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型龙头企业主导下淡水产品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的思考

2023-10-30朱苗绘

江西农业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供货深加工淡水

朱苗绘,佴 霄

(江苏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100)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1],对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学术界对“三产融合”的内涵界定、发展模式、发展思路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关于三产融合的内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总的来说,三产融合是指以农业为依托,通过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要素集聚、技术渗透等手段,实现资源、技术、资本等要素集约配置,有机整合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过程[2-5]。农业内部交叉融合模式、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模式、农业功能拓展融合模式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2]。学者们认为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是主要的驱动力量[2,6-7]。但关于如何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作用的研究仍较少。

尽管我国淡水产业迄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经营主体规模小,组织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低;物流损耗大,物流冷链成本高,流通环节多;交易费用高,价格波动大,交易方式原始,数字化、信息化应用水平低等仍是我国淡水产业长期面临的问题。淡水产业提档升级势必需要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动态融合。政府政策支持、企业盈利需求、市场消费需求、数字新技术发展为淡水产业的三产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流通型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电商平台等)作为我国淡水产品流通的重要媒介,连接着生产者和消费者[8],是推动产业融合的关键主体。基于此,本文探究了流通型龙头企业主导下淡水产品三产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以期为淡水产业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 产业融合背景下淡水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1 淡水产业的发展现状

1.1.1 淡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淡水产品的种类主要有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等。截至2021年,我国淡水产品的养殖面积达498.387万hm2,淡水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9]。近年来,我国淡水产品的产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图1),2021年我国淡水产品总产量达3303.1万t,占水产品总产量的49.4%。其中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密布、水网密集、土地肥沃,富含有机质,资源优势独特,为淡水产品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这些省份的淡水产品质量和产量优势凸显。

图1 2015─2021年我国淡水产品总产量

1.1.2 消费以鲜活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为辅 虽然我国大力发展淡水产品加工业,但淡水产品仍以鲜活流通为主。据统计,2021年淡水产品加工总产量为416.3万t,加工率仅为17.3%[9]。作为生鲜农产品的淡水产品,其市场流通一般经过农户、商贩、产地市场、销地市场、农贸市场、终端用户等多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淡水产品数量损耗与质量损耗较大。淡水产品以鲜活即时加工消费为主,特别是中上规格的水产品;低品质中小规格的水产品则以深加工为主,但近年来中上规格的深加工量呈上升趋势。

1.2 淡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2.1 养殖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淡水产品的养殖方式包括池塘养殖、湖泊养殖、水库养殖、河沟养殖,2021年数据显示,这4种养殖方式的面积分别占全部淡水养殖面积的52.26%、13.31%、28.88%、2.96%,即池塘养殖是淡水产品的主要养殖方式。池塘主要从联产承包的土地改建而来,地块小且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养殖户组织化难度大,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结构仍处于摸索期。

1.2.2 深加工规模小、集中度低 淡水产品的深加工以中小规格水产品加工为主,这类水产品在鲜活市场上价值低,直接导致其深加工规模小、集中度低,以休闲食品为主。近年来湖北小龙虾产业充分利用5月底的产量旺季,将小龙虾深加工品推向餐桌,使小龙虾在加工规模、集中度、品牌建设等方面远远领先于其他水产品。

1.2.3 交易方式原始,交易费用高,价格波动大 我国淡水产品的市场平台仍以传统批发市场为主,产销结合,有效衔接。交易方式仍是讨价还价、现款现货的对手交易,交易成本高。虽然市场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市场配套的物流、小额信贷也相对完善,但交易、物流、金融各自独立运行。市场信息不充分、供需不对称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观。因市场信息不充分,同一个交易日的价格往往大幅度波动多次。

1.2.4 一、二、三产业尚未融合,产业链存在短板,配套不全 除小龙虾外,我国淡水产品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三产业,标准化货源、物流运输、冷链及冷藏设施、金融服务、深加工、流通等配套不全,存在明显短板。尽管湖北的小龙虾产业配套相对齐全,但尚未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无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2 流通型龙头企业主导下淡水产品三产融合的内在

龙头企业在农村三产融合中可以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有效提高经营主体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一、二、三产业主体之间的联结稳定性[2,10]。根据姜涛等[6,11]提出的分析框架,本文从政府、企业、市场、技术共4个层面阐述了流通型龙头企业主导下淡水产品三产融合的内在逻辑。

