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评论》之美育思想解读

2023-10-30梁欣婕

今古文创 2023年40期
关键词:王国维红楼梦

梁欣婕

【摘要】《教育世界》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关于教育专业刊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904年,《〈红楼梦〉评论》就在《教育世界》的教育小说专栏进行连载,一定程度上说明王国维创作《〈红楼梦〉评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借助美术功用实现改善人性的效果,给读者以美育的启发。但由于文本的特殊性,大多学者在研究《〈红楼梦〉评论》时主要针对文本的中现代性进行阐发,而忽略了王国维在当时历史语境下的创作目的,很少有人留意到《〈红楼梦〉评论》的美育思想。所以,本文将结合王国维所受的西方哲学影响,对《〈红楼梦〉评论》中非常之解脱与通常之解脱进行解读,揭示其背后包含的美育思想。

【关键词】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美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0-005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0.018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东西文化交汇碰撞,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对当时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近代首篇采用西方哲学来解读中国传统古典小说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作。《〈红楼梦〉评论》展示出王国维在西方理论接受与处理以及古典诗学传承与转型等方面的诸多思考,正因为如此,研究者对《〈红楼梦〉评论》的研究主要从文学批评角度入手,大多围绕其现代性展开。学者们对于王国维用西方理论阐释中国文本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温儒敏在《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认为王国维:“揭开了中国文学批评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序幕”[1],饶芃子在《中国文艺批评现代转型的起点——论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及其他》中把这种新的批评范式称为“理论批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第一次突破了传统批评样式,自创一种新的批评范式。”[2]曹顺庆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一文中指出了“《〈红楼梦〉评论》表现出以西释中批评模式的局限性。”[3]上述这些评论,有对王国维方法模式创新的赞赏,也有对王国维误用西方理论的批评,但概括起来,这些评价都是在文学批评的领域内进行的。

抛开现代性因素,对《〈红楼梦〉评论》全文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全文五个部分王其实都在强调美术对于人生的作用。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围绕王国维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展开,揭示了生活的本质是欲望与痛苦,但美术能够超然欲望之外,拯救痛苦的人生。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的一生,表现出人类欲望、堕落、痛苦、解脱的过程,进而指出美术的目的就在于描写人生的苦痛和解脱之道。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王国维指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的悲剧也。”[4]第四章“《红楼梦》伦理学上之价值”,王国维认为贾宝玉能从悲剧中解脱出来,他才是最符合伦理学上价值之人。余论,王国维批判考据学“索此书之主人公之为谁”的研究方法,说明了“美术之大有造于人生”。综上所述,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的每一部分中都涉及到了美术的功用,强调美术有利于唤醒民众、改善人性,进而达到美育的效果。

一、痛苦与解脱

王国维早年受启蒙思想影响,对于研究西方哲学十分热衷。在1904年前后,他在《教育世界》上发表了《释理》《原命》《哲学辨惑》《叔本华与尼采》《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等关于中西方哲学研究的文章。之所以研究哲学,他曾在《三十自序》中坦言:“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5]忧郁的性格以及对人生问题久思而不得解,使得王国维开始了哲学上的探寻,希望在哲学中寻找到人生问题的答案。“至《先天分析论》几乎全不可解,更辍不读,而读叔本华之《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一书。叔氏之书,思精而笔锐。是岁前后读二过,次及于其《充足理由之原则论》《自然中之意志论》,及其文集等。尤以其《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中《汗德哲学之批评》一篇,為通汗德哲学关键。”[5]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王国维的生命感受和体验,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王国维领悟康德哲学思想的关键。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人生痛苦说”以及“艺术解脱说”大致上都是对叔本华“意志论”哲学的借鉴和阐发。

(一)人生痛苦说

叔本华哲学是建立在康德哲学体系上的,他继承了康德主要的哲学观点,认为世界是二元并存的,“世界是我的表象,也是我的意志”[6],世界一方面完全是“表象”,另一方面完全是“意志”。在能感知的“表象”世界,我们能对外在进行体验,而在我们经验之外,存在着“意志”世界,它不受时空的支配,表现为无目的,并且永恒存在,“意志”才是世界的本源。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是“意志”的化身,都要力求生存,“意志”因此表现为欲求,然而当人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痛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以及对欲望、痛苦的论述对王国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关于人生观的阐述继承了叔本华的意志痛苦说。《〈红楼梦〉评论》开篇,王国维首先引用了老庄的话来说明人的形体是一种累赘,接着指出生活的本质是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痛苦,就算一个欲望得到满足,仍然会有成千上万的欲望不被满足,所以人生永远在欲望与痛苦之间反复挣扎。

