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无人机作战中的“有人”建设
2023-10-28罗潘贺应民
罗潘 贺应民
纵观近年来的多场局部冲突,可以清晰看到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军事栅格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战场上,无人机已经逐步成为打破作战平衡的决定性力量,做到了重新定义战场。美军将分布式作战的理念贯穿于无人机蜂群作战中,通过智能化技术以實现无人机蜂群的智能飞行编组、智能规划路径、智能协同控制和智能决策,从而实现对传统“反介入/区域拒止”防御体系的小规模穿透攻击。可以看到,伴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作战性能得到不断的加强,所取得的作战效益也得到相应的提升。与此同时,在军用无人机的生产研制中也随之片面产生“重技术轻指挥”和“重无人轻有人”的想法,研究理论与作战运用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别,而这都根源于未认清无人作战中人作为作战链路“总开关”的作用。无人机作战仍然无法离开人的作用,应该持续关注无人机作战过程中的有人建设。
无人机作战中“有人”建设的地位作用
在现有的数学体系和软硬件模式基础之上,人工智能还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还无法以逻辑的语言来完全阐释现实的人、物和环境系统,对于作战过程的处理和因果逻辑关系上还存在相应的薄弱环节,但是在人机一体化系统中通过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式却有可能克服相应的局限性。因此,要充分认清无人机作战中“有人”力量所发挥的作用,便需要从作战设计、装备研制和作战回路三个维度进行思考,才能准确把握人在战斗力产生的各个关键性环节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考虑无人机作战设计维度,运用方向人主导
虽然无人机本身是无人机作战中的物质依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因此便忽视人作为战争的发起者和掌控者身份,任何装备在战争中的作战职能都是由各级指战员赋予的。从作战设计的维度进行考虑,在当前国家总体战、全局政治战和新时代人民战争的背景之下,战争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多个领域,同时涵盖了战略、战役、战术等多个层面,打赢具有智能化特征的现代化局部战争不仅需要先进装备和技术的支撑,更需要对战局全方位的掌控。无人机因具有高机动、行动隐蔽、续航持久和低成本等特性,同时具备适应极端环境、使用灵活等优势。但当遇到作战环境极其复杂、对抗极其激烈、战机变化迅速等需要实时综合权衡与决策的情况时,无人机往往无法自主做出复杂而又精准的决策,仍需以人为主导,实施复杂的指挥控制,操控无人机完成指定作战任务。因此,无人机改变现代战争的形态虽已是大势所趋,但其依附于人、听命于人的状态不会改变。因此,必须结合无人机在近年来两次局部冲突中的具体表现实际准确把握无人机作战的优缺点,在无人化指挥控制理论、无人作战知识体系等方面加大研究,形成丰富完善的作战理论体系,牵引无人机技术发展,促进无人机系统作战能力的生成,在限定的作战场景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战能力“倍增器”的效果。
考虑无人机装备研发维度,设计研制人完成
人是无人机的设计者和制造者,主要体现在所设计出的为无人机发挥无人功能进行赋能的智能化软件上,它是无人机能够遂行各类任务的核心,更是设计者智慧的体现。不少核心软件采用的人工智能算法,虽具备一定自学习能力,提高了无人装备的自主性,但这类自学习策略的拟定,仍是人根据任务需求和具体场景进行设定的。当前,各型无人机虽然已具备一定“人的思维”的演算能力,然而受制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计算机现有架构等局限,离不开人设定的输入点,更无法脱离人的思想。在相当长时间内,人的作用仍是无人机作战和战争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无论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到何种程度,智能系统尚无法完全取代人,无人机的研制仍以人为主导,人机共存、有人和无人的协同、智能融合是战争未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必然和可行阶段,因此,既要充分发挥机器自身速度快、精度高、抗疲劳、结构化的“计算”优势,又要发挥人本身创造性、灵活性、主动性、非结构化的“算计”优长,通过人机互为补充,形成一体,最终能产生集智作用。
考虑无人机作战回路维度,运行全程人支撑