2.1 政府层面:政府的支持政策推动三产融合

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发展。自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就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双循环、现代流通体系、共同富裕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与指示,给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农业现代化的路线图。强调产业兴旺是重点,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我国淡水产品产业迎来了最佳历史发展机遇。政府的支持政策是龙头企业带动淡水产品三产融合的重要保障。为了较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科技、土地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金融方面,政府积极引导银行降低担保要求,为农村三产融合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在财政方面,政府以贷款贴息、引入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支持三产融合项目;在税收方面,政府为龙头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用地方面,政府为三产融合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在农产品推广、宣传、运输等环节,政府也提供了相应的支持。

2.2 企业层面:盈利增收推动三产融合

尽管我国淡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迫切需要优秀的市场机制,以消除供需信息不对称的短板,建立淡水产品产业链上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风险共担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目标。淡水产品三产融合可以发挥协同效应,协同效应包括协同的乘数效应与分工的网络效应,其中协同乘数效应使得淡水产品的总体生产效率大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内部的生产效率之和;分工的网络效应则意味着产业链上的总交易成本小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交易成本之和。

2.3 市场层面:消费需求升级推动三产融合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居民(主要为独生子女)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未来5~10 a以低品质、中小规格为原料的休闲食品系列占比将下降,而以餐桌消费为主的即时加工食用系列、熟食系列占比将大幅提升;餐食新业态如中央厨房将成为终端客户的消费主流,交易品种中的净品系列,以及深加工的即时加工食用系列、熟食系列将成为消费新趋势。其中净品系列可以免除烹饪前的繁杂环节;即时加工食用系列已经配好料,仅需煮沸即可;而熟食系列仅需加热即可。可以说,三产融合是主动适应消费新趋势的需要。

2.4 技术层面:数字新技术推动三产融合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新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数字新技术为基础,整合农产品生产、销售、运输等环节的数据,可以为淡水产品的三产融合提供重要支撑。例如:基于云计算技术可以设计开发农产品云交易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发的经营决策与SaaS数据服务,可以为淡水产品的各经营主体提供决策参考;基于物联网技术可以设计及时转运物流运作体系,从而实现物联网与交易系统、供应链金融系统的集成;可以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淡水产品的防伪溯源、供应链金融的反欺诈等领域;可以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模式识别、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买方/卖方画像、产品识别等领域。

3 流通型龙头企业主导下淡水产品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

3.1 淡水产品三产的运作模式

3.1.1 第一产业的运作模式 第一产业的运作模式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育苗基地和养殖示范基地。其核心功能包括:(1)种苗销售。育苗与养殖示范基地向养殖基地、养殖大户、合作社、农户等销售种苗;(2)技术推广。包括新育苗、养殖、病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及培训。聘请国内外科研院所的专家从事淡水产品的育苗、养殖、病害防治技术研发,为广大养殖户或养殖基地提供技术示范。

图2 第一产业的运作模式

3.1.2 第二产业的运作模式 第二产业主要包括淡水产品深加工基地,其运作模式如图3所示。淡水产品深加工基地的核心功能如下。

图3 第二产业的运作模式

3.1.2.1 数字制造 主生产线以自动化流水线为主,全过程采用数字制造新技术,及时将原料信息、辅料信息、生产信息上传至云平台,快速形成产品信息、供货信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

3.1.2.2 按不同原料及市场需求分类生产 即时加工食用品的原料以中大规格淡水产品为主,以中小规格为辅;熟制品的原料以中小规格淡水产品为主,以中大规格为辅;休闲食品的原料则以低品质、中小规格淡水产品为主。同时,大力推行按订单的生产方式。

3.1.2.3 云供货 生产的淡水产品成品入库后即可以进行云供货,下游渠道可立即从云交易平台下单,或履行订单。

3.1.2.4 分销 采用电商平台直接销售方式,或采用按订单的生产方式进行分销。在不按订单生产的深加工品中,即时加工食用品主要通过生鲜电商、发货商、经销商、社区电商等向下游分销;熟制品、休闲食品则通过发货商、经销商、社区电商、综合电商向下游分销。

3.1.3 第三产业的运作模式 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淡水产品线下实体市场、淡水产品云交易平台及产业链配套设施。其中:线下实体市场主要为交易、物流、金融及数据等业务板块提供线下支撑;云交易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的,主要为交易、物流、金融及数据等业务板块提供线上服务;产业链配套设施包括包装箱碎冰、科技、餐饮、资材、酒店、公寓、娱乐等方面的设施。第三产业的核心功能如下。

