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德育引领 五育共进”的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构建

2023-10-30杨鸿锋蒋文沛刘紫微谢其琪刘中宽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学生评价

杨鸿锋 蒋文沛 刘紫微 谢其琪 刘中宽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基于“德育引领 五育共进”的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构建路径:突出“分类评价、个性发展”,优化综合评价体系;突出“多维观测、多元评价”,完善德育评价体系;突出“四维互补、智能监测”,优化体育评价体系;突出“有机融合、创新形式”,改进美育评价体系;突出“系统思维、价值体认”,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突出“分类考核、多元评价”,完善学业评价体系。

【关键词】德育引领 五育共进 学生评价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4-0051-05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其构建的学生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切合职业教育特点、能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革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如何构建科学、完善、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落实落细学生评价改革措施,实现学生评价改革的目标,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学校的特色发展,是当前各高职院校进行教育评价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点研究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综合评价缺乏差异性,多以共性评价为主

在当前百万扩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各异,但很多学校实施综合评价时仍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缺乏差异性,多以共性评价为主。通常是同一专业实行一张表(同样评价项目)、一把尺(同样评价标准)、一样分(学分够即可毕业,难分等次)评价制度,唯分数、唯成绩导向较为明显。这样的评价方式没有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难以区分学生的特长及优势,也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导致“因材施教”“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不能真正落实。

(二)德育评价方式单一,多以定性评价为主

当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德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践行“大思政课”理念,但德育评价还不够系统、完善,往往是思想上主张“德技并修”,行动上却“重学业、轻德育”。通常是由辅导员(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结果性评价,缺乏多主体、多角度和过程性的评价。德育评价结果运用也不够充分、不够及时,一般在评优评奖时才会适当参考德育评价结果,难以发挥德育评价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体育评价方式单一,动态过程评价不足

体育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方式,实施有效的体育评价对体育教学顺利推进和教学质量提升具有较大影响。但是,现阶段仍有部分高职体育教师不重视体育评价,实施的评价基本上限于体育课堂和有限项目的考查,未能结合学生日常锻炼情况进行评价,评价主体以体育教师为主,评价方式多采用结果性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导致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不足,不利于引导学生参照评价结果改变自身的观念、行为、习惯。

(四)不够重视美育,考核评价机制科学性不足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对美育重视不够,未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美育,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选修,没有统一的学分要求,由此造成学校美育氛围不够浓厚。此外,美育评价不被重视,评价多以课堂考核为主,方式单一,美育评价机制科学性不足。

(五)劳动教育评价缺乏系统性、多样性、针对性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实施的劳动教育系统性、多样性和针对性不足,还停留在传统简单的模式上,未能与专业培养及学生发展目标很好结合。劳动教育评价以完成劳动任务为主,缺乏过程性和体认性考核,难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积极性,导致劳动育人效果不够理想,难以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劳动教育目标。

(六)学业评价内容局限,以结果性评价为主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考核大多采用单一的考核方式进行,学业评价内容和标准比较单一,缺乏个性,不能适应生源多样化、学生结构差异化的现实情况。为了照顾部分在某方面基础薄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部分高职院校甚至采取“折中”考核标准的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这部分学生滋生惰性,同时打击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强化优势、补齐短板”,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增值情况。

二、基于“德育引领 五育共进”的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德育引领 五育共进”的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构建德育引方向、智育重能力、体育强互补、美育创融合、劳育重体认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实施“分类、分档、分级”“多周期”“多维度”“多元化”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发挥优势、挖掘潜能、多元化及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基于“德育引领 五育共进”的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其构建要坚持以下三大原则。

(一)處理好“五育”之间的关系,推进“五育”评价相辅相成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教育的五大领域,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育”各有侧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高职院校构建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必须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德育的核心地位,同时科学考量“每一育”评价如何渗透其他各育的要素,实现“德育贯通”“五育并举”“五育互渗”,促进学生评价改革的目标达成。

