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正确把握三大关系
2023-10-29赵明刚
赵明刚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涵丰富,理论精深,论述深刻,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都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从哲学视角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哲学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使学生不仅知其言,而且知其意,做到学、思、用贯通,达到知、信、行统一。思政课教师要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树立系统思维,正确把握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辩证关系。
一、正确把握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关系
思政课作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旨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的意识形态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深厚的学理性。思政课的这一根本属性要求我们在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时,必须正确处理政治性和学理性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以政治性论述代替学理性分析,也不能以学理性分析遮蔽政治性论述。
(一)紧扣政治性这一核心,重点讲清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政治主题和重大政治论断
党的二十大报告始终贯穿政治性这条红线,无论是报告确定的主题,还是报告围绕的主线,都鲜明地体现了政治性要求。可以说,政治性贯穿了报告的始终,它像一条红线把各个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大会的主题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这一宏大主题是贯穿整个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总纲。[2]党的二十大报告宣示的这一主题,不仅凸显了党对旗帜指引方向,道路决定命运的深刻认知,而且明确宣示了我们党在新征程上举旗定向的政治态度。
其一,旗帜问题。党的二十大继续延续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代表大会的政治传统,明确提出全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对举什么旗的明确政治宣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之所以开篇就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因为旗帜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因此,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必须立场特别鲜明,态度特别坚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就是要告诫全党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代表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追求,承载了14亿中国人的伟大梦想。思政课要围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主题,深入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深刻阐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加深学生领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其二,奋斗目标问题。党的二十大提出用两个15年的时间,分两步走,完成现代化目标。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政课要讲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其三,道路问题。道路问题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思政课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是怎样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帮助学生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
其四,精神状态问题。理想信念决定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决定事业成败。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求全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这是向全党发出的政治动员令,其目的是要告诫全党,我们是有崇高信仰的中国共产党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思政课要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向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能的精神密码。没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没有“众心齐,泰山移”的团结奋斗,就不可能铸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之业绩。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坚守,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的道理,引导大学生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努力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高尚情操、有担当精神的新时代好青年。
从报告的内容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治思想、重大政治判断和重要政治观点。从重大政治思想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三件大事”“三个务必”“党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五个必由之路”等。这些新思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精神和使命担当。从重大政治判断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些新论断展现了党的政治远见和政治定力。从重要政治观点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等。这些新观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革新精神和担当意识。
(二)以学理性为依据,讲清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涵非常丰富、理论非常彻底,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光辉文献,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逻辑结构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由五大部分构成其叙事逻辑。
其一,第一大部分由总论构成。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党的二十大的主题,以及报告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部分。报告的主题是贯穿整个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总纲,起着统上率下的作用,既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灵魂,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点睛之笔,它像一条红线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始终,把各个部分有机贯通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报告第一、第二和第三部分在逻辑结构上又形成前后递进的关系。第一部分讲成绩,为第二部分提供学理支撑;第二部分讲方法论,为第三部分提供行动指南。这样构成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完整的逻辑闭环。
其二,第二大部分由分论构成。第二大部分包括报告第四部分到第十部分。其逻辑理路是:讲完总论之后,接着以党的使命任务为逻辑主线,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一”的框架,这里的“一”指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战略部署。
其三,第三大部分由全面保障构成。第三大部分包括报告第十一部分到第十四部分。其基本逻辑是:战略部署确定以后,接下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全面保障”。国家安全保障、强军保障、国际环境保障是第三板块着重论述的重大问题。
其四,第四大部分是政治保证。这一板块由第十五部分组成。其逻辑考量是:党是中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是要把党建设好。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并从若干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
其五,第五部分是向全党同志发出动员令。第五部分是报告的结束语。其逻辑思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和动员全党和全社会的力量,因此,报告最后以发出“动员令”的形式,呼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结束语以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语言再次呼应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使得党的二十大报告首尾相连、前后呼应、主题突出,逻辑结构非常严密。
从哲学逻辑来看,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六个方面全面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六个方面是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其中,“坚持人民至上”强调的是根本立场,“坚持自信自立”强调的是根本立足点,“坚持守正创新”强调的是科学态度,“坚持问题导向”强调的是理论任务,“坚持系统观念”强调的是思想方法,“坚持胸怀天下”强调的是世界眼光。
二、正确把握价值性和知识性的关系
思政课不仅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而且是概念化的价值观念,它同时具有价值性和知识性两大属性。这要求我们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时,需要正确处理价值性和知识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既不能以知识性传授代替价值性论说,也不能以价值性论说代替知识性传授。
(一)紧扣价值导向,向大学生讲清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纲领性文献,通篇贯穿着坚定信仰、坚强信念、坚毅信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展现的坚定理想信念、真挚为民情怀、强烈使命担当、艰苦奋斗精神、勇于斗争品格都赋予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鲜明的价值导向。
从理想信念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是对全党提出的理想信念要求,目的在于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要增强道路自信。中国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否则就会犯不可挽回的颠覆性错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沿袭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开辟了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新路。
