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创客教育培养学生美术通感力的研究

2023-10-28李超然

求知导刊 2023年25期
关键词:创客教育小学美术

摘 要:创客教育具有启发性、探究性、创新性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创客教育的优势,优化教学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通感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创作水平。文章阐述了运用创客教育的原则,研究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创客教育的途径,探讨了运用创客教育培养学生美术通感力的策略。

关键词:创客教育;通感力;小学美术

作者简介:李超然(1987—),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

创客教育强调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遵循自由开放、创新创造、探究体验的教学理念,以实践创造学习为主,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1]。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学科实践中,让他们学会综合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形成良好的通感力,提升创作水平,进而创作出更优秀的美术作品。

一、指向学科实践,谈运用创客教育的原则

(一)启发性,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教师要想将创客教育融入美术教学中,就要结合美术学科的实践特点,探究运用创客教育的原则。教师要创设开放的主题活动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在问题的启发下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好吃的水果”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参与到水果采摘活动中,通过触摸体会不同水果带来的触感,通过品尝体会不同水果的味道,然后引出创客主题:“你们知道水果为何会有不同的口味吗?这其中蕴含着什么科学道理呢?如何创作美术作品,才能将嗅觉、味觉的感知以视觉的形式体现,让欣赏者一看就知道这是好吃的水果呢?”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将科学和美术结合在一起,并运用通感力,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如,有学生认为可以通过闻香而来的蜜蜂、小鸟等体现水果的好吃。

在特定情境的启发下,学生能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积极思考,调动多种感官,有效发挥通感力,兴趣盎然地进行自主创作。

(二)探究性,加强学科综合

创客教育具有探究性特点。在创客教育中,教师提出某个主题后,学生要思考如何将科学、历史、美术、语文等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丰富创作内容,提升创作效果。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通感力,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春节”一课时,笔者组织了创客活动:设计一张新颖的贺年卡,展现过年的气氛。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或诵读和春节有关的古诗词,或倾听相关的歌曲,或了解春节的历史,让他们融合语文、音乐、历史、美术等学科内容。此外,笔者还让学生参与烹调活动,调动触感、味觉等感官。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全方位了解与春节相关的文学艺术,了解民风民俗、历史发展,创作的作品也会更有深度。

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引导者,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而提升创作效果。

(三)创新性,拓展思维空间

创新性也是创客活动要体现的一個方面,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的主题活动,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参与到个性化学习和创作中。

在“杯子的设计”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将一张纸折成什么形状的杯子能容纳最多的水,这个活动调动了学生的触觉、视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通感力。笔者鼓励他们思考如何设计出更有创意的杯子,既要保证杯子的功能性,又要使杯子更加时尚、有创意。这样就将科学和美术结合在了一起。如有学生设计了会变色的杯子,他在原有的杯子外面套上不同形状、颜色的杯套,并画上不同的图案,让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他们在创造过程中提升了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信息,组织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社会调查、实践劳动等创新型学习活动,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培养他们的通感力,拓展其思维空间。

二、综合学科课程,谈运用创客教育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增强发心理感受

创客教育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途径,整合了课程内容,改变了学习方式。教师要把握好创客教育的特点,将其和美术课程教学相结合。教师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通感力,增强他们的心理感受,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别致的小花瓶”时,笔者创设了“展览会”情境,增强了学生对美的感受。笔者将教室布置成展览会现场,并放置各种不同形状的花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敲击等方式,感受陶瓷、玻璃、金属、木头等不同材质的花瓶,并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心理感受:“看到不同形状的花瓶,你的感受是什么?如果让你设计一款新颖别致的花瓶,你打算从形状、颜色、材质的哪个方面入手?”这样一来,学生的内心感受被激发了出来,他们认识到花瓶能美化生活,给人宁静、祥和的感觉,能为平凡的生活增添趣味。如有学生提出:“我想设计在冬天专用的花瓶,在花瓶的表面添加毛绒,改变传统花瓶坚硬、冰冷的感觉,让它在冬日为我们带来一丝暖意。”这样的创造体现了学生的心理感受,激发了学生的通感力。

教师可运用不同的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通感力。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激发他们的触觉、嗅觉、视觉等能力。教师要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二)鉴赏名作,积累审美经验

在欣赏类课程中,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结合生活经验,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从而积累审美经验。教师可以将赏析活动与创客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演讲、辩论等不同赏析活动中,在交流互动中发现新问题,积累审美经验。

在学习“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时,笔者先让学生在研磨墨汁后,通过嗅一嗅、摸一摸,感受水墨和蜡笔、颜料等其他创作材料之间的不同,并让他们触摸宣纸,感受宣纸的特点。之后,笔者再让学生欣赏《墨虾》,并观察活虾的动态,试着抓一下虾,感受活虾在水中的灵动。最后,笔者让学生对绘画作品进行赏析,说说作者是如何用静态的画面展现动态的虾的。在创客活动中,笔者让学生以合作演讲的形式说说自己的感受,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运用实物进行展示,说说画家是如何呈现事物,怎样唤醒欣赏者的感官,让欣赏者体会到灵动、多变的美的。通过此活动,学生的审美经验能得到有效积累。

