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我认知视角下利用节庆礼俗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探究
2023-10-31谢金霞
谢金霞
幼儿感恩教育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使得幼儿在物质充裕的成长环境之下得到精神的富足,另一方面也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美德中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修养。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幼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小就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在感恩培养意识形成下成为积极营造和谐社会的一类具有社会价值的人。
一、儿童自我认知与感恩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儿童自我认知的概念和特点
儿童自我认知是指儿童对自身内心状态、个性特点、能力水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它是儿童对自我存在和自我属性的主观体验和认知反应,是儿童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觉察和理解。自我认知的发展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包括外貌、能力、性格特点、情绪状态等方面的认知。儿童的自我认知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层的发展过程。
儿童自我认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儿童的自我认知是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幼儿期,儿童对自己的认知主要是基于外在观察和经验,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行为和外貌特征。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逐渐能够对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绪状态进行较为准确的认知和描述。
其次,儿童的自我认知具有主观性和可变性。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尚未完全发展,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儿童的自我认知会随着情境的变化、他人的评价以及个人经验的积累而产生变化。
再次,儿童的自我认知还具有透明性和一致性的特点。透明性意味着儿童的自我认知较为直观和明显,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常常表露无遗。一致性指的是儿童的自我认知与他们的行为和表现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最后,儿童的自我认知与社会比较和他人评价密切相关。儿童常常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和他人的评价来获取关于自己的认知。他们会对他人的评价和期望产生影响,并在自我认知中反映出来。
(二)感恩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在探索利用节庆礼俗开展幼儿感恩教育之前,需要明确感恩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感恩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儿童感恩心态和感恩行为的教育方式,其目标是使幼儿从小树立感恩的意识,培养感恩的情感体验,并将感恩的态度和行为内化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感恩教育的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感恩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旨在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通过感恩教育,幼儿可以认识到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和得到的各种资源是来自他人的付出和关爱,从而培养出一种感恩的心态。第二,感恩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情感教育,旨在引导儿童表达感激之情、关心他人、回报社会。通过感恩教育,幼儿可以学会感恩的情感表达方式,如言语表达、行为举止等,以及学会通过回报社会和他人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感恩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儿童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感。感恩意识是指儿童对他人的付出和关爱能够有所察觉和认识,并能够产生感激之情的意识。感恩情感是指儿童能够真诚地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并通过言语和行为来展示出来。第二,促进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儿童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回报社会的情感,培养其积极的社会情感品质。