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融合下的高职院校育人长效机制探索

2023-10-29胡晓爽

成才之路 2023年28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科技创新

胡晓爽

摘要:科技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体现,以科技创新活动引导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科技创新的目标,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将科技创新融入到社会实践中,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够有效提升社会实践的价值内涵。高职院校应让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真正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寻找它们之间的契合点,探求二者良好的互动长效机制,使之成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深度融合;育人长效机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8-0005-04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成为衡量其个人综合素养的两项重要指标。大学生进入社会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服务社会要依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平台和渠道,而把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要依靠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摸索。将科技创新融入到社会实践中,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够有效提升社会实践的价值内涵,这对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让社会实践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真正有效联系起来的策略与路径,寻找它们之间的契合点,探求二者深度融合的突破口,使二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建良好的互动长效机制,将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事业向纵深推进。本文基于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融合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方法及长效工作机制的构建路径进行探讨。

一、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意义

1.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符合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需求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素之一,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要持续提升,这一切的关键因素和核心要点都指向了科技與人才。大学生是我国大力培养的宝贵人才资源,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主要科技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式讲话中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1]。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互动融合,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且能够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内涵,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归属感,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驱动力。通过社会实践的反复验证,提出对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完善的要求和方向,这会使科技创新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良性的互动运行闭环,相互影响,不断催生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学生普遍处于青年时期,这一年龄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大学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接触到先进的前沿科学技术和一线的科技发展动态趋势,还可以了解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技术需求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现状和取得的成绩。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大学生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人生价值和崇高理想,更好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2.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以科技创新活动引导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科技创新,有利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应体现在创新成果的转化利用上,而社会实践是科技成果转化最好的检验渠道和平台。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其科技创新一般都来自于大学校园内所学的理论知识,缺乏对创新成果的检验和终端反馈,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使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达到良性的互动循环。经历过社会实践的洗礼后,大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审视,知道自身的知识结构存在着哪些不足,了解学校的学术理论与社会的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在这个基础之上,大学生可以弥补自身缺陷,并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检验、消化直至完全掌握吸收。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够使大学生通过对所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显著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国内外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融合研究的现状

1.国外对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融合的研究

在国外,以科技创新为目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已日趋成熟,同时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及科技创新认知的不断深化,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发展双料推进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模式。例如,美国一些高校非常重视社会实践和创业创新教育,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实习实践,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师生交流互动实现教学相长[2]。

2.国内对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融合的研究

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创业项目普遍缺乏创新,究其成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实践环节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缺乏长效性,创新意识严重不足。虽然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各大高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一些活动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且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割裂开来的,这直接导致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另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体系不健全,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充分,也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3]。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融合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家校双方及学生本人对融合工作的认知严重不足,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科技创新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需要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三方的共同努力。但是目前三方对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价值意义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对其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一些高校觉得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并没有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教学工作看待,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这就造成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系统设计和全盘规划不足。一些家长对高校的认知还是停留在传统思维上,觉得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精力要放在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学习成绩的高低和大学文凭的顺利取得才是他们最为关注的事情,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甚至有一定抵触情绪,认为这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一些大学生也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还是习惯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上。

2.社会实践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融合的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形式的创新

一些高校对两项活动融合的形式过于传统,常采取科技竞赛、社会调查、文艺会演、社区劳动、访问参观等常规的方式,缺乏深入融合的思考。个别高校原本是想让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但由于自身缺乏创新精神,所组织的活动大多内容空洞、形式单一,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使大学生难以投入热情。

3.社会实践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融合的投入经费短缺,评价考核机制待健全

一些高校对融合工作投入的经费明显不足,因此经费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融合工作开展的一大瓶颈。另外评价考核机制的问题也尤为明显,在把学生参与融合活动的表现与学分相挂钩的高校,大学生参与的热情会明显高涨。而没有把融合活动融入学校管理评价体系的高校,大学生普遍不会把精力投入其中,学习的重心还是会放在教学大纲计划的必修课上面。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融合方法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将社会实践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相互融合,构建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融合的长效机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1.在组织形式上改革创新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组织形式上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从前期规划阶段的活动选题及流程设计开始就让大学生参与其中,中期阶段的活动实施和最后阶段的成果汇总分析也让大学生自行完成,这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院领导层、专业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都参与其中,分别匹配到相关的融合实践小组中,做好实践指导和资源调配等保障工作。实践发现,大学生能够在互助协作、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体会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技创新意识。

