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神的医学心理学理论探析*

2023-10-30来奕恬周竞颖张国山邱冉冉

光明中医 2023年18期
关键词:医者心理学针灸

来奕恬 周竞颖 任 玲 张国山△ 邱冉冉

《素问·宝命全形论》言:“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在《黄帝内经》的诸多章节中,对于针刺治神的重要性反复强调,足以证明治神是针刺起效的主要环节之一。时至今日,治神依然为针灸大家所重视,是针刺教学和临床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那么,何为治神?何时治神?

针刺治神,即针灸医生在进行治疗时,注意调节、治理患者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同时医生自身专注而集中;广义之神阐述范围较广,包括“两精相搏谓之神”,新生命的产生、对于全身脏腑的调理等,针刺治神主要针对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认知、意识理念、思维活动等[1],这与由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不断发展,演变而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极其相似。因此,应用医学心理学理论,对“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这一传统理论进行科学的阐释,探究现代心理学与治神之间的巧妙关系,对于针刺理论与临床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针刺治疗与治神

1.1 针刺前治神——精神可进 意志可治中医学中强调的“形神合一”,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针刺前治神包括医者清净自身心神,能够专注地望患者形神;与患者沟通交流时,能够快速领会患者所盼所想,帮助患者缓解紧张焦虑,从而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患者密切配合,如此才能发挥治疗的最佳效果。否则,就会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说:“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云笈七签》曰:“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医生在望神之前,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不仅仅是平复情绪,而且要让心静下来[2],将心境调整到清净的状态,再望患者的神色形态。对患者仪表、行为、言谈、举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对患者的状态及其心理活动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这种心理沟通方式,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社会方面关注和偏好,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灵枢·师传》曰:“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医生的准确诊断,使用平和的语音语调告知患者的病情,使患者理解接受,这样双方避免语义误解,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治疗[3,4]。“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医生与患者沟通交流时,帮助患者由“被动治疗”变为“主动参与”的主体,尽量让患者敞开心扉倾诉病情苦恼,表达治疗的诉求,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与患者中肯的建议[5]。正如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写道:“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眼神交汇和语言沟通中医患双方逐渐建立信任之桥,信任是医患关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若是患者对医护人员有信任问题,患者怀疑、抵触针灸治疗方案,针灸治疗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高质量的沟通不仅有助于患者恰当预估和期望针灸治疗结果,为针灸治疗做准备,提高对医生和治疗的满意度;而且能够帮助患者消除针灸恐惧心理,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增强针刺疗效[6]。其中,期望与疗效之间的关系也受到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积极的遵从治疗方案,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治疗结局[7]。

1.2 针刺中治神——静意视义 观适之变针刺过程中治神,主要包含2个方面,即医者可以通过对针的掌控、手下针感以及患者的即时反馈及时调整手法,快速引导患者治神得气,患者在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痛等经气感应后,大脑获得快速的专注感,治神是否发挥作用取决于神的内应与否,“神不使”则“病不可愈也”。

马莳曰:“凡刺家真要之法,必先正己之神气,盖惟神气既肃,而后可专心用针也”。医生专注治疗,收敛神气,凝神使意念集中运气于指下,揣摸穴位,以意领气,通过手下的感觉及患者的感受来确定穴位,以意行气。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医生确定穴位后进针,并时刻关注患者神情状态的变化,仔细体会手下针感的细微变化,根据患者的反应和医生指下的感觉,及时调整针刺的方向和深浅,产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之得气感,再辅以提插捻转等补泻手法,帮助患者快速达到治神守神的状态[8]。此时医者“神属勿去”,便可“知病存亡”。

治神过程与心理调节高度相似,都是通过大脑的良性刺激实现的。治神正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主动选择的注意,积极期待必定能使脑区功能活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人脑对针刺信号的感知、整合和调制,进而影响针刺疗效。注意功能在脑内是一个独立的网络,其各个部分有相关的脑区结构,包括边缘系统、丘脑、前扣带回、前额叶等,这些正是针刺穴位后,脑中最常观察到的激活区域[9-11]。治疗过程中患者平心静卧,气定神闲、属意于针。精神分析理论中梦的解析技术和催眠技术与调神时医患沟通有异曲同工之处,对消除疾病的心理因素有积极效果。患者感受针刺时出现的躯体感觉、情绪,甚至只专注于某个身体器官、部位,通过躯体的意象化探究疾病出现的心理原因,调动自身的积极心理能量,化解郁结情绪,促使意象自发转化,从而使躯体感受也随之改变。有研究认为,针刺治疗时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引导患者更好地调动全身气血,舒畅气机,从而更快更好地发挥针刺效应[12]。

