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天里的哈拉库图

2023-10-29杨淑贞

雪莲 2023年8期
关键词:日月山哈拉

【作者简介】杨淑贞,青海湟源人,出版小说集《别无选择》和散文集《且行且吟》。

从丹噶尔古城出发,沿着109国道穿过药水峡,欣赏了宗家沟奇峻灵秀的风光后一路向西,路两边屋舍俨然,一派祥和,肥沃的土地阡陌纵横,性急的农人已开始平整土地,浇水灌溉,他们辛勤劳作,把一年的希望倾洒在那片膏腴之地上,期盼来年的收获。当眼前出现一列横亘着的连绵山脉时,我知道那就是由内地赴西藏的咽喉、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分界线、青海省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日月山,也就是唐代称之为赤岭的山脉。《旧唐书·吐蕃传》“仍以赤岭各竖分界之碑,约以更不相侵。”李商隐的《即日》诗“赤岭久无耗,鸿门犹合围。”道出赤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当时战争的残酷。看见了日月山,那么哈拉库图也就近在咫尺了。

知道哈拉库图这个地方,是读昌耀的《哈拉库图》后开始,“城堡,这是岁月烧结的一炉矿石/带着黯淡的烟色,残破委琐,千疮百孔/滞留土丘如神龙皱缩的一段脱皮在荒草常与牧羊人为伴。……趟过村边小溪的过水路面隐没在村外雾霭/没有一个世人能向我讲述哈拉库图城堡。”当时算得上文艺青年的我,每每读起被著名诗人、散文家韩作荣评为“当诸多诗人在诗潮中随波逐流,他却卓然独立于高原之上,以雄奇、高邈,博大、精微,塑造了自己的诗歌品格”的昌耀的《哈拉库图》时心潮澎湃,想象着哈拉库图到底有什么魅力而使诗人对它进行浓墨重彩的描述,希冀能有机会去探访那座古老的城堡,了解它的前世和今生以及辉煌和衰落。在一个暖暖春日终于实现了这一多年夙愿,使我倍感欣喜。

车子拐了个弯向南驶去,之前略显逼仄的地势逐渐开阔,放眼望去,右手处的日月山隐在薄纱般的雾霭中,高远隐约,若隐若现,这时一个丰姿绰约的身影和一段久远的传说不禁在脑海中蜂拥而来。在历史长河中,“和亲”是一种政治手段。公元63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唐朝的繁荣和先进的文化,再加上维护自身统治需要以及坚守和唐之间和平局面,便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求娶大唐公主,可他的请求得到唐太宗拒绝,这使松赞干布异常恼怒,威胁要以战争的形式夺取公主,之后在唐蕃边界发生交战后以吐蕃失败而告终,松赞干布便派使节来唐求和,太宗顺水推舟就答应把远房宗室之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一千三百多年前,那个出生在盛唐长安的奇女子,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交流和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的合作关系,肩负国家使命,不避艰险,随着迎亲的队伍,带着各种文化、科技、农作物种子和医药书籍,还有无数珍宝和金银饰物,从富庶的长安出发一路跋涉,看尽桃红柳绿,历经风霜雪雨,在路过今日月山时知道这是告别家乡的最后一站。于是,她站在山顶向东望去,长安已隐没在烟雨中,接着她向西眺望,只见一片荒凉。她忍不住拿出长孙皇后赠给她的日月宝镜,镜中显出长安的繁华与喧嚣,瞬间伤悲如同洪水把她淹没,她知道以后长安恐怕只能出现在梦中,可想到自己肩负重任,便毅然决然地把日月宝镜抛下,成为现在的日月山。流传了千年的故事让人心生敬意,千年前的一个弱女子稳定了唐朝的局势,更为西藏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文明。

