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经典作品融入大学写作课程的价值与路径探究

2023-10-29王美芸

教育评论 2023年7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崇高红色

王美芸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当下大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大学写作课程作为面向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程,以育人、育才、价值观和素养培养为导向,因此对大学写作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尤为重要。

一、红色经典作品融入大学写作课程思政的价值

红色经典作品泛指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涌现出的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土地革命等时代巨变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大学写作课程引入“红色经典作品”,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写作专门知识,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实现多学科、全课程、全方位地实施育人的课程思政要求。

(一)红色经典作品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引导意义

红色经典作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宣传革命意志、民族意识、时代精神与历史传统等意识形态的典型作品。“当代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中,‘三红一创’‘青山保林’最具代表性。这类作品的叙述者通常是所叙事件的亲历者和知情者,对这段改变中国的战争岁月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深厚感情。他们写作的过程其实是身份认定的过程,不仅是作者自我的身份认定,而且参与了关于国家革命历史权威叙述的建构过程——国家身份的认定。”[2]这些历史题材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筚路蓝缕的过程,是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重要意义的作品,是国家价值与国家历史的文学再塑。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大学生对家国精神的了解和对大历史的重新认知,加强他们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的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思潮的变革,各种思潮蜂拥而入,大学生接受的文化主体是以科幻、修仙、武侠、穿越为主的网络文学、漫画、游戏等,这些“大众”文化缺乏国家意识和历史厚重感,缺乏主流价值的方向引导,导致当今大学生产生焦虑、抑郁与“空心病”。红色经典作品推崇的是民族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具有积极上进的价值观以及乐观明朗的叙事基调。它在推崇英雄经典和信仰理想主旋律的同时,告诉学生什么才是理想的生活与理想的人格,这无疑能够帮助处在人生重要关头的大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3]红色经典作品特别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艰难历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与民族自信。因此,在写作课程中增加红色经典作品的阅读,对大学生精神塑造与价值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以红色经典作品为课程阅读范本,促进大学生构建健康向上的历史观与美学观

有学者指出,大学写作课程“教师在讲授写作原理的同时,必须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例才能生动拓展知识点,否则一堂写作课就味同嚼蜡”[4]。大学写作课不应该是一门纯粹的技术理论课,需要在教学中提供示范的作品与相关文献。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强调抓“热点”和“敏感问题”,结合实际,将相关的红色经典作品导入课程,既能够消解大学写作课程技巧讲解的枯燥性,又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力与审美力。

其一,红色经典作品丰富的历史、故事与人物主题,可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历史观。大学写作课程教学在选择阅读范本时,应重视作品的民族精神,重视作品“中国故事”的讲述,重视作品中“中国梦”精神的彰显。写作课的范文阅读过程,既是写作方法习得的过程,也是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过程,即通过作品的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与民族文化。如,《红旗谱》记录了中国农民革命的光荣历史,《三家巷》刻画了怀着救国救民抱负的不同阶级的年轻人,《林海雪原》讲述解放初期东北林海雪原红色剿匪传奇,《平原烈火》《风云初记》《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等作品反映了抗日战争曲折历史。这些作品集中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战、千辛万苦建立新政权的历史,剧情精彩跌宕、场面恢弘壮阔、人物形象生动,能够使学生获得对国家历史以及国家精神的具象感知。通过具体的文本阅读,他们既可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历史,也可以了解新旧更迭情况下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具体变化。譬如《创业史》《暴风骤雨》就是对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具体讨论。这些具体的历史过程、人物会启发大学生对家国历史的重新认知,帮助他们形成大历史观,建立历史与现代结合的思考方式。同时,这些历史、故事和人物会形成他们的知识体系,成为他们创作的主题以及写作的材料。

其二,红色经典作品独特的艺术性,可以促进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红色经典作品不仅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蕴含丰富的艺术价值。如,采取了中国古典小说章回体叙事结构的红色小说《林海雪原》,在情节设置和人物描写上具有民间传奇的色彩,展示了中国传统狭义小说表现方法、笔法与情节设计,也体现了章回体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美学。大学写作课程引入这一类有艺术独创性的红色作品,能够在实现课程思政的同时,促进学生对创作审美的认知。

