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3-10-28童星元宋婉
童星元 宋婉
摘 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着力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发挥。因此,需要从思想观念、机制体制、财政资金、人才队伍、硬件设施等方面着手,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效发挥文化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应有功能。
关键词:乡村振兴;公共文化服务;困境;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7-0017-0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在新的发展阶段下,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要解决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问题,将文化振兴置于关键位置。研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乃至乡村全面振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務体系建设在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助力下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许多难题。梳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分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是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举措,对于推动乡村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通过乡风文明建设,可使农民的文化水准、思想道德得到有效提升,乡村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发展,促进崇尚科学、健康、文明向上向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2]。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是打造美丽乡村、塑造良好乡风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助力下,农村群众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为村民提供了优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有效提升村民科学文化素养;大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乡村良好道德风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地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升了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力量。
(二)有利于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乡村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乡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能。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和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推动乡村旅游业、文创业等行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另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群众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提供了教育平台,鼓励农民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与发展生产的能力。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不仅能提高乡村产业劳动生产率,也能吸引优质外来投资,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有利于实现乡村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通常以农村的自然环境、农民的生活条件、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来反映生态宜居的理想程度[3]。生态宜居需要实现乡村生态与乡村宜居的有机统一,既要具备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又要包括美好宜居的乡村人文环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素养,推进生态建设与规划工程,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实现“宜居”提供“生态”基础。而农村文化建设的载体如村落文化宫、体育广场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可起到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满足村民精神需求的作用,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人文居住环境,从而实现宜居状态。可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从整体来看,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一)基层干部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一直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这虽然有助于经济发展,但凡事皆有两面性,导致一些干部对政绩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他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唯GDP马首是瞻,认为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就能得到上级领导和群众的认可,而文化建设不能带来经济效益,更不能帮助自己快速晋升,是可以先抛之脑后的。这种错误认识充分反映了部分基层干部缺乏文化自觉,是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滞后的思想根源。
(二)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意度低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对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更多的期待,希望能享有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供给主体单一性明显、供给内容单调陈旧等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建设仍采用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服务供给机制,政府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管理多于服务、输送多于培养,具有明显的行政化倾向[4],所提供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不贴合农民文化需求,供给质量难以保证,这就使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出现失衡状态,农民的满意度不断下降。
(三)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严重匮乏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面临严重的人才瓶颈制约。一方面,人才总量不足。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极不均衡,农村地区的工作环境较差,薪酬待遇较低,难以吸引外来人才,本土人才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平台,也纷纷走出农村、扎根城市。另一方面,人才素质参差不齐。人才队伍趋于老龄化,且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文化建设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强,思想保守落后,严重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整体成效。
(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普遍落后
从整体来看,农村文化设施存在规模小、设備老旧、利用率低等问题,如大多村镇的农家书屋形同虚设,书籍总量少、种类单一、内容过时,无法调动农民阅读兴趣,再加上疏于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导致农家书屋常年闲置,未能发挥载体作用,反而更像是装点门面的“摆设”和应付上级检查的“工具”。此外,文化活动室面积小,缺乏相应器材设备;篮球场年久失修,篮球架损坏严重,球场路面坑坑洼洼,健身器材锈迹斑斑,落后的文化设施严重影响了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举措。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整体性的原则,从多方面着手,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短板,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效能。
(一)提高公共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
要改变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滞后的局面,就必须破除“重实轻文”的价值观念,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推动农村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引领。广大基层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文化价值观。基层干部必须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自觉意识,并为其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同时,要大力宣传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提高群众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少农村家庭仍存在“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青少年辍学打工、中老年人赌博打牌现象屡见不鲜,要潜移默化地转变群众传统观念,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兴趣,形成全村全面了解、积极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氛围。
(二)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破解供需矛盾,优化服务内容,增强供给有效性,为群众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助力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1.健全机制体制,聚焦村民需求。健全村民参与机制与需求表达机制,尊重村民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确保村民享有足够的话语权,鼓励村民表达自身文化需求。要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并在事后开展满意度调查。只有了解村民内心所想,
才能减少供给的盲目性,使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服务于民。
2.创新形式载体,丰富供给内容。要结合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打造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如设立共享书吧,帮助村民实现上千种电子图书的在线阅览,让村民获得“足不出户就听万卷书”的阅读新体验。要拓宽供给主体,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可以邀请当地文化名家设立乡村文化工作室,开展阅读分享、美术鉴赏、手工艺制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群众带来多样化的体验,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
(三)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保障
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并加大资金监管力度,规范资金使用流程。要提高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并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逐年增加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此外,应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投融资体系。发挥政府的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源参与文化建设,以委托、招投标、捐助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团体)以及个人投资农村文化事业,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形成政府、企业、群众共同受益的共赢局面,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好发展。
(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5],能够为持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1.要在“引”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多措并举优化农村环境,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吸引具有相关经验的人才投身农村文化建设,如城市社团文化骨干、退休教授等,建立素质过硬的文化政策研究和咨询专家梯队。另一方面要提高工资待遇,配齐工作人员,尤其是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2.要在“培”上下功夫。加大对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促进基层干部知识水平与职业素质的提升。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文化艺术的学习,提升治理能力,培育高水平、高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
3.要在“用”上下功夫。健全人才评价机制,采取人才激励政策,通过村民推荐、公开推举等形式给予优秀人才荣誉和表彰,提升他们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也能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激励更多基层干部。
(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健全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首先,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力度,加强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通过新建、改建等多种方式整合现有资源,合理扩大设施规模,为村民文化活动留出足够空间。同时加强标准化建设,对新建的工程严格把控,确保达到国家颁布的标准。其次,依托“科技+文化”的融合,推动公共文化设施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推进乡村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建设,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打破区域界限,使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动能和新鲜血液,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陈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理论学刊,2021(1):141-149.
[3] 孔祥智,卢洋啸.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五大模式及对策建议:来自5省20村调研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9,398(1):19-28.
[4] 耿达,罗婧.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与进路[J].领导科学,2021,799(14):103-107.
[5] 刘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2(3):255-259.
[责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