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23-10-30郝云亮
【摘 要】为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新挑战,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探索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变革提供了实践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39-0013-05
【作者简介】郝云亮,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104)党委书记、校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以数字化转型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也是职业教育主动贯彻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在数字经济时代,我国高职院校面向数字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是主动适应国家经济产业格局,为经济社会培养大批新型数字化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必经之路[1]。
一、数字化赋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苏州建设交通高职校”)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质培优为工作思路,以探索五年制高职发展模式为引领,以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和服务发展能力为核心,以服务新产业人才培养、企业技术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宗旨,紧扣现代建筑与绿色交通发展新趋势[2],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支撑苏州乃至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学生充分就业和终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逐步摸索出了一套以“多元整合、一体设计、在地培养”为主要特征的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社会所急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了学生职业发展与终身发展,育人效果获得了长三角区域各主体的广泛认可。在苏州建设交通高职校的数字化转型实践中,我们做了以下探索:
(一)专业体系与数字化融合,提升专业建设适应性
1.坚持动态设置专业
学校现设置土木建筑、交通运输、装备制造、财经商贸、文化艺术五个专业大类,17个五年一贯制专业,专业设置与苏州地区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吻合。定期调研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各专业每年形成调研报告1份;设置专业预警机制,及时裁汰招生差、就业前景不利的专业;根据产业变化,学校2019年新增展示艺术设计专业、2021新增智能汽车技术专业。积极引入行业最新标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标准对接。
2.坚持校企共建专业
学校建有以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建有市级现代学徒制项目4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项目2个,企业学院6个。深度定制专业建设方案与人才培养规格,使相关建设更加适配企业需求。
3.坚持特色引领专业
学校现有建筑工程、建筑室内设计、工程造价、汽车检测与维修、轨道交通、物流交通6个专业群,其中省级现代化专业群3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在校生规模长期稳定在5000人左右。
(二)坚持“数字赋能”,多措并举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
1.建成一站式数据中心、集成式资源库
学校建设了全周期、全覆盖的数据生态圈,形成了信息门户服务平台、一卡通服务平台、可视化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服务载体,提升了师生办事效率,保证师生数据全程可溯源。学校购买了超星、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建设了建筑交通类智慧图书馆,将多来源信息资源整合至统一平台,实现了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了信息使用效率,为师生进行信息检索提供了基本条件。
2.建成仿真式智慧教育设施及资源共享平台
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工商银行等企业合作,投入建设智慧教室、物联网感知系统、虚拟仿真系统、VR大屏等信息化设备,保证了信息化设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触手可及。这些设施实现了真实场景的模拟和实验,让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学习,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以泛在学习、终身学习、混合式教学为核心,集教学互动、资源管理、课程建设、远程教学、职业培训、教学管理评估于一体,推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共享教学。学校还建设了集科研、科普、专业文化教育为一体的个性化、数字化、特色化数字图书中心;建设了集素材库、在线课程、微课、交互软件等为一体的特色专业资源库。
3.加强智慧教育硬件基础建设、建成无感知平安智慧校园
围绕学校主干专业和特色专业,对接企业生产服务智能化流程,加强数字化技能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校园安防系统、物联网等智慧教育硬件基础建设。学校现有51间各类数字化实训教室,6个校内实训中心,76個专业实训基地,其中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2个,校企共建中心12个,在线学习平台6个,虚拟仿真实训室6个,实训资产管理系统1套。建成8000平方米的轨道交通综合实训中心,建有装配式建筑实训室、建筑智能化实训室、商贸ERP实训室、新能源汽车实训室、环境艺术情境化教室、建筑BIM综合实训室等10个实训基地;建有2间智慧教室,1间可视化互动报告厅,3间自助式微课制作室,建成111间新媒体系统教室和9间共享型多媒体教室。在教育园校区部署智慧人员管理系统,建设人员管控系统、人脸考勤系统、人脸门禁系统、人脸识别通道考勤系统、人证比对系统和人流统计系统,在重点区域的出入口进行人员管控;建立起“技术手段先进、人员管理高效、应急处理及时”的集管理、防范、控制于一体的校园人员管理系统。
4.建设集群化实训设施,补充科研设备及分布式阅读点
学校现建有6大校内实训基地,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3个,实训场地面积39800平方米。学校近5年在国际教育园校区新建了建筑工种实训中心、轨道交通实训中心,初步形成了以专业群为特色的楼宇建筑,同时不断完善尹山校区汽车实训中心外观与内部构成,发挥汽车专业文化对学生的陶冶功能。按照与地方产业需求对接的原则购置最新设备,其设备型号与性能均与企业同步,部分设备领先于企业设备,充分体现了五年制高职教育实用性与前瞻性结合的特点。
学校已建有2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63.2万册,电子图书30万册,设置了与苏州图书馆联网的智能借阅柜,开通了读秀在线阅读平台,打破了师生阅读的时空局限。
(三)创新育人模式,打造办学样板,提升职业教育美譽度
1.构建多主体、企业化办学模式
苏州建设交通高职校以信息化技术整合教育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引企入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通过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打造高水准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服务管理平台、仿真实训平台及信息技术环境。邀请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共同开发课程、实施课堂(工场)教学。确立了“标准统建、六面协同”育人理念。引入了“人、机器、物料、方法、环境、测量”(5M1E)六要素企业式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了“三级两翼”“双能发展”“梯队衔接”的双师培育路径。围绕“四定原则”建设了6个生产性教育基地,立足“一线六步”打造了多元选择育人课程,依据“双岗六环”建立了常态规范育人机制,落实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理念。专业群育人模式已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2.健全适合学生多元发展的课程体系
形成了“底部共享、中段分立、高端互选”课程框架,在人才培养不同阶段分别设置“职业体验”课程、“理实一体化”技术课程、“项目化”创新实践课程,保证了课程梯度,同时多数专业选修课比例在10%以上,使课程体系兼备“平台”与“选择”。将数字化时代的信息化技术充分融入课程设置和学生的成长中,使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相结合。依托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学校特色专业资源库、在线学习平台和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不断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提高课程的信息化水平,构建适应学生多元发展的课程体系。
