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2023-10-29王晓

成才之路 2023年28期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德育渗透立德树人

王晓

摘要:“经济学基础”课程是财经商贸类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修课程。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外,还应根据目前各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积极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以有效达成育人目标。文章阐述“立德树人”背景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德育目标,并就立德树人视角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提出挖掘德育元素、优化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过程、改革评价机制等策略,以期给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经济学基础”教学;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8-0117-04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财经商贸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分析、观察及推理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创新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1]。每门课程都有育人作用,“经济学基础”课程也不例外,教师可通过深入挖掘“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德育元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荣誉感,激励学生努力成长为国家建设需要的德才兼备型人才[2]。

一、高職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德育目标

“立德树人”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应达到向学生传授知识、塑造学生信仰两大德育目标[3]。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西方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将经济学理论中国化,促使学生准确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规律[4]。另一方面,教师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经济学思维,引导学生熟练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增强学生科技强国、奋发图强、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5]。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中渗透德育内容的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基于“立德树人”视角,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德育内容时,应努力做到德育内容的“三新”,德育效果的“三共”。

1.德育内容的“三新”

“三新”主要是指德育内容要具备新理念、新素材、新视角。新理念主要指教师应借助新思维精心挑选和诠释德育素材,向“经典”进行发问和挑战,并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和科研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新素材主要指教师在选择德育素材时要重视时效性,多选择时事新闻、经济热点、社会新动态作为德育内容,向学生讲解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荣誉感。新视角主要指教师在选取德育内容时要及时转换角色,立足学生视角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

2.德育效果的“三共”

“三共”主要指共情、共鸣和共振。要想向学生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就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式、案例分析、创设情景等教学模式切入学生关心、感兴趣的话题和案例,如围绕“欲望、啃老族、校园贷、社交能力、就业”等内容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形成科学认知,在情感上产生师生共情、共鸣和共振。还要充分发挥德育在培养学生价值观、塑造学生精神品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育,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品德、社会责任、公民意识等价值体系,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渗透德育的教学策略

1.挖掘德育元素

(1)微观经济学中的德育元素。第一,导论中的德育元素。“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导论主要涉及资源稀缺和理性人假设等一些基础的经济学概念。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导论中的理性人假设概念,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引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在学习经济学相关概念时,教师还可以根据经济学概念中的节约含义,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自觉传承中华美德。第二,价格理论中的德育元素。价格理论中的“弹性”这一概念较难理解,主要体现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教师可以“心理弹性分析”作为案例,探究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学生适应能力的变化,以提高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另外,在讲解“限制价格”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将国家的扶贫攻坚和惠农政策等知识融入其中,以便在讲授经济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四个自信”,增强学生的国家自豪感。第三,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德育元素。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掌握“效用理论”的基础上,了解怎样借助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和边际效用法研究消费者的行为,掌握消费者剩余的含义,应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推证在收入约束情况下消费者如何实现最大效用。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理性消费,并联系“啃老族、校园贷”等反面消费案例,指导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念,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第四,收入分配理论中的德育元素。当前,我国的资源配置主要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然而若仅追求资源配置效率,很难体现市场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即资源配置有效但不一定公平。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收入分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和看待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另外,在学习“消费函数”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利用消费环境、居民收入、社会保障等一些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关注民生的意识。

(2)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德育元素。依赖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失业以及经济危机等问题,难以达到平稳的经济增长,而政府能有效纠正和调节市场机制中存在的缺陷。在宏观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宏观经济政策能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调节宏观经济变量。教师可结合我国近四十年来在经济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对宏观经济政策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进行阐述,以此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做出的重要举措,从而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激励学生砥砺前行、发奋图强,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学习。

2.优化教学策略

(1)学生主体。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进而达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和“我会学”转变[7]。

(2)任务导向。“经济学基础”主要涉及六大教学领域,各领域中都安排有多个学习任务。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来对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和检验。完成学习任务会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使学生可以更积极、主动地执行和完成其他任务,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第一,小组讨论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在教学之初,教师可以先抛出问题,再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查阅资料,并梳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最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若各小组观点不同,教师可在小组间展开辩论,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研究问题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边际效用分析和消费者均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双十一”期间各大电商平台开展的各种促销活动,如打折促销、满减优惠等进行思考,思考这些促销活动是否真的让消费者得到了优惠。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梳理自己小组的观点,然后選派一名组员进行总结发言。有的小组觉得一些促销活动并未真正让消费者获得优惠,也有小组觉得促销活动能让消费者得到一定优惠。这时,教师可让意见不同的小组展开辩论,自己再结合学生们的发言进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理念,使学生能够做到理性消费,既不超前消费也不盲目攀比。第二,模拟实验教学法。在实践活动中,一些“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能变得更易于学生理解,但受到现实教学条件限制,教师能带领学生开展的实践活动非常有限。模拟实验教学法能较好地接近实践,因此教师可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创设市场模拟场景,让学生在参与模拟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生产函数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部分内容时,大部分学生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而无法对生产函数概念进行清晰准确的理解。对此,教师可安排学生用纸折叠成蝴蝶,然后用订书器将蝴蝶的翅膀订在一起,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在这个生产过程中,人是劳动力L,订书器和纸是资本K,产量会随着劳动要素(纸、订书器、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得出劳动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边际收益呈现递减规律。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投入的生产要素有一个最佳系数,当在配比最佳时可获得最大产量,因此并不是投入的生产要素越多越好。对于学生而言,分配娱乐和学习时间时也要有一个最佳比例,科学掌握娱乐和学习时间方可获得最佳学习成效。