而在日月山对面,也就是去哈拉库图的右手处褐红色的三面临山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座叫石堡城的古城堡,它也跟唐朝有关,确切说是唐朝突厥族名将哥舒翰声名鹊起之地。公元749年,哥舒翰受命率領陇右等部兵马6.3万人,对只有四百名吐蕃守军的石堡城发起进攻,吐蕃守军虽然跟唐军相比人数少,但占据处在悬崖峭壁的战略要地,而且他们储备了大量的粮饷,他们用檑木、滚石封锁了通往城中的唯一道路。因此,尽管唐军以优势兵力进攻,但数次攻击后还是无法攻下城堡,而且伤亡惨重,最后哥舒翰的副将用偷袭的手段才得以拿下石堡城。那或许是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高原凛冽的寒风从赤岭刮来,穿过唐军军营,英勇的唐军在黑暗中紧张准备着进攻的武器,没有人知道这场偷袭后自己还能否回得来,此生还能否在父母膝下承欢,一双双泪目穿过黑暗,射向遥远的故乡,那里有盼归的亲人。随着进攻的号令,唐军从那条崎岖的山路悄然而上,等待他们的是滚滚而下的檑木和滚石,凄厉的惨叫响彻在石堡城上空,飞溅的血肉铺满山崖,最后唐军以伤亡数万人的代价拿下石堡城。杜甫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形象地描述出唐蕃大战后的凄惨景象。这次胜利对吐蕃打击很大,至此唐蕃两国的分界线向西推进到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一线。千年的风云随风而散,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精神财富,供后人凭吊。

不得不说,历史留在哈拉库图的鸿爪雪泥是与众不同的。

我们到了哈城(哈拉库图城所在的村庄),哈城村位于日月乡南部,扎哈公路穿城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主办方安顿我住在哈城村妇女主任刘正梅家。不难看出,刘主任是个精干而朴实的妇女干部,1973年出生在哈城村的她成年后嫁在本村,可以说刘正梅的大半生就在哈城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小村度过,由于她秀外慧中,吃苦耐劳,而且对哈城村的基本情况有足够的了解,2009年她被村妇女大会选为哈城村妇女主任,在十几年的任职期间,刘正梅先后负责村计生、文化、妇联、精神文明、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在村里的方针政策、农家书屋、教育、入户网格员排查等工作,多项繁杂而繁重的工作使她把大多数时间花费在处理公务上。

刘正梅的一天是在忙碌中度过的。早晨,当阳光从村东的石堡城掠过射向哈拉库图时,刘正梅做完家务便去村委办公室,有着395户,6个社,1444人的典型的脑山半农半牧村,哈城村的分布是比较分散的,这势必增加她的工作量。处理完日常工作后,刘正梅会走进一些家庭搞调研,了解村里一些妇女的实际困难,为她们争取上级部门的帮扶项目,几年来,“贫困母亲”的帮扶项目在她的争取下,使村里的几位或因病致贫或残疾的贫困母亲得到了一定的帮扶。

书籍是培育智慧的工具。对此,刘正梅深有体会。一直以来,她对她的一双儿女在学习上要求比较严格,虽然当时她的婆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在两个孩子的教育上舍得投入,后来夫妻俩通过挖虫草、养殖牛羊、贩卖牛羊、种植农作物的致富手段,使家庭条件蒸蒸日上,对孩子们的学习教育有了更多的投入,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大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参加了工作。因此,当村委会安排刘正梅管理村上的农家书屋时,她欣然接受,她想利用书屋的正式运转,来带动村民特别是村里的少年儿童阅读到更多的课外书,来增加知识储备。说起来,哈城村的农家书屋早在几年前就有了,可因为无人管理,书屋里的书乱七八糟地堆放着,书架却是空的。当刘正梅被安排管理农家书屋后,她便一头扎进书屋,把屋子收拾整洁,随后把1190册书籍按类别进行上架。为了吸引孩子们,刘正梅买些小零食,并在群里发布消息让孩子们来农家书屋阅读、借书,给前来借书的孩子们赠送些小零食。通过刘正梅的努力,哈城村农家书屋里的书籍从吃灰到被借阅,发挥了真正的作用。

