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老子“有”“无” 和“物” 的阐释

2023-10-30王涛

今古文创 2023年40期
关键词:詹姆斯老子

【摘要】詹姆斯提出的“彻底的经验主义”学说是用来克服二元论的,该学说中的“纯粹经验”类似于老子的“无”,它是一种混沌的状态,在此状态中并没有主客二分和意识,因此“纯粹经验”和“无”是一级的、原初的。当意识去思考纯粹经验或无的时候,这时候无就失去了它源初的状态,发源出了二级的“有”,“有”是一种对象性意识,在此状态中我们能够将此物与彼物进行区分,这时“物”就显现了。“无”是本源状态,它是纯粹经验;“有”是从“无”中发源的,是通过反思对“无”的分割,“物”就是分割的产物。

【关键词】老子;詹姆斯;纯粹经验;“无”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0-006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0.019

西方哲学以“存在”为开端,早期哲学家认为不可能无中生有,而随着西方哲学的发展,以笛卡尔哲学为代表的主体性逐渐觉醒,开辟了哲学史上主客二分的哲学“时代”。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一系列的困难,随后的西方哲学的发展都在克服这种主客二分的对立中展开。中国哲学始于“无”,但是这种“无”并非西方哲学意义上的非存在,“无”是一种原始、最初的状态,在此状态中主体与客体并非处于对立关系之中。威廉·詹姆斯的彻底的经验主义学说就是为了克服西方固有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这与中国哲学以“无”为首的哲学有着某种共通之处。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詹姆斯的彻底的经验主义学说以及它对克服二元论的意义;第二部分通过彻底的经验主义学说去阐释老子的“有”“无”和“物”的概念。

一、二元对立的产生与发展

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在西方哲学中由来已久,二元论的形成是哲学史的一个过程,即一个理性的抽象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的表述中就有苗头了,虽然泰勒斯的“万物的本源是水”[1]这句表述看似毫不起眼,却被黑格尔认为是了不起的,“客观本质、‘实在’应该提高自身反映自身的概念,甚至建立为概念……因此哲学的开端便在于把世界认作水——一种单纯的普遍性或一般流动性的东西。”[2]泰勒斯以命题的形式进行表述,命题中的“水”不再是日常意义上的感性的水,即这一个或那一个作为具体事物的水,而是普遍的“水”。“哲学之为哲学,就在于超越有限的感性世界的个别特征,而进入一个无所不包并可用来解释这一世界的世界概念。”[3]泰勒斯迈出了这一步,他将具体的感性事物提高到了普遍的共相层面。这标志着西方形而上学的正式开启,标志着排斥感性现象、寻找理性根基的开始。

巴门尼德紧跟着提出“存在存在,非存在不存在”,他认为唯有不变不动的存在,才是真理、知识的对象,感性世界是属于非存在的,因为感性世界变动不居,只能是意见。柏拉图继承了排斥感性现象,寻找理性根基的这一传统。“排斥”感性现象并非是完全抛弃,而是要为感性现象奠基,要寻找到使感性现象得以可能的本体论根据。他对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划分是最初形态的二元论,可感世界作为不真实的存在,是我们日常经验中的现象界。但是现象界是变动不居的,因此我们的知识就没有了可靠性。于是柏拉图认为,在我们的现象界之上存在着一个理念世界,它作为现象界的基础存在着。理念世界是不变不动的,是普遍的,我们的一切现象都是理念世界中的“摹本”。中世纪哲学则是搬运了柏拉图的这一体系,将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的二分转化为上帝与人世间的区分。

到了近代哲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不再畏惧自然,而是能够改造自然。正如马克思所言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这种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对自身主体性的地位有所觉醒。传统哲学将人看作是世界或自然的一分子,而到了笛卡尔这里,由于主体性的觉醒,人不再是划归于自然中的一个部分。笛卡尔通过怀疑排除了一切外在于“我”的对象。从“我思”出发确立了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这种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贯彻至今,我们现代人所用的“主体”与“客体”这一词汇就是运用了笛卡尔哲学的思维方式,把认识的发起者当做“主体”,被认识的对象当做“客体”。我与对象、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彻底的经验主义”学说就是要去弥合这道鸿沟,对二元论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二、彻底的经验主义对二元对立的解决

詹姆斯在他的《彻底的经验主义》一书中提出了二元论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首先假定世界上只有一种原始素材或质料,一切事物都由这种素材构成,如果我们把这种素材叫做‘纯粹经验’,那么我们不难把认知作用解释为纯粹经验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可以发生的一种特殊关系。”[5]2我们日常持有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我们总是会认为我是主体,对象是客体,主体与客体、思维与事物是完全对立的。但是在詹姆斯看来,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最原初的,最原初的应当是“纯粹经验”,当我们的认知发生的时候,即作为认识主体的我与作为被认识对象的客体发生关系的时候,这种关系并不是外在的两个纯粹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的关系,而是发生在“纯粹经验”内部的关系。

