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地域文化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研究

2023-10-28马璐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思政课

马璐

摘  要:文章从天津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入手,通过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阐述,天津地域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的发展现状,提出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途径。以期讲好“天津故事”,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方联动作用,社会相关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打好“组合拳”,使天津地域文化与思政课教育教学进行有效融入,更好地發挥文化育人作用,增强实效育人机制,引导学生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而奋斗。

关键词:天津地域文化;思政课;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043-04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在历史的长河里,文化没有断流并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近年来,经常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圈”场面,巧妙蕴含中华文化的冬奥场馆,“冰墩墩”“雪容融”风靡全网,文博雪糕打造的“舌尖上的博物馆”“闪耀星河”系列彩妆等文创产品的开发,《只此青绿》《洛神水赋》等传统舞蹈的创新……这些无一不书写着文化觉醒的磅礴力量,使文化自信心逐渐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稳步提升。

地域文化具有“地域”和“文化”两种特点,兼具地方性与特色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底气,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实现思政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彰显地方特色文化教育优势的重要载体。

本研究将天津地域文化同高职思政课教学相结合,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分析其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发展现状、可行性路径,以期对思政课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地域文化的科学内涵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1]。文章重点对天津地域文化进行研究。天津历史文化古今相继,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中西方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特点,造就出独具特色的天津地域文化,涵盖历史、民俗、戏曲、绘画、雕塑、饮食、建筑等多个方面。

(一)近代文化

“百年中国看天津”,天津悠久而年轻,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历史与发展。自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以来,为了进一步扩大其在华利益,1856—1860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濒海临都的天津,成为西方列强自海上征服中国最重要的口岸。英法联军先后三次攻占大沽炮台,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并签订《续增条约》。依据该约,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英、法、德、意、日等九国租界相继出现,天津成为近代中外文化碰撞的“咽喉”。

在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天津人民奋起抗争,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从封建士大夫开始认识坚船利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到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地方代表人物李鸿章驻节天津25年,把天津打造成了洋务运动北方中心和近代中国的外交中心。再到戊戌变法期间,严复在天津进行变法思想的宣传,使天津成为维新运动的重镇。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为进一步探索国家出路,实行“新政”,天津又成为“新政”的实验基地。武昌起义前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天津活动频繁,天津一度成为中国北方政治运动的中心。

除此之外,天津还是工商业大都市,中西文化交汇的重镇,容纳和培育知识分子的阵地。自洋务运动以来,天津在工业、交通运输等许多方面开创了中国现代化之路,一些爱国企业家也在天津进行实业救国的探索,天津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现代金融业及城市建设也得到蓬勃发展。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碰触,在著名教育家严修等人的倡导下,20世纪初,一批以教育、科学救国为己任的有识之士在天津掀起了兴教办学的高潮,创办了诸多享誉全国的教育、文化、科研机构。据《天津县新志》记载,至辛亥革命前,天津共办有大学堂、高等学堂、师范学堂、中小学堂和各类专业学堂156所[2],被称为“通商各属之冠”。从抵御外辱、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交融、教育资源等多方面突出了近代天津在百年中国的历史地位。天津近代文化则在融合交流中,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点。

(二)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蕴涵了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顽强的革命精神,是我党优良传统和思想精神的重要源头。“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天津一直是许多重要活动的核心基地和根据地,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天津不仅有觉悟社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等标志性红色文化资源,还拥有大量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遗址、纪念性场所,如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望海楼教堂、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中共中央秘密印刷厂旧址、解放天津攻城突破口遗址、盘山烈士陵园等。除了这些革命事件留下的遗址遗迹,天津还涌现出一批批风云人物,如周恩来、邓颖超、张太雷、蔡和森、严修、张伯苓等。他们中有的人虽不是天津人,但都在天津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民俗文化

“九河下梢天津卫”,天津位于九河下梢、渤海之滨,为中国北方“泽国水乡”,天津民俗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近代以来天津的民俗文化又融入了西方风情,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造就了天津特有的“津味儿”文化,派生出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盐商文化、码头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曲艺文化、手工艺文化、武术文化等类型。颇具民间特色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风筝魏、朱氏泥塑、大港布贴画传达了天津人民的美好愿望;以大鼓书、时调、评书、快板、相声为代表的曲种,展现了天津“曲艺之乡”的魅力、“哏都”的特色;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五大道,是天津文化名片之一;天津民俗饮食文化核心——“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桂发祥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著名的煎饼果子、锅巴菜之类的小吃等,无一不反映天津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

二、天津地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价值

(一)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具有思维活跃、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强,但自律性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自信心不足,理论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思政课理论性强,综合性强,“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通过对内涵丰富的天津地域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和汇总,从中选取学生感兴趣、与他们认知情感紧密联系、能够引起同频共振的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天津地域文化的思政魅力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壁垒

