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调研与对策研究
2023-10-28田晓媛
田晓媛
摘 要:文章以天津地区14所高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了解学生群体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与理解,分析红色文化资源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素养、民族自信的教育培养中具有的作用和价值,并从以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红色基因;红色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137-04
一、调查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新时代的青年要传承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一定要把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红色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资源[1]。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中既有遗址踪迹、文物作品、革命旧居等物化的客观存在,又有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历史记忆等精神文化。天津也是蕴含着红色文化的革命之地,曾涌现的革命人物、现存的革命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都可作为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资源。本研究以天津地区高校学生为调研对象,调研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与理解,了解红色文化资源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与现状。
二、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知的基本情况
科学选择研究方法对提升研究的实质性至关重要。本研究采取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结合个别访谈调查法对调研数据分析归纳,并结合文献分析法进行相关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其對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以及对红色文化资源作用与教育价值理解。
调查问卷时间为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共收集有效问卷653份。调研对象涵盖天津地区14所高校,分别是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的本科生(76.1%)、硕士生(14.6%)和博士生(9.3%)。专业类别占据百分比为理工类39.82%、经管类21.9%、农医类15.93%、文史类9.04%、法学0.15%、艺术9.34%类、教育学0.92%、其他2.91%。
三、调研结果与数据分析
红色文化资源是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所造就并遗留下来的、以精神与物质形态存在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其有物质和非物质两大类型。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三大类型:遗址踪迹类、历史文物、重要文艺作品[1]。
1. 您认为以下哪些属于红色物质文化资源?该题主要调查学生对红色文化物质资源的认识与理解。有超过90%的学生认同博物馆、纪念馆遗址遗迹为物质文化资源;对革命旧物、名人故居、红色电影、歌曲、绘画、建筑旧址均为85%以上;对书籍著作、报纸等属于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内容认可最低,约占74%(见表1)。
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对博物馆、纪念馆、建筑旧址遗址踪迹类的红色物质资源认可度较高,但也发现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认为它们是物质资源。大多数的学生对历史文物和文艺作品的物质资源给予肯定,而在文艺作品类型中,对书籍著作、报纸等刊物认识相对偏低。
2. 您认为以下哪些属于红色非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精神形态,学生对革命精神认可度最高为94%,对优良传统的认同度为92%;对历史记忆和理想信念的选择分别为89.3%和88.5%;文化著作的选择最低,为67%(见表2)。
由此可知,学生对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作为红色非物质资源认可度较高;历史记忆和理想信念的所属也得到较多学生的认可;文化著作的认知度相对偏低。关于书籍著作、报纸等以及文化著作类别,究竟归为物质还是非物质资源,调研结果显示出学生这一类所属的认知模糊。依据中国文化遗产分类,“物质文化遗产中可移动文物包括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等”[2],据此,可区分该类文化著作的归属。同时,书籍、著作、报纸等是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形成的物化遗产,应视为物质资源,书籍、著作、报纸等这些以实物所体现出的精神、思想等意识领域概念,可归属于非物质文化资源。通过调研了解学生对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概念,有助于今后有针对性地结合具体内容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作用。
3. 你参与或接触过红色文化资源的频率如何?学生经常(10次以上/年)接触的比例为29.3%;选择一般(5~10次/年)有33.8%;偶尔(2~5次/年)接触有25.1%;有9.5%(1~2次/年)的学生很少接触到,有2.3%(0次/年)的学生几乎未参与过(见表3)。
通过调查参与频次,了解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现状及对红色文化内容的认知度。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多样,而学生与红色文化资源的联系偏少,红色文化资源在学生群体中普及或影响较低。
4. 您认为坚定当代青年理想信念,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红色基因)起到多大作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调查学生群体在具有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前提下,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所起的作用有多少程度。结果显示:41.2%的学生认为能够达到80%~100%的坚定理想信念作用,47%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能够起到50%~80%的作用价值,也还有8.4%的同学认为所起作用占30%~50%。仅有3.4%的学生认为所起作用不大,低于30%(见表4)。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新时代中国青年把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立身之本,努力成长为党、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有志青年。”[3]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内容,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作引导,指引其人生奋斗和前进方向。其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征程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利用红色人物、红色遗址、红色思想作品等作动鲜活的案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深入挖掘和总结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引导高校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担当。
5. 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有多大?有58.2%的学生认为意义重大,占到80%~100%;33.8%的学生认为对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作用有50%~80%;6%的学生认为占30%~50%;2%的学生认为意义不大(见表5)。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功能[4]。有超九成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对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意义重要。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红色人物、红色基地、红色文物、红色精神等,都能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教育形式、丰富优化课程内容、建设红色网络数字教育工程等。
