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研究
2023-10-28张青
张青
摘 要:西柏坡精神是黨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包含两个“务必”的“进京赶考”精神、两个“敢于”的彻底革命精神、两个“坚持”的人民至上精神、两个“善于”的求是创新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融入西柏坡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使理论课教学更加“鲜活”,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继承和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更好地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关键词:西柏坡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027-04
西柏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以其独特的内涵在新时代焕发鲜明的时代价值,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突出的教育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前沿阵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核心课程之一,将红色革命精神有机融入教学,既是使命和责任,又能让课堂鲜活起来。
一、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
西柏坡精神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的革命实践,是在历史转折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成果,具有十分丰富的精神意蕴。
(一)两个“务必”的“进京赶考”精神
1944年11月,毛泽东在写给郭沫若的信中说:“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1]解放战争胜利在望,党中央进京前,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于是,“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成为全党面临的一道迫切的现实和历史性课题。为解决“进京赶考”这个问题,使全党同志保持清醒的头脑,接受执政的新考验,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告诫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告诫全党要时刻保持清醒,提高对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免疫力。两个“务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积极进取、不断革命的精神。
(二)两个“敢于”的彻底革命精神
两个“敢于”是指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体现了我们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纵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进程,就是一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史。在西柏坡时期,敌强我弱,形势严峻,但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局势后,准确把握时机,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取得了伟大的战略转折。三大战役胜利后,国内外鼓吹“划江而治”,国民党反动派策划“假和谈”。为粉碎阴谋,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指出,“一定会像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一样,粉碎敌人的政治阴谋,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2]正是凭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迅速肃清残敌,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两个“坚持”的人民至上精神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任何时候都毫不动摇的鲜明价值取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体现为人民至上精神,并贯穿于西柏坡精神之中。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革命力量的源泉。毛泽东曾指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3]新中国成立前,90%的人口为农民,建立工农联盟统一战线是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为维护好农民利益,在西柏坡时期,党中央在解放区稳妥实行土地改革,铲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夙愿。毛泽东曾在1944年8月12日发表《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告诫国民党:“不要民众,一切必然漆黑一团。”[3]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人心是最大政治,得人心者才有出路。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为人民打江山,得到了人民群众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为后来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两个“善于”的求是创新精神
西柏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共产党“善于破坏旧世界”的终点,也是“善于建设新世界”的起点。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历史转折点,面对“如何建设新世界”这个时代之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以求是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制定“安天下”之策。毛泽东在《不要在约法八章等之外再发任何口号》这篇文章中针对革命成功后如何接管城市的问题指出:“在大城市工作的作风,决不能搬用在乡村工作的作风。在大城市,凡事均须重新仔细考虑,一举一动都要合乎城市的情况。”[4]当时,党中央正是秉持求是创新的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平稳地接管了城市,给出了一份“进京赶考”的满意答卷。
二、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5]。西柏坡精神诞生于革命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熠熠生辉,曾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胜利。虽然时代主题不断转换,但它并没有过时,在当下仍然蓬勃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鲜明的、突出的时代价值。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参观调研,对当地干部群众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
(一)新时代需要弘扬西柏坡精神
1. 以史为鉴、创新发展,需要弘扬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实践,注定艰辛而辉煌,既需要实践的勇气,也需要实践的理性。如何解决实践的理性问题,一是要边实践边总结;二是要在历史中探索,以史为鉴,少走弯路。“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6]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西柏坡精神蕴含着历史智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2. 面临机遇和挑战,需要弘扬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之所以在新时代焕发强大的生命活力,在于其艰苦奋斗、彻底革命、求是创新的深刻内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继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马克思曾指出:“靠别人恩典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个从属的存在物。”[6]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历程已经昭示: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中国的事情要靠中国人民自己,人民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
(二)西柏坡精神为当代大学生注入正能量
1. 有利于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优良作风,破除消极懈怠的“躺平”风气。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年轻人逃避现实、不思进取、放弃奋斗、“啃老”“躺平”等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正处青春年华、获取知识成长成才时期,积极努力、奋发有为是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西柏坡精神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永不懈怠,坚韧不拔,永不言弃,时刻激勵青年大学生奋发向上。
2.有利于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属于意识范畴,根植于人类社会的物质活动。“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7]从根本上来说,信仰产生于社会存在、反映社会存在,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西柏坡精神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精神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在中国的重要印证。西柏坡精神“管用”,关键还是马克思主义“行”。宣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能够帮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3. 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青年大学生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生力军。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头,革命精神又是革命文化的内核,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要弘扬中国革命精神。作为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柏坡精神,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能够增强青年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培养和建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因此,西柏坡精神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动力。
三、西柏坡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路径
“原理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传播和教育的重要任务。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既能够增加课程的知识性和历史感,筑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又能够帮助大学生从革命精神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效提升“原理课”的学以致用价值,增强和提高“原理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例,进行具体论证。
(一)科学认识西柏坡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必要性
将革命精神作为教学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在教学中践行。
首先,西柏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果实。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西柏坡精神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形成的,将其融入“原理课”教学,可以增加理论教学的具体性和生动性。
其次,西柏坡精神虽然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在当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原理课”理论教学需要鲜活的案例充实内容、帮助理解。“哲学是注重思维和语言表达逻辑性的一门学科。逻辑本身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程序,它需要一定的内容才能充实起来。”[8]西柏坡精神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有利于促进理论教学达到历史和逻辑、理论和实践、灌输和启发相统一。
(二)西柏坡精神融入“原理课”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切入点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运用这一科学指南,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柏坡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西柏坡精神是十分鲜活的教学资源。
1. 两个“敢于”的彻底革命精神、两个“善于”的求是创新精神为讲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原理提供了生动的教学素材。在中国革命时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其他势力,中国共产党发扬两个“敢于”精神,不信邪,敢于“硬碰硬”,敢于冲锋陷阵,最终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因此,“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要求在强敌和困难面前,不能畏惧,不能妥协,“腿肚子不能抖”,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充分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两个“善于”体现为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人类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就是要求全党在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建设的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2. “两个务必”是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针对党内出现的居功自傲、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脱离群众等不良风气所提出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深思熟虑、防微杜渐,及时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有如此,中国共产党才不会当“李自成”,继续保持积极进取、不断革命的精神。这些都是讲述辩证法和社会历史规律的丰富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3. 两个“坚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革命和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必须依靠群众,全心全意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0]历史证明,中国革命的“峰回路转”和“柳暗花明”,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可归结为中国共产党有效发挥了“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一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的赶考之路。这些生动事例的讲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民性和群众史观。
四、结语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精神成果,“西柏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在中国时空下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的重要体现。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7.
[2]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79.
[3]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2.
[4]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7.
[5] 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 求是,2021(10):4-18.
[6]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8.
[7]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52.
[8] 张云飞. 哲学理论的历史感與历史叙述的哲学性——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研究[J]. 哲学研究,2020(01):29-36+127.
[9]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40.
[10]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04.
(荐稿人:何捷一,武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