第三,塑造儿童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如谦虚、宽容、热爱、责任等。第四,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感。感恩教育可以引导儿童在行为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学会回报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是一种培养儿童感恩心态和感恩行为的教育方式,其目标包括培养感恩意识和情感、促进社会情感发展、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以及培养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感恩心态,并将感恩的态度和行为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如何利用节庆礼俗开展幼儿感恩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儿童自我认知与感恩教育的关系
儿童自我认知对感恩教育的接受和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的自我认知水平不同,对感恩教育的接受程度也会有所差异。较高水平的自我认知能力使儿童更能意识到他人的付出和帮助,并能够感受到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同时,自我认知也使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感恩教育中的含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感恩教育对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感恩教育通过培养儿童的感激之心和关爱之情,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进行反思和认识。感恩教育强调与他人的互动和关系,让儿童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培养出关爱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这种关注他人的过程,促使儿童对自己的认知不断深化和完善,增强了他们对自己的理解和定位。
儿童自我认知和感恩教育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儿童的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使他们更能意识到他人的付出和帮助,从而更容易感受到对他人的感激之情。而感恩教育的实施则进一步强化了儿童的感恩意识和行为,促使他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这种相互促进的过程使儿童的自我认知和感恩意识得到了双向的发展和提升。
二、认知视角下利用节庆礼俗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对儿童期的划分是从出生到成年的这个阶段,其中儿童期分为0~6岁的学龄前期和6~18岁学龄期,幼儿园的儿童属于3~6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他们可以开始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拥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内心变得更加聪慧灵敏,身体协调能力增强,动作也愈发敏捷,这一切都属于该年龄段所拥有的认知。在这一幼儿发育的黄金阶段,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语言能力、感知能力、观察和注意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去处理很多事物,但是由于经验的缺乏,往往会具象化地思考各种问题。在面对问题时,幼儿往往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幼儿感恩教育作为幼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幼儿处于这个特殊阶段,通过幼儿本身具有的认知特征进行引导教育,才能够发挥基本的功效,达到教育效果。为了让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方便易操作性,利用节庆礼物开展幼儿感恩教育是幼师值得选择的一个重要方式。节庆礼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瑰宝,在节庆之时不仅具有浓厚的节庆氛围,还有诸多的礼俗文化需要幼儿不断地学习与传承,幼师抓住这样的时机,一方面是节庆的影响,一方面是园内幼师的教育方式加成,可以让幼儿由内而外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渗透和熏陶,从而达到教育幼儿自小要懂得感恩的目的。而文章便是基于认知视角出发,从幼儿所具有的认知特征角度,以节庆礼俗为切入点来探索幼儿感恩教育的方式,从而达到其教育目的。
三、节庆礼俗作为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节庆礼俗的特点和意义
节庆礼俗作为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远的意义。节庆是社会共同的庆祝活动,通过特定的仪式、活动和传统习俗,表达对某种价值观、文化传统或特定对象的尊重和感激之情。而礼俗则是人们在特定场合下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社会互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节庆礼俗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感受到对他人的感激和珍惜,从而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节庆礼俗具有直观性和身体化的特点。在节庆活动中,人们通常通过肢体动作、祭祀仪式、互赠礼物等方式表达感激和祝福。幼儿可以通过亲身参与这些仪式和活动,直观地感受到感恩的情感表达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例如,在春节期间,家庭会完成贴春联、包饺子、走亲访友等一系列传统习俗,幼儿可以亲自参与其中,感受到家庭团聚、亲情关怀和朋友间的祝福。这样的体验不仅增强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还培养了他们对家人、朋友和社区的感恩之情。
