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下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2023-10-31王诗雨陈佳欣

商展经济 2023年20期
关键词:双碳湖北省产业结构

王诗雨 陈佳欣

(武汉商学院经济学院金融系 湖北武汉 430100)

1 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2022年,湖北省工业生产总值达到53789.92 亿元,位居全国第八。如图1所示,从产业结构来看,2011—2020年湖北省产业结构的格局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的新型产业格局。2016年,湖北省年产业结构比例为10.2:43.56:46.23,2020年湖北省产业结构比例为9.5:39.19:51.39,产业结构优化比较明显,第三产业支柱地位明显。从时间发展情况来看,湖北省第一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湖北省的第二产业要比全国发展得更好;湖北省第三产业低于全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2018年,湖北省地方生产总值达到39366.55亿元,比2017年增长12.9%,其中,2018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值分别为3547.51亿元、17088.95亿元、18730.09亿元,与2017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2.9%,第二产业增加6.8%,第三产业增加9.9%。全国第三产业在2017—2019年发生了较大幅度波动的增长。湖北省第三产业在2012年后就呈直线递增状态,这表明湖北省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逐渐向可持续、绿色、清洁的方向发展。但是对比全国三次产业占比情况来看,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有待提升。

从产业内部结构进行分析,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是多样化的。如图2所示,2011—2020年,湖北省农业产出总量在第一产业中保持了较高水平,虽然其所占的比例有了一定的降低,但仍保持了较高的水平;森林、渔业对农业的总体贡献率较低。2020年,湖北省第一产业的总产出为7303.64亿元,其中农业、畜牧、林业的比重分别为48%、25.5%、3.6%、7.4%。2011年以后,在产业转移、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实施下,一大批企业进入湖北,带动了该地区的工业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优势,尤其是电子信息、能源、矿产资源等行业,对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湖北省2019年的经济发展来看,无论是在企业数量、资产总额,还是在营业收入方面,都远远超过了轻工业。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在新科技、新消费、新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其产值已经达到了55%以上。在发展第二产业的过程中,也对物流、金融、贸易等相关服务业进行了激活。此外,政府还将更多的资金投入了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中,从而使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2011—2020年,湖北省第三产业产值增速都快于GDP增速,其中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金融等行业对GDP的贡献超过了50%,表明湖北省的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同步推进,第三产业的总体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图2 湖北省 2011—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趋势

2 湖北省碳排放演变

如图3所示,2008—2019年湖北省煤炭消费总量呈现先涨后降的趋势,2014年煤炭消费最大为17787万吨标准煤;石油天然气和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量都呈现递增的趋势,均在2019年出现峰值,能源消费同比分别增加95.61%、109.87%、165.34%,而煤炭消耗同比减少4.34%。因此,煤炭消耗减少,其他能源消耗幅度增加,这是因为“十三五”时期,湖北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关闭煤矿298座,清算落后产能2043万吨,其中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增长幅度最大。

图3 2008—2019年湖北省能源消费总量情况

同时,在2008—2019年,湖北省能源消费总体呈现出增加后减少的态势,2010年消费最少为151.376百万吨标准煤,在2012年达到最大值为176.747百万吨标准煤,2019年达到173.1百万吨标准煤。

湖北省能源消耗与国家相关政策密切相关,“十四五”期间,湖北省坚定不移地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提出“控煤、加新、稳油、增气”的方针。湖北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对各类高能耗产业进行了严格管控,对落后的工业产品进行了改造升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进行了重点扶持,并对新增耗能进行了有效管控。湖北省在能源结构改革、提高煤炭、智慧煤矿、煤炭清洁等方面高效利用水平提升,逐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煤改电、煤改气等节能减排转型方面取得进展。

3 “双碳”背景下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困难

虽然“双碳”的确立与落实对湖北省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考虑到湖北省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按计划按时完成“双碳”目标的任务仍然存在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3.1 部分关键领域“高碳”产业的“绿色”改造力度不足

湖北省在过去几年中,大力推行“节约型”减排、“总量管控”等措施,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部分行业和企业存在较高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成为制约湖北省“碳达峰”和“碳中和”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产业规模过大,技术设备更新费用过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足。其中,以钢铁企业和化工企业尤为显著,而钢铁企业和化工企业构成了湖北省工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和主要经济支撑。但这种本来应在产业内部被淘汰掉的落后产能,在地方上被高度重视,造成了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巨大压力。

3.2 从产业结构来看,湖北省实现碳减排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产业基础仍不牢靠

根据《湖北省统计年鉴-2020》的数据,2019年,按当年价格计算,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湖北省的重工业总产值达到28410.20亿元,占比为66.4%,而轻工业总产值为14356.23亿元,占比为33.6%。2021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为18765万吨标准煤,煤炭消费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34.21%。湖北省的重工业包括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是其支柱产业,同时这些钢铁、石油化工行业是典型的“双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碳减排与经济协同发展已成为影响湖北省工业结构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其能否按时完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因素。

3.3 湖北省已有的低碳技术对其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支持力度不够

在低碳技术的供应方面,湖北省现有的高碳产业低碳脱碳技术不能为其减排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造成高碳产业的产业转型与调整严重落后,亟须高水平的技术突破与创新支持。湖北省钢铁、水泥、石化等高碳重点产业是典型的垄断产业,但其在高碳领域的主要产业中,低碳技术与流程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着该地区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此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科研人员从事的研究工作大多与企业的低碳技术需求脱节,导致低碳技术成果的转化不足,这也制约着湖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4 碳交易体系尚不健全,很难实现“绿色产业群”

