取和中科汇金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中科汇金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国内目前唯一获得“国际声音与音像典藏协会(IASA)”培训并执行其典藏策略和编目方法的公司。该公司的典藏音乐数字化工作室是在黄俊人博士的指导下,借鉴国际音乐数字典藏规范建立的拥有专业的典藏音乐设备、完善的工作流程和专业的人才队伍的专门机构。至今已承接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多家大型机构的老唱片典藏音乐数字化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沈音图书馆经多方调研,确定与该公司合作完成馆藏老唱片保护及数字化工作,在多次研讨后双方签订合作项目协议。
老唱片保护的目的在于长期保存和利用,保护的终极目标在于老唱片载体的科学物理保存和声音转出数字化典藏。老唱片保护需要两大步骤,即载体的物理保护和声音转出数字化保存,在资金投入预算上有非常大的差别,声音转出并数字化保存的费用相当于载体物理保护的5倍,涉及多种专业设备的投入,声音转出、后期修复等有较大技术难度。经多方论证,沈音图书馆认为老唱片虽然是图书馆不可多得的珍贵馆藏,但无论是唱片公司还是其他唱片收藏单位多有重复收藏,没必要盲目自行开展声音转出的音频数字化保存工作。沈音图书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老唱片保护的整体思路,制定了科学的项目实施方案,并明确了以老唱片载体的科学物理保护优先的策略。基于当前的数字化技术和文献数字化建设规范,我们对老唱片盘面标识进行数字化扫描加工及元数据编目,最终建成以完整的唱片双面数字化图片及详细元数据编目信息揭示的馆藏老唱片数据库。项目首期计划完成1000张老唱片的物理数据数字化工作。
3 老唱片保护的方法及实施策略
3.1 项目依据与整体工作规划
本项目规划与实施的参考依据为“国际声音与音响档案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SoundandAudiovisual Archives,简称IASA)制订的《声音遗产的维护:规范、原则与保存策略》(IASATC-03,2015年12月版)。IASA是目前全世界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有关视听档案保护、保存的国际性协会组织,这份技术手册是由该组织下的技术委员会编制的。这份技术手册被公认为全球珍贵有声遗产未来能够传承后世的最高“武功秘笈”[1]。
沈音图书馆尽可能争取保护经费,与专业团队合作,结合馆藏老唱片特点、现状及保护的整体思路,提出老唱片物理保存及数字化扫描典藏的工作方案。工作方式为到馆加工,为便于老唱片拿取,工作案台设置在唱片室,由乙方提供专业设备——清洗机1台、扫描仪1台、工作电脑1台,工作人员2人。甲方配备工作电脑1台,协助工作人员2人。工作内容与目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唱片原件物理保存,二是唱片扫描数字化建库。经整体规划、具体统筹,设定工作流程为唱片遴选出库、保存装具定制、唱片监视清洁、唱片盘面扫描、唱片原件物理保存、元数据信息采录、数字化建库、工作复核等步骤。项目计划完成时间为60个工作日。
3.2 唱片原件物理保存
3.2.1 唱片遴选
唱片保护工作实施的第一步是按照保护计划遴选。根据馆藏老唱片后台著录数据与实物查验,对老唱片进行初步评估,再经专家与项目组成员沟通研究,共同确定首批1000张老唱片。遴选原则为:(1)年代优先原则,选择年代最久、保存状态最差的78转老唱片为主要保护对象;(2)完整性优先原则,个别已经出现裂纹和造成脆断的唱片不选;(3)内容优先原则,从优先保护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遗产的维度出发,首先考虑抢救与保护中文老唱片,万余张前苏联进口老唱片暂不入选;(4)数量原则,中文老唱片中以戏曲唱片数量居多,此类老唱片先行保护。确定好老唱片资料范围和著录清单后,做好交接单的移交签字工作,履行交接手续,分批送入工作室进行保护性整理加工。
3.2.2 定制保存用具