6. 对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等教育意义占多大?53.5%的学生认为意义重要,占80%~100%;33.8%的学生认为比较有意义;9.2%的学生认为意义不大;3.3%的学生认为不太有意义(见表6)。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大学生的道德素养问题应适应新时代要求,要在不同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中蕴涵“艰苦奋斗、勤奋节俭、团结合作、集体主义”等道德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更新道德文化内涵,有助于提升新时代学生道德素养。
7. 您认为学习红色文化或基因,是否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单选)?有93%的学生认为学习红色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有6%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也有1%的学生认为对增强民族自信心所起作用较低。
新时代下,大学生很容易接收各种文化观念与文化价值,尤其是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很多外来文化、西方文化等观念、行为涌现。如何加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价值观?红色文化资源是很好的教育素材。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儿女、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时期走过的历史依据,在大学生的民族自信教育中,要拓展红色文化资源内容,深入研究并革新陈旧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以适应新时代下的青年学生群体。回顾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过程中加深民族情感的认同与升华。让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弘扬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中增强民族自信,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
四、对策研究与建议
紅色文化资源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跨越时空的强大吸引力、冲击力和感染力[5]。应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合力[6]。
(一)社会层面
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在各个地区,从社会教育层面来讲,其具有出全民性、开放性、普遍性的教育特征,是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1. 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建设工程,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与当地高校、研究机构加强联系,挖掘该地区的红色文化相关性,构建数字体系,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虚拟现实体验,加强网络传播与教育。2. 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开发红色旅游路线,将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原型等物质性客观存在开发利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纪念产物作用,社会组织和机构充分做好面向大学生的教育模式和实践模式。3. 红色文化机构或组织应加强网络宣传与教育,结合革命人物或历史事件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发挥红色文化涵育作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面向社会加大免费开放力度,可与当地基层社区加强联系,吸引青年、民众和家庭的参与。4. 社会各机构加强与学校和学生的联系,共同构建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和机制。例如旅行社开发针对高校学生的主题参观考察或实践活动。博物馆可加强与学生的联络,招募学生志愿者、讲解员等,让学生了解博物馆、纪念馆文化,以点带面。
(二)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家庭教育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7]。将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让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感悟并传承红色精神、革命优良传统,培养优良品德,培养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家庭也可积极参与红色文化社区公益活动,汲取红色精华,加强与社会组织和学校的联系,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担当使命与重任。
(三)学校层面
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体系:1. 创新教学模式。依托地区红色文化资源遗产,开设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设置新时代大学生乐于学习和参与的教学内容。2. 以史明鉴、赓续红色文脉。结合党史、校史研究,开发学校红色文化资源内容,让学生参与到史学整理和研究中,感受校史中的红色光芒及教育意义。3. 构建红色校园文化体系。倡导红色校园文化季,引入社会机构或组织的红色资源进校园活动。例如:红色文化资源中革命旧物的陈列、展览;开发创意性的红色文化产品、游戏;创作红色故事、影视作品等。4. 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的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革命先烈的英勇智慧取得胜利,是智育教育的鲜活素材。“红军的体育健儿,一天天多了起来……到处都在举行体育比赛,发展红色体育”[8],新时代要发挥长征精神、发掘不怕苦累的体能典型,让青年学生不断增强体魄、加强身体素质。
高校辅导员可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强民族自信,筑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党团和班级建设方面,可结合革命人物、建党精神、历史事件中所涌现的道德传统等红色资源提升学生的党性修养和道德素质,增强集体感和凝聚力。在学风建设方面,可以结合学生专业课程与个人兴趣,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鲜活感,融入课题或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氛围。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利用红色文化线上展览,或红色文化机构的网络虚拟体验,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作兴趣,营造红色传承的网络氛围。在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方面,引导学生表达爱国之情、实践报国之行,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渠长根. 红色文化概论[M]. 北京:红旗出版社,2017.
[2] 刘世锦,林家彬,苏杨. 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08)[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 (2019-11-12)[2022-06-10]. http://www.gov.cn/zhengce/ 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5] 王炳林,张泰城.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2018[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6] 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EB/OL]. (2022-04-13)[2022-06-10]. http://www.gov.cn/xinwen/2022-04/13/content_5684961.htm.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EB/OL]. (2021-10-23).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110/8d266f0320b74e17b02cd43722eeb413.shtml.
[8] 毛泽东.组织青年的体育活动[J].青年实话,1993,2(08).
(荐稿人:王鑫,天津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