2.在队伍建设上加大投入

在科技创新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工作中,专业队伍建设是融合工作长效机制构建的重要基础。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对队伍建设问题十分重视,在学院团委的牵头下,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社团,由学院统一协调组织管理,以培养学生骨干力量。学院选聘各专业教师进入社团担任指导,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参与组织和指导工作。社团每学期会进行成员的招募,不断充实社团的人才资源。在社团日常活动中,由骨干学生组织成员将社会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梳理出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作为日常研究的科技创新课题,将研究的创新成果再结合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设计中,形成良性循环。

五、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融合工作带来的启迪

1.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融合工作要注重学科专业特点

社会实践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融合工作要从专业入手,使专业的特色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专业知识的运用场景构建,尽可能地使学科背景有所展现。科技创新融入社会实践与一般社会实践活动的显著区别是在融合工作的活动开展中注重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的开展是以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首要目标的,所以两项活动融合的工作不可一概而论,要根据专业的不同来区别对待。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融合活动,正是根据专业优势开展建筑、能源、交通、机电等多方面的科技创新,通过专业的探索研究为实际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2.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融合工作要注重做好顶层规划设计

在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融合工作中,高校要做好组织工作,从顶层设计入手制订长期的工作计划,选取适合本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是非常广泛的,时间跨度也比较大,所以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规划上,要注重长期积累,多做时间跨度较大的实践调研。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上要立足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地方的经济建设需求,给大学生提供能够发挥专业特长的环境和土壤,紧扣社会的脉搏,为他们将来正式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融合工作要注重做好实施与保障体系的构建

在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融合工作中,科技创新能为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实践成果,构建大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渠道和平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要做到这些,实施与保障体系的构建是必不可少的。建立完善的实施与保障体系,可以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成果的培育提供坚实的基础。在实施与保障体系的构建上,高校应该从组织建设、制度完善、物资经费保障等多个维度着手,健全实施与保障体系的机制建设。

六、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融合长效工作机制的构建路径

科技创新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融合长效工作机制构建的核心要素在于实施与保障,只有建立完善的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才有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的基础和前提。

1.实施体系的构建要素

(1)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科技创新为导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检验创新成果,是实施体系构建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学生在实操中验证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发现自身的知识缺陷,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还能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带回校园作为下一阶段学习研究的重点。

(2)对科技创新的研究方向选题要结合实际。科技创新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融合的要点是研究选题结合实际的社会情况。科技创新是根植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不能脱离于社会的生产实际情况,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创新中解决问题。

(3)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工作要灵活化。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精神,高校可以采取自由申报的方式,让大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专业差异,自主选择社会实践活动。

(4)社会实践小组的组建要跨专业、跨學科。社会中企业的团队人员构成是多元的。社会实践小组的组建也要模拟这种团队状态,使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在一起进行交流碰撞、取长补短,利用多学科的优势形成更多的创新成果。

2.保障體系的构建要素

(1)组织指导的保障工作要落实到位。学校管理层应和当地的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合作企业做好活动的筹备工作,共同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校企合作,推进科技创新,而且可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要做好指导教师团队的组建工作,提高指导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不仅要求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要求指导教师在大学生实践过程中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科技创新成果的凝练要保障效果。科技创新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主要是要验证科技创新的研究成果,凝练总结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之后,学校应让教师和辅导员等指导大学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包括实验数据的记录统计、结果分析以及实践报告的撰写等。

(3)积极组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比赛。高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实践社团的大学生参加全国各省市举办的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也可以组织校内的小型比赛,让大学生运用社会实践活动验证过的科技创新成果在竞赛中相互切磋,开阔大学生眼界和思路,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

(4)学校要给足活动经费和物资保障。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5]。科技创新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是高校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的核心环节。高校应为大学生解决活动经费的筹措问题,为融合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物质保障。经费有困难的高校应多方筹措资金,从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多个渠道落实解决活动经费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28)[2022-10-15]http://www.xin huanet.com/politics/2018-05/28/c_1122901308.htm.

[2]应中正.美国高校的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考察[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93-95.

[3]李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4.

[4]陆秀英.高职院校专业群“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22,25(03):46-49.

[5]佟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机制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04):98-100.

Exploration of the Long Term Mechanism of HigherVoca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Practi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king 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Hu Xiaoshuang

(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are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iteracy. Guiding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wi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is a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explor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o social practice can not only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but als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social practi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truly connect social practice wi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m an organic whole, fi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explore a good interactive long-term mechanism between the two, and make it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needed by socie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ocial practice; deep fusion; long term mechanism for educatingpeople;personneltraining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科技创新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助力深度融合的培训模式与实践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