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聚落空间的演变与发展规律研究
——以湘西州德夯村为例

2023-10-28姚林志吴以伦李傲东

湖北畜牧兽医 2023年5期
关键词:村落农田旅游业

姚林志,吴以伦,李傲东,文 斌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长沙 410128)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整体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受制于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湘西州传统村落多位于山谷或山顶台地之上。经过历史的不断演变,湘西州传统村落形成风格各异的空间组织形态。湘西州传统村落空间多临水而建,沿着等高线合理组织村落空间。吉首市矮寨镇德夯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独特的聚落形态格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下,德夯村经历了从农业为主到旅游开发的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在人地关系驱动的影响下,其乡土聚落空间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基于一定生产和社会背景下的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关系[1,2]。人地关系随着时间发展动态变化,具体体现在3 个方面,生产作用促进力、土地承载力和生产生活组织力[3,4],3 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从农业扩张期(1986 年前)、市场拓展期(1986—2001 年)、旅游开发期(2001—2009 年)、旅游成型期(2009—2022 年)4 个阶段分别阐述在人地关系驱动影响下德夯村聚落空间的演变过程,可为同类型旅游村落的空间形态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1 德夯村的形成背景

1.1 德夯村的地理环境

德夯村位于吉首市西北部(图1),地处武陵山脉中心腹地,海拔约300 m,有一条连通矮寨镇的公路通行,全村面积约3.8 km2,144 户586 人,是一个苗族聚居地,主要农作物有粮食、烟叶、蔬菜、油菜等。21 世纪后,德夯村开始培植名木花卉,但规模较小。整个村落位于峡谷之中,四周皆为山脉环绕,地势外高内低,最高海拔700 m,最低海拔150 m(图2)。村落西北处由流沙瀑布形成的九龙潭水域是村落周边最大的水域。当地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约92%。古时村民取材于当地的竹子和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建造了一定规模的竹编房、茅草房和吊脚楼木房,1972 年由于一场大火,大部分房屋被烧毁,现有住房大多为新居吊脚楼和砖房,少量为传统木屋(图3)。德夯村环境优美,同时拥有优秀民族文化,于2014 年被列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并于2016年被评为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4]。

图2 2018 年德夯村卫星拍摄

图3 德夯村整体聚落航拍

1.2 德夯村的社会人文背景

德夯村原名歹夯村,“歹夯”是“小山沟”的意思,村落所在的德夯大峡谷中有九龙溪、玉泉溪、夯峡溪等河流流经,气候宜人,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该村在1972 年一场大火后更名为德夯村,寓意为美丽的大峡谷。德夯村拥有悠久的鼓文化,当地居民擅长苗鼓,所以德夯村又被称为“天下鼓乡”,至今该村中依然保留着击鼓的风俗习惯。

2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2 个特点,生产作用促进力、土地承载力和生产生活组织力构成了人地关系核心推动力。这3 个动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德夯村乡村空间格局的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推动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不断演变发展[3]。

生产作用促进力是在德夯村中,土壤肥力和生产技术等因素成为生产作用促进力的集中体现,并在农业扩张期和市场拓展期发挥重要作用。

土地承载力是德夯村中峡谷地形和梯田地貌等因素对人作业空间的限制,是人地关系最直观的表现,贯穿于德夯村空间聚落的发展历史中。

生产生活组织力是德夯村中宗族制度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因素作为生产生活组织力最直接的体现,并在市场拓展期、旅游开发期和旅游成型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农业扩张期

3.1 生产作用促进力

开荒造田为德夯村最先考虑的问题。德夯村于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了首批落户者,落户者为“石氏三兄弟”(以下简称三兄弟),三兄弟居住于德夯村东北的大山顶芷耳镇上,由于经常四处游走,发现德夯峡谷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是开荒种田的理想场地,于是便在该村建房定居[5]。德夯村主要的溪流有4条,分别是玉泉溪、九龙溪、夯峡溪和德夯溪。水源来自山间四周的地表水,四季不干。由于当地的耕地技术落后,德夯村只能广种薄收,土地利用方式单一,经济以单一农业为主,于是形成了以山-林-水-田-村的基本空间格局。