3.完善教学过程

(1)课前自学。在开展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可通过校园课程平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先利用平台进行自学,探索相关问题答案,以此让学生提前介入学习内容,为学生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安排学生在课前进行自学,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把握,可有效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8]。

(2)课中引导。教师可将经济热点案例引入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例如,教师可引入供求原理的案例,猪肉价格在2019年时飞涨,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话题。广州市2019年12月份的平均猪肉价格飙升至37.89元/公斤,而在2022年同期猪肉的价格平均约为24.17元/公斤。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猪肉价格产生如此大幅度的涨跌呢?教师利用任务导向和问题引领,逐步为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让学生认识到在市场自平衡的基础上,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

(3)教师教导。教师在为学生演示和讲解“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新知识时,要合理渗透德育内容,以便学生在较为系统、全面地掌握经济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同时,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例如,在讲解“经济增长”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向学生阐明我国近年来经济快速腾飞取得的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发奋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非理性行为”和“理性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向学生强调价值引领对个人发展的巨大作用,然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引入进来,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学习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资源的“稀缺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给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稀缺的自然资源以及时间成本的具体例子,以此让学生懂得珍惜稀缺资源、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学生实践。在讲解完具体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可结合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首先,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并将本小组意见进行综合,以得出统一答案。其次,教师可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对本组的结论进行阐述,其他组学生则要对这一组的结论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要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对各小组的表述情况进行总结及点拨,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懂得职业规则,形成职业道德修养。

(5)总结提升。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借助云班课等课程平台,为学生布置多种形式的实践作业,如联系生活中的经济事件进行话题讨论、总结和汇报等。还可要求学生利用经济类视频、网站或论坛等资源,深入理解经济学知识,将经济学知识逐步内化,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改革评价机制

教师应改变仅在每学期期末考核学生专业水平的单一考核方式,积极构建过程性考核、行为表现考核以及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从多维度考核学生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况,以及职业素养、三观、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等情况,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增强德育效果。

(1)过程性考核(占比40%)。第一,考核学生的课堂演讲情况(占比15%)。教师既可在开课前的15分钟安排1名~2名学生借助PPT课件向全班学生汇报自己课下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在课程结束前1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这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第二,考核学生的小组讨论情况(占比15%)。小组讨论可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互助合作学习的好处,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感受到友善、平等和尊重,懂得只有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而且通过辩论和讨论,学生会在思想上产生新的火花,进而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第三,考核学生的实践调研情况(占比10%)。实践调研是学生学好“经济学基础”课程的保障。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经济学知识非常有限,只有充分利用课下实践深入开展市场调研,才能对所学的经济学基础概念、理论有更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可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学生在亲历实践调研的过程中,会加深对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并逐渐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2)行為表现考核(占比20%)。第一,考核学生的出勤率(占比10%),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能按时上课。第二,考核学生的课堂纪律(占比10%),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各项课堂纪律,不能上课睡觉、玩手机、说话等,以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遵守课堂教学纪律不但是对授课教师的最基本尊重,也是对学生行为的最低要求。一个人在学生时代能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遵守各项纪律制度,今后步入社会才会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才不容易走错“路”。

(3)期末考试(占比40%)。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期末考试,试卷内容要以主观题为主,如论述题和简答题等一些开放性题目,要加大时政题比重,以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经济学理论知识代入具体实际问题中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当前我国国情、基本治国方针、基本国策等内容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立德树人”视角下开展“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教师要坚持将德育内容合理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精心开展教学设计,深入挖掘“经济学基础”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不断完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评价机制,从而全面提高“经济学基础”课程德育效果,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付英华.人文素养培育视域下中学高校思政教育衔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3(03):98-102.

[2]陈希.承认、对话与共鸣: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师生共同体的三重构建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2023(02):81-86.

[3]初秀伟,刘永昌,蔡岩.“立德树人”视阈下重塑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9(03):64-67.

[4]侯玉环.培育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的三重向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06):164-168.

[5]阳作林.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全过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06):92-96.

[6]张微,杨威.新时代构建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06):79-83.

[7]龚晓莺,贾则琴.高校思政课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研究———以“概论”课为例[J].教育探索,2023(03):43-46.

[8]张婷婷.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功用及实践理路[J].教育探索,2022(12):62-66.

Research on Mor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Fundamentals of Econom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Xiao

(Shanxi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 Taiyuan 030032,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fundamentals of economics"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finance and commerce major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 In the teaching of the"fundamentals of economics" course,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impar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but also actively infiltrate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talent demand standards of various industrie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chieve educational goals.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moral education goals of the teaching of the "fundamentals of economics"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exploring moral education elements, optimizing teaching strategies, improving teaching processes, and reforming evaluation mechanism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fundamentals of economics"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eacher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fundamentals of economics" teaching; moral education infiltration;teachingstrategies

猜你喜欢

经济学基础德育渗透立德树人
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浅议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中美术鉴赏课德育渗透思考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