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氟比洛芬超前镇痛在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术后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3-11-01殷德猛邓楠邹松乔羽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27期
关键词:比洛全麻胸腔镜

殷德猛,邓楠,邹松,乔羽

肺结节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由炎症和肺结核引起,早期患者除咳嗽和咯痰等表现外,无其他明显的症状或体征,随着病情发展,疾病后期可出现恶性特征,需通过微创切除手术进行治疗[1]。近年肺结节发病率越来越高,临床多采用胸腔镜手术进行治疗,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其具有切口小、创伤小等优势,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手术危险性,促进患者术后恢复[2]。氟比洛芬属于一种非甾体消炎止疼药,主要用于术后及癌症的镇痛[3]。现观察氟比洛芬超前镇痛在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术后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2月于苏州市中医医院行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患者90例。按照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全麻组45例与联合麻醉组45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肺部结节分类、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4]中的肺结节临床诊断标准,拟行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2)年龄≥18岁;(3)首次接受治疗;(4)治疗依从性良好;(5)自愿加入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肺等脏器功能障碍者;(2)合并认知障碍者;(3)对本研究药物有过敏史者;(4)临床资料缺失者;(5)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手术与麻醉方法 患者均行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通过胸部X线检查及CT检查明确患者肺结节的具体位置及体积,根据检查结果在结节定位处作一3~5 cm切口作为观察口,将胸腔镜装置及操作器械经切口插入至患者胸腔内进行手术操作,在胸腔镜可视的条件下对患者肺部结节进行切除治疗,并将切除的肺部结节及时送至病理科检验,明确结节的性质,最后放置引流管将肺部组织内产生的液体以及气体及时抽出,缝合切口。在手术过程中,全麻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经静脉通路静脉输注丙泊酚乳状注射液(四川国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2.0 mg/kg、舒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0.5 μg/kg、依托咪酯乳状注射液(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2 mg/kg进行麻醉诱导,而后以面罩吸入1%~3%七氟醚(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生产),并进行气管插管无创机械通气,调节呼吸参数,保证患者能够正常呼吸。联合麻醉组患者则在全麻组基础上加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超前镇痛,在麻醉诱导15 min前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 mg。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麻醉效果: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痛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以及麻醉阻滞效果评分,其中麻醉阻滞效果评分范围为1~4分,得分越低则表明患者麻醉阻滞效果越好[5]。(2)应激反应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指标水平越低则表明机体应激反应越小。(3)免疫功能指标:分别于术前及术后采集患者5 ml静脉血样本,经离心处理后,使用流失细胞仪及其配套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CD4+、CD8+,计算CD4+/CD8+;并采用德国西门子BN-Ⅱ免疫检测系统及原装配套试剂检测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参考范围:IgA为0.71~3.35 g/L,IgG为7.60~16.60 g/L。(4)疼痛评分:术后6、12、24、36、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定并记录患者各时间点疼痛程度,分值为0~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疼痛感越剧烈[6]。(5)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寒战、剧烈疼痛、血压下降、恶心呕吐。

2 结 果

2.1 麻醉效果比较 联合麻醉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起效时间短于全麻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全麻组,麻醉阻滞效果评分低于全麻组(P<0.01),见表2。

表2 全麻组与联合麻醉组麻醉效果比较

表1 全麻组与联合麻醉组临床资料比较

2.2 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术前,2组血清Cor、E和N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血清Cor、E和NE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联合麻醉组低于全麻组(P<0.05或P<0.01),见表3。

表3 全麻组与联合麻醉组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2.3 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2组血清CD4+、CD4+/CD8+、IgA、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血清CD4+、CD4+/CD8+、IgA、IgG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联合麻醉组高于全麻组(P<0.01),见表4。

2.4 术后VAS评分比较 联合麻醉组术后6、12、24、36、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全麻组(P<0.01),见表5。

2.5 不良反应比较 联合麻醉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低于全麻组的22.22%(χ2=4.406,P=0.036),见表6。

表6 全麻组与联合麻醉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3 讨 论

肺结节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一般是由于肺部炎性因子对局部组织造成刺激,使其出现纤维化而引起,也有可能由于癌细胞浸润肺组织而形成的恶性肿瘤,若病理检查无异常,则属于良性结节,此时患者若无不适症状,一般无需治疗,只需定期复查即可;一旦结节出现增长,并通过病理检查发现存在疑似恶变的情况,则需经胸腔镜行手术切除治疗,可有效避免肺结节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以防止并发症发生[7]。

现阶段,胸腔镜手术治疗仍是恶性肺结节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选用有效的麻醉措施对于减轻患者应激反应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全身麻醉指直接使用麻醉药物抑制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全身知觉丧失,以使得手术顺利进行,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但单纯应用全身麻醉的效果并不理想,术中患者生命体征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如心率、血压等指标升高等[8]。在手术开始前使用药物进行超前镇痛是一种为阻止外周损伤冲动向中枢传递及传导的一种镇痛治疗方法,在术前可通过减少有害刺激引发的信号传入所导致的外周和中枢的敏感化,以抑制神经可塑性变化,从而达到减轻患者应激反应及术中、术后疼痛的目的。近年超前镇痛作为一种新型镇痛理念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9]。临床研究表明,氟比洛芬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抗炎、解热、镇痛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中可用于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肩周炎、肱骨外上踝炎等疾病。除此之外,氟比洛芬还能用于缓解组织扭伤以及牙痛、痛经、术后疼痛等轻、中度疼痛,是超前镇痛的常用药物之一。屈瀚等[10]研究发现,对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采用帕瑞昔布钠、氟比洛芬酯和羟考酮超前镇痛,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应激反应和炎性状态,且患者预后良好。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麻醉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起效时间较全麻组短,镇痛维持时间较全麻组长,麻醉阻滞效果评分较全麻组低,表明氟比洛芬超前镇痛有利于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患者术中麻醉快速起效,并可缩短镇痛起效时间,延长镇痛维持时间,提高麻醉阻滞效果。分析原因为:在全身麻醉基础上联合氟比洛芬超前镇痛方案可使患者在浅全身麻醉状态下完成手术,能够有效减少其他麻醉药物的用药剂量,从而提升麻醉质量,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联合麻醉组术后血清CD4+、CD4+/CD8+、Cor、E、NE、IgA、IgG水平均低于全麻组,术后6、12、24、36、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全麻组,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全麻组,表明氟比洛芬超前镇痛有利于减轻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分析原因可知,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极易出现心率加快或血压升高等情况,且中枢神经在伤害性刺激下会导致机体出现应激反应,此外,手术创伤和应激反应会抑制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11]。氟比洛芬作为一种非甾体类靶向镇痛药,可通过抑制脊髓和外周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减轻手术创伤引起的痛觉过敏状态,既无中枢抑制作用,也不影响处于麻醉状态患者术后苏醒,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12]。氟比洛芬超前镇痛不仅能够利用药物的不同药理机制或功能部位来改善各项功能,还能适当减少其他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表4 全麻组与联合麻醉组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表5 全麻组与联合麻醉组术后不同点VAS评分比较分)

综上所述,氟比洛芬超前镇痛在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患者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麻醉、镇痛效果,还可减轻机体应激反应,提高术后机体免疫功能,且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比洛全麻胸腔镜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效果的Meta分析
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
胸腔镜下T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80例报告
胸腔镜诊治胸部刀刺伤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