无人机作战的智能化系统可全方位支撑作战中指挥控制、作战行动、作战保障等要素层面,使无人机能够有效融入体系,促进体系作战能力整体跃升。但深剖整个无人机运行过程,其所完成的是“人-无人平台-人”回路,通过人机结合、优势互补,最终实现指挥员的作战目的。无人机作战回路的开端来源于人的方案设计和思维导入,任务过程需要人的监视、决策和控制,阶段任务的完成需要人来评估无人机的适用性和作战效能,动态调整作战方案和设置参数数据以达到最优作战效能,同时不断适应新的作战需求。因此,人在整个作战回路维度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若需要将无人机的作战效能发挥到极致,首先应当对有人与无人一体化操作的先行者——人实施系统专业培养。我军应当积极借鉴外军先进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综合运用模拟仿真、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装备技术水平高超、实装操作技能优异的复合型无人机作战人才。
无人机作战中“有人”建设的研究思路
基于美军“多域作战”“马赛克战”的未来作战构想,其强调以“人机合作”“高级有人/无人作战编组”“自主武器”“机器辅助人类行动”等核心技术来推进分布式、敏捷式作战能力的生成,预设通过无人机蜂群实现对我军“反介入/区域拒止”防御体系的小规模穿透攻击。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传统高集成、全功能有人平台将与分布式、自适应无人平台长期处于融合发展阶段。因此,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无人机的“有人”建设可以从未来作战中的有人无人编组、有人无人协同和有人无人分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考虑。
基于体系效能聚合,进行有人无人编组
无人机在作战行动的精准性、程式决策的时效性、战场环境的耐受性上,都具备了远远优于有人力量的优势,但应对战场情况异常复杂和决策问题结构复杂等情况时,无人机本身往往会体现出智能不足的现象,此时便需要有人力量来弥补短板,通过将机器与人的智能相融合,达到取长补短、相互补充的效果。同时,结合近年来多场局部冲突中的无人机在联合作战体系下的具体运用,可以判断无人机作战力量必将以人机混合的形式在体系支撑下遂行作战行动,充当体系的末端,捕捉战场盲区,延伸体系触角。未来无人机在具体编组上应充分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的阶段性发展水平,以插件式、模块化、配属型的编组方式融入作战体系,采取一对一遥控、一对多群控以及伴随作战等人机组合模式,形成“行动无人,控制有人;前线无人,后方有人;平台无人,系统有人”的人机结构形态。在人机结合中,人为主导,无人平台则发挥出“神兵利器”和“可靠战友”的作用,有人装备与无人装备体系构成互为支撑,最终实现人机合一。
基于未来作战背景,进行有人无人协同
2001年,美军首次使用“捕食者”无人机以有人与无人协同的方式,通过无人机率先跟踪、F-15投掷GBU-15炸弹和无人机发射海尔法反坦克导弹成功击杀了塔利班基地组织二号头目阿提夫。再结合近期俄乌冲突中协同击沉莫斯科号巡洋舰,可以看到在人的操控与提前预设的规则下,无人平台能够准确快速的汇聚多元信息,处理海量数据,最终辅助人做出决策,实施精确行动。由此可预见的是,在未来联合作战背景下,有人与无人力量同步联动、协同行动,携手行动并肩战斗,有人控制无人,无人配合有人,前线作战与后台操控全时链接,兵力行动与机器运行将深度交融。未来智能化战争实质是认知中心战,其核心在于“算”,要求即时掌握以智能为主导的效能优势,而通过有人与无人协同,无人机能够快速融合火力和信息等作战要素,能够为形成即时智能优势,达成高效的作战效能,提升体系对抗的整体实力提供支撑。因此,未来无人机作战体系的构建应当根据智能化联合作战背景下的有人-无人制胜机理,研发无人机作战装备体系,发展智能化人-机交互终端,以便于高效实施高效人机协同作战,形成整体作战效能。
基于作战目标特点,进行有人无人分工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无人机智能化、自主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基于未来战场对作战力量更快、更精、更强的要求,以人为主的指挥控制和决策模式终将改变,有人与无人间的任务分工正在也必将不断的进行调整。在现行模式下,作战人员依托无人机平台进行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判断,具体通过所配载的传感器、摄像头来远程获取目标信息,并进行自动接收、分析和解释,从而获得更宽广的感知能力以及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增加人机协同的作战范围。而对于未来而言,作战非线性、非接触、非对称的特征更加突出,人机混合编队在未来遂行多样化行动时,应当基于作战目标的不同,以作战中“侦、控、打、评、保”的任务为核心,对“毁、夺、保”等不同性质目标的打击需求,量身定制人机混合打击计划、科学确定人机混合编组、精确进行有人无人分工,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有人与无人打击合力,更有利于聚合体系作战效能,达成作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