传统的赏析课以看为主,很难培养学生的通感力,而教师将触觉、嗅觉等融入欣赏活动中,能拓展学生的感知渠道,让他们积累更多的赏析经验。这样的教学也会更加丰富多彩,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联系生活,凸显个性认知

创客课程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他们大胆地实践,在反复探索中发现问题。在美术实践类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通感力,让学生将多元化的生活感受融入审美创作中,从而提升个性认知能力。

在教学“猜猜我是谁”时,笔者让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将人物形象转化成美术作品。在活动中,为了激发学生的通感力,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摸一摸、听一聽”游戏,让学生先闭上眼睛,然后触摸对方的面部,听一下对方的声音,猜一猜对方是谁。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将听觉、触觉等感知融入艺术创作中,展现作品独具新意的一面呢?”有学生提出:“我觉得泥塑的方法能让人的五官更立体,更能丰富欣赏者的感受。”还有学生提出:“在画画的时候,为了体现人物的皮肤很粗糙,我加入砂砾,这样就能通过视觉激发触觉感知。”在本课中,学生结合通感力,用艺术展现了生活中接触到的人物,设计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凸显了自己的个性认知。

教师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创作,更容易激活其多种感官,使学生创作出更具有生活气息的作品。

三、聚焦学科素养,谈培养通感力的策略

(一)参与体验,丰富视觉想象

教师要基于学科素养,组织创客活动,并探究提升学生通感力的具体方法。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创作主题来创设情境,让他们在玩中学,激发其兴趣和热情,调动其创作灵感。

在“我设计的船”创客活动中,很多学生感到创作难度较大。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笔者设计了具有体验性的活动,将科技、工程、数学等方面的知识融入教学中,以提升他们的创作能力。首先,笔者为学生介绍了造船技术,让学生明白船只的吃水、载重等概念,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何船能漂浮在水面上,不会沉下去。其次,笔者带领学生去到船只博物馆,让学生看看真实的船只,了解不同类型的船只模型,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想象自己设计的船只是什么样子的。最后,笔者让学生将船只知识和视觉感知融入创作中,思考如何设计出有新意的船只模型。有学生认为鱼的形状比较适合在水中运动,因此他设计的船只模型也是长长扁扁的造型,还画上了鱼头用于装饰。该学生将视觉感知和想象相结合,将联想融入美术创作中,消除了畏难情绪,提升了创造能力。

在参与体验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视觉感官和想象力会被充分激活,能充分利用通感桥梁,进行自主创作,从而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

(二)动手操作,融入触觉元素

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过程、亲自动手操作,能更扎实地掌握各种知识,提升创作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并融入触觉元素,让学生试着用线条、符号等将自己感受到的事物画出来。

在“娇艳的花”主题创作中,笔者先将生物学知识和美术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花具有哪些部位,然后让学生结合触觉说说每一个部位给人的感受是什么。如在触摸玫瑰的时候,有学生说:“它的花瓣软软的,有点像丝绒;它的花秆上有很多尖刺,摸起来手有点痛,而没有刺的地方,摸起来又很光滑。”最后,笔者让学生结合触觉感受,试着用不同的线条、色块来表现自己心中的玫瑰花。有学生用直线来表示花秆,用尖锐的三角形体现花秆上面的尖刺,同时他选择用铅笔来画,因为这样线条更细,更能体现尖锐感;有学生用蜡笔来画花瓣,认为这样能体现花瓣厚厚的感觉;也有学生用水彩画来展现花瓣,认为这样能给人丝滑的感觉。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各自融入了不同的触觉元素。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在交流讨论中,他们思考的角度会有所不同,哪怕触摸同一种事物,他们也会展开不同的分析,采用不同的图形和颜色展现该事物,这就让绘画作品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三)设计游戏,形成听觉节奏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对游戏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将通感力训练融入游戏中,使创客活动的内容更丰富多彩,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2]。如,教师可以将听觉节奏游戏引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卵石动物造型”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听觉小游戏,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同时做出该动物的标志性动作。在游戏活动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想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在此基础上,笔者给学生展示了各种鹅卵石,让他们展开想象,说说这些鹅卵石像什么动物,采用何种加工方法能凸显它们的形状特点,更生动地展现动物造型。在学生自主创作后,笔者组织了动物造型展览会,让学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创作设想。有学生用鹅卵石创作了卧牛的造型,他说道:“牛的叫声很缓慢、悠长,显得比较慵懒,而这块石头正好像睡着的牛,所以我就利用它创作了这个作品。”学生将听觉和视觉融合在一起,提升了创作效果。

在参与游戏活动时,学生很兴奋,参与度很高,对声音的感知和对节奏的把控也很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作,他们能更好地激发通感力,将听觉元素融入作品。

创客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提升教学的效果。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创客活动中,整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解决各种实践问题,转变美术学习的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通感力,让他们合理运用通过触觉、听觉、视觉等途径获得的信息,创作出个性化的美术作品,进而得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陈虎.“通感”学习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的运用[J].中国教师,2015(15):58-62.

耿姗姗.小学高年段通感教学探微[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0(2):59-62.

猜你喜欢

创客教育小学美术
农村学校创客教育发展之路
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创客教育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浅谈创客教育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
创客教育中教师创新实践教学的应对和改进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