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青年法治信仰培育路径优化
2023-10-30漆晓燚袁黎佳刘帅
漆晓燚 袁黎佳 刘帅
摘 要:法治的核心就是法治信仰的养成。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的最佳场域。新媒体以高效便捷的互联网为平台为高校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开辟了新的路径。实现网络和现实工作的完美融合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高校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的新探索。借助网络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广泛深化特色活动,发挥互联网思维,打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方位育人渠道,从而找到对新时代高校学子法治信仰養成的新渠道。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法治信仰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63
从概念上来看,关于信仰,主要是指个人对某种主张、主义和价值观念的一种信服和尊重,同时,还寄托着对个人精神的最高级别的关注。法治是一个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法治的核心就是法治信仰的养成。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应该将法治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身体力行地践行法治,使我们的法治社会变得更加完善,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添砖加瓦。所以说,着力涵养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强国建设,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现当下图文并茂的信息能更快地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而且新媒体也使信息传递变得迅猛起来,并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在互联网影响下,大学生们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他们更喜欢“网上冲浪”,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强化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
1 培育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价值
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前进离不开人才的力量,大学生们是最具有活力的人才资源,也是未来建设祖国的生力军。他们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起着推进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是实现法治中国的有力保障。
1.1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驱动力
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生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法治信仰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需要长久地培育。根据青年大学生思想情况,积极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利用新平台去宣传法治知识,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将法治落实到实际,落实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所以,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必须从身边抓起,从点滴中入手,将他们的实际需求和时代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将处理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问题与处理社会现实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切实地将法治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
1.2 防范外部思潮入侵的有力保障
在我国,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大,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已占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达70.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这些网民中,年轻人的数量庞大,身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对互联网尤为熟悉,然而,在良莠不齐的互联网平台上,存在不少反动势力,他们利用互联网对年轻一代灌输西方思潮,发表不当言论,损害国家利益。由于大学生们的社会阅历不足,经验不够,很容易被舆论影响。因此,强化大学生法治思维,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对防范外部思潮入侵尤为必要。
1.3 养成健全人格的强力支撑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对新媒体特别是手机和互联网的运用越来越娴熟,网络发展之迅速、影响之深广有目共睹。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各样的媒介使得大家对信息的搜索变得便捷,同时这对养成良好的法治信仰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会。不断更新的碎片化信息和日新月异的发展让大学生们开阔眼界,易于接受新事物,可部分信息渠道不明,来源不清,具有隐蔽性,所以也存在不少垃圾信息会混淆大学生视野。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利用新媒体的特色对大学生进行法治信仰教育,让大学生们能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培养健全人格。
2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缺失
在我国,高校都看重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下学生获取资讯较为迅速便捷,学生主体自身也会对互联网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并且还会主动了解相关法律知识,能够理性地分析出相关事件背后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相对而言又能遵循法律,也会在自身的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时候运用法律常识加以维护。种种行为都能体现出新时代大学生有很好的法律观念,但这些离法治信仰的形成还有一定的差距,甚至于受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涵养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法治信仰仍是非常必要的。
2.1 法治情感冷漠,法治价值观弱化
从历史遗留来看,中国自古就是传统的农耕文化,这使得法治的意识比较淡薄。目前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罔顾法律的现象,一些恶性事件不顾法律权威,存在法治腐败,使得群众对法治建设心有不满。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对法治知识的了解较为片面,在学校的学习中也只是学习一些基本内容,并没有对法治教育重视起来。法治信仰的培育不光是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更多的是一种行为准则。因此,有必要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法治信仰培育,可以利用大学生这一庞大的群体来带动全社会成员信仰法治,进一步促进我国法治社会建设。拥有法治情感可以说是最基础的支撑,是大学生个体能够建构法治规矩、培养法治的思维、增进法治信念的前提条件。尽管很多青年学子都对法治予以承认,但由于社会大思潮的影响,不少学子并没有从内心深处信仰法治,法治思维的缺乏。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的高校大学生对当前的法治建设非常漠视,他们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出现了法治情感缺失的现象,甚至还出现了部分不认可相关法治的观念,所以说现在的学生法治价值观弱化问题值得讨论,也是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容易被有心之人所利用,这表现在大学生们会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社会法治治理,但是盲目跟风的参与方式会出现不理性的行为和违背法治的行为。尽管当前社会仍然存在不公平公正的事件,但这不能够成为大学生们罔顾法律程序盲目参与的由头。当不少案件通过新媒体被大家熟知后,就容易导致忽视程序正义和妨碍司法公正的行为出现,理性化的法治屈从于现实的“青天情节”和“人治思想”。现当下的社会法治建设任务还很艰巨,一些不公正行为的出现极易削弱大学生对法治的信心,这些都会对法治信仰的养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2.2 法治知识薄弱,法治理论欠缺
