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元素隐性融入专业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3-10-28于洋梁化强夏红春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工程施工育人

于洋 梁化强 夏红春

摘  要: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面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全产业链,培养兼具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未来工程师,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以“地下工程施工”课程为例,在分析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评价体系等方面重建和优化,探索思政元素隐性融入专业课教学体系的有效路径,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相互融合,提高专业课程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地下工程施工;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U445;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116-04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挖掘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对于专业教育课程,要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2]。在此背景下,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如何设计、结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是当下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话题。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隐形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推进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和手段。

徐州工程学院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城地专业”)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模式、课程资源与智慧工具等方面开展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和思政教学融入点的探索和实践,以“地下工程施工”课程为例,阐述了课程团队在教学中挖掘与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经验,通过改革教学理念和方法,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将工匠精神和工程伦理融入教学环节,培养具备“深邃、求索、审慎、唯真”优秀品质的地下工程行业人才,从而服务未来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和开发。

一、城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一)地下工程行业的特殊性

钱七虎院士提出:“21世纪是隧道及地下空间的世纪。”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在隧道工程的基础上陆续出现了以轨道交通和综合管廊为代表的新兴地下工程产业形态[3]。地下工程理论和实践综合性强,涉及较多专业领域,建设周期长、施工经验少,存在着勘探、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安全问题,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显著特征[4]。因此,地下工程技术和施工人员除了必须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能力,还应该始终保持安全和责任意识,具备吃苦耐劳品质、终身学习能力和工匠精神,这给高校城地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课程思政认知程度调查

本研究针对城地专业的师生,随机选择50名学生和10名教师,开展了针对“课程思政认知程度”的调研工作。调研结果表明,超过70%学生对时政类话题比较关心,认为在专业课中应该融入精英事迹、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而且专业课对思想品德影响较大,然而仍有超过60%的学生指出目前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相关性不大。由此可知,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职业和道德修养,但是由于思政内容经常被硬性植入专业课,导致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佳。多数教师认可专业课程应该融入思政元素,也会在教学中穿插专业伦理、科学精神和传统文化等思政内容,为学生传递正能量,但是超过50%的教师对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疑惑,希望借助专业的指导和培训系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三)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模糊

城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清晰,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并不明确,未能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缺乏对思政育人目标的分解,没有细化并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地开发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

2. 显性和隐性教育不协调

目前,多数专业教师开始重视思政教育,但是难以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效融合,有的甚至将思政课程内容教条式硬搬到专业课堂,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专业课程显性化和思想教育隐性化”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应该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3. 教学模式和方法需要革新

目前修订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明确思政教育目标,但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如何恰到好处地切入思政育人元素,以及设计并优化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思政元素的载体与教学方法等都急需研究和推动。

4.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专业课程成绩评定标准基本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组成,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积极性,部分课程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比例,但是多数以作业的形式呈现,陈旧的模式并不会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思政元素隐性融入专业课程的路径探索

(一)课程目标与结构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影响学生发展最直接的中介和变量,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5-6]。“地下工程施工”是城地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内容是常见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原理和工艺流程以及特殊条件下的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和辅助施工技术,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基于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综合考虑地下工程的类型、规模、结构、环境和造价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地下工程施工方法,能够在设计施工技术和方案时考虑工程对社会、环境和安全的影响,使学生深刻理解工程师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7-9]。

教学团队持续推进“地下工程施工”课程的建设,依次获批校级一流课程、优质课程、混合式教改课程和思政示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了“双螺旋”课程结构:聚焦国家重大地下工程建设,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价值引领、文化传递、道德示范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优势作用,設计了课程微信公众号,在课程思政专栏弘扬地下工程领域的超级工程、大国工匠和劳模精神;采用移动混合式教学方法,借助学习通智慧教学工具,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在地下工程建造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家国情怀扎根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二)课程教学模式

以2022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挖掘具有地下工程特色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大纲、课程大纲、教材规划、教学评价等环节,重点打造“地下工程施工”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提出了基于“一目标、三结合、六要素”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围绕理论教学、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等育人环节,构建课程教学主体、任务和效果三轴联动,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以课程任务为驱动开展学习与实践,形成师生交流互动、教学相长的育人氛围;教师鼓励学生以学科前沿为导向参与教师科学研究,开阔学生专业视野,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研究协同发展。通过持续教学改革,同步推进专业技术和道德品质教育,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精神塑造和价值引领相互统一。

(三)课程教学方式

深入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结合地下工程施工课程特点,以教材、案例、实验和论文等为载体,构建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教育为骨架,思政元素为辐射的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方式:依托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特色课程,强化地下工程理论课堂知识传授效果,充分利用自建SPOC网络课程资源,推送最新的工程事故及案例、工程领域感人事迹、超级工程纪录片、地下工程先进工法和技术等内容,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励学生学习内动力,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强调学科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工程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行业使命感,提升“互联网+”时代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四)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体系的教学设计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10]。根据城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地下工程施工”课程重要知识点及其对应的思政元素进行梳理和整合,将家国情怀、职业素养、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等思政元素嵌入课程教学内容,深化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体系设计。课程知识模块对应的课程思政元素设计见表1。

(五)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地下工程施工”课程摒弃了传统单一的教学考核评价指标,确立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主体,将思政元素创新融入考核评价内容,构建了“网络—课堂—实践”教学全流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分解为3个一级指标:地下工程理论体系与国家基础建设、地下工程实践技能与行业领域发展、地下工程创新素养与未来职业规划。二级指标为一级指标的考核形式,三级指标为二级指标的详细考核点。通过细化考核专业课程内容,综合评价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评价体系向价值观念、人文素养、工程伦理和职业素养等思政考核方向拓展。

三、课程实践效果

教学团队在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时做到点面结合,在保证思政内容完整的同时,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为了掌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针对近三年的授课对象,利用学习通软件的问卷调查功能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同度逐年提高,专业课程中隐性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这种隐性思政育人方式乐于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四、结语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战场,城地专业培养未来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工程师,在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本研究以“地下工程施工”课程为背景,通过调查问卷掌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现状,分析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依托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双螺旋”课程结构,提出“三轴联动”的课程教学模式,实施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方式,深化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体系设计,构建“网络—课堂—实践”教学全流程的三级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同度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增强,最终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奋斗,2020(17):4-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 蒋雅君,周晓军,晏启祥,等.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概况与发展展望[J]. 高等建筑教育,2020,29(05):17-24.

[4] 单仁亮,李涛,孔祥松,等. 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为例[J]. 高教学刊,2021,7(25):157-160.

[5] 张岩,李新纲,朱秋莲. 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21(11):77-82.

[6] 曾雪琴,王利文,丁川,等. 应用型本科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为例[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21,34(03):90-95.

[7] 于洋,吴磊,梁化强. 隧道掘进机虚拟仿真系统设计及实训模式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1):141-143+148.

[8] 邱微,南军,刘冰峰. 课程思政与在线教学的隐性融合——以“水工程施工”课程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6):57-61.

[9] 徐丽娜,牛雷.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现状及实效性提升路径探讨——以《地下工程灾害与防护》为例[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1,19(04):205-209.

[10] 富海鷹,杨成,李丹妮,等. “三全育人”视角下工科课程思政实践探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5):94-99+165.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工程施工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采暖工程施工常见问题探究
探讨自来水管道工程施工的通病与防治
BIM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论高层建筑电气防雷接地工程施工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