3.1.3.1 标准化货源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化货源可以实现产品信息、供货信息的数字化,并通过云供货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云供货后可立即进行交易。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自动清洗分拣设备,将其下沉到养殖基地、片区的采后处理中心或集货中心,有利于货源的提早交易。

3.1.3.2 交易业务 拍卖是非标产品最优秀的价格发现机制,包括荷式拍卖、英式拍卖、担保拍卖、买单、一口价拍卖、逆向采购拍卖等。基于拍卖的组合交易机制设计,可以将拍卖、电商、订单等交易方式有机集成。

3.1.3.3 物流业务 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以集货中心、线下实体市场、销地配送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及时转运冷链物流体系。配送采取“干线运输+落地配”方式。采取“边供货、边交易、边物流配送”的及时转运模式,以协同交易的进行。云交易平台的结算系统对物流费用进行统一结算。

3.1.3.4 金融业务 以供应链金融为主的金融服务模式包括流通中介型、账期型、存货质押型三类模式。云交易平台的支付系统发放贷款,结算系统负责结算贷款本息,物流提供货品监管,实现交易、物流、供应链金融等业务的闭环运作。在风险管控方面,银行提供资金,保险公司提供担保,市场方提供再担保,政府提供补贴,建立“银行+保险+市场方+政府”的风险管控模式。

3.1.3.5 数据业务 基于大数据技术,依赖于交易业务、物流业务、供应链金融业务积累的数据,提供经营决策支持和SaaS服务,并利用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商务智能。

3.2 淡水产品的三产融合模式

3.2.1 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模式 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模式见图4。养殖基地、养殖大户、合作社、农户等负责提供货源,向淡水产品交易中心供货。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自动分拣清洗设备下沉至养殖基地或片区,供货运输开始时即可提供数字化标准化货源。通过价格机制倒逼供货商提高数字化标准化货源的比例。通过差异化佣金比率(即供货规模大的供货商享有较低的佣金比率,供货规模小的供货商要交纳较多的交易佣金)扩大供货规模,促使供货商由个体小型养殖户向合作社转变,由中小养殖户向养殖大户转变,由养殖大户向养殖基地转变。第三产业通过价格机制、差异化佣金比率来提高第一产业数字化标准化货源的比例及供货规模,进而获取规模效应。第一产业的数字化标准化货源可以降低全产业链的流通成本,提高全产业链的流通效率。

图4 淡水产品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模式

3.2.2 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模式 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模式如图4所示。对于鲜活产品,在产量淡季,深加工基地为交易市场的流拍货品提供兜底,或为待拍货品提供一口价担保,并从淡水产品交易中心采购原料;在产量旺季,深加工基地加大从养殖基地或片区的原料采购力度,以调节市场的供需平衡。深加工成品入库后立即进行云供货,通过云交易平台向下游分销。深加工基地在产量淡季时为交易提供兜底或担保有利于流拍处理与价格形成,而在产量旺季时调节市场供需平衡有利于提高成交价格,促进农民增收。

3.2.3 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模式 养殖基地、养殖大户、合作社分拣清洗后的中小规格、不具备交易价值的货源,直接销售给深加工基地进行深加工。深加工基地按订单进行深加工生产,其原料直接向养殖基地、养殖大户或合作社采购。第一产业的数字化标准化货源将直接降低深加工成本;深加工基地按订单生产或产量旺季时的直接采购将促进农民增收(图4)。

4 流通型龙头企业主导下淡水产品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

4.1 以第一产业为基础,推进淡水产品的高质量、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

第一产业是基础,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规模是三大关键要素。高质量的产品是永葆竞争优势的基础。数字化标准化货源既是淡水产品交易中心的基本需求,又是淡水产品深加工基地的基本需求。

4.1.1 建设育苗与养殖示范基地 建设育苗与养殖示范基地的目的是让养殖基地、养殖大户、农户养殖出更好的产品。严格质量分类、严格质量等级与“好货好卖”直接相对应,而价格倒逼机制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另外,要做好技术推广与培训工作。