那么这个“纯粹经验”到底是什么呢?“我把直接的生活之流叫做‘纯粹经验’,这种直接的生活之流供给我们后来的反思与其概念性的范畴以物质材料。”[5]49-50实际上我们是很难用语言去描述纯粹经验的,它是一种混沌的状态,原初的、一级的东西,我们反思的建立在纯粹经验之上的、是对纯粹经验的一种切割,因而是二级的东西。例如我日常走路,我不会去关注我的脚和地面的触碰,当我没有去关注时,这就是一种纯粹经验,在这种状态中我根本不会意识到我的脚和地面这两个物。而当我去反思、去关注的時候,纯粹经验的意识之流就被止住了,我在纯粹经验中分离出来了我的脚和地面这两个东西,事实上二者都是源自纯粹经验的。总之,纯粹经验是最原初的,它是反思和意识的材料,反思和意识都是建立在纯粹经验之上的,纯粹经验是一级的,对纯粹经验的反思和意识是二级的。“最实在的是‘纯粹经验’,其他都是二级的。二元论所说的知与被知,意识与物质,无非是同一段纯粹经验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表现而已。”[6]82

纯粹经验,那是最直接的、第一位的,我们所有后来的用概念、理论和反思实际上都是从纯粹经验那里出来的。近代哲学的经验主义之所以不是纯粹的经验主义,是因为近代哲学的经验主义认为所获得的感觉表象是由在我之外的事物刺激所产生的,这种感觉表象就是认识最初的出发点。但是在彻底的经验主义来看,这种表象根本不是原初的,当近代哲学的经验主义认为表象是主体受到对象刺激所获得的,这已经是理论反思的产物了,已经是带着主客二分的思维去看待了。近代哲学的经验主义最大的问题在于,把这种反思的产物即感觉表象当做最原初的、一级的东西,并且把这种感觉表象当做没有任何理论或先天认识形式的掺杂。彻底的经验主义之所以是“彻底的”,在于抛弃了传统经验论的主客二分的预设,直接面对纯粹经验,纯粹经验比起经验表象更为原初。

此外,近代哲学的经验主义为先验哲学留下后门。因为经验主义无法解释表象与表象之间的关系,表象与表象之间联结的必然性只能诉诸于先天的范畴。对于近代哲学时期持经验主义的休谟来说,我们只能被动地获得感觉经验,至于经验之间是否具有一种必然联结的纽带我们是不能得知的。例如我们只能经验到“太阳晒”与“石头热”这两个表象,这两个表象之间是否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是否具有因果联结的纽带呢?实际上这是经验无法告诉我们的。休谟这么问道的:“第一,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每一个有开始的存在的东西也都有一个原因这件事是必然的呢?第二,我们为什么断言,这样一些的特定原因必然要有那样一些的特定的结果呢?我们的因果互推的那种推论的本性如何,我们对这种推论所怀的信念(belief)的本性又是如何?”[10]90自然界中的很多知识都是涉及到了表象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如果按照近代经验主义的那套理论,我们是不可能获得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的,这样就会导致科学大厦的倒塌。休谟虽然给出了“习惯”这一解决方案来解释表象之间的关系,“将来类似于过去的那个假设,并非建立在任何一种论证上的,而完全是由习惯得来的,我们是被这种习惯所决定去预期将来也有我们所习见的同样一系列的对象。”[10]152但是仅仅诉诸习惯,还不能证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这就给先验哲学留下了空间,康德将表象与表象之间联结诉诸于先天的范畴。康德认为“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它们却并不因此就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11]30范畴就是认识当中赋予经验性杂多的必然的秩序,这种秩序并不是通过休谟所认为的“习惯”或经验性的归纳而获得的,范畴是先天的,就此而言具有普遍必然性。范畴就是这样一种功能即“范畴之内是这样一种知性的规则,这种知性的全部能力在于思维,即在于把在直观中以别的方式给予它的那个杂多的综合带到统觉的统一上来的行动”。[11]97例如我们通过因果范畴来规定杂多表象的秩序,就是有了因果知识。这就是为什么传统的经验中哲学会给先验哲学留下空间。

但是对于彻底的经验主义而言,根本不存在此类问题,因为在彻底的经验主义看来,“经验的各部门通过关系——这些关系本身也是经验的一部分——而一个接一个地连接到一切。”[7]81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会承认,表象之间的关系就是经验本身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经验之间的关系和联结,是包含在纯粹经验之中的。那么就不再需要先验哲学外在地给经验加上一套先天的原则即范畴了。传统的经验主义就是忽略了这一点,从主客二分的视野出发,必然是不能够解释表象之间联结的关系。而彻底的经验主义从纯粹经验出发,不仅仅能够克服主客二分,还能够克服传统经验主义会摧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摧毁科学的情况,也防止了传统的经验主义为先验哲学留下后门。