节庆礼俗具有情感共鸣和情感教育的功能。在节庆活动中,人们常常通过歌舞、戏曲、故事等形式传递感激和爱的情感。幼儿可以通过欣赏这些表演和故事,与其中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亲情的力量。例如,在重阳节,人们常常会登高、赏菊、祭祖,幼儿可以通过欣赏秋景、聆听相关故事,感受到尊老敬老、传承尊贵家风的情感教育。这样的情感共鸣和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的感恩之情,增强他们对长辈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感激。
节庆礼俗具有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作用。节庆活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通过参与其中,幼儿可以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了解祖国的历史、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这样的文化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使他们能够从小就建立起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通过对节庆礼俗的学习和传承,幼儿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
(二)节庆礼俗与儿童感恩教育的契合点
节庆礼俗与儿童感恩教育具有紧密的契合点,能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情境,促进幼儿对感恩的理解和实践。
节庆礼俗强调家庭情感和社会关系,为幼儿感恩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传统节日和庆典中,家人、亲友和社区的互动成为幼儿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春节期间,家庭团聚、亲友交往、互赠礼物等活动都是感恩的表达方式,让幼儿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感受到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通过参与节庆礼俗,幼儿能够深入体验到感恩的情感和行为,并从中学习到感恩的意义和方式。
节庆礼俗弘扬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为幼儿感恩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教育内容。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思想和行为准则,例如尊敬长辈、敬畏先辈、孝敬父母等价值观念。通过讲述传统故事、学习节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幼儿能够了解感恩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文化对感恩的强调。节庆礼俗的传承和实践,使幼儿有机会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其中感受到感恩的内涵和价值。
节庆礼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和互动方式,为幼儿感恩教育带来了生动的教学资源。在节庆期间,幼儿园可以组织各种庆祝活动和仪式,如舞蹈表演、手工制作、传统游戏等,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可以亲身体验感恩的情感和行为,培养感恩意识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与家长和社区的合作,幼儿能够扩展感恩的对象和范围,从而形成更广泛的感恩观念和行为习惯。
(三)利用节庆礼俗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目的
1.言传身教,做出榜样
俗话说“言传大于身教”,在幼儿的生长环境中,周围人的一举一动对幼儿起着重要的影响,幼师与家长作为3~6岁幼儿的重要教育者与引导者,自然在生活中需要以身作则,形成榜样效果。幼儿园的感恩教育也需要从此处出发,来逐步对幼儿形成影响。因此,幼师平时的一举一动必须对自己负责,对幼儿负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是要做好言传身教的每一个步骤,让教育效果达到最佳,从环境上达到对幼儿最积极的影响。
2.亲子分享,共话真情
在感恩教育中体会最深的莫过于亲子,亲子最浓的真情能够跨越所有的障碍直达对方的内心,达到温暖彼此、关系和谐的作用。而在教育活动中,学会让幼儿分享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获得的物件,通过亲子分享的行为,互相倾诉柔肠,共话真情,使得幼儿发现对爱的需要,通过对拥抱、亲吻等行为的需求与获得达到交流情感的目的,从而在幼儿园感恩获得教育的基础上,让幼儿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向前进一步,通过节庆礼俗的方式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3.依托教育,体会真谛