做完一天繁杂的工作,好多时候到夕阳西下了刘正梅才拖着疲乏的身躯回家,这样的工作她干了整整十四年,她宣传教育妇女们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夫妻和睦,搞好邻里关系,引导她们自尊、自信、自强;关爱妇女们的身心健康,定期组织妇女们参加女性健康检查;走访计生对象户、残疾村民家庭和独生子女困难户。令她欣慰的是,她的付出得到村民们的认可和信任,每到换届投票时,她的得票总是很高。在她履职的十几年中,她所在的村领导班子通过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户,结合本村实际,发展养殖业,再以资产收益为农户增收增效,把扶贫资金以投亲靠友的方式增加经济收入,现已全部脱贫。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哈城村于2020年实施美丽乡村,改善村级面貌,对主巷道铺柏油路面,安装路灯方便村民夜间出行,修建防洪桥解决了水灾隐患。听着全身心投入基层工作的妇女主任的叙述,我对她有了由衷的敬意,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像刘正梅一样的基层工作者,才有了无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環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听说我们要去哈拉库图古城,刘正梅从她家的窗户指着对面小山坡上的残破城墙说那就是哈拉库图古城遗址,我们便急不可待地走向街巷。当遇到年长者就向他们打听昌耀,那位在哈城附近村庄生活了12年的“诗人中的诗人”有没有留下他曾经生活过的痕迹。他们极力回忆,但无人能记起曾经有一个二十多岁的清瘦青年,带着身体上的伤痛和精神上的烦懑,在日月山下度过他人生中的一段孤寂的岁月。

祖籍湖南常德的昌耀出生于1936年6月,他14岁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考入部队文工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时在战场上负伤。后转到河北荣军中学读书,1954年发表处女作《你为什么这般倔强——献给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1955年到青海,任《青海湖》杂志编辑。1957年因为发表诗歌《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分子,然后被流放到哈城附近小村,开始他12年的流放生活。在流放地,昌耀结婚生子,组建了五口之家,他把小村当作他的第二故乡。哈拉库图的雪虐风餐没有消磨他的意志,他把坎坷的经历、琐碎的生活变成一种力量。由于他在战场上留下残疾,加上身材清瘦单薄,在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时显得非常吃力,但他从未抱怨或怠工,而是努力劳作,直面风霜。1989年,他“重走当年边关流寓的故地”后用如椽之笔写下了蜚声诗坛的诗歌《哈拉库图》。

可以这样说,因为昌耀的《哈拉库图》而让更多的人知悉了哈拉库图。

沐浴着午后的暖阳,我们先去找住在刚卸任没两年的前支部书记家的伙伴,叫他一起去哈拉库图古城。一进院门,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干净整洁,一长排封闭式阳台上的玻璃在阳光下闪着青幽幽的光,似乎不沾一点尘埃。跟大多数农家一样,边书记家的堂屋里并列摆放着两个擦拭得很干净大红色的面柜,带给人一种喜气。热情的边书记把我们让进客厅,待坐定上完奶茶后,便开始回答我们提出的一些关于哈拉库图的历史。

据边书记介绍,哈拉库图是蒙语黑喇嘛的意思,哈拉库图的历史和丹噶尔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

丹噶尔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的地方,远古时期的昆仑神话发源于此,后来此地成为羌人、吐谷浑、吐蕃、大汉以及唐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经济、军事、政治及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之地。而横亘于此的日月山就是历史上的“羌中道”“丝绸之路南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从唐代开始,丹噶尔就成为边关互市。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玄宗皇帝采纳了宰相裴光庭意见,把离丹噶尔城35公里处的背靠日月山,南临野牛山,北与石堡城互为犄角的哈拉库图开辟为交换茶叶、牲畜、粮食、布匹和皮货的边关互市,成为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合地。不难想象,当时的哈拉库图是何等的繁荣,络绎不绝的马队、驼队驮着从南方运来的茶叶、布匹和粮食,沿着药水河,在逶迤的道路上踩着积雪,寂寥而单调的声音随着寒风在峡谷中回荡。身穿皮袄或褐衫的驮夫们袖着冻僵的手,不时跑前跑后看看马背上的货物是否松动,然后心里默默计算到哈拉库图的距离,期盼经过艰难的跋涉,能获取等值的收入。当马队到达哈拉库图,从西门进城,然后看到用整齐的石板做成台阶,台阶左侧是供奉着山神的山神庙,山神庙后面是关帝庙,也叫武庙、武圣庙。众所周知关帝庙供奉的是关羽;土地庙后面是城隍庙和玉皇庙,里面供奉着玉皇大帝,两边按君臣布局供奉着王母、文殊菩萨、太上老君和托塔天王;台阶尽头右侧是造型简洁,供奉着土地神的土地庙;最后一个建筑是俗称衙门的守备署,绕过衙门前面的照壁往前走便是东门。龙山脚下的东门有南北两条建有过街楼的街道,那两条街才是哈拉库图最繁华的商区,也是哈拉库图最集中的居民生活区。只见车水马龙的街上人头攒动,商户林立,丹噶尔城有名的经营畜产业务的“歇家”大户和洋行,为接待蒙藏商人都在南北街设有商务办事机构分支。驮队到了南北街驮夫们便歇了口气,他们有序地把货物卸下,领完脚资,之后满怀希望地赶着驮马奔向另外一家雇主,驮上从牧区运来的皮货开始新的征程。我脑补完哈拉库图作为边关互市的高光时刻,一睹其风采的企望蠢蠢欲动。

