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 理念下“地图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3-10-28姚琴风刘丽梅贾建虎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专业课程育人

姚琴风 刘丽梅 贾建虎

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相比人文社科类专业,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较难。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如何在高校理工类专业中开展思政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文章以测绘类专业基础课“地图学基础”为例,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实际案例和社会发展动态,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强化对学生的地图政治性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及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认真严谨、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测绘类专业;地图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108-0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能够形成育人长效机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课程生态共同体。课程思政是教育回归本心,学校回归立德树人主责的要求;是教师回归主业,思想政治工作回归主体的体现[3]。课程思政既是“三全育人”的具体实践,也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具体手段,两者有机结合,互促互补。

测绘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理工类专业,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征。随着行业的不断进步,测绘类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能力,还要有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在未来产业建设中发挥作用。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50%的专业课程,要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不能仅靠思政课程,还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实现育人。对此,专业课教师要深刻认识“课程思政”内涵、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课程思政”资源,全方位推进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地图学基础”课程是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图和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图语言、制图综合、普通地图、专题地图、常见地图的编制方法等。前期通过“普通测量学”“数字化测图”课程学习如何为地图提供基础数据,为后续学习“摄影测量原理”“遥感影像解译”等课程提供地图相关知识,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测绘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中研究的地图实用性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分析地图的发展对个人的影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比其他课程更易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一、“地图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一)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不足

传统思想中,高校德育工作主要依据思政课程,与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关系较弱。而且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師大部分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不能完全理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的关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老师的责任,与自己无关[4],认为专业课教师的本职工作是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单纯“教书”没有彰显“育人”。也有教师认为专业课程应追求“纯粹真理”,导致其忽视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人文素养。要实现全员育人目标,所有高校教师都应担负起育人的责任,因此应加强专业课教师同思政课教师的交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5-6]。

(二)专业课教师对思政元素挖掘不足

专业课程一般理论性较强,教学任务重,授课学时短,教师自身思政教育意识欠缺,对思政教育的理解不全面、认识不到位,导致专业理论课程中思政元素挖掘不足,无法在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很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三)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经验不足

课程思政是近几年提出来的新理念新思想,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实际教学中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过于生硬、教学形式单一,呈现口号化趋势,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热情,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厌学的情绪,难以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二、“地图学基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

根据“地图学基础”教学内容,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进行教学,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道德素养。“地图学基础”课程思政设计如表1所示。

(一)建立辩证思维

在“地图学基础”第一章内容中,讲述地图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产生,是在人们不断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是人们认识周围客观环境和事物的结果。对地图特性的讲解从制图中遇到的三大矛盾出发,研究地图的若干特殊矛盾,最后归结到矛盾的普遍性,从而获得对地图基本特性和定义的认识,引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认识。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从矛盾的特殊性到矛盾的普遍性研究,以及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辩证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用发展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认识到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发展是必然的,一成不变是不存在的;认识到事物总有正反两个对立面;明白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帮助学生树立乐观主义精神,教育其在实际生活中多角度思考问题,把脚踏实地与远大理想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二)激发爱国情怀

讲述地图学发展的内容时,让学生课下查找中国古代的地图学家及其对地图发展的主要贡献事迹并在课堂上讲述讨论,串联一条中国地图人物故事线(“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裴秀—贾耽—沈括—朱思本—罗洪先—杨守敬),讲述中国地图的发展。具体为魏晋时期名臣、地图学家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贾耽完成了《海内华夷图》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沈括发现磁偏角、编订完成《天下郡县图》,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元代地图学家朱思本游历考察各地先后达20年之久,绘制完成《舆地图》,明代学者罗洪先绘成《广舆图》,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的《水经注疏》使中国沿革地理学达到了高峰。

