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听其变:柴可夫斯基《四季》中的“变”奏艺术探微

2023-10-30林琛

百花 2023年9期
关键词:四季柴可夫斯基

林琛

摘 要:《四季》是俄罗斯浪漫主义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俄罗斯的风俗景色为核心题材,通过作曲技法中的变化描绘了俄罗斯四季的自然风光及人文风俗。本文从《四季》整体音乐创作中的结构表现、声控技术以及情感内质,探寻其音乐创作中蕴含的“变”奏艺术。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四季》;“变”奏艺术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同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所创作的音乐体裁十分广泛。《四季》是柴可夫斯基于1875年创作的以四季更替为音乐发展主线的钢琴小品曲集,刻画了一年四季中十二个月份的俄罗斯民俗风情之景,同时抒发了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十二首作品在体裁上各不相同,作品的结构表现及声控技术皆随着十二个月的四季变化产生了不一样的“变”奏艺术。

一、稳中求变的结构表现

19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色彩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虽仍沿用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但在和声上更加注重一些色彩性和声的融入,除此之外,在速度控制以及力度布局中也加入了许多不同的“变”奏艺术。

(一)和而不同的终止样式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集聚了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不同的创作手法。例如在《四季》十二首钢琴小品的终止式和声编配上,仍倾向于使用古典的K46-D7-T这样的常规终止手法,但柴可夫斯基在这常规手法中加入了较多其他的和弦进行,并赋予终止式新的色彩表现,最终产生了和而不同的美感。

例如在《六月·船歌》的开头部分,如谱例1所示,该片段为g小调,和声走向为t6—Sii56—K46—b3DVII34—t—D7—t,从谱例1中可以看出,虽仍遵循K46-D7-T的和声走向,但在K46与D7两个和弦之间,柴可夫斯基加入了b3DVII34—t这一特别的和弦进行。在此加入这一和弦进行,使终止式变得更加有新意,另外,通过横向观察,此时的高声部与次中音声部的旋律犹如对话般“你应我和”,展现出了一幅轻松自由的水面画卷。

除此之外,柴可夫斯基也常常使用补充变格终止。例如在《一月·炉边》中,使用了bVI级和弦代替了下属和弦形成补充变格终止,bVI级和弦使其和声色彩更为丰富。类似这般的补充变格终止在《二月·狂欢节》《四月·松雪草》等作品的末尾处皆有体现。

谱例1

(二)松紧交替的速度调节

《四季》十二首钢琴小品运用了多种音乐体裁,从宏观结构上看,不同音乐体裁的运用使整部作品在节奏上松紧有度。《一月·炉边》3/4拍,中速,整体音乐平稳、干净;《二月·狂欢节》虽为2/4拍,但其整体速度较为欢快,其中运用了较多的俄罗斯民间舞蹈元素,展现了欢乐的节日氛围;《三月·云雀之歌》到《四月·松雪草》的速度由行板转至6/8拍中速,体现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生气之景。十二首作品松紧交替,时快时缓,带领着听众领略了四季更替的同时,也避免了听众听觉上的疲惫。

从单一曲目上来看,例如《五月·白夜》,该首作品为复三部曲式,结构清晰明朗,采用了夜曲这一音乐体裁,旋律极具歌唱性且富有俄罗斯民间音乐风格。乐曲由行板稍慢弹奏的琶音渐入,恬静而抒情,中部则转为小快板,欢快俏皮,旋律不断向前推动直至再次回归到较为安静的主题旋律之中,全曲运用了“松-紧-松”的速度布局,由俄罗斯白夜的美好景象切入,将俄罗斯人民看到白夜之景时内心的欢愉和对即将到来的夏日的憧憬呈现给听众。

(三)冷暖对峙的调性布局

四季的更替最为明显的表现是温度的变化,因此在《四季》这部作品中,冷暖变化的对比展现尤为重要。俄罗斯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区,疆域辽阔,基本位于北半球的寒带、亚寒带,冬季较为漫长,一年中四月至六月为春季,七月至八月为夏季,九月至十月为秋季,十一月至次年三月为冬季。通过俄罗斯四季的划分与《四季》宏观上调式的变化可以发现,在描绘严冬的作品中选用了较多具有暖色色彩的调性,例如《十二月·圣诞节》,采用了具有明黄色温暖色彩的降A大调,为圆舞曲体裁,表现了圣诞节到来之时的画面,篝火燃起,大家载歌载舞,弥漫着欢乐活泼的气氛,这一宏观上调性色彩的采用形成了音乐与现实的冷暖对峙。