在前两者环境影响,活动教育的基础上,幼师需要做到帮助幼儿理解自己的行为,渗透教育思想。而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幼师需要本着自己作为幼儿第一阶段感恩教育指导者的位置,来打好感恩教育的基础,依托节庆礼俗等感恩教育的方式,达到帮助感恩教育的基本目标。如此,不仅是为了让幼儿体会到感恩教育所反映的幼儿能够理解的亲情、友情等,同时也是帮助幼师体会教育真谛,打好幼儿教育基础的真实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幼师提高教学素质,掌好舵,扬好帆,接好每一任的班。
4.抓住契机,学会感恩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生活中具有较浓家庭氛围的节日,是进行感恩教育最好的时间与契机,幼师在此时间节点,需要紧紧抓住机会帮助幼儿深层次体会爱的教育,学会感恩。幼师在活动教育过程中,除了需要利用各种硬件设施、节庆道具帮助幼儿理解节庆中的礼俗文化,还需要通过软件来达到对节庆礼俗文化中感恩教育的学习与渗透,学会感恩、理解感恩、懂得感恩,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融入幼儿的骨髓,代代相传,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奉献自己的一份热血与力量。
四、认知视角下利用节庆礼俗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从节庆的“颜色”感受礼俗的“温度”
中国传统中的特定主题节日,都是进行幼儿感恩教育的最好时机,通过不同节日设置不同主题,对幼儿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是加强幼儿感恩思想教育工作的关键。利用节庆开展幼儿感恩教育,可以从很多方面帮助幼儿懂得感恩、知道感恩、学会感恩。节庆中含有的元素众多,其中一种叫“颜色”,节庆的“颜色”可以使得幼儿更加直观地从视觉上感受到传统礼俗带来的感受。而颜色一般都分色调,有暖色调,有冷色调,节庆“颜色”中的不同“色调”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幼儿能够感受到礼俗的“温度”,基于“温度”来发现节庆礼俗下所应该怀有的感恩情绪,帮助幼儿基于认知视角,利用节庆礼俗开展幼儿感恩教育。
如中国部分节庆礼俗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是对幼儿进行感恩父母及先辈教育的重要节日,也基于认知视角中节日的“颜色”帮助幼儿感受礼俗“温度”,学会感恩的机会。以“母亲节”为例,“母亲节”的节日主题颜色为红色,颜色虽都为暖色调,但予以感受与其他节日是不同的,所带来的节庆礼俗“温度”也有所不同,倾向于温暖,与火热有所区别。幼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幼儿在识别节日主题色彩之后,问问幼儿这样的颜色带来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教师通过给幼儿添加春天和冬天衣物的方式来增强幼儿的感受,在分别判断“母亲节”“颜色”背后给予的温度,继而引导幼儿温度背后带来的内心感受,以此来挖掘节日背后“爱”的语言。
将感恩意识、感恩观念等从小就与幼儿的思想紧密相连,并将其发展成为幼儿思维意识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树立“感恩、识恩、知恩”的思维意识渗透于幼儿的思想,就如同人们每天都必须吃饭、睡觉一样,需要去学。而代表女性魅力、善良、温柔和无私,也代表“妈妈会永远爱你”。母亲是世上平凡而又伟大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幼儿会慢慢成长,但妈妈却会被岁月刻画出道道痕迹,但停留于幼儿心里的“妈妈”永远是他们最温暖的港湾,是永不褪色爱的表达,借助不同节日的节日主题将“爱妈妈的感恩教育”融入幼儿的思维意识,是对妈妈也是对幼儿最好的回馈。感恩教育的实施就要积极抓住此类教育契机,借助节日主题活动,充实感恩教育内容更丰富、更深刻。
(二)从礼俗的“温度”挖掘感恩的“方式”
中国传统礼俗有很多种,从大处说可涵盖一个人从出生至死亡所经历的所有礼节习俗,如岁时礼俗、交往礼俗、生育礼俗及丧葬礼俗,礼俗的实质不仅是一种节日,更是一种仪式感,是放置于社会发展中的温度计,是衡量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尺,温度越高说明它的存在与发展越先进,反之,说明可发展空间更大。而通过礼俗的“温度”挖掘感恩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是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一种途径。
以“岁时礼俗”为例,它所涵盖的范畴更多是指中国传统节日及庆祝方法。如中国的“春节”,整个节日氛围是欢乐与祥和,瑞雪兆丰年的和谐之感,是收获关怀与亲情最有温度的礼俗节日。而由春节开展感恩教育,其礼仪是众多节日礼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初一拜年的习俗,其中包括了长辈尊称的规范要求之外,也可以额外收到来自长辈的拜年红包。从这种交互的拜年方式中,幼儿可以从早早起床、外面的寒意与初一拜年长辈的呵护感受到其中的不同,外面的寒冷让人感觉到“凉意”,但是来自长辈的“温暖”却裹住了幼儿的内心,对长辈的呵护有一定的反馈,引发他们的感恩之心。
作为幼儿园老师,也可每年都加入一些不同感恩元素,丰富幼儿的感恩思想,巩固感恩教育的成果。其活动形式可不拘一格,可设置成访谈式也可设置成亲子式,将长辈、恩师等无私的爱,呈现出感恩教育里最浓烈的温度,温暖有力量,温柔却又坚定不移。幼儿的每一分爱都是大江大河。而感恩教育不仅可以从中反观幼儿对长辈不辞劳苦的理解,也可以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将之转化为行动,慢慢将幼儿思想从“得到爱”完成向“回馈爱”的转化,才是感恩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从节庆礼俗中的“动作”开展幼儿感恩教育