沿着幽深的小巷,我们迈步向前方几百米远的东坡处龙山之首走去。关于在龙山修筑城池有个传说,说当时修筑时请了一个堪舆大师,大师说龙山是青龙的居所,龙山半山腰的那汪泉水是青龙吐水,在那建一座棋花形的城池便是给青龙戴上枷锁,使它在此常驻,护佑一方百姓安宁。听完传说,形制及布局平面呈菱形,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城周长2760米,城墙基宽6米顶宽3米,残高4米,夯土筑成的西高东低,依山而建的哈拉库图城呈现在我们眼前,坡下的一块黑底白字刻有“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哈拉库图古城”字样的石碑吸引了我们,我们围着石碑谈论起哈拉库图城的修筑年代及当时城内存在过一些建筑,接着走向坡上遗址。

据《丹噶尔厅志》记载,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清政府增设丹噶尔营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驻哈拉库图,归丹噶尔参将统辖,当时驻军有马步战兵二百名;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哈拉库图城开始修筑,历时一年竣工后,川陕总督大学士郎阿据议奏请添设哈拉库图等八营堡;乾隆十二年以后截止五十年止,哈拉库图城除了增添、裁汰、移驻外,存留马步兵一百四十三名;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因哈拉库图地处边内第一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清政府遂将镇海堡守备移驻至哈拉库图,而把哈拉库图营千总移驻镇海堡。到了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西宁马文义率兵起事,意图攻陷哈拉库图城,但哈拉库图军民同心协力,击退来犯之敌,守住了城池;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陕西白彦虎率一万多士卒,在退入新疆的途中想攻占哈拉库图城,没想到因哈拉库图军民的英勇抵抗而久攻不下,白彦虎便亲自上阵,却被守城将士射瞎了左眼,接着守城将士一鼓作气将白彦虎部众赶到日月山,白彦虎不得已随即率残兵败将仓皇而逃。白彦虎不甘在小小的哈拉库图失利,后又率兵前来复仇,由于大雪加上增援的大兵及时赶到,他再一次大败而还。民国三年,哈拉库图城完成了它的防务使命后被裁撤。

经过二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和战争洗礼,如今哈拉库图古城城址的墙体、壕沟、角棱、瓮城等大体保存完好,古城四角的碉堡,东西两门处的瓮城,除了东城墙缺失外其他的依然傲立在龙山之上。有古民谣曰:哈拉城是棋花城,城里扎兵不坐民;东城营房西城庙,兵睡营房神守城。哈拉城是棋花城,朝朝代代接贵人;唐公城楼哭声恸啊!对面的山神泪纷纷。

我们站在龙山上看那绚丽的夕阳洒满山野,温柔霞光里泪洒赤岭的公主、孔武有力的将士、迤迤而行的驮队、夕寐宵兴的黎庶一幕幕划过。蓦然回首,等待春种的犁田,牧归的牛羊,烟囱中的袅袅炊烟,放学孩童的欢声笑语,春风里的哈城村以一种令人熟悉又惊叹的姿态迸发出朝阳活力。

猜你喜欢

日月山哈拉
作揖的哈拉
日月山
哈拉沟选煤厂块煤系统优化改造
是谁对书不敬
日月山以西
哈拉和卓384号墓葬出土棉布袋的修复
日月山
过日月山
草原光辉:哈拉和林与元上都
哈拉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