从单一作品上看,例如《一月·炉边》:在俄罗斯一月极寒天气下,人们早已停止了户外劳作,较多时间是在一家人围坐在壁炉边烤火中度过,而柴可夫斯基终身孤独一人,在这漫漫黑夜中,壁炉里的火苗带给他的虽有温暖,但也使其感到寂寞与惆怅。该作品为复三部曲式,乐曲的第一部分(1-28小节)由温暖的A大调开始,旋律优美柔和,在15-20小节处,使用了一系列的转调(bA-C-B),将乐曲的情绪推向高潮,犹如炉中燃烧的火苗一般,愈来愈烈,旋律不断地上行下行交替,亦如火苗的跳动,随后音乐随着渐慢进入了第二部分(29-60小节),该部分主调为带着忧伤暗淡色彩的e小调,与第一部分的温暖产生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形成了布局上的冷暖差异,音乐浸入了沉思,犹如落寞涌上心头。

二、百变不一的声控技术

(一)浓淡得宜的声部交织

《四季》中的《六月·船歌》描绘的是俄罗斯六月夜晚时河岸边的景色,主调为g小调,旋律极具歌唱性,柴可夫斯基在这首作品中运用了复调的创作手法对不同声部进行了旋律化的安排,各声部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摇曳感。例如在开头3-6小节处,次中音声部分别在不同的音区对高声部旋律进行了两次呼应,增强了句子之间的联系,且两次呼应皆运用了渐弱的音量处理,与高声部渐强的旋律产生了对比,在旋律走向及音量上形成了“拱形结构”。《六月·船歌》為复三部曲式结构,其再现段与A段旋律一致,但在左手部分加入了对位化的内声部,例如在54-73小节,在高音声部休止或演奏长音时,左手旋律加入,对高音旋律进行呼应,这一浓淡得宜的声部交织,展现了六月河畔上小船随水面摇曳的惬意风光,给予听众特殊的听觉效果。

(二)拟声造景的音色技术

在《四季》这套钢琴小品中,柴可夫斯基使用了较多拟声造景的音色处理方法。《十一月·在马车上》旨在刻画雪橇在雪地奔驰、车夫哼着俄罗斯民歌、雪橇上铃铛作响的美好冬日画卷,在作品的中部柴可夫斯基将小二度倚音与跳音相结合,来模仿马车上清脆的铃铛声,而左手低音声部使用跳音来演奏和弦,仿佛阵阵的马蹄声,以此描绘出车夫驾驶雪橇在雪地里飞驰的欢快之景。在《三月·云雀之歌》的第11-23小节中,柴可夫斯基也同样运用了倚音来模仿云雀的鸣叫声;除装饰音外,在《九月·狩猎》中柴可夫斯基还运用了大量的八度和弦来模仿狩猎时急促有力的号角声,展示了狩猎场上猎人们斗志昂扬的景象。

(三)渐变与突变的声色共存

《四季》中每一首作品对于音色力度的变化都十分考究。例如在《五月·白夜》开头部分,使用了一系列的琶音渐强演奏,用渐强的力度慢慢爬升,细腻地渲染出白夜出现的景象;《十月·秋之歌》描述的是俄罗斯的晚秋时节,自然间万物凋零的凄凉景象,整首作品的速度较为缓慢,乐句多由力度“p”开始,且为了削弱重音,高声部旋律多由弱拍进入,后随旋律下行力度渐弱,由此展现了落叶缓缓飘落的深秋意境。再现段为对A乐段的完全再现,但其在音色力度上相较于A段更加柔和,在尾声处力度由“pp”削弱至“pppp”,将深秋的伤感与悲凉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八月·收获》中运用了许多突变的力度处理,音乐风格富有激情与活力,展现俄罗斯人民因丰收而繁忙的场景。乐曲的第一乐段整体在节奏上较为急促,体现人们收获粮食时的欢愉,低音声部在乐句末尾频繁出现重音记号,仿佛镰刀的快速下落,该乐段在一系列短促且强有力的和弦中结束,随后力度马上削弱至“p”,进入第二乐段的舒缓旋律之中,勾勒出辛勤劳动后的人们在乡野中休息的惬意景象,听众脑海中的画面随着音乐力度的突然转变而转入下一帧场景之中。