3.建设“标准+特色”教材体系
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五年制高职各专业课程标准。各专业教研室联合专业建设委员会、行企技术骨干多方协作,共同研究,制定了五年制高职480余门课的专业课程标准,这些课程标准全部通过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审定。鼓励自主开放,保证教材资源丰富多样。学校使用国规、省荐教材的课程达96.7%,公共课统一使用国规和省荐教材。近三年,学校组织教师开发校本教材62本,出版60本,校企联动开发精品项目课程7门,开发课程资源640余门,教学资源累计达365GB。学校获评市级及以上精品课程8门,江苏联院精品课程11门。
4.创新“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
引入合作企业、教育主管部门、以华师大为代表的研究机构等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设置初、高级递进的“1+X”试点项目;选择省级以上技能赛事赛项要求,将其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设计了长周期的工匠精神养成内容。
(四)实施数字素养全面提升行动,提升职校师生数字化素养
1.大力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与水平
在充分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的基础上,提高数字化职业教育课程的质量。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设备的能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能力、数字化教学研究的能力。建立了全程可控师资建设框架,完善了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形成了完整的教师发展制度框架、全员参与教师培训体系。学校层面分专业组织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校本培训,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评聘考核内容[3]。98%以上的教师每年参加校外各级各类培训,每年有270余人次参与市级以上培训。
2.加强学生数字素养培育
在数字化时代,加强学生数字素养培育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核心任务。数字素养不仅包括使用、理解和管理数字技术的基本能力,还涉及更广泛的数字创新、创造力、数字安全等方面。通过将数字素养教育融入各学科领域,开展专题培训、实践活动以及加强家庭教育和家长指导,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字素养习惯,提高他们在数字世界中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与相关机构、行业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
(五)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构建多元化、数字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多元+多维”的过程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开展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情况测评,制定了测评实施细则,每学期采集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数据,形成个人学期综合素养报告,综合展示学生发展状态。开展职业能力测评,与首师大合作使用“KOMET”测评技术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职业能力评估报告,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开展毕业生综合能力追踪测评,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测评指标,追踪近三年毕业生职业表现,根据测评结果制定办学诊改方案,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二、数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和体会
多年来,苏州建设交通高职校始终致力于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通过积极对接区域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学校加强产业融合,创新双元育人模式,建立了一套内容丰富、品质优良的数字化教学体系,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并为企业提供更多具备数字化能力的优秀人才。
(一)以数字化理念引领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方法
苏州建设交通高职校注重数字化教学,通过开发教学软件和应用在线课程,以及虚拟仿真技术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密切联系企业
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和实训项目,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1.多种方式开展全员培训
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活动,确保师生都得到充分的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数字化教学能力、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实际工作案例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和教学水平,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通过培训,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都得到了提升,为学校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積极引入企业名家
学校积极引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企业专家,让他们担任兼职教师或参与课程设计,将实际工作案例和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引入教学,丰富了课堂内容。这些专家带来了宝贵的行业经验和最新发展趋势,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种合作模式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1.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所和机会。这些基地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通过实习和实训,学生能够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也促进了产学研结合,为推动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
学校还积极组织各类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维持在96%以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与用人单位满意度均维持在95%以上。
未来,我们仍将紧跟数字化时代发展,对接产业,依据专业的更新发展,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专业建立在产业链上。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企业发展培养真正急需的人才。继续加大数字化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和推广力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水平和质量,抢抓数字化发展新契机和新机遇,全方位重塑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思玉,陈瀛.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创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论坛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8):46-51.
[2]本刊编辑部.凸显五年制办学特征,打造高等职业教育新样板——专访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郝云亮[J].职教通讯,2021(2):1-7.
[3]戴海容,汤琰,李浩君.“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核心素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2):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