通过学习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地图的发展、古人的智慧及中国古代的地图技术一直处于领先水平的事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及古人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意识,提升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培养工匠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讲述地图学技术革命内容,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技术为地图学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遥感、GPS、北斗等技术的兴起为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地图印刷新材料、新技术为提高地图印刷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结合实例,带领学生回顾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艰难历程及取得的成就,使学生充分认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及掌握核心技术对大国重器的关键作用,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更有使命感和荣誉感;学习致力于北斗研发的科学家身上的创新与敬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树立科技信心以及科技强国的精神;并以参与北斗三号卫星研发的工作人员刘家兴的事例,告诫学生在工作学习中一定要有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除了为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更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為中国未来的发展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章地图数学基础理论中关于地球的讲解认识,其主旨在于从实际出发,认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同一个世界,世界文明进化的大逻辑与个体生活世界的小逻辑存在必然逻辑关系,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倡导学生要爱护地球、保护环境,共同创建地球美好家园。在新时代历史背景下,大学生应当关注民族命运、国家命运和地球命运,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提升国家版图意识

第五章普通地图内容讲授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问题地图”案例以及热播剧因问题地图被自然资源部核查处理等相关时事热点,收集各种错误案例,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主线,在教学中把常见错误与正确画法进行对比讲授,给学生直观强烈的印象。同时,进一步普及测绘法律知识、传播国家版图知识、提升高校学生的国家版图意识、倡导规范使用标准地图。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倡导学生学以致用,自觉承担起宣传和普及地图知识的社会责任,成为一名合格的地图知识传播者。

三、“地图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一)案例教学

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目前相关行业的发展,选择实际案例,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研发科学家、中国古代地图人物线、互联网问题地图等,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在案例分析中传授专业知识、认识了解国家的科技实力,在此基础上渗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民族自豪感及法律意识。

(二)“互联网+思政教育”

与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不同,“课程思政”重在引导,其思政要素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隐性的方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7]。充分利用丰富的线上资源,提升课程思政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8]的教学方式,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讲授案例时,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如微课、微视频或漫画图片等,形成课程思政案例库。除了线下课堂教学外,将网络资源通过线上讨论的方式呈现于学习通线上教学平台,打破学习的时间空间限制,实现全程育人,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三)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需要在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课堂上分组讨论,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中国古代地图人物线,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上分组讲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学,认识中国古代地图的精湛技术,学习地图学家身上严谨、认真、勤奋的科研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四)课程评价的改革

“地图学基础”课程现在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化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是考勤、作业及课堂表现,期末成绩主要是期末卷面考试成绩。课程评价改革即在成绩考核层面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纳入课程思政的参与情况,在平时成绩中纳入线上分组讨论和线下互动等情况,加入教师评分和学生之间的互评;期末考试中增加应用型题目,考查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案例开放型题目,融合思政思想进行案例分析,突出思政元素与课程目标的融合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实现全程育人。总之,教学评价的标准不光要涵盖专业知识获取情况,还应涵盖思政思想塑造和能力提升水平[9]。

四、总结

课程思政是一种育人理念,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创新方式[10]。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学生“隐性”地进行思政教育,同时在复杂难懂的专业知识中穿插思政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最终实现专业教学和育人目的。

“地图学基础”作为测绘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及学生人文素养价值观的培养尤其重要,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思政教育,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整改设计,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和育人的双重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成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卓越英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系列解[EB/OL]. (2019-03-19)[2020-03-20].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426099/index.html.

[3] 王尧. 再论课程思政:概念、认识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22(07):4-9.

[4] 肖敏. 高校课程思政的特点、难点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4):52-54.

[5] 路婉秋,王北海,李亚娜,等. 《食品包装安全》融合“课程思政” 的探索实践[J]. 包装工程,2021,42(S1):67-70.

[6] 姜留涛,刘舜.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研究[J]. 地理空间信息,2022,20(07):168-172.

[7] 巩茹敏,林铁松. 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 教学与研究,2019(06):45-51.

[8] 徐丽华,盛庆红. 高校测绘类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09):168-172.

[9] 王轶卿,张翔. 新工科建设中实施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6):59-62.

[10] 刘祥玲. 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高校课程思政的困境与应对[J]. 中国电化教育,2022(08):100-105.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