为统筹项目进度,在遴选确定保护唱片的范围后,根据被保护老唱片馆藏原始著录的唱片规格及馆内老唱片收藏柜的尺寸,提前定制合适的无酸性材料保存用具,经过物理保护的唱片不能再使用原封套装入,清洁后的唱片需装入定制的保护用具及时封装入藏。封装用具一般包括符合IASA使用标准的脱酸纸内套、无酸唱片保护套与无酸保存盒。先把唱片放入特制的保护套,用塑料袋密封好(唱片如有原封套,可将封套与密封好的唱片并置保存),再装入无酸保存盒内入柜收藏。沈音图书馆定制的保存用具,侧面统一印有“沈阳音乐学院图书馆”文字标识及收藏唱片的编号范围。
3.2.3 元数据编目
对老唱片进行元数据编目,准确全面地记录和描述唱片信息,对唱片的典藏、数字化利用和共享都是十分重要。老唱片保护项目的元数据编目具有特殊性,与基于音像制品的图书馆MARC编目有所不同。项目组以IASA声音档案著录方案为依据,同时参考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使用的两个标准规范——《音频资料描述元数据规范》《音频资料元数据著录规则》,参考DC元数据及在音乐院校图书馆界普遍认可使用的《2010沈阳音乐学院图书馆音像资料基本著录规则(讨论稿)》,并结合老唱片记录的形式及表演特点,确定尽可能全面描述的唱片元数据著录项,特别增加了唱片保护状态的元数据描述。主要包括4个部分,见表2。
表2 老唱片著录元数据揭示信息元素
3.2.4 唱片的清洁与修复
一些老唱片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出现了唱盘表面附着尘垢、脂垢或霉斑等现象,也有盘面变形、裂纹、断裂的情形;有些唱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表面划痕、音槽磨损等现象。在做清洁前要对老唱片的保存状态和磨损情况进行查验分析,并选择不同的技术手段对唱片进行清洗和修复。常见的盘面尘垢、脂垢或霉斑可通过专业清洗机有效清洁;各种划痕、磨损、变形、裂纹或断裂需要以修复的手段来解决。对于破损严重的唱片,沈音图书馆暂不进行修复,一是唱片修复需要一些特殊材料,更需要专业的修复人员,二是强行修复容易造成老唱片的二次损害,甚至报废。
沈音图书馆在老唱片清晰工作中选用了美国VPI唱片清洗机(VPIHW-27,IASA推荐品牌清洗机)和同品牌清洗剂。基本操作方法是将唱片置于清洗机上,操作者视唱片表面受污状态调配纯净水和清洗剂的比例,如果唱片保存状态良好,可以只使用纯净水,将混合剂或纯净水滴于唱片表面,开动清洗机,随唱片转动使用专用软毛刷以顺时针方向顺着音槽进行清洁。专用唱片清洗设备配合清洗液清洗后,再以真空方式用清洗机配带的真空吸头吸净污水。一般清洗时间应控制在20~30秒,以免清洗液体与唱片长时间接触产生膨胀。
3.2.5 唱片盘面的扫描
盘面扫描是实现老唱片数字化保存的必要手段,项目组使用爱普生A3平板扫描仪(GT-20000)对唱片正反两面进行扫描,并保存为图片文件。为得到高品质的成像效果,减少未来唱片原件被重复调取造成损耗,确定图片保存为高品质、可灵活编辑的TIFF图像格式(无压缩),24位色全彩,扫描仪设定分辨率600dpi。这可视为典藏级别、高精度的扫描存底,相当于唱片的数字原件。如未来有其他使用需求,可借数字原件转制,而不必再调取原件重复扫描加工。同时,以相同精度扫描唱片封套正反面以及歌单内容等信息,作为数字原始文件留存。对原始数字图像文件仍需修正,去除背景、裁剪白边、校正位置,检查图像清晰度、盘芯图片文字位置是否周正等,然后再保存为原图修正版。同时,对每一张唱片正反面扫描后做好编号,与馆藏原编号标识一一对应,做到扫描文件编号与实物原件编号一致无误,存为原图修正版文件夹。
3.2.6 唱片信息的采录
元数据信息的采用应尽可能详尽,这对日后的检索和研究至关重要。利用EXCEL表格对唱片信息进行采录。通常唱片著录的信息来源有:唱片的外包装封面及封底的文字信息及图案标识,以及外包装附带页上的信息;唱片盘芯部分的文字、数字及标识等信息;盘芯等处粘贴的标签或盖印信息等。
因为沈音图书馆现藏的老唱片曾遭遇过一次严重的漏水事件,唱片封套惨遭水泡,随后不得不换成专门定制的牛皮纸封套,这批老唱片著录的信息源只能采用唱片盘芯的信息。
3.2.7 唱片原件的保存
老唱片实物的保存,选择带柜门的书柜或密集书柜都可,最好根据唱片尺寸定制,材质可以是木质,最好是钢质。藏柜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载物隔板的承载力,因为所有的音像制品中粗纹唱片的重量最重,承载力不够易变形或断裂。另外柜子内不能有容易造成磕碰的边框、外露的螺丝或夹子等。在收藏柜里,老唱片必须垂直摆放,平放容易变形。垂直摆放的间隔不能太疏或是太密,唱片装入保护套并用塑料袋密封后,垂直放入保存盒内,一盒摆放20~30张比较合理。老唱片的保存应建立恒温恒湿的库房,贮藏条件温度应维持在16~22℃,湿度应维持在45%~60%为宜。湿度小于30%导致材料脆化,湿度大于70%容易导致发霉。
