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未来,培养国际化人才
——《留学》杂志线上圆桌论坛实录

2023-10-31刘洁

留学 2023年19期
关键词:留学学校课程

辑_ 刘洁

【主持人】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蒋炎富

全球化时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实践中,这一重任更多落在高等教育的肩上。但其实,国际化人才的产生,基础教育的奠基作用也不可忽视。正如《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所强调,在基础教育领域,要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

那么,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校该如何开展国际化教育?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成长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本期《留学》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了几位校长,共同探讨相关问题。

议题一:直面人才培养挑战,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湘潭县第五中学校长 梁迎新

对于中小学校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三点探索—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培养担当时代使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回答“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我校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用革命文化熏陶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学校地处晓霞山下、白石故里,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晓霞山曾是湘潭县中共地下党人的根据地。地下党人曾在这里殚精竭虑,谋求民族解放之道。

作为湖南省思政课改革创新基地示范学校,我校依凭地域优势,把红色文化引进校园、融入课堂,创造性地开设了“流动思政课”。我们将思政教育由课堂延伸至校外,把学生从教室挪到晓霞山,把纯粹的书本教育转变为聆听村支部书记、老党员讲党课,把由教师主导的思政课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演讲比赛、清廉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全面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是回答“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

按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我校坚持把“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作为培育核心素养的“两大抓手”,在工作实际中积极探索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一是开设不同类型的社团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鼓励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有效提升核心素养;三是组织学生围绕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参与政协模拟提案,引导学生立足真实问题的解决开展深度学习;四是开办时政大讲堂,引导学生关注党和国家大事、关注国际局势变化,提升政治素养,拓展国际视野。

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这是回答“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德智体美劳“五育”不是相互割裂、机械叠加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我校以高质量课程体系为载体,开好开齐各学科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高质量体育教育为途径,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选修课程、校园体育竞赛、业余运动队训练、校外体育锻炼等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全人格、坚强意志;以高质量艺术教育为平台,定期开展诗词、书法艺术进校园活动,同时开设校舞蹈队、合唱团、书法班、文学社等兴趣社团,为学生打造完备的艺术特长提升平台,充分发挥艺术陶冶情操的作用;以高质量劳动教育为手段,搭建形式多样的劳动锻炼平台,校内校外联动、学校家庭联合,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扫码观看论坛回放

议题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

四川天府新区麓湖小学校长 黄丽娟

麓湖小学是成都市与新西兰哈密尔顿市携手打造的国际化友城教育合作项目,率先采用“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学校以“培养根植中华传统文化的未来世界创变者”为愿景,致力于连接社区、对话世界,构建以国家课程为核心、公园城市课程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融合国际前沿的教学理念,努力营造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在探究质疑中发现、在问题解决中成长的育人环境,以培养厚植根基、创变未来、放眼世界的国际化人才。

其中,公园城市课程依托新西兰自然教育资源、聚焦天府新区建设公园城市的战略而开发,由中外共建共享。课程融入了联合国的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围绕“人与自己”“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三大主题开展学习探究,整合有组织的讨论、游戏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服务式学习等多元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了探究课程的课程主题、课程目标、实施方式、实施路径、教学理念、评估方式等内容,并融入友城学校,实现中外共建共享。具体来说,学校以新西兰、英国、美国的三所友好学校为载体,实施公园城市课程。

在此,以“人与社会”主题下的垃圾分类课程为例加以说明。首先,学生们通过垃圾分类现状调查与分析及“kiwi 带我看世界”等系列垃圾分类课程,了解世界各地的垃圾分类与回收处理的方式;通过堆肥箱的设计制作与科学观察,持续地将厨余垃圾进行在地化处理。之后,学校通过云端共上一节课的方式,连线英国学校,对方以ocean plastic pollution(海洋塑料污染)为主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河流和海洋对于水生动植物的重要性,以及塑料带来的污染问题。并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一次性塑料用品的使用,如何为保护环境而行动。最后,联系英国学生每日自带午餐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设计产生最少食物浪费的午餐。中方教师再通过“食物的一生”课程,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和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条件,感知全球性话题“粮食短缺”“饥饿”,将知识转变为行动,制定班级午餐公约等。学校以这种方式,创设真实的环境,在思想溯源和国际理解视域下开展体验性教学,引起学生共情、共思、共创,培养青少年“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多元文化理解力及沟通与合作能力。

