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3-10-28朱小曼
朱小曼
摘 要: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首,辽宁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一块瑰宝。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是引导广大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最生动鲜活的素材,是培育时代新人的营养剂。高校可通过讲好红色故事、诵读红色家书、踏寻红色足迹、唱响红色歌曲等方式用好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文化育人;育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133-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把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力量,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感悟革命精神、追忆峥嵘岁月、牢记初心使命,多维度呈现辽宁的红色文化,助力辽宁振兴发展。
一、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一)抗日战争起始地
辽宁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地。1931年9月18日夜,驻守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爱国官兵在强敌入侵的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还击,冲破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束缚,打响了中国人民武装抗战的第一枪。“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2]。因此,辽宁历史性地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始地。在极端严酷的环境下,辽宁人民率先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坚持抗战14年,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辽宁抗战代表了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拐点,树起了捍卫和平的丰碑。“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等遗址从不同角度记录了抗战的兴起与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团结御侮、同仇敌忾,也诉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二)解放战争转折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在辽宁地区拉开了序幕。1948年9月12日,一场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大决战在辽沈大地打响。东北野战军发起的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11月2日攻占沈阳,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辽沈战役的胜利改变了长期以来力量对比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不仅实现了全东北的解放,更为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华北的解放乃至全中国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辽宁由此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转折地。辽宁人民在解放战争中踊跃参军,支援前线,积极生产,保障后勤,充分展示了使命与担当。辽沈战役的胜利推动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实现重大转折,被毛泽东誉为“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三)新中国国歌素材地
1935年,電影《风云儿女》上映,其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广为流传,慷慨激昂的旋律唱响了挽救民族于危亡的时代最强音。此后,这首歌曲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奋勇前行。辽宁作为最早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地方,与这首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北国民救国军军歌”“血盟救国军军歌”“抗日义勇军骑兵大队军歌”“辽宁民众自卫军的《告武装同志书》”,其中的用词与《义勇军进行曲》高度相似,且时间在先,都是当时中国人感同身受的抗战话语意象。辽宁抗日义勇军的抗战文化为《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孕育、奠基了国歌的内涵和主题,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国歌素材来源地。
(四)抗美援朝出征地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的领导下,高举保卫和平的正义旗帜,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一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赴朝参战的志愿军有步兵、炮兵、工兵、装甲兵、铁道兵、公安部队等多兵种部队,大部分从丹东入朝。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丹东是参战人员与作战物资的重点集散地,成为志愿军总后方基地的最前沿。如今在辽宁丹东留存了与抗美援朝有关的印迹,留下过成千上万志愿军将士和支前队伍的英勇事迹,见证了这里是印下无数英雄足迹的抗美援朝出征地,让后人们时刻牢记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英雄赞歌,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激励青年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五)共和国工业奠基地
解放战争时期,辽宁省工业生产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有计划地快速发展,为新中国工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五”时期,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主导下的156项重点工业项目,有24项落户辽宁。第一炉铁水、第一代喷气式歼击机、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艘航母……辽宁创造出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的1000多个第一,取得世所罕见的工业奇迹。辽宁被称为“新中国工业摇篮”“共和国工业长子”。多年来,辽宁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大量的工业原料和技术装备,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更是在管理、技术等领域涌现出众多模范人物:“钢铁战线的老英雄”孟泰、“新中国第一枚国徽铸造者”焦百顺、“追求纯粹的雷锋传人”郭明义、“魂系海天的航空工业英模”罗阳……这些在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众多英模体现着我国工人阶级自强不息、敢于创新、无私奉献的伟大品格。在推进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辽宁为国家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六)雷锋精神发祥地
1958年,18岁的雷锋响应国家号召,从湖南来到辽宁鞍钢当工人,又从工厂走向军营,最后长眠于辽宁。雷锋在辽宁的3年零9个月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沈阳、鞍山、抚顺、营口、辽阳、铁岭6座城市,完成了从工人、士兵到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成长历程。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这是对雷锋精神的高度褒奖,也是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雷锋精神从辽宁走向了全国,激励和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生活和成长。辽宁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拥有全国最集中、最丰厚的雷锋文化资源。辽宁有全国第一个学雷锋小组、第一座雷锋纪念馆、第一所以雷锋名字命名的学院……雷锋精神在辽沈大地生根发芽,代代传承。其所蕴含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早已融入辽宁百姓的心中,成为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升华的精神富矿。
二、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意蕴
(一)涵养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志气
志气即积极上进或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主要表现为坚定的理想信念。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既是民族精神在百年风华中的凝练,也是时代精神于千秋伟业里的镌刻。一条条红色线路记录奋斗足迹,一件件文物遗存闪耀精神光芒,一个个展览展馆讲述历史荣光,这些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当代青年都应弘扬光大的精神品性。将这些红色印记有效串联起来,使其教育意义由一个个点辐射成一个面,依托革命底蕴,突出教育功能,彰显时代特色,讲述永不过时的红色故事,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层逻辑在历史故事和现实场景的互动中得到充分印证,引导青年学生深刻感悟百年大党艰苦奋斗的宏伟历史进程,深刻感受共产主义理想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从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理想、厚植爱国情怀、砥砺担当之志。