3.3 唱片内容数字化建库
以数据库形式存储和展示唱片信息,是老唱片数字化保存和利用的最好方式。根据协议,该项目原本计划建立专门的馆藏老唱片数字化平台,但为便于实现本馆数字资源一站式检索,最终选择本馆正在使用的同方知网TPI7.0版本系统平台(专业信息资源建设管理系统)构建。该版本系统在系统稳定性、多媒体数据库应用、资源开发利用、信息采集与过滤、数字化加工、系统访问等方面具有便捷、快速、易用、高效等特点。唱片内容数据库构建主要分为页面设计和功能实现两大部分。
3.3.1 页面设计
页面设计主要包括页面样式和功能布局,首页重点考虑导航区、资源展示区及检索框的布局和内容设计。二级页面设计重点为每张唱片的A、B面盘芯截图图像呈现和唱片信息的揭示。其中,唱片信息分为4个部分:基本信息、出版信息、唱片规格和保存状况。从长远考虑,虽然本期保护项目暂时未进行唱片音频的数字化转录,但未来可能会有个别珍稀或特殊版本的唱片进行声音转出并上传数据库,因此二级页面设计中留有音频在线播放区的功能布局,并在数据库底部对相对应的国内老唱片音频数据库做了链接。
3.3.2 功能实现
数据库功能实现是数据库建设的重难点所在。本数据库的功能主要包括图像展示、文字显示及检索功能。这些功能需要通过元数据加工、标引、上传、审核、发布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加以实现。其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问题。(1)数字对象加工与上传。数字对象加工是元数据加工的重要内容,是对经过扫描数字化后的老唱片盘面和封套图片文件的加工处理与上传。为获得顺畅的网络上传速度、浏览速度和节约服务器空间容量,首页老唱片展示部分的图片上传可在保证浏览品质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原文件大小,方法是将图像数字原件TIFF格式压缩为常用的JPG图片格式上传。在二级页面的唱片盘芯图像显示中,为清晰呈现版芯文字信息,给读者以良好的视觉效果,图片上传前应对数字原图进行版芯部分截图再上传。(2)字段信息设置与标引。此项工作可依照元数据著录项设计和信息采录,生成字段名称,设置字段类型。字段信息设置可按照元数据信息采录的4个类别进行设置。TPI数据管理平台具有数据自动识别和转换功能,能够自动对元数据进行逐条标引。工作人员只需将著录好的EXCEL表格导入TPI平台即可,无需逐条进行数据标引。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使用EXCEL表格进行信息著录时,必须准确清晰,如此才能保证平台自动标引的质量。对自动标引的结果要严格审核,确保数据库质量。
4 老唱片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启示
老唱片作为已绝版且年代久远的声音文献载体,不仅是宝贵的有声历史文献,也是见证时代发展的历史文物,保护工作意义重大。笔者作为沈音图书馆老唱片保护项目工作组的一员,在深度参与项目工作的过程中,对老唱片保护与利用问题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
4.1 提高保护紧迫性意识
所有的声音文献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老唱片的材质决定了其保存年限,一般仅为几十年,最长不过百年。我国最早的国产唱片是1904年京剧名角孙菊仙在上海录制的《举鼎观画》,到今天已经近120年了。以此推论,大量的老唱片已到了生命周期的临界点,我国老唱片的保存现状令人堪忧,抢救性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收藏单位需要对此有充分认识,积极组织好调研工作,力争获得决策层的认可和重视,并争取保护项目立项和资金支持。这是老唱片保护工作能够启动和持续的关键。
4.2 载体实物原件保存尤为重要
老唱片保护工作应包括实物原件保存和声音数字化保存两部分内容。实物的物理保存是指将老唱片实物载体进行科学处理,使之得以安全长期保存;声音数字化保存是指将唱片的音源经过数字化转录从而使声音再现并获得长期保存。但从实际来看,对实物保存更显急迫和重要。人类记录并重放声音的历史充满了创新和变革,录音方式和存储的载体、播放的设备都不断演化和创新。早期的唱片载体本身材质寿命有限,再加上磨损老旧,播放设备停产退出市场等原因,使用价值已退居次位,历史文献价值日益显现,保存好承载其主要价值的原件十分重要。正如IASA在发布的文件中所说:“目前的技术手段还是有限的,因为不能预知未来会有新的技术产生可以更好地保存或复原,而原件只能越来越少,不可再生,只有保存好原件,才能让新技术得以施展。”