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总支书记 李灿

近年来,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以“尊重特殊,育残成才”为办学宗旨,坚持“以德育德、以爱育爱,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育人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厚德载物,筑牢发展根基。“德”是涵盖仁义、诚信、忠孝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我校将“以德育德”作为育人理念的一部分,强调德育的核心地位,筑牢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根基。

“以德育德”中的“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德”,这是育人的前提和关键。“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所在,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巨大、深远且无法替代的。因此,我校特别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提出教师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作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二是“生德”,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以德育德”作用与效果的体现。其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具备“道德自律、人格健全”的发展素养,拥有“德能兼修,知行合一”的良好品性。“以德育德”的教育理念,强调师德的感染、熏陶作用,追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育人境界。

各美其美,形成发展合力。学校根据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构建适合其发展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形成了以音乐、舞蹈、美术、体育为主,陶艺、木工文创、烘焙等衍生项目为辅的教育架构。

一是根据学校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多个学段教育的特点,形成渐进式的培养方法,即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学习成果,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形成“兴趣—特长—专业”的培养体系,让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是构建展示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内动力。学校与石家庄市美术馆合作,开展学生美术作品专场公开展,并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馆藏和长期展出;与上海音乐学院开展定期交流学习,共同创作出了“爱予·未来”系列主题音乐会;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以赛促学,不断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三是链接社会资源,形成培养合力。积极链接社会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专业引领,不断挖掘个人潜力,提升专业能力。例如:将河北省著名的舞蹈艺术家刘治宗教授的文化名人工作室引入学校,与奥运冠军葛杨合作成立“石家庄市特教学校葛杨乒乓球工作室”,邀请全国著名的音乐人姜勇军老师走进学校开展音乐教育,等等。

议题三: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成都蒙彼利埃小学校长 芶鹏

成都蒙彼利埃小学(以下简称“蒙小”)是成都第一所以友城—法国蒙彼利埃市命名的公立小学。学校以“为每个孩子最大可能的发展负责”为矢志不渝的教育追求,秉持“文明互鉴,兼收并蓄,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探索与实践国际理解教育,致力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公民。

教师培养。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蒙小设置了“领军教师”培养项目、“青蓝工程”教师专业培训项目、常青树工程项目和教师出国培训学习(线上学习)项目,从多语种教师、跨学科教师、全科教师、专家型教师、人工智能型教师五个方面,促进教师多元发展。同时,学校组建国际理解教育项目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校本化探索,通过区、市级国际理解教育种子教师,以点带面,构建了包括各个学科组的国际理解教育团队,并以学科组为脉络辐射全体教师。此外,自建校以来,蒙小每年都会组织教师和学生去往友校进行学习、访问,秉持开放、分享、包容的态度,保持和友校的充分交流和工作研讨。

课程建设。学校充分解读“全球胜任力”核心概念,通过国际理解课程群的构建,确保学生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会理解和兼容多元文化、实现文明互鉴,并针对具有地方和全球影响的问题采取积极而负责的行动。具体来说,一是通过课程建设提高师生的外语能力。蒙小设置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韩语、德语等丰富的外语语言课程,并通过“蒙博会”“外语文化节”“外语书写大赛”等活动渗透外语语言学习。二是通过课程建设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蒙小设置了清音、川剧、金钱板等非遗艺术课程,以及十二生肖课程、二十四节气课程、蒙娃看世界课程等。此外,学校还以中法友城、友校为依托,设置了促进中法文化理解的见面礼仪课程、川菜与法餐课程、故宫和卢浮宫课程等。三是通过课程建设提高师生的科技素养。学校设置了丰富的科创课程,如机器人课程、计算机编程课程、无人机应用课程、3D 打印课程等。

活动渗透。蒙小定期在校内举办各种形式的国际理解教育活动,以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和发展。学校将与成都缔结为友好城市的37 个国外城市作为国际理解教育活动的研究内容,从文化、艺术、人文、科技、教育等多个维度设计实践项目,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嘉年华”体验活动,通过艺术家进学校、艺术展览、体育活动等,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落地。此外,学校已与法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等国的7 所学校建立友好关系,通过研学活动组织师生到友好学校交流互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到国外。

猜你喜欢

留学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浅析留学博士的成长发展
英国脱欧对我国赴英留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浅析日本留学对日语专业大学生日语能力的影响
学校推介
高中生留学预科类国际教育课程的互联网及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奇妙学校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