(二)处理好标准化与差异性的关系,实现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有机统一

标准化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和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依据,具有普适性、统一性、基础性的特点。差异性是指由于学生的身心禀赋、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学习环境等差异而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特殊潜能等。个性评价具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特点;共性评价适用于全体学生。高职院校构建学生评价体系既要遵守评价的标准化,又要体现评价的差异性;在坚持学生共性评价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特殊潜能的发掘,不以共性评价替代甚至淹没个性评价,追求评价的标准化和差异性有机统一,保障学生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处理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实现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有机衔接

学生受教育的场域不仅在课内,也在课外;不仅在校内,也在校外。学生受教育场域的多元化,决定了学生评价是校内外多元主体参与的复杂活动。这些多元评价主体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用人单位以及第三方机构等。多元评价主体对同一学生群体或学生个体的评价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学生评价改革的原则之一就是处理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通过有机衔接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满足多元评价主体的共同期望,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与社会的需求度、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的高度统一。

三、基于“德育引领 五育共进”的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构建路径

(一)突出“分类评价、个性发展”,优化综合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应当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优势进行分类评价,而非用统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禀赋的学生。同时,综合评价结果应当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可以促进不同禀赋的学生个性发展。如高职学生因为来源不同(普通高考生、单独招生、中职对口招生),入校前文化基础、素质能力差异较大,入校后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素质能力训练的提高程度也各有不同,采用同一类标准进行评价,显然不够科学、客观,难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贯彻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结合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基多维”的综合评价体系,明确“一基”(专业基本能力素质)的内容及标准和“多维”发展(个性化多方向)的路径与标准,将“五育”评价结果有效融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构建学校层面、专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综合评价标准链,实现层层传递和增值拓展,既保证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又突出专业及方向的发展要求,更能满足学生個性成长需要。完善“分类、分档、分级”“多周期”评价体制机制,采取人才分类(基本操作型、技术应用型、设计开发型、创新创造型、综合型)、结果分档(优、良、中、差)和主体分级(学院、专业班级、学生)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实行多周期(周、月、学期)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深度融合,扭转“唯分数、唯成绩”的不科学评价导向,引导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促进人人皆可成才。

(二)突出“多维观测、多元评价”,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以德为先。道德修养是人才的灵魂,是人才评价的首要条件。德的表现是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的。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德施教的方针,并通过构建多维观测、多元评价的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不够完善及重学业评价、轻德育评价的问题,并结合高职学生身心特点和培养目标,将思想道德、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纳入德育评价内容,构建包含3个维度、15个观测点的德育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优化德育评价实施办法,明确德育评价标准、方式方法以及结果运用规则,建立健全多主体(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企业评价)和多周期(月评、季评、期评)的德育评价体制机制,扭转以单一主体和定性评价为主的德育评价导向,将德育评价结果运用到评奖评优、推优选干、学习培训、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学生成才全过程中,以科学评价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提高道德品质,提升心理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突出“四维互补、智能监测”,优化体育评价体系

体育评价是通过对学生的体育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潜能,引导学生结合身体特点选择合适的体育训练内容和锻炼方式,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从而不断增强身体素质。因此,体育评价必须具有评价内容和标准的可选性、评价结果的互补性和互换性。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评价多以课堂评价代替全面评价,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科学的问题,可以建立“四维互补”体育评价体系(如下页表2所示),从日常参与、体质监测、专项技能、课堂教学四个维度细化评价指标,明确评价标准,实现评价项目互补,建立以体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机制,形成多方共育格局。着力推进早晚锻炼制度,在运动场所设置运动监测终端,建立“评价—反馈—改进”的动态监督机制,全面监督、反馈和评价学生的日常锻炼情况,并把监测结果运用到体育评价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四)突出“有机融合、创新形式”,改进美育评价体系