在尊敬长辈方面,家长平时要以身作则,比如从孝顺自己家的老人开始做起,这样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会学着做,并在思想中深刻地明白何为孝,如何孝,这种言传身教是对幼儿教育的最有利一面。为此,幼儿园也可结合不同节日开展不同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将感恩教育与传统礼俗相融合,将其中所表达的丰富内涵通过简单动作或画面展现出来,进而助力感恩教育向更深处延伸,帮助幼儿建立“知恩”“感恩”“施恩”与“报恩”的世界观,对世界有清晰的认知,更有独立判断意识,是他们成长的关键。
例如,节庆礼俗“动作”所包含的内涵是相当深刻的。再以春节为例,一是叩拜,未成年须向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行叩首大礼。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教师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行礼的规则:行礼时,双手抱拳前举,左右握右手,拱手其美,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辈之间的拜年,标准的是男子自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头,只压手。这和自古“男左女右”传统一脉相承。而感恩的教育不仅可以感长辈之恩,可以感同辈之恩情,所以学习作揖的礼俗可以帮助幼儿在幼儿园游玩的过程中“习惯”以作揖的方式去互相感激对方的帮助,从而在“动作”之下懂得感恩,使得教师在无形中完成感恩的教育。进而在幼儿幼小的心灵里就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同辈的好品质,借助“礼俗”时机,充分发挥礼俗“动作”是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良好契机。
(四)从节庆礼俗中的“故事”开展幼儿感恩教育
节庆礼俗每一年都会如期而至,但是随着每年发生的事的不同而使得节庆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正是思维意识的建设时期,对具象化的画面理解更加容易。例如幼儿园结合不同节庆礼俗,开展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而利用节庆礼俗的“故事”来帮助幼儿习得感恩,是其中最容易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其不仅可以使之油然而生一种内在的情感,同时也可以使得幼儿培养出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态度,对培养幼儿感恩教育有一种积极的影响。
而如果要以节庆礼俗的“故事”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利用“故事”展开实践活动,在幼儿园创建不同的活动,深化感恩教育内容。例如,五一劳动节时,幼儿园可联系劳动模范,结合幼儿园的活动展开一场实践活动,增加其一定的生活体验,提高幼儿对劳动认知,让幼儿懂得吃苦、学会吃苦。例如,幼师在幼儿园开展“我为模范包饺子”的活动,让幼儿们亲身体验包饺子的全过程,从如何和面、做馅并搅拌,如何擀皮、包饺子、烧热水等全流程了解并参与其中,用行动告诉他们一个小小的成品饺子是需要多少道工序完成的。只有亲身体验过并付诸实践去做时,才根植于思想不被轻易忘记。
感恩教育是一个人成长必修课,在平日幼儿园也可增设以不同主题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具体可包括:让幼儿体验整理桌椅的过程,老师也可采取适当“示弱”方式,让幼儿主动承担摆餐具、整理小鞋子、自己叠被子等工作,其实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不仅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抗挫力,而且在增强孩子幸福感知力时也会收获更多快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常怀感恩,拥有感恩之心。
(五)从节庆礼俗中的“语言”开展幼儿感恩教育
感恩“语言”是外化的,也是内隐的。需要懂得巧妙利用移情的方法来帮助幼儿感知内心的情绪。在幼儿眼中,世界万物皆有生命,老师在教授幼儿感恩时,可运用移情方法,将世间万物都赋予生命而且有思想的,让幼儿们真切体验到他人的感受。例如,当幼儿损坏了班级图书书皮时,老师就要及时对幼儿说:“老师虽然看到了你的不小心,但是,那是书的衣服,如果没有书皮,这本书要多冷啊!”通过形象化了的人类语言,帮助幼儿们搭建起了爱心桥梁。
其次,运用节庆礼俗中的“语言”开展幼儿感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幼儿懂得感恩。感恩教育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将其人生成长中的必修课,例如我国古诗词《游子吟》便包含对子女感恩父母之情的教育主题,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因此,可以通过节庆礼俗,例如“母亲节”“父亲节”教会幼儿赋予感恩意义的古诗词,以诵读、比赛的方式让幼儿在一遍遍中感知我国传统文化。与此同时,让幼儿以“母亲节”礼俗,赠予鲜花的方式对母亲父亲报以养育之恩,感受父爱和母爱。因此,将感恩之心适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是验证感恩教育成果的高效通道,感恩不仅存于心,更落实于言与行。
五、结论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不仅是中国文化传统,更是培养幼儿坚强独立的重要手段,感恩教育无处不在,只要有意识地进行感恩思想的输出,在幼儿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幼儿们的成长会获得更多快乐。为此,幼儿感恩习惯的养成,让感恩成为幼儿的内在品质,还需要家校一起行动,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