4.1.2 促使供货商的规模由小变大 扩大供货规模能够获取规模效应,大供货商对产品质量的管控更严,生产数字化标准化货源的能力更强。采取的举措包括:设置差异化的佣金比率;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政策,根据养殖面积核算贷款额度及每日还贷比例;从小农户成交货款中提取1%~2%作为合作社管理费,合作社供货规模越大,管理费比例越低;制定佣金返还策略,每个季度、半年度或年度,根据成交金额、数字化标准化货源占比等进行佣金返还。

4.2 以第二产业为支柱,瞄准新业态,采取新模式

第二产业是支柱,不仅能为交易市场提供兜底和担保,而且能调节市场平衡,是供需平衡调节的节拍器。

4.2.1 瞄准餐食新业态 餐食新业态是趋势,深加工基地必须瞄准餐食新业态,进行产品设计,并不断优化其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即时加工食用系列的产品占比,稳定熟食系列的产品占比,逐渐降低休闲食品系列的产品占比。

4.2.2 采用数字制造技术 数字制造技术在很多制造行业如手机、汽车、钢铁、白色家电等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淡水产品深加工业的应用还不广。全自动化流水线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并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全过程采用数字制造新技术能及时获取原料信息、辅料信息、生产信息、产品信息,最终形成供货信息。

4.2.3 采用云供货模式 云供货能缩短深加工基地与下游分销渠道之间的信息流传达时间,及时共享信息。对于按订单生产,下游可立即直接履行订单;对于库存生产,产品可立即开始分销。

4.3 以第三产业为核心,优化交易机制,完善配套服务

第三产业是核心,因为其是建立在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基础之上的,能全方位地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价格、效率、成本、规模和服务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多数情形下价格是调节市场供需平衡的杠杆。解决了价格问题,数字化标准化货源的占比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服务水平提升等将迎刃而解;效率关系到时间成本与运作成本,更影响对客户的服务水平;成本在很多环节起关键性作用,成本直接影响参与者的动机选择;购买规模不仅关系到成交价格,还能获取物流的规模效应;一次投诉的代价大约等于20笔成功服务的代价,而产业链配套越全,则服务越好。

4.3.1 以价格形成机制为核心 好的价格形成机制能使买方卖方收益更加均衡。拍卖是非标产品最优秀的价格发现机制,深加工产品则可以采取经典的电商交易或订单交易方式。

4.3.2 以“不断降低参与者成本、不断提高运作效率”为主线 具体举措包括:分析参与者的成本结构,按照“先易后难,先大后小”的原则降低参与者的成本;在运营维度方面优化流程来提高运作效率;在交易业务、物流业务、金融业务、数据业务等方面更广泛地应用自动化技术与物联网技术。

4.3.3 调节购买商结构、扩大购买商规模 具体举措包括:设置差异化的佣金比率,购买规模越大的交纳的佣金比率越低;设置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政策,购买规模越大的获得的金融扶持力度越大;设置佣金返还机制,根据成交金额、购买产品结构等定期向购买商适当返还佣金。

4.3.4 做强、做优、做全产业链配套服务 包括交易、物流、供应链金融等交易市场平台服务,以及标准化、种植养殖、深加工、包装箱碎冰制造、餐饮、农资农材、科技等产业链配套服务。对于市场交易平台服务,交易、物流、供应链金融三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但交易是基础,为市场平台提供场景。对于产业链配套服务,配套服务越全、越好,产业的集聚效应会越明显,辐射面会越广。

5 结论

我国淡水产业构建现代流通体系,迫切需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流通型龙头企业在我国淡水产品三产融合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的盈利增收需求、市场的消费需求、数字新技术的发展是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在流通型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一产为基础、二产为支柱、三产为核心”是淡水产品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思路,具体要求:一是保证高质量的淡水产品,借助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新技术生产数字化标准化货源,扩大供货规模;二是瞄准新业态,在深加工业应用数字制造技术,对下游分销渠道进行云供货;三是迫切需要优秀的市场机制,消除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建立淡水产品产业链上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风险共担机制。

猜你喜欢

供货深加工淡水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斗山杏仁』味飘香 飞机高铁供货忙
桃果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鲸豚趣多多之它们爱淡水
跳到海里喝淡水
新一轮印标 中国供货百万吨分析
用户对供货速度的需求决定了自行车行业的未来
农产品深加工 亦喜亦忧谨慎前行
当冷盐水遇见温淡水
我国有机食品深加工有待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