当法律被遵守,法治观念被认可的时候,法治社会的建设便能得以实现。公民对法治知识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导致法治信仰的养成,这就要求高校大学生掌握法治知识,理解法治知识。不少大学生甚至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把法治单方面去解读成依法治国,这就是典型的没有从法治精神的深刻内核去全面认识法治。应该深刻认识到遵循法律只是法治的一个非常小的要求,能够将法治社会真正建成更多的是能够对我们自身权益加以维护。
然而,反观现当下,高等院校在开设法治教育的时候,一般都是通过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来推进,更多的系统知识教授是针对于法学相关专业同学。非法律专业学生大都是通过新媒体平台自行检索学习,这种表面知识获取是不利于形成完备的法治知识的,会导致大学生整体的法治理论欠缺。可以说,这种走马观花的学习方式缺少对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的理性认识和深度探究,法治信仰的形成也就如无源之水,缺少生长的土壤。
2.3 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执行不力
实践的落实是对信念的支撑,法治信仰也不例外,执行是否有力就能表明是否具备良好的法治信仰。自古以来,法治都會被认为是“上位者”维护其统治地位的手段和策略之一,这就把法治变成了一种政治工具。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大学生都牢记的政治规则,但是在很多高校校园仍然出现了许多违法乱纪的行为,轻则漠视校纪校规,重则违背国家法律,大学生的这些行为都体现了法治意识的淡薄。此外,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这种文化观念导致现实社会存在“人治”的错误行为,这对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有一定的冲击力,会使他们更相信关系的便利大于规则的遵守,从而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
3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出路
我国网民的规模已经超过了10亿,新媒体为大家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方式。所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信仰,需要讲求一定的针对性、阶段性,应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上的一些特点,循循善诱,有步骤、有阶段地加以展开。“微”时代,高校法治教育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注重网络平台的建设和搭建,更好的为大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空间。
3.1 扎实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理论知识是否扎实,是法治信仰的前提。高校目前都对大学生开展了法治教育,当前在互联网媒介时代,移动网络不仅仅为青年大学生之间提供一个沟通的信息渠道,也为高校培养大学生法治理念提供了大量的有用资料,为进一步地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信念创造了全新的契机。培养他们的法律价值观,让大学生能在参加相关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进一步积累法学理论知识、提高法学实践能力。把自己对法治的理解转变为自身的法治价值观。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与法庭、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律处等专门组织的协作,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平台,在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中感悟法律的魅力,树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
3.2 挖掘热点素材,养成正确的法治思维
利用好网络热点问题,启发学生参与讨论,在互动交流中加以引导,让大学生耳濡目染中形成法治思维。营造多元平等的法治交流平台与对话空间,引导大学生们从思维碰撞中体会法治的精神内涵。通过改革大而全的传统的宣讲会的模式,依托于时下较为重要的社会热点法治话题,充分利用在网络、微信等公众平台上的相关话题、引导学生们可以自主地报名去对社区公益诉讼、教育安全、立法体制改革、农村土地非法合股等法治热点问题发表见解,并定期举办了主题座谈会,同时还定期邀请了部分著名法官、律师、法制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现身说法,并定期聘请地方法官、检察官、法律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现身说法,给同学们创造了互动交流的机会。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转换教育方式,采用舞台剧、辩论赛、热点问题面对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在互动交流中强化大家对法治的认识和了解。多举办系列法律知识竞赛,指导学员养成善于从法学的角度观察问题,深入反思对体验式学习和普法实践中的感悟,勇于探索,将法制精神深深印刻在头脑之中,用反思与探索得到的结论来印证法律实践。要引导学生们以全国课题大赛为契机,注重当前法治现状,特别是当前比较热点的话题,诸如关注商家刷单行为、公益诊所违规行医行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的不足等,并注重社会焦点背后所潜藏的法治现象,不断进行深入的调查与探究,从不同角度反映,去思考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法治问题,逐步养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并将法治思维运用到生活之中。
3.3 注重知行合一,突出法治实践
法治实践是落实法治信仰的重要环节,不光是运用互联网对大学生们开展系列培训,更是要通过网络实现各地区的互联互通。掌握法治常识、培育法治情感是帮助大学生培养法治信仰的前提条件,法治信仰形成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们能在平常严格规范自己言行。高校大学生还应主动掌握中国当代最新的法治思想观念,积极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努力培养适应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大学生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行政各机关的政策法规,认真学习有关的法规常识,依法行事,从日常行为中主动完成了从知到行的转化。大学生首先要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的道德规范,自觉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后,青年大学生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上开展一些普法宣教、法律援助等社会公益活动,并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法学专业法律基础知识,协助社区上的其他成员了解基本法律常识、处理相关问题,并参与社区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实际行动中涵养法治信仰。
在新媒体视域下,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环境,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思考“微”教育模式。在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内容和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思维,为大学生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内容,最大限度发挥出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张曙光.“信仰”之思[J].学术研究,2000,(12):4652.
[2]第47次中国互联网报告发布 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融合创新阶段[J].中国教育网络,2021,(Z1):9.
[3]邱康乐.公民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20(01):7578.DOI:10.13970/j.cnki.nbjyxyxb.2018.01.020.
[4]张兵.大学生法治信仰的误区及其化解路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6,(12):185188.
[5]王西阁.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1,(3):3337.
[6]徐蓉.法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与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5,(2):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