当前,湖北省开展碳交易仍然由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参与性不强,市场调控功能不强,企业行为由政府决定,碳市场变化由企业决定。大部分企业和组织进行的碳排放交易主要来自政府的“行政指令”,将减排的目的从中央政府转移到当地,再转移到企业,未形成一个真实的市场化价格,并且缺乏相应的定价机制,导致了碳价的不合理波动。试点地区的碳配额交易量存在“履约期”,即在履行期限之前进行的碳配额交易量较多,履行期限之后的交易量较少,导致碳价格整体处于低位,从而对碳市场的交易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国家政策与市场信息的传递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目前针对碳价格的临时性介入更容易导致碳价格的大幅波动。同时,由于市场的透明度较差,公司没有办法预测碳产品价格的变化,这就造成公司和投资者对碳市场缺乏信任,直接制约了市场投资者在碳市场中的参与行为,也制约了碳市场的整体规模。

4 双碳目标下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湖北省碳排放及产业结构现状可知,其作为制造业大省,高耗能行业不可避免,且在将来一段时间碳排放还有扩张的趋势。因此,针对湖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还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促进湖北省三次产业低碳化、高级化转型。

4.1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绿色转型

仅依靠企业自身的监督机制很难实现低碳环保经济产业链,所以要借助政府这个“无形的手”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政府需要加以规范引导,完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包括碳交易市场、低碳行业标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对重点领域、重点领域的高碳型企业制订一系列扶持措施。湖北省要尽快确定在关键行业和领域因产能提前淘汰而造成的“搁浅成本”;开始研究和制订对高碳产业的退出扶持政策,为企业转产、 兼并、人员安置、债务处理等提供土地、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使企业能够尽快从石化资源、高碳产业中撤出。

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完善对金融机构的处置制度,明确处置机构、资金来源、偿还顺序和相关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以避免出现“逃废”的情况,从而有效地预防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制定针对高碳行业的救助措施,注重保障员工的正当利益,将员工的就业安置、个人的薪资和社会保险等费用的支付、“买断”员工的身份等作为首要任务,以确保社会的安定,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4.2 加大创新,完成技术突破

加强绿色科技的研发和运用,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增加对科技的投资,降低对外来技术的依赖性。运用绿色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各个行业进行全链的变革,围绕碳捕获、分离、运输、利用、封存及监测等环节,展开核心技术的攻关,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主力军作用。根据统计,钢铁工业消耗的煤占全部能源的17%左右,这也是造成高碳排放的重要原因。

当前,钢铁业要实现碳减排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氢气冶炼实现低碳化;二是碳捕集和封存。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在短时间内,国内尚不具备大规模生产氢气的条件,因此氢气冶炼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生产。为此湖北省在钢铁工业中用到了碳捕获与埋存(CCS)和封存(CCUS)等降碳技术。在利用、封存及监测各个环节,在钢铁行业中展开CCUS大规模全链条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并加强对这些技术的政策支持,加大对其的研发投入力度,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投入逐步降低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应用成本,促进脱碳技术在商业上的广泛应用。

电力行业仍是湖北省今后减排的重点,在煤炭电力无法替代的背景下,应加速发展低温省煤器、静电除尘器高频电源、燃气、水蒸气联合循环等技术,二次再生热能发电,冷、热、电、气等节能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长远来看,湖北省可以大力发展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并在此基础上加速利用新能源发电、储能、智能电网等新能源发电的普及和应用。在化工方面,湖北可以在发展轻质化原料、先进煤气化技术、低碳制氢与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碳捕获与埋藏技术等方面,加大对化学工业的投资,减少化学工业的碳排放量。

4.3 健全碳排放交易制度,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第一、建立健全我国碳排放权的“绝对限额”“按产业按比例分配”等市场化调控制度。在“双碳”背景下,国家在碳市场中改变了传统的国家政策,将国家的经济政策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同时,针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制定了更加严格的降低碳排放的指标,并实施了自上而下的“从紧”碳排放交易的指标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的力量,引导资本、人才等要素向低耗能、低排放行业的方向流动,从而促进工业的绿色、低排放。此外,对那些主动的技术更新,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附加值行业则实施了较为宽松的指标体系。

与此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碳交易惩戒机制,对不按要求进行核实、不按要求缴纳配额的单位,依照有关法规予以惩戒。碳交易监督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制定一套完整的碳税注册和申报制度;二是制定完整的环境监督体制;三是引进一套有效的碳税交易监督体制。并在此平台上搭建一个污染源基本数据库信息平台、排放指标收费分配管理平台及污染源排放监测审核平台;建立一套完善的排污权交易核算系统。

4.4 产业结构绿色发展

第一、加快工业“绿色化”进程,大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基础、优势和竞争力的洁净能源工业,发挥新能源、新材料、新环境等新兴工业的带动作用,为降低碳排放创造良好的前提。围绕重点碳行业,从源头减量、能源替代、循环利用、节能增效、重新设计流程多方面入手,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碳中和路线图,实现全面、精细化的行业治理。

第二,建设绿色工业系统。在能源消费的源头上争取实现洁净,为构建绿色产业链打下了重要基础,最终形成环境友好、投入产出比高、技术水平优的绿色产业集群。要加速培育本地龙头,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完善基金投资,从而达到对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加强与突破,为产业提供可持续的造血能力,进而使产业链更加稳定,为双碳目标提供更多保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光芯屏端网)产业方面,湖北省应在保证龙头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顺畅和运行稳定的前提下,吸引上下游企业,做好它们之间的配合工作,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的相互结合,扩大其应用范围,打造光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新一代网络与通信等核心产业集群。在现代化学和能源领域,围绕“去产能”和“补短板”,“调结构”和“促升级”,围绕“双碳”目标,推进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双碳湖北省产业结构
论“双碳”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