(二)艺术解脱说

想要摆脱痛苦,得到解脱,叔本华认为有两种方法,即禁欲和审美,但它们所起到效果不同,禁欲可以永远摆脱痛苦,审美只能暂时摆脱痛苦。人们欣赏美的事物时,进入了静观的状态,审美的无利害性能起到暂时摆脱痛苦的作用,也暂时超越了意志活动,不过艺术提供的解脱只是短暂的,人们不可能永远沉浸在艺术里,回到现实世界,依然遭受意志的压迫,艺术不能消除意志,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宗教上来,所以,叔本华主张通过禁欲主义的永远解脱痛苦。与叔本华推崇禁欲解脱说不同,王国维更赞同艺术的解脱。王国维认为科学与政治上的成功都是建立在生活欲望的基础之上,即知识和实践都与生活之欲望相关,就连自然界的物质也与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只有一种东西超越了利害关系,与生活之欲无关,这种东西就是艺术。“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在艺术欣赏中,人们可以忘却欲望烦恼和利害关系,因此,美术具有拯救痛苦的人生的功用。

二、非常之解脱与通常之解脱

“自杀不是终结,死亡更不是绝对的寂灭。”叔本华认为死亡并不是结束和幻灭,相反,死亡是一种逃避行为,是一种更强烈肯定意志的方式,它不能摆脱痛苦。王国维也同样认为真正的解脱方式不在于自杀,而出世。《红楼梦》当中金钏堕井,司棋触墙,尤三姐、潘又安自杀,他们为了逃避现实的痛苦选择自杀,这本身就是一种欲望。真正得到解脱的只有惜春、紫鹃、宝玉三人,而他们三人的解脱又存在区别,惜春、紫鹃的解脱是观他人的痛苦后自己解脱,贾宝玉的解脱是存于觉自己之痛苦,前一种是非常人的解脱,后一种是通常之人的解脱。

(一)非常之解脱

王国维称惜春、紫鹃的解脱是一种超自然的、神明的、宗教的、平和的,她们通过观察别人的经历就能获得感悟,进而认识到宇宙人生的本质。在《红楼梦》中,惜春始终具有看透世事的眼力,特别是在目睹了四大家族的衰败以及贾府众人的悲惨结局后,她毅然选择了出家为尼,带发修行,彻底抛弃人世间的世俗欲望。紫鹃虽然是黛玉的丫鬟,但她们之间却有着超越主仆的姐妹之情。紫鹃忠诚、刚烈、聪颖,她一心一意为黛玉着想,真正的关心黛玉,她的出现带给了黛玉无限的温暖。同时,她见证了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真挚情感,可是这样一对有情人却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黛玉死后,紫鹃看透了封建社会对于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尽管紫鹃没有亲身经历痛苦,但她通过目睹别人的痛苦明白了个人的力量是不足以与这个时代大环境相抗争的,她对这世间绝望。惜春和紫鹃就像是旁观者,在目睹了其他人的悲惨经历后便看透了这世间的变化无常,她们马上抽离,置身其外,获得了解脱。就像王国维对于优美的描述,“与吾人无利害关系”“无丝毫生活之欲存”“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惜春和紫鹃的解脱是平和宁静的,不必亲身经历,不必与世间抗争,只需要观他人之痛苦后获得感悟,进而看清生活的本质,最后得到解脱。这种解脱方式只有非常之人能够做到的,是常人不能为之的。

(二)通常之解脱

与惜春和紫鹃解脱方式不同,王国维把贾宝玉的解脱定义为自然的、人类的、美术的、悲感的、壯美的。贾宝玉的人生表现出的是人类的欲望、痛苦、解脱的过程。贾宝玉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自幼锦衣玉食,在万千宠爱中长大,自己经历的欲望诱惑不在少数,但与此同时他也拥有痛苦,他的痛苦来自自身与现实的矛盾。他不爱读书做官,无意功名利禄,喜欢和府中女孩子们嬉戏玩耍,可现实要求他应该按部就班的承担家族责任。宝玉与黛玉情投意合,却在家族长辈的安排下与宝钗成亲,后来黛玉离世、贾府衰败更是加剧了他的痛苦。宝玉不断在欲望和痛苦之间反复挣扎,生活的欲望时时兴起,得不到满足而越发强烈,在陷入绝望的境地才终于醒悟,明白生活的本质、宇宙的真相,凭借出家获得了解脱。贾宝玉的解脱是悲壮的,他立足红尘也超脱红尘,繁华落尽,洗尽铅华,才明白过往云烟不过是梦境一场。