3.2 土地承载力

德夯大峡谷为盆地,地形呈“V”字状。这种天然的峡谷地形,使农田的扩展只能沿谷底呈线性发展且土地可利用率低。在1986 年以前,德夯村人口从0 增至436 人左右并逐渐稳定[5],土地也逐渐由地广人稀变成地广人稠。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并受限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德夯村只能通过不断开垦农田扩大耕地面积来满足粮食需求。在峡谷地形的制约下,德夯村农田沿着河流不断向西北—东南方向延伸发展,奠定了德夯村的基本空间发展方向。受限于山脉的围合,德夯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较少,所以农田、住房都与周边地形紧密结合,形成了梯田景观和梯田形聚落(图4)。

3.3 生产生活组织力

截至1986 年,德夯村共有7 种姓氏,人口436人,其中石姓一族人口数量占据村内人口80%以上[5]。古代该村宗族血脉观念严重,加之村内交通闭塞,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模式,与外界交流甚少。同时,村内土地可利用率低,形成了房屋密度较高的居住模式。截至2022 年底,村内住房基本格局仍未发生太多改变。

综上所述,1986 年前德夯村的基本格局总体为沿山谷河流的西北—东南走向发展,村落呈线性发展并不断向端头扩张,村内农田和居住区多集中分布,居住区位于中部,农田多分布在居住区四周,对居住区呈包夹式分布(图5)。

4 市场拓展期

4.1 生产作用促进力

1986 年,德夯村连接矮寨镇的公路通车后,村内交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外出务工成为村落居民外出赚钱的重要方式。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德夯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率高达40%[6],村内经济结构开始出现变化。村内开始科学种田、推广良种、改善种植技术,粮食产量翻了3倍,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粮食出售逐渐成为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来源,农田种植区呈扩张趋势,继续向西北—东南方向扩张,村域面积不断扩大。总体来看,村落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具体表现为村落农田不断向西北—东南方向发展。

4.2 土地承载力

1986 年后,德夯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口迁移和流动率变大,缓解了部分德夯村生产生活的压力。但在德夯村公路修通后,该村旅游业不断发展,在外来游客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村内的生产、生活压力并没有明显改观,土地承载力不降反升,山谷地区植被大面积被砍伐改造为耕地,以缓解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土地压力。在旅游业初步发展的背景下德夯村空间聚落不断扩大发展,生态环境有所恶化。

4.3 生产生活组织力

1986 年后,德夯村融入了张氏[5],最终形成了以石氏为首的八姓村民。血缘宗亲关系有所打破。在住房关系上,少部分居民搬至河流对岸居住,新入户的居民也沿着村内主路修建房屋,村落的房屋空间格局从集中走向分散。

综上所述,从改革开放至2001 年,德夯村空间聚落不断向西北—东南方向扩张,村内住房从集中分布开始走向局部分散,但是村落基本空间结构并未发生太大改变,受旅游业发展影响小。

5 旅游开发期

5.1 生产作用促进力

2001—2009 年,农业科学技术在村内迅速推广,在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当地农作物产量高,农产品出售率也在不断提高,有少部分农户开始种植名贵花卉,但并未形成规模。该时期,由于粮食产量提升,村内农业用地呈稳定趋势,但由于村内人口不断增加,有部分农业用地被占用作为居住生活和旅游用地。村落空间形状保持稳定,但村内空间聚落格局出现明显改变,具体表现为农业用地被占用,建筑用地不断扩大。

5.2 土地承载力

随着科学技术在当地农业上的广泛运用,单位农田内所生产的粮食能够满足更多人口的需要,但由于村落内的游客量不断上升,从总体上看德夯村土地承载力还是在持续增大,单位土地在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同时还要满足旅游的需要。该时期德夯村引入了商业资本,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村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配套的迎宾楼、厕所、水坝、辅助性用房也修建完成。但是受山谷空间范围限制,土地面积仍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部分基础设施和旅游建筑只能大面积占用中心区农田进行开发建造。所以,该阶段德夯村内中心区农田基本被改造为旅游用地。具体表现为农耕文化园、跳舞场及其附属用地的修建。同时修建了大型停车场,占用了德夯村东部大量的农业用地(图6)。

图6 德夯村停车场(原为农田)