蔡元培提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可见美育的力量不可忽视。在美育过程中,通过融合善良、真理和力量的美感形象可以引导学生开蒙启智、滋润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美育评价对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美育过程中创新评价的内容与形式,可以增强美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美育形式单一和评价缺失的问题,有必要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4个美育学分,修满方可毕业,以体现美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全学段开设美育通识课程不少于15门,涵盖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插花、茶艺、美学等内容,扩大学生参加美育学习的选择面;大力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建立一批美育实践基地,打造一批美育文化活动载体,将美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实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共育模式,第一课堂传播美育文化、培育美育精神,第二课堂拓展美育实践范围、开展美育创造活动,实现科学、人文、艺术和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建立“知识考查、才艺表演、作品展示、艺术鉴赏”的差异化评价机制,发挥学生优势特长,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增强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五)突出“系统思维、价值体认”,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要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有利于形成协同育人格局。高职学生基本上已经成年,具有较强自理能力和劳动常识,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针对当前劳动评价缺乏系统性、多样性、针对性,难以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目标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从两个方面应对:一是运用系统思维,结合青年学生的身体特点,结合专业学习和职业训练的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全学段、常态化、多形式”的劳动教育,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的育人模式。开设的劳动教育理论课不少于16学时,设置1个学分,要求学生每学期参加劳动实践不少于20小时;实施劳动项目清单制度,制订涵盖个人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不少于10类的劳动项目清单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强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二是构建劳动知识、日常劳动、公益劳动、专业实践“四维一体”的评价体系(见下页表3),加强对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引导学生乐于劳动、善于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劳动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六)突出“分类考核、多元评价”,完善学业评价体系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生源多样化、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差异性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诉求突出等问题,以课程考试成绩为主的学业评價已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评价要求。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分类考核、多元评价”逐渐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学业评价的重要方式,但至今仍未有统一标准,如何探索完善学业评价标准的方法,也成为各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任务之一。高职院校应该总结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坚持全面发展原则,严把学生毕业关,细化学业评价标准,设置不少于15个学业水平监测点,建立包含课堂表现、实习实训、结果考核和竞赛成果等技术性考核和技能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多元评价模型。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采用分阶段、过程化的考核方式,将课堂参与、课堂纪律纳入学业评价内容,建立完善的平时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等综合评价方法体系。增强学业考核针对性、有效性,实行分类考核、多元评价,采用随堂测验、笔试、口试、技能考核、论文考核、方案设计、学科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式评价,将学科竞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等标志性教育教学成果作为学业评价要素。进一步增加企业参与评价的广度和深度,要参照国家顶岗实习标准,确保学生足额、真实参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深化校企共同评价机制,提高实习评价成效。建立健全考核全程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的学业考评体系,使其既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又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科学完善的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高职院校在初步构建了“德育引领 五育共进”的学生评价体系后,应制订实施评价改革试点方案,选择本校的部分年级(班级)学生作为评价试验对象。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利用信息化手段观测评价要素、考核点、质控点的变化趋势与状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业、身心健康、综合素质等成长情况,形成可量化和可视化的评价数据图表,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以实践检验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全面评估项目试运行的成效。另外,要认真查找分析学生评价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改革试点的经验与不足,结合教育改革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对学生评价体系进行优化调整,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持续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最终实现全面推广实施,确保学生评价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促进学生人人皆可成才。

参考文献

[1]周莉江.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20(12).

[2]聂强,聂蕊.基于类型特征的高职院校学生评价改革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8).

[3]郑永杰.基于职业学校构建学生学业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9(2).

[4]周永塔,谢曼.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0).

注:本文系2022年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德育引领 五育共进’新时代学生评价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2022ZJY67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鸿锋(1971— ),广西平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黄建清)

猜你喜欢

学生评价
加强师生互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中小学“减负”的悖论与教材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的思考
小学英语课堂中对学生评价的改革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班级管理
浅谈数学教师对学生评价的重要性
有效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
“高职学生”视角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探析
基于学生评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