思政课教学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将天津地域文化与思政教育教学有效融合,进而将地域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大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步入社会大课堂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促进。释放思政魅力,接受一线的、鲜活的教育,使思政课在学生心中扎根,从“课上”传到“心上”,从“口头”直抵“心头”,成为让学生真心喜欢、乐于接受、终身受益的课程,进而“真信、真懂、真用”。

三、天津地域文化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为了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天津地域文化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群体分别展开了调研。

(一)学生层面

使用问卷名为“天津地域文化相关情况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设计。问卷共20道题,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分析,第一部分为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学生对天津地域文化的了解情况;第三部分为学生对天津地域文化的认知态度;第四部分为学生所在学校思政课堂对天津地域文化的传播情况;第五部分为学生对于结合天津地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的评价及发展期望。调研情况如下:

1. 学生对天津地域文化的了解情况。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天津地域文化有一定认知,有19.38%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熟悉,60.31%表示知道一点。对于天津地域文化,97.23%的学生表示比较感兴趣,也愿意尝试了解和接纳。在了解天津地域文化的方式和类型两个问题上,调查发现网络媒体和影视文学作品比例较高,达到67.69%和65.54%,高于学校教育教学和参观访问。学生对于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曲艺文化、民间工艺等关注较多,特别是饮食文化占比高达80%,而对红色文化、工业遗产文化等的兴趣较弱。兴趣不足,入脑入心的学习效果不够,情感共鸣性也会随之减少。

2. 学生所在学校思政课堂对天津地域文化的传播情况。调查显示,在融合天津地域文化方面,学校能够对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视,但是在学习方式方法上,大多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占比76.31%),稍有创新的是通过观看影片纪录片讨论等方式(占比72.92%),并未离开课堂。创新性和吸引力不足,学生整体缺乏参与感,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感召力。

3. 学生对于结合天津地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的评价及发展期望。调查显示,总体来说,学生期待较高,希望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问题设计能够具有层次性,讲授观点能够与时俱进,紧贴时政热点,紧贴学生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经调查,在结合天津地域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中,还有一些亟待提升的方面,涉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具体问题如图1所示。其中,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想法颇多,有自主学习意识,更喜欢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红色革命基地这类“走出去”的方式。

(二)教师层面

针对一线教师,对教师采取访谈方式还采取听课观摩的方式进行资料汇总。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有意识地结合天津地域文化,提升课堂活跃度,也会运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以及“学习通”“雨课堂”“职教云”等现代信息手段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因行政工作过多等原因,与学生沟通交流不足,也没有足够多的时间积累天津地域文化资源,授课内容流于表面,不能走深走实;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融合不足,发展空间不足,导致课堂理论知识不能更好地转换为实践育人效果。

四、天津地域文化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可行性路径

(一)讲好“天津故事”

天津地域文化是天津人民共同的财富,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汲取养分,立足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时期的红色文化,扎根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京韵大鼓、评书、快板、相声等曲艺文化以及杨柳青年画、泥人张、武术、法鼓等“民俗文化土壤”,丰富于曹禺、李叔同、冯骥才等文学大家的艺术作品里。因此,讲好“天津故事”,要在学习历史中感受天津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发挥社、校、家三方联动作用,明确育人目标

社会是学生发展的大课堂,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场所,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课堂,三者是育人工程中不容割裂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育人任务和价值目标。因此,社会、学校、家庭要同向同行,目标一致,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和天津地域文化资源,提升育人价值,做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三)相关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更好地提升育人效果,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例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護传承的工作方案》,以系统完整保护传承天津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和全面真实讲好天津故事为目标,统筹保护利用传承,在推进系统性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加强活化利用,推动天津焕发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展现时代活力;出台地方政府规章《天津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以政府立法形式推进本市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抢救、保护与发展。

(四)讲好思政课,要打好“组合拳”

1. 加强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4]将思政课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组建协同育人队伍,形成长效育人机制,提高实施能力,发挥主体责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教学一线,明确天津地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稳定性、先进性,了解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走进学生中间,真实了解学生所思所想。

2. 增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育人效果。“高校要建立第一课堂知识性教育内容在第二课堂实践化,学生第二课堂阅历和工作经验反哺第一课堂的机制。”[5]以“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为例,结合第一课堂里学到的“书画鉴定理论与方法”“书画保护与修复”“书画装裱”等课程,可以与天津考古、文博单位等进行沟通交流,对陶瓷、书画、瓷器进行修复,增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信息沟通和联动效果,使学生感受天津地域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努力弘扬、发展、创新天津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 邵汉明. 加强地域文化研究[N]. 人民日报,2019-06-17(09).

[2] 张大民. 天津近代教育史[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3]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01).

[4]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5] 曾德生.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 中国高等教育,2020(08):40.

(荐稿人:刘凯东,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试论如何利用结课技巧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实效
巧妙运用微课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