三、老子的“有”“无”和“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文中的“常”大家通常理解为“恒久不变的意思”[9]9,如果这么诠释,就是说用语言道说出来的“道”和“名”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名”了。但是用语言去言说出来的东西是普遍的,黑格尔就指出“语言是属于意识范围,亦即属于本身是共相或具有普遍性的范围。”[8]126只要我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就都是普遍的共相,那么这种普遍的共相必然不同于始终在生命变化的感性事物,它是永恒不变的。因此若把“常”理解为永恒不变的话,就会导致一种矛盾,因为用语言和概念去道说,道说出来的共相必然是永恒不变的。这里的“常”应当理解为“本源性”“原初性”。被言说出来的道,就是非本源性、非原初的道。它就是詹姆斯所说的纯粹经验,“纯粹经验……它的纯粹性仅仅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意指经验中无论如何存在着但尚未被言词话化的那一定比例数量的感觉”[1]50。当我们用语言去描述纯粹经验的时候,纯粹经验就不再是它本身了,相反用语言描述的都是源自于纯粹经验的。

紧接着所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一章)“无”与“道”几乎是可以等同的,它们就是詹姆斯所说的“纯粹经验”,是一种混沌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没有主客二分,后来发掘的“物”都是从“无”中发源的,是在人的思维对“无”或纯粹经验的分割中产生的。所以“无名”之所以为天地之始,“始”就是因为无是属于最原初的状态,它在本体论上优先。而“有名”是建立在“无”之上的,“万物”就是对“无”原初状态的划分,也就是说,我们能知道此物非彼物,能够区分“这个”和“那个”,在詹姆斯看来这是二级的,一级的东西就是纯粹经验,也就是“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无”就是詹姆斯所说的纯粹经验,这种状态是未经反思的,没有意识的借入和对象性思维,所以根本没有主客二分,也根本没有“物”。例如一个老师傅用锤子凿钉子,实际上在他敲擊的时候根本不会去意识到锤子与钉子。我日常走路,我根本不会去意识到我的脚和地的踩踏过程。这种无疑就是“纯粹经验”,就是“无”的境界。而“有”是对这种纯粹经验或“无”的意识,它是在“无”中发源的。在对“无”意识或思考过程中“物”就显现了,我去意识我凿钉子这一过程,钉子和锤子就显现了。如果我不是刻意的去意识二者,它们对我得心应手,对我来说根本就没有这两个“物”。

“无”并非是非存在,而是最原初的本源,在这种状态中根本没有主客二分,所以没有“物”,因为“物”是建立在区分的基础上的。“有”就是对“无”的反思,这一反思过程使“物”显现了。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道德經:第一章)“有”与“无”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二者并非是完全对立的。“无”作为一种纯粹经验,是“有”的本体论根据,没有“无”就不可能存在“有”;“有”是生于“无”的,但是这种“生”是指意识对“无”的反思和切割,在混沌的“无”中区分了此物与彼物,就此“物”就显现出来了。“有”作为“无”的认识论根据,通过“有”去把握“无”,当我们去抛弃我们的对象性思维,去抛弃我们意识对“无”的分割,就能够回归“无”这种最本源的、最原初的状态。

四、总结

詹姆斯提出的彻底的经验主义是为了克服主客二分,“纯粹经验”就相当于老子的“无”,它并非是西方哲学语境中的非存在,而是一种最原初的状态,这种原初的状态中并不存在主客二分。主客二分是二级的,是在意识对“无”或纯粹经验的切割和反思中产生的。意识对纯粹经验或“无”的反思,使“物”或对象显现出来了,该状态就是“有”。因此“有”与“无”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一体两面的。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5.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84.

[3]邓晓芒.思辨的张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5]詹姆斯.彻底的经验主义[M].庞景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陈亚军.实用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

[7]William James.Pragmatism and The Meaning of Truth[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王玖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9]王孺童.王孺童集 第18卷 道德经讲义[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

[10]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1]康德.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杨祖陶,邓晓芒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王涛,女,汉族,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外国哲学方向。

猜你喜欢

詹姆斯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詹姆斯·李·拜尔斯:完美时刻
詹姆斯12年来的2K能力值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谁是最好的詹姆斯终结者?
那些年,被詹姆斯隔扣的球员
勒布朗·詹姆斯 LEBRON JAMES扣将无双
小詹姆斯和大仙桃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