(二)锻造新时代青年坚守初心使命的骨气
骨气指体貌气质,与意志相关,多指刚强不屈的人格及操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3]“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一批批革命先烈面对强敌宁死不屈、面对牺牲不为所惧、面对邪恶刚正不阿、面对困难逆流而上、面对利诱不为所动,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胜利作出了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伟大奉献和牺牲,铸就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铮铮风骨[4]。在辽宁这片热土上,中华儿女回溯百年、致敬先辈、叩问初心的脚步相互交织,爱党爱国情怀升腾激荡,在走、看、听、悟相结合中重温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感受跨越时空、启迪心灵的精神力量,引领青年学生始终坚守做中国人的骨气,牢记初心使命,磨炼意志品质,发奋图强,开拓进取。
(三)培育新时代青年筑牢文化自信的底气
底气,即人的基本信心和力量,常常表现为一种高度自信的精神状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5]。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中国共产党伟大历程的红色基因,生动诠释了百年大党的辉煌历程、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精神,对大学生筑牢底气具有重要的价值。“六地”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是新时代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当代青年应从“六地”红色文化中感悟党克服重重苦难创造百年辉煌,感悟党何以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使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不辱使命,不负人民,坚守正道,开拓创新,胸怀国之大者,激扬青春梦想,展现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精神风貌。
三、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路径
(一)讲好红色故事,坚定理想信念
2022年8月,習近平总书记到辽宁考察调研,首站来到辽沈战役纪念馆。在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6]这为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辽宁这片壮怀激烈的土地上,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与赤诚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等,竖起了光照千古的历史丰碑,汇聚成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重温党的百年历史,辽宁始终与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紧紧相连,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英雄模范:邓铁梅、黄显声、李兆麟、雷锋、孟泰、王崇伦……一个人就是一段红色故事。教师可以通过挖掘红色资源中的“人、物、事、魂”,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仰的力量、榜样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奋进的力量,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将红色基因注入血液之中、渗入脑海之中、润入心扉之中。
(二)诵读红色家书,感悟革命精神
红色家书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亲人、战友、朋友间的通讯方式,体现了革命战士对革命事业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亲朋好友的牵挂之情[7],他们为了国家民族大义,以身许国、矢志不移。这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和坚定意志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接续奋斗。70多年前,百余万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生死面前,他们与家人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书信。《邱少云家书》《孙生禄家书》《黄继光家书》……那些沾满硝烟与血泪的战地家书,字里行间映射出来的是对信仰的坚守、对革命的赤诚,同时也流露出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展现出革命者的高尚品格和纯洁情操,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执着初心与坚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青年:“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8]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开展红色家书诵读活动,引导学生与先烈们展开心灵对话,在字里行间感受家书背后浓厚炽烈的初心使命,体会伟大革命精神在千锤百炼中呈现出的巨大力量,将家书中所传达的爱国基因与时代内涵相结合,从中汲取信仰之光,点亮精神世界,照亮前进之路,凝聚起奋斗强国的磅礴力量。
(三)踏寻红色足迹,追忆峥嵘岁月
在辽宁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红色资源不胜枚举。用“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培育时代新人,要注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让红色基因滋养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情怀。202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八部门关于公布“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的通知》下发,其中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等相继入选不同专题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红色实践教学基地的根基皆出自于辽宁“六地”。因此,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深入革命纪念馆、革命战斗遗址。在一件件珍贵文物前,在一条条革命伟人走过的道路上,在一个个革命伟人奋斗的故事里,师生共同追忆峥嵘岁月,坚定理想信念。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红色精神,树立心怀天下、爱国爱民的大无畏情怀,不负使命,勇于担当,坚定“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决心,抒写时代华章。
(四)唱响红色歌曲,牢记初心使命
红色歌曲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最生动真实的写照,其蕴含的强大力量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不难发现,红色歌曲与党的百年奋斗紧密联系在一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辽宁有着红色歌曲创作的肥沃土壤,展现辽沈战役恢宏场面和宏大气势的《秋风扫落叶——辽沈战役组歌》,反映伟大抗美援朝战争、鼓舞中国人民斗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成功塑造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光辉形象、颂扬雷锋精神的《学习雷锋好榜样》[9]……这些与历史节点关系紧密、嵌着历史血肉深入人心的经典红色歌曲都与辽宁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将红色歌曲融入时代新人的培育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与红色歌曲强大的感染力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传唱红色歌曲等形式,用艺术与情感的熏陶铸魂育人,引导学生铭记红色历史,继承革命传统,抒发爱国情怀,弘扬时代主旋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01).
[2] 习近平.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76.
[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48.
[4] 陈希. 青年人要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长志气、强骨气、厚底气[N]. 光明日报,2021-08-11(06).
[5] 中共中央關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6] 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EB/OL]. (2022-08-18).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8/18/content_5705929.htm?jump=true.
[7] 陈奕诺. 在红色家书中赓续共产党人红色血脉[J]. 黑龙江档案,2023(02):332-333.
[8] 习近平. 2021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9] 李诗原. 歌曲中的百年党史[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