(四)主次分明的线条勾勒

主次分明的旋律线条在《四月·松雪草》和《十二月·圣诞节》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四月·松雪草》中,右手声部多以“抛物线”的旋律走向展现松雪草破土而出的画面,而左手则多以柱式和弦的重复体现松雪草坚韧的精神,以此作为伴奏织体,柔和又不失力量。《十二月·圣诞节》采用了三拍子圆舞曲的节奏形式,低音声部作为伴奏声部给予主旋律富有舞蹈性的节奏律动,右手声部则将附点、切分融入旋律之中,赋予旋律轻盈的跳跃感,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舞会画面;在中部时引入了新的主题,以高音声部旋律为主,低音声部旋律为辅,产生了你应我和的画面感。除这几处较为明显的主次线条外,在《十月·秋之歌》的第9-16小节处,主旋律由高音声部转入中音声部,而高音声部则演奏一条与中音声部互相呼应的副旋律,两条旋律交替行进,互相独立又在音色上相应和,高音旋律仿佛是那凋零的落叶,随着中音声部的晚风旋律吹拂飘荡。

三、色彩多变的情感内质

(一)同质音响的不同意义

在《四季》的十二首作品中,同质音响出现在不一样的曲目中皆有不同的意义。例如琶音在《四季》十二首钢琴小品中的出现,在《六月·船歌》中则是用来展现河面的波动,《七月·刈者之歌》中的琶音则展现了收割之时的火热气氛,这些都展现了柴可夫斯基对不同季节的不同感触及情感内质。

(二)“虚实相映”的寄情手法

“虚实相映”一般是运用于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作家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现实客观事物的特征相映照,“有时化实为虚,有时化虚为实,有时虚实交融”。《四月·松雪草》所描写的松雪草是一种很特殊的植物,当冬天的冰雪刚刚消融,它就会破土而出,早早地冒土报春,动人地绽放着蓝白色的小花,因此在俄罗斯,松雪草象征着新生活、新生命。在整首作品中,伴奏声部多为柱式和弦,以此来体现松雪草的坚韧精神,作品第二部分为展开对比中段,开始时采用了两个模仿乐句,上行十六音符演奏旋律结合八分音符的跳奏,展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也以此映照出俄罗斯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期许。《四季》创作于1875至1876年间,此时的俄国正处于动荡与发展并存的矛盾时期,沙皇专制统治的压迫促使整个社会进行变革,而此时俄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俄罗斯民族主义思想愈发高涨,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中浸透着爱国情怀,其作品极具民族性,折射出柴可夫斯基对于国家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动静结合的形象对比

柴可夫斯基在《四季》这一钢琴套曲的创作中,基本遵循俄罗斯音乐教育及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传统,结构较为方正,因此音乐上的动静对比也在段落上展现得更为明显。例如在《六月·船歌》中,音乐在整体上呈现出“静-动-静”的对比,首部为平坦摇曳的主题旋律,营造了湖面上漂着一艘小船的静谧景象,音乐发展至中部时,整体的情绪向上达到高潮,原本平静的湖面开始出现船桨打出的水花,情绪从g小调的阴郁中走出,而到再现部时,音乐再次回归忧郁的色彩之中,旋律再次趋于平静安稳。《八月·收获》则是呈“动-静-动”的对比,首部具有俄罗斯舞曲风格,情绪欢快热烈,符合收获时农民们的心情,而中部则进入一个短暂的休息之中,好似辛勤劳作的农民们休息补充体能,再现部则继续回到劳作时的热烈。

四、结 语

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利用音乐创作中别具一格的“变”奏艺术展示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及音乐美学构思,即用作品的结构表现及声控技术刻画出四季变化,对四季中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和事物的轮转进行了极具特色的艺术呈现,用这样不断变化的“变”奏艺术展现出极富有生命力的音乐,通过音乐发展让听众感受到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使音乐表现得更为丰富且深刻,并以此讴歌俄罗斯人民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蔚钰.探析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的交响性演绎[D].重慶:西南大学,2022.

[2] 赖佳雯.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音乐与演奏分析[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21.

[3] 秦诗媛.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艺术特色及演奏技巧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四季柴可夫斯基
采访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选拔赛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
柴可夫斯基的难言之隐
柴可夫斯基都招了
“四季”语文,精彩教学
大脑也分“四季”?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曲式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的研究
为什么读不出《四季》的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