4.3 打造科学保存环境的必要性
通过采取专业清洁、更换专业保护袋、装盒入柜等一系列保护措施,老唱片获得了基础性的科学保护,但根据老唱片的载体特性,若想更为长远有效地进行保护,还应打造适宜的保存环境。老唱片特别是虫胶唱片的材料特性,决定其不可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存放,也不能经常性受到阳光的照射,配套的消防设施更是十分重要,因此,打造一个恒温、恒湿、防晒、防火的保存环境非常必要。老唱片需要的保存环境和古籍、民国文献等珍贵历史资料保存所需环境基本一致,因此,沈音图书馆正规划打造集古籍、民国文献、老唱片资源集中保存的特藏文献库,这是十分必要的。
4.4 声音数字化保存不必盲从
声音数字化转录或保存,是老唱片保护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国内外行业现状来看,笔者认为,声音的数字化保存不必盲目进行。一方面,相较于唱片物理保存的成本,声音数字化的成本更高,这里包括技术操作的复杂性、专业设备的投入和专业人员的投入等。另外,盲目开展声音数字化会带来重复劳动,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老唱片作为出版制品,其出版发行都不可能是唯一的,无论是唱片公司、收藏机构或是个人爱好者,都可能会有一定数量的收藏。当然,也不排除某些老唱片存世量很少或某版本非常稀有的情况,但作为公开发行的出版制品,重复是大概率现象。据笔者所知,近年来,随着各收藏单位或个人老唱片整理抢救工作的开展,已有商业机构相继推出了老唱片音频数据库,如“中国音网”“中华传统音乐资源数据库”“民族音乐云”等。这些数据库是由商业性公司与国内老唱片重点收藏保护机构或民间收藏家联手共建并向市场推出的,国内多家音乐院校图书馆已开通试用。基于此,各老唱片收藏单位不必将馆藏老唱片全部进行音频数字化转录保存,可依托数据库进行查重,挑出尚未数字化保存的唱片,或针对藏品中的珍品和稀见版本进行音频数字化转录保存。此项工作需要收藏单位拥有相关专业人才,对老唱片要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版本鉴定能力。
4.5 提升保护人才的专业技能
老唱片实物保护和数字化保存工作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专门人才,尤其是数字化保存环节,更需要接受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才。所有参与老唱片保护工作的人员都应具备声音档案保护的基本常识和相关技术操作所需的专业知识。相关工作人员应密切关注声音档案保护领域的发展动态,随时掌握该领域内最新的科技信息,以便及时对相关工作作出调整与改善。
老唱片是不可复制的声音档案承载物,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中任何一个工作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会造成唱片实物的损坏,尤其是直接接触实物的工作过程,一旦失误将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相关人员必须树立保护意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确保各项工作万无一失。
5 结语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多年沉睡的珍贵遗产进行整理并加以妥善保护,使其承载的珍贵音声遗产重见天日,方便欣赏和研究,这对我国有声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播、弘扬具有重要意义。老唱片保护是复杂又必须严谨对待的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和物质投入。在项目启动前应充分做好调研和整体筹划,必须长远考量、细致规划、严谨实施,唯此,才会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