此外,红色经典作品具有崇高美学和革命叙事的价值,表现出作为崇高美学范本的特征。红色经典作品中具有一些崇高的人物形象,如江姐、杨子荣、林道静等,这些人物描写通常使用陌生化的手法,呈现了一种传统的审美范畴和精神境界。康德说:“崇高是令人激动的……崇高总是高大的……崇高必须朴素单纯……极高和极深都同样可以唤起崇高。不过极深引起的崇高夹杂着战栗惊惧,而极高引起的崇高感伴随着欣赏感叹。因此,前一种情感可以叫可怕的崇高,后一种情感可以称为高贵的崇高。”[5]红色经典是表现崇高美学与陌生化手法最典型、最集中的作品。红色经典小说中烽火连天的战争描写、战士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现以及轰轰烈烈的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叙述,分别属于康德“恐惧的崇高”“高贵的崇高”“壮丽的崇高”等美学精神。红色经典作品特别具有这种崇高美学的审美特点与革命叙事的逻辑结构,其写作主题和立意、丰富的艺术创作特色,是大学生学习写作的重要范本,不仅对当代大学生历史观的形成有指导意义,还能提高他们作品鉴赏和审美能力,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一种美学思路。

(三)红色经典作品为大学生呈现了优秀的思政文本写作范式与方法

现有的写作课程比较重视实操性与应用性,大学写作课程教师往往更偏重于对写作技巧、方法等原理的讲授。“从本体论来看,写作本身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大学写作’课程天然携带育人内容的范式功能;就方法论而言,‘大学写作’课程在传授学生一般性写作知识的时候,一定有某种‘范式’的教学方法值得探究与推广。”[6]写作课程的根本是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培养学生写作的技巧。因此,为了规避课程仅仅只是讲授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的枯燥性,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学习和模仿具有重要意义。红色经典作品形式多样,除了小说,还有诗歌、散文、戏剧、影视剧等。红色经典作品是思想与写作的富矿,在大学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红色经典作品,既能实现思政教育在专业领域具体化的目标,又能实现写作方法传授的课程要求,对于训练大学生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方面,红色经典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不同文体与结构的思政文本。红色经典作品体裁丰富,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影视以及话剧等。学生阅读这些不同文体的红色经典作品,会产生不同的写作感受。如,杨沫的《青春之歌》是一部非常具有“自叙传”特点的描写青春的小说。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林道静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为线索,以“爱情”与“革命”的明暗双线处理结构,在歌颂革命青年青春的同时,歌颂了革命事业的重要意义。这种“自叙性”文体的隐喻手段、明暗双线交织的结构处理,使作品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主题突出,情节清晰,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这种文本的展现,能够启发学生认识到创作文体与创作结构对主题表达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选择创作主题时,应处理好文体与结构的关系。不仅如此,大量文体不同的红色经典作品,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写作技巧的示范案例,学生频繁地接触这些不同体裁的红色经典作品,能够从中获得对写作文体以及文章结构的感性认知。

另一方面,红色经典作品呈现了优秀的写作手法。写作手法又称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表现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前后照应、伏笔铺垫、设置悬念、承上启下、以动衬静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写作手法的学习,大学生从小学就开始训练,而大学写作课程已经超越手把手进行写作方法教学的阶段,更倾向于对不同文体写作方法的训练以及文章整体结构的处理。因此,红色经典作品的融入,能够补充大学写作课程对于写作手法细节训练的忽略。学生通过红色经典作品的阅读,可以领会到作家价值导向、构思与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实际感受表现手法与主题呈现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潜移默化地学习表现手法的处理和运用,与生硬的讲授相比,更加具象、直接。

