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023-10-31吉海霞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3年37期
关键词:行为导向艺术设计导向

吉海霞

“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新思想、新理念。其意义在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职业院校在实践中探索引进的一种实效性极强的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课堂中采取以小组为基础的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成为指导者、协调者、顾问及主持人。在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中从角色扮演、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入手,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及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价学习效果,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习得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种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职业情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意识等关键能力方面都有明显效果。这种新思潮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的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它对人的关键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和有效的作用被全球的教育界专家推崇。关键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合不断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它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社会的企业需求。而中职学生是专业技术型的社会一线实用人才,是蓝领的中坚力量,也是关键能力的首要学习者。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于企业和学生,办学理念是“能力为本、以人为本”。能力为本的依据就是企业的人力需求,不管是人力需求中的人力类型需求还是人力素质需求,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能力都是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以人为本是学校组织和实施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中职教育的组织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定位,以培养不同层次技术工人;需要遵循学生能力发展过程,发觉中职学生的已现能力、挖掘学生的待现能力和潜在能力;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差异确定不同培养目标。由此可见,学校培养人才要与企业人力需求相一致,这样才能解决“供”与“需”一致的问题,才能解决好企业、学校、学生、教师需求之间的一对对矛盾,使学校生存发展,企业、学生、教师得到实惠。而“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是解开这些矛盾的钥匙。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特征

1.任务是具有教学意义的学习性任务

并不是所有的工作任务都能引领行动导向教学。希尔顿(A.Schelten)认为,行动导向教学内容“多为结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与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有关,具有工作过程的系统性特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促进跨学科学习。”即必须具有教学意义的学习性任务才能引领行动导向教学,学习性任务又称典型工作任务,包括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任务。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作为学习性任务通常是艺术设计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具有设计价值和设计意义、任务要求,与学生专业水平匹配,能实现艺术设计相关课程标准的职业能力要求,重要的是“具有完整的艺术设计行动过程,有一定的复杂性。

2.任务引领是行动导向教学的主线

行动导向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设计理念,包含多种教学方法,如,引导课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任务引领是其最基本的形式。围绕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任务,学生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评估,尽量做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性。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要求学生特别要有“客户”意识和“受众”意识,把客户利益和受众需求放在第一位;要有服务意识和行业意识,把客户满意和行业认可作为完成任务的标准。

3.行动导向教学是任务引领下的主动学习

赵志群把任务引领的行动导向教学归纳为接受任务、任务分析、制订完成任务的计划、任务的实施、评估与反馈几个步骤。任务是行动导向教学的载体,步骤是行动导向教学的环节。行动导向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在任务引领下的主动学习。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在设计分析、设计方法论、设计文化哲学基础上还需主动掌握设计工序、方法、表现等职业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和设计实务应用能力。学生在围绕设计任务展开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处于资料分析、方案推敲、技法学习的主观能动与自我反思的状态。

二、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现状

《电子技术基础》是中等专业学校电子专业的基础课之一。该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中职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学生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电子技术基础》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根据笔者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理论多,实践少。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教授《电子技术基础》这一门课程,主要是采取课堂讲授为主,视频教学和实验教学为副的教学模式。不少教师在课堂设计上,把课堂的主要内容都放在理论知识上,照本宣科地把教材上的公式、原理塞给学生。学生坐在卞面,听得昏昏欲睡,似懂非懂,对于这些理论知识完全没有感性认识,感觉这些理论知识根本没有用,完全不能解决他们到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不禁对这门科目产生畏惧心理和排斥态度,学习兴趣自然提不起来。(2)教师唱主角,学生作陪衬。总的来说,中职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自信心和自主性都不够强。《电子技术基础》的知识难度较大,不少教师在上这门课程时,普遍感觉学生的知识面跟不上,学习积极性也够强。为了赶进度,大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只管自己讲,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却成为陪衬,麻木地记笔记,毫无独立思考的空间。

三“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基础》的应用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中等职业学校更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提高中等专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的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我们教师不妨采取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1)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电子技术基础》是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理论难度较大,所以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不高。行为导向教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实现了目标时,学生就有成就感。当碰到问题时,要督促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的问题就是下一个学习目标。例如,当学生做一个循环灯电路实验时,他想连接更多的灯,但是灯的亮度不够。该怎么办呢?大家都想到要用三极管来进行电流放大,那么又该怎样连接电路呢?这是大家最关心也最想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被激发出来,教学效果自然不错。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是要求学生把电子产品做成功,以认识元件、了解元件、掌握元件的基本特性用途、检测元件、焊接、调试这一行为过程进行教学。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基本掌握了焊接工艺标准、工具使用标准、台面清理标准,电路图基本能完全记下,为以后电路分析、PROTELL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团结合作的精神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学前学生的情况是基本电子器件不认识,色环电阻不会读、不会测量,扁电容不会读,也不会进行计算和换算,更没有接触过焊接。实施行为导向教学后学生兴趣很高,学到了真正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强化实际应用实验。采用目标行为导向教学,不再做理论验证实验,而是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代替。例如,为了让学生明白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二极管的稳压特性,我们就做一个桥式整流滤波稳压电源。在这个电路中,主要讲授整流工作过程与稳压二极管的使用,还可以复习电容的滤波知识。为了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到实验是否成功,我们用发光二极管代替了普通的电阻做负载。完成这个稳压电源的制作,学生必须掌握电烙铁的使用、元器件的认识和检测、识图、连接线路。如果不能一次成功还要进行电路调试和故障排除。这就是目标行为导向教学。这个稳压电源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直观性、更有目标性、更加容易掌握所学知识。(3)重视实践活动。中职学校开设《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电子技术的科学家和理论研究人员,而是培養具有动手能力的技工。因此,在《电子技术基础》的课堂重点不要放在基本电学理论知识,比如,二极管的单向导电原理、硅稳压管稳压原理、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原理、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振荡器工作原理、晶闸管的工作原理等等,可以弱化这部分的内容,而只强调其工作特性和实际应用。理论教学节约的课时用来强化实际操作。(4)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精神。采用目标行为导向教学,一般采用分组的形式,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间的密切合作。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或经过集体协商,进行任务分工,并将各自取得的成果进行整合,最终完成任务。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将得到充分发展。这种合作意识和能力主要包括集体意识、包容他人的意识和能力、对自己进行恰当定位的能力、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并向他人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集体协商的意识和能力、向他人提供有益信息并帮助他人的意识等。

猜你喜欢

行为导向艺术设计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星.云.海》
《花月夜》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PLC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营养基础》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探讨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浅谈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经济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