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论断。“马克思主义行”彰显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忠贞不渝的信仰。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马克思主义就成为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今天走在马克思主义指引的光明大道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底气和力量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从为民情怀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让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思想,代表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忠贞不渝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的初心和使命,建党百余年来,这一初心和使命从来没有动摇。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教育、医疗、就业、收入、住房、养老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从使命担当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如期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又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重任。无论是继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都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勇毅前行,勇挑重担,迎难而上。
从艰苦奋斗精神和勇于斗争品格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党提出“三个务必”重要思想。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传家宝,更是培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营养剂,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抛弃艰苦奋斗,就意味着背叛信仰和宗旨,就意味着我们党开始变质、变色、变味了,就会失去人民拥护和信赖。因此,要警钟长鸣,艰苦奋斗精神不仅现在要讲,将来还要讲,而且要大张旗鼓地讲;不仅要在全党讲,还要在全社会讲,在青少年群体中讲,让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都要牢记艰苦奋斗的精神,明白艰苦奋斗的道理。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3]全党同志都要增强忧患意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重大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提高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通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达到洞察先机,抢占斗争制高点,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
(二)以知识性为依托,重点讲清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概念
知识是思想观念的重要牵引力,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就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一个人要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知识。这是因为“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发生”[4]。信仰的确立,离不开知识的熏陶。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武装大学生头脑,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生动教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概念,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文献。
从新思想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会的主题、三件大事、三个务必、归根到底是两个“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等。这些新思想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核心,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灵魂,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知识基础,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点,更要理解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以更好地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学习,推动工作。
从新论断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五个“必由之路”、做新时代好青年等。从报告对这些政治论断的论述看,内涵非常丰富,思想非常深刻,意义非常重大,影响非常深远,需要大学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理解其深刻内涵,掌握其思想实质,并用以涵养思想、提升理论水平、增强学习本领。
从新论点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一国两制”是最佳制度安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等。这些新论点是党治国理政智慧和经验的高度凝结,蕴涵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向,是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大学生应该结合报告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真正学懂、弄通这些新思想。
从新概念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问题意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等。这些新概念提法新颖,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寓意深远,需要联系原文反复学习,经常揣摩,才能掌握其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三、正确把握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关系
思政课是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先进思想培养人的意识形态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它又强调实践育人,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这一重要特性要求我们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时,需要正确处理理论性和实践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既不能以理论性讲述代替实践性操作,也不能以实践性操作代替理论性讲述。
(一)紧紧围绕理论性这一主题,讲清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理论创造和理论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问题的光辉典范。报告以全新的视野、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理论创造来看,报告提出许多新思想,创造了多个第一,实现了理论突破,这些新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是开创性的,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第一,报告提出“三个务必”思想。“两个务必”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重要治党思想,为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掌好权、执好政、赢得人民衷心拥护,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论指导,为我们党走好新时期“赶考之路”提供了重要思想坐标和行动指南,至今仍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三个务必”思想是对毛泽东“两个务必”思想的全面继承和发展,是党基于对自身执政地位、形势任务、世情国情党情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彰显了百年大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清醒和自觉,是对全党迈上新的“赶考之路”所作的思想动员和政治要求,其目的是要告诫全党不要忘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出发、以什么状态出发,为什么执政,怎样执政。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我们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要求我们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第二,报告提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面临的第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是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主席经过深邃思考,给出了第一个答案是实行民主。提出让人民监督政府,避免人亡政息的历史悲剧重演。在毛泽东主席给出了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围绕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不断进行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和科学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魄力把党的自我革命引向深入,形成了一整套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核心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找到了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局面。
第三,报告提出归根到底是两个“行”。马克思主义以磅礴的思想伟力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使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了世界,为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兴党兴国的根本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完成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奋斗目标,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能够创造百年伟业、书写百年辉煌的根本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国、发展中国的根本所在。
(二)紧扣实践性这一主线,重点讲清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实践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有理论上的创新创造,而且在实践上进行了科学谋划和战略部署。在治党治国治军和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战略举措,在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经济领域,提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围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做好以下工作: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在科技领域,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任务。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要求做好以下工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人才强国。在民生领域,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目标任务。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抓好以下工作:改革分配制度、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生态领域,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目标。围绕绿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要认真落实以下工作要求:推动绿色转型、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推进碳达峰。这几项工作能否落到实处,事关美丽中国建设,事关人民生活质量,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