比起惜春、紫鹃的解脱,王国维更赞赏宝玉的解脱,因为天才的智慧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不具有普遍意义。贾宝玉遭遇的是寻常人的痛苦与解脱,贾宝玉式的解脱,犹令人有切肤之感。[7]普通人能从贾宝玉的解脱之中获得启发。

三、解脱背后的美育思想

王国维所主张的通常之解脱背后体现了他的美育思想,而他的美育思想是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在逐渐形成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状况,一批有识之士意识到,要改变中国积贫积弱、挨打落后的面貌以及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必须走“教育救国”之路,即通过教育改善国民精神、改造国民性格、提高国民素质。王国维是“教育救国”思想的倡导者,他不仅提倡美育,还积极进行主编杂志、创办学堂、引进外国教育等教育实践。1901年罗振玉创办了《教育世界》,宗旨是介绍各国教育制度及其理论。1901至1903年间,《教育杂志》刊登了很多详尽介绍别国教育制度的文章。1904年,王国维担任《教育杂志》的译编,他的大量文章都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其中包括了《〈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始终关注普通人的境遇和精神世界,尝试从国民自身寻找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首先,在精神上,近代国人盲目乐观,缺乏怀疑否定精神。《〈红楼梦〉评论》里,王国维指出我国人的精神是乐天的,所以古今的文学创作都带有乐天色彩,而《红楼梦》具有厌世解脱精神,是完全的悲剧。王国维之所以反对乐天精神,崇尚悲剧精神在于近代中国的乐观主义并非真正的积极进取,而只是来麻痹自己的一种手段,国人用乐观来掩饰现实的危机和矛盾,所以乐天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悲剧的否定和怀疑精神才能对个人和社会起到鞭策作用。其次,在情感上,由于情感的缺失,国人寄希望于鸦片。王国维在《去毒篇》中认为近代以来国民的衰弱与道德知识无关,根本的原因是情感原因,国民无希望、物慰藉,只能寄托于鸦片。所以国民精神上疾病的治疗方法,除了修明政治、大兴教育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国民在情感上有所寄托,“其道安在?则宗教和美术二者是。前者适于下流社会,后者适于上流社会;前者所以鼓国民之希望,后者所以供国民之慰藉。”[4]想要真正的摆脱鸦片,就应该施行美育,抵制不良的恶习,陶冶高尚的情操,通过美育治疗国人心中的空虚。最后,在教育上,缺乏完全的教育不能培养完全的人物。《论教育之宗旨》中,王国维提道:“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情感及意志是也。”[4]教育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其中,美育应该作为三者的开端,因为教育应先与情感结合,再与道德结合,才实现知力、情感、意志三者合一,成为完全之人物。由此可见,美育一方面丰富人的情感,解决人的精神困境,另一方面辅助德育、智育的发展。

作为近代中国的美育家,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的主张与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梁启超的“趣味教育”尽管在内容上存在差异,但是他们思想的现实指向却具有一致性,他们把期望寄托在教育上,希望走出一条“教育救国”的道路。

四、结语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其中包含的现代性因素一直都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但抛开现代性,从美育角度来解读《〈红楼梦〉评论》,就会发现这篇文章是王国维在西方哲学影响下,结合当时中国社会历史背景,创作出的直观地展示了教人解脱的作品。《〈红楼梦〉评论》从哲学、美学、伦理学角度诠释了王国维的美育观点,包含了王国维治世救人的理想情怀。王国维认为艺术承载了教人解脱的理想,能达到改良人性、拯救国民精神的作用。美育更是改造人的心灵、改造社会、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2,(03):191-204.

[2]饶芃子.中国文艺批评现代转型的起点——论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及其它[J].文艺研究,1996,(01):58-61.

[3]曹顺庆,涂慧.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J].文史哲,2011,(02):76-81.

[4]王国维著,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5]王国维著,周锡山校编.王国维文学美学论文集[C].上海三联书店,2018.

[6]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林建国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21.

[7]聂振斌.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8,(03):10-17.

猜你喜欢

王国维红楼梦
王国维、罗振玉晚年交恶考论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张雪明《王国维·集宋贤句》
别样解读《红楼梦》
王国维“古雅”话语的阐释
在神不在貌——论王国维的“眩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