5.3 生产生活组织力

2001 年,德夯村引入旅游开发公司发展旅游业。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旅游从业者的招募和培育,于是该阶段大量外出从业的当地居民开始回乡发展,有的成为旅游公司的职员、有的利用自家房屋临近游道的有利条件开设店铺、有的在景点进行摆摊设点做买卖[6]。村内务农人数不断减少,导致部分耕地荒废。该时期德夯村农业已经丧失了经济支柱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下,村落内农业用地不断减少,旅游业用地不断扩大。

综上所述,2001—2009 年,德夯村村落空间形态基本稳定,呈向心式发展,村落外围农业用地开始收缩,农业的经济支柱地位丧失。村落核心地段的农业用地被改造成旅游用地,越来越多的居民住房和旅游住房开始沿游道发展,建筑区由原来的团块状变为袋状发展。

6 旅游成型期

6.1 生产作用促进力

该阶段德夯村农业生产已成衰败之势,农业生产力已经不再作为村落发展的决定因素。结合调研发现,2022 年,德夯村农田基本以种植蔬菜为主,且多以满足游客对乡村食物的需求为目的,同时还开发了让旅客体验农耕生活的农业展示区。偏远的农田全部实现了“退耕还林”。村内实际农业用地已不到1.33 hm2,多数农田已被改造成旅游景观。

6.2 土地承载力

该阶段由于植被的大面积恢复,人地矛盾缩小,同时德夯村农业的经济支柱地位丧失,村落内粮食大量依靠购买,村落内的土地多承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所以综合来看,德夯村单位土地承载力降低。该阶段德夯村的旅游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旅游实行政府调控,设施已依次建设并美化完成。景点的需要大量交通路线进行串通,所以该阶段村落开发面积向外飞速扩张。同时该时期旅游业带来了土地资源的进一步保护性开发,村内自然环境不断改善,人地关系协调,具体表现为单位土地承载力需求变小,自此,德夯村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中。具体表现在东北、西北、西南方向分别开发了3 条景区巴士公路并交汇于村落中心广场。该阶段村落空间向外扩张迅速,呈放射状发展趋势(图7)。

6.3 生产生活组织力

乡村振兴战略在该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夯村大面积整顿了与村落整体风貌不相符的建筑物、构筑物,修复了大量传统建筑,2018 年制定了《德夯村村规民约》对当地居民进行管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得到规范。随着国内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德夯村大量农田实现“退耕还林”,同时旅游业的发展,给德夯村引入了大量植被,最终植被覆盖率高达92%[5]。在该种生产生活方式下,村内居民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进一步下降,大部分劳动力在村内从事旅游业相关工作[6]。所以在该阶段,村落内的农业用地面积再次压缩。

综上所述,2009 年后,德夯村村落整体空间向外扩张迅速,生产用地面积减少,呈放射状发展趋势。村落内部空间进一步分化,形成了明显的居民区、旅游区、居旅混合区、农田4 种分区。居住区完成了从集约式到沿游道发展的线性式发展,旅游区呈斑块分布,农田最终被压缩至西部进行集约式发展,旅居混合区表现为沿主干道两侧分布状。这是一种良性健康的旅游村落发展趋势。德夯村乡村聚落空间的驱动力演变见图8。

图8 德夯村乡村聚落空间的驱动力演变

7 结语

人作为传统村落的主体,传统村落的发展方向与人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息息相关,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地关系,而人地关系具有诱发、推动和塑造形成乡村聚落空间的作用,这些作用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换,并表现为生产作用、人地承载力、生产生活组织3 种核心推动力,这些推动力同时又成为村落空间演变的内生动力[3]。所以传统村落空间在表征意义上是乡村地域人地关系的过程与形态,在空间载体意义上是人地关系的载体与结果[7,8]。在人地关系影响下德夯村经历了4 个阶段:村落不断扩张的农业扩张期、村落内部结构发生改变的市场拓展期、村落内部结构改变且整体空间呈内缩趋势的旅游开发期、村落呈放射状扩张趋势且健康可持续的旅游成型期。研究发现,人地关系对德夯村空间聚落发展的影响可以反映部分湘西州传统旅游村落空间格局演变的发展规律,进而为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和产业转型提供指导和依据。

猜你喜欢

村落农田旅游业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农田创意秀
农田搞养殖需办哪些证
农田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