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田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23-10-28刘文杰
刘文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部分,因此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十分迫切。我国高校田径课程教学起步较晚,课程教学改革存在许多问题,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探索推进高校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文章研究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高校田径教学的影响,分析了高校田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田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田径;教学改革
高校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摇篮。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当前部分高校体育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许多新的体育项目被列入高校体育课程,基础性的田径课程受到学生的冷落。目前的高校田径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过于追求运动项目的竞技性,忽视对学生生活、适应社会等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陈旧,课程开设不全;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为了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校田径课程教学改革要做到:转变教学观念,加深对田径课程属性的认识;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做到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加快教材更新速度,及时了解国内外体育教学新方法。
1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
现代科技的进步促使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需求为导向,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以学术为导向。发展应用型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失业,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时间较短,但在高等教育体系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行业急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的特征,发展应用型教育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有助于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应用型人才是在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将知识应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领域的人才。其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学术型人才发现科学原理服务于社会实践。应用型人才按分工分为工程技能与技术型人才,依据层次不同分为技术知识与创造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对人才基础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等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与社會发展需求存在差距,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召开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提出了应用型教育概念,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等问题。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开办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满足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发展出现教育类型重组人才培养的重新定位。应用型高等教育强调技能应用性,让学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校体育田径课程教学现状
在21世纪,人才培养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体育将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内化到体育教学发展目标中,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等应作出相应的变革。许多院校大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出台新的教学改革方案,将一些健身项目充实到体育课程中,学生普遍对游泳、武术等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原本作为高校体育基础课程的田径课被冷落。田径项目的锻炼价值较大,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意志品质的重要方法。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目标对高校田径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分析高校体育田径课程教学现状,研究推进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2.1高校体育田径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大部分高校将田径项目作为基础课程,内容设置围绕身体素质达标进行。基础课内容设有短中长跑与跳高、跳远等项目,田径选修课以标枪、铁饼等技术性较强的项目为主要内容。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偏重于运动训练,忽视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影响田径运动作用的发挥。田径课教学仅注重跑、跳、投等项目技术动作的传授,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教学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田径运动由跑、跳、投等基本身体活动构成。人们经常参加田径运动能够全面发展速度、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使内脏器官机能得到改善,也能够培养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田径运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田径运动的练习方法为其他各项运动的身体素质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各项体育运动将田径运动训练方法作为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田径运动在全民健身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田径教学是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2高校体育田径课程教学问题形成的原因
目前高校田径教学受到学校资源与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教师专业素质较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材料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体现在教学目标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教学内容不合理、方法单一等方面。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为例,其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体育教育者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对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视不够,田径课程选用教材与制定课程标准过于强调运动项目的技术性,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素质与应用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内容不够科学合理,导致学生重技术、轻理论应用。考核方法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多学生围绕技术考试成绩提高进行练习,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运动技术理论知识。
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国际人才竞争使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要适应学生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课程改革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田径课程对增强学生体质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培养胜任体育教学训练等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田径运动可以显示出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目前高校的田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重新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优化田径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3.1高校体育田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田径教学改革需要通过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新田径教学目标,建立田径与健康教学内容方法体系,转变田径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从营造良好的田径教学环境,建立全面的评价方式,改革田径课程选课制度,提高师生对田径文化的认识等方面加大田径课程教学改革力度。高校体育田径课程教学要遵循健身性、发展性与主体性的原则,田径课程教学实施侧重生活化、实用化,课程教学中要处理好健身与竞技、学习与评价的关系。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类型大多是一年级基础体育课,二、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田径课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基本健身手段减少。根据体育健康课程设计理念,需要从课程教学目标、内容与组织方式方面构建新的田径课程教学体系。田径课程教学目标要从社会生存适应、健康体质、心理发展与运动技能方面确定;高校田径课程内容围绕终身体育指导思想设计,运动学习强调方法的多元性。健身性内容分为跑、跳、投,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技术内容可以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课程内容设计要以可持续性学习为基础,体现发展式教学思路。田径课程教学组织应在教学目标的范围内实行,按照学生兴趣应用选项式分组,按兴趣爱好,以学生实际水平分层组织教学。课程实施以健身为主线加强对健身知识方法与理念的学习,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学生对技术项目的选择性。
3.2高校体育田径课程教学措施
高校体育田径教学要准确地设置课程目标,建立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发、拓展田径课程内容,完善田径课程教学考评体系。要加大高校田径运动的宣传力度,加强田径场地器材建设,合理利用场馆,组织校内、校际趣味田径比赛,推动田径课程教学的發展。建议将田径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纳入培养目标体系中,加强专项课程教材编写,适当降低竞技性项目的难度,运用目标设置等课程教学理论,丰富教学形式,健全专项课程教学选聘与再培训机制,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强化量化过程评价。
教师队伍建设对高校改革发展至关重要。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体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质量,因此建设素质优良、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体育教师队伍至关重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要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完善体育教师队伍规范化管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重视体育科研工作,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校体育要贯彻素质教育,就要充分发挥田径教学的健身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改革田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
4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田径课程教学要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应用型人才,重构高校体育田径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方法。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学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目前,高校体育田径课程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作用。课程实施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实际教学中过于追求项目的系统性,导致学生对田径课缺乏兴趣。因此,高校要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注重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从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全面改革,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