1.3 针刺后治神——恬淡虚无 精神内守针刺后治神包括医者耐心叮嘱患者,在日常调护中转变不良情绪,建立新的认知模式,“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顺应时节以调养生息。《素问·刺法论》曰:“其刺如华,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心欲实,令少思”。在针刺结束后,针灸医师嘱咐患者养心神和身神,矫正患者不合理的认知,保持良好的情绪,等待下一次针刺。《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针刺治疗若要达到形神统一的健康状态,往往需要患者的日常调护。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坚持医嘱和疾病的自我管理并非易事,针灸医生帮助患者重建新的认知模式,学会行为训练,转变不良情绪,对于疾病的治疗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患者改变错误认知,对消极事物保持一定的包容心,不再回避痛苦,同时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能够激发患者对生活的积极性,这与接纳承诺心理疗法的核心内容相吻合[13]。

针刺后治神还包括医者的自我调养锻炼,养精蓄力以更好地投入治疗。马斯洛推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同时,仍强调一个善良、正派和慈爱的医护是心理治疗的重要力量[14]。医生给予患者积极的关注、体贴和共情,热情友好地向患者传达对治疗结果的积极预期与信心,积极鼓励患者关注自身价值所在,从生活中获得幸福和满足感。同时,对医者来讲,通过坐禅和气功等由体向心的运动,补充治疗过程中消耗的精力和气血,能够帮助医者调身、调息、调心进行锻炼修养,蓄积正气,才能从容施针[15]。

2 心理学的发展与治神

古代中国对于心理健康的调理也极其重视,早在《黄帝内经》时期,人们就对针刺和守神的关系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之中提到:“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而祝由术作为人们对于患病以后彼此的祝愿,借助于人的信仰力量,起到强大的心理治疗作用,是中国最早的一种传统暗示心理疗法,《素问》记载:“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祝由术存在千年,人们对心理健康治疗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西方心理学发展也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变革,具有主要影响力的心理学流派有精神分析理论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三大流派均研究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动机之间的密切关系。精神分析疗法强调人的潜意识在行为中的作用,从深层次挖掘其产生内心矛盾的原因,与中医强调的“治病必求于本”有异曲同工之妙。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强调,部分人通常会使用自我防御机制去应对焦虑或者心理冲突,比如个体常拒绝承认引起自己痛苦的事实是存在的。在临床治疗领域,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关注患者所表现出的非器质性病变的躯体症状[16]。有研究发现精神分析疗法对于强迫性神经症的疗效较好,且对于常见的神经官能症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7],还能减轻患者对于手术的不确定感和焦虑情绪[18]。传统心理学从外向内探索,而精神分析理论则是从内而外,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活动中的推动作用,个体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推动刺激行为的产生,精神分析理论为后世的心理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流派,其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认为情绪由内脏和腺体的变化产生,主要通过观察有机体的行为来判断其可能会产生的心理反应,更强调外界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探索外部刺激对于个体心理产生的影响关系,弱化了人本身的个性。而后发展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发现积极的结果会激发正向的心理,引导个体良好的行为,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行为后果强化,最终形成“刺激-反应”反馈链[19],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这样的正向反馈链具有积极意义,患者治疗后病情减轻,获得正向反馈,潜意识中增加对医者的信任度,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马斯洛和罗杰斯倡导人本主义心理学,即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完整的心理,关注个人信念和情感意志,这与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治神同样强调的是对于人整体的调理。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人对于自我实现的需要促使了其行为的产生,人们会在眼前的生活满足时,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最终达到真正的自我完善,这正是人们较为熟知的“马斯洛需求理论”,这种可贵的“不满足感”,推动着人们不断进取,对于生命科学领域进一步研究,以探求生命的价值[20]。

3 小结

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治神与各种心理调节活动密切相关,贯穿于针刺诊疗的整个过程中。针灸治神时,医患双方全神贯注于针灸治疗这件事情,达到物我两忘的“心流”境界[21]。治神过程中,患者的认知、期望、注意力、偏好以及医生的建议、沟通等,都对患者心理都具有调节作用[22]。针刺治疗前治神,可以促进医患双方的相互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针刺治疗中治神,可以对患者大脑形成良性刺激,通过意象化感知、注意、期待以及即时反馈,帮助患者快速改善症状;针刺治疗后,在医生恢复精气神的同时,帮助患者调神养神,能够使其重建新的认知模式,转变不良情绪,达到形神统一的健康状态。

中华文化传承千年,人民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和处事表达,以西方的心理学治疗方法直接套用于国人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西方的心理学研究与中国中医上讲求的治神疗法有很强的相关性,均是对于人的心理、意识、情绪的研究,属于狭义之神的范畴,因此,更应该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构建中国风格、中国智慧的心理科学体系[23],寻找中医学“治神”与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共同点,进行结合交融,并应用于临床,形成符合“中国习惯”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临床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效果。

猜你喜欢

医者心理学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