二、红色经典作品融入大学写作课程思政的主要路径

(一)优化大学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写作课程教学应以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主线,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与思想境界。在大纲的具体修订中,要加强“三红一创”等红色经典作品的教学力度,梳理红色经典作品的具体内涵,并将之融入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中。在教学过程的规划上,应多渠道培养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制订阅读与实践相结合、技巧培养与素养提高相协调的培养方案,使大学写作课程教学真正能够符合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切合社会提出的写作需要,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的目标设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对写作产生兴趣,成为适应时代发展、具有正确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

(二)聚力资源建设大学写作课程资源库

写作课并不是简单的技术与技巧训练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通识课的角度考量各时期的红色经典作品,兼顾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红色经典作品”资源库建设,能够为大学写作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与参考文献。

首先,以已审核的课程主干教材为中心,深入挖掘相关的红色经典作品的教育元素,建立符合教学实际、遵循学生阅读规律的资源库。可以作品内容为依据,分为“反映新中国历史和国家精神的作品”“反映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作品”“反映人文思想与审美意识的作品”等门类,使学生对作品内容与作品精神有更清晰的认知。资源库目录的设立不仅是为学生阅读提供明晰的线索,而且帮助学生在找寻写作资料时可以按图索骥,迅速找到与自己写作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可以按照文体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门类,既能够使学生领略到文体丰富的红色经典作品,又能对文体知识有进一步的认知。

其次,结合地域红色文化及地方名人方面的资源,在条件成熟的状况下编撰与课程有关的红色经典作品阅读资源库。可以按照不同的地域进行归类,如延安、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可以设立专门的作品库,特别是将共产党建党初期在本地发表的关键性作品融入其中,使学生在了解优秀经典作品观点与内容的情况下,能够直观体会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发展的过程。本土的红色文化与文学作品,总是更能引起当地师生的共鸣。因此,不同地域的高校收集具有自己地域特色的红色经典作品,能够使思政教育与本地文化紧密结合,取得共赢的效果。

最后,结合“00后”学生喜爱的网络形式,将红色经典的优秀影视、纪录片等进行整合,建立有效资源库。现今大学生的阅读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阅读已经从纸质时代进入网络时代,从文字阅读进入读图时代和视频时代。因此,资源库的建设应根据学生阅读形式的多样化,整合优秀的红色经典影视、纪录片、博物馆资料等,建立形式多样、目录丰富、资料深厚的多样态的阅读资料库甚至是平台,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三)灵活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大学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选取有代表性的红色经典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了解经典作品的写作背景与写作意义,基于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结合课程内容开展经典作品案例讨论、视听教学、小组讨论等,使大学写作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如,教师在阐释写作的某个原理或技巧时,可以提供一个写作的话题或者题目,结合相关的红色经典作品阅读,通过鉴赏、演讲、小组分析研讨等方式,要求学生及时书写一篇微作品,辅以相关的写作案例研讨、主题辩论、实践写作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写作课程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把整个社会作为教学的大课堂。写作是一种有创意的教学,是一门长效的教育,要把写作的课堂拓展到大学生的生活与实践中,将之与学生社团活动、课外实践相结合,可以通过观看话剧、情景剧、系列短视频、微电影等红色经典作品,推动学生以此为主题进行相关写作实践训练。如,可以结合课堂的需求与计划,让学生参观一座博物馆、采访一位红色人物、整理一份红色村落情况报告,或者是推动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如红色演讲、演出、竞赛等。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红色历史知识与红色历史文化,促进对家国历史与政治意识有更深的认识,使写作能力的训练更符合现实的需要。

三、小结

新文科建设号召教学要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大学写作课程既要符合专业特性,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又要贯穿价值观塑造、信念培养的理念。因此,将红色经典作品融入大学写作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关心历史与现实,尊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将这些转化成写作思维,习得与他人交流、让他人接受并回馈的主体间性的写作方式,构建融价值导向、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于一体的大学写作课程教学模式,可以为高校写作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一种方向。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崇高红色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无名的崇高
追忆红色浪漫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