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患者术前视功能期望相关因素分析
2023-10-28丁艳华张凤妍
丁艳华,张 玲,张凤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
晶状体是人眼球内主要光学部件,一般情况下呈透明状,晶状体产生蛋白质变性进而混浊,使患者发生程度不一的视力降低,即为白内障,病情严重者可致失明,影响日常生活[1]。相关资料显示,因白内障而致盲的患者占比约为46%,且疾病呈年轻化趋势,各种类型的白内障中,老年白内障最多见[2-3]。当前,临床多采取手术方式治疗疾病,其中超声乳化加晶状体植入作为常用手术方式,经研究证实对白内障疗效理想,能改善患者视力[4-5]。伴随近年来医疗技术进步和人工晶状体更新,患者对白内障术后视功能期望值升高。有研究显示,白内障患者术前往往存在较高期望,但多数患者术后未达到或超出预期[6]。术前期望水平能对术后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若术前期望和术后视功能不符,易引起医患纠纷。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对患者术前期望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对不切实际术前期望进行干预。相关研究表明,白内障患者术前期望值往往较高,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眼部/全身合并症、人口学因素、心理因素、既往手术史等[7-8]。基于此,本研究对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130例白内障患者开展研究,分析术前视功能期望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2月1日~2023年1月 31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3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2例、女58例,年龄20~88(58.35±4.62)岁。纳入标准:①结合症状及眼科检查确诊为白内障,符合《眼科学》[9]中疾病确诊标准;②采用超声乳化加植入人工晶状体手术方式治疗,符合相关手术指征;③意识清晰,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良好;④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存在严重病变者;②造血系统疾病者;③存在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史者;④拒绝或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一般资料: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手术位置、白内障手术史、晶状体类型、人格特征等。②视功能:采用视功能指数表对患者开展评定,量表包含远视力、近视力、日常活动、周边视力等项目,0分表示完全不能完成,1分表示严重困难,2分表示中等困难,3分表示轻微困难,4分表示无困难。若患者因视力之外其他因素未执行相应条目,则该条目未包含在评分内,后将执行条目数得分相加,除以总执行的条目数后获得平均分(0~4分),平均分乘以25,即为最终视功能得分[10]。③术前期望值:采取术前期望值量表对患者开展评估,各条目得分均在0~4分,>4分也归纳到4分的范围内。将执行的条目得分全部相加,除以总执行的条目数后获得平均分(0~4),平均分乘以25,即为术前最终的期望值得分。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即术前期望值越高,最终得分≥95分代表期望值较高[11]。④艾森克人格问卷:采取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患者开展评估,涉及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和社会延时性共4项,其中社会掩饰性归纳到测谎因子中,未开展有关统计处理,余下因子代表相应的人格倾向,每个因子涵盖条目共12个,采取正向或反向计分法,其中正向计分中“是”计为1分,“否”计为0分,依次计算得到3个因子得分,采取T值代表,T=50+10×(患者得分和该因子平均分之间的差值)/标准差。各研究对象均具备3类人格倾向,各倾向依据T值分成3类:T值在43.3~56.7评定成中间型,>56.7评定成外向型,<43.3评定成内向型[12]。
1.2.2 调查方法 调查前,调查人员需接受统一培训,采取统一指导语。本研究选择上述问卷进行调查,调查人员给被调查者普及调查的目的及填写方法等,被调查者当场进行填写并回收,控制在30 min内结束调查。为避免调查期间被外界因素影响,需被调查人员在独立房间中完成问卷填写工作,同时调查期间房间仅有被调查者,调查采用不记名的方法。整理调查结果及录入数据过程中,需注意观察问卷填写是否完整及准确等,确保调查内容完整后,采用双人交叉录入及核对的方式进行数据录入,保证数据整理和录入准确度。本研究共分发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最终问卷有效回收率达100.00%。
2 结果
2.1 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前视功能期望单因素分析 见表1。
表1 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前视功能期望单因素分析
2.2 自变量赋值表 见表2。
表2 自变量赋值表
2.3 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前视功能期望的多因素分析 见表3。
表3 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前视功能期望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白内障患者术前视功能期望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发现,白内障患者术前视功能期望得分在92~100(97.20±2.68)分,处于较高水平,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3]。但术后调查显示视功能得分为82~94(89.56±3.28)分,未达到术前的期望水平,提示术前期望和术后的视功能并不符合,原因可能与患者对疾病和手术治疗缺乏认知等有关。如何识别患者不合理的期望值,同时尽早采取措施干预是临床需解决的问题。医护人员需关注患者术前期望值情况,结合病情等制订术前管理方案,做好疾病和手术等知识普及,将患者术前期望值调整到合理范围内,并协助其术后更好地适应不良视觉症状,促进视力恢复[14]。
3.2 白内障患者术前视功能期望相关影响因素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白内障患者术前视功能期望相关影响因素后发现,不同受教育程度、白内障手术史、人格特征白内障患者术前视功能期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初中或以下、有白内障手术史、外向型白内障患者的术前视功能期望得分高于高中或以下、无白内障手术史、中间型或内向型白内障患者(P<0.05)。经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受教育程度、白内障手术史、人格特征均为白内障患者术前视功能期望影响因素,OR值均>1。由此得出,受教育程度初中或以下患者在术前的期望水平高于高中或以上患者。分析原因: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对各项知识接受力较强,能充分掌握疾病及手术相关知识,在术前做出合理预期;受教育程度低者,接受及获得知识能力较差,缺乏对疾病和手术相关知识的了解,可能会影响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甚至产生误解[15]。当前临床多采用术前健康教育以提升患者健康素养,未来研究中能依据患者受教育程度尽早识别期望值较高患者,积极构建合理、科学的术前期望管理方案,同时分析不同管理模式在提升患者健康素养、接受能力中的作用,以协助受教育程度低者深入掌握相关知识。存在白内障手术史的患者术前对视功能期望较无手术史者低。考虑原因:以往接受过手术者对手术流程、术后视功能等方面拥有充分认知,因此更易在术前做出合理预期;以往未开展过手术者对手术知识缺乏了解,因此术前期望值较高[16]。医护人员于平时工作中强化和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特别是使患者掌握手术方式及不同晶状体的术后视力恢复状况等知识,协助患者积极建立起合理期望,提升其健康知识水平[17]。相关研究显示,人格特质和白内障术后视觉满意度存在一定关联[18]。外向型患者对术前期望值高于中间型或内向型患者,是因为外向型患者自身性格活泼开朗,热爱冒险,很少深思熟虑,为人处事时较随和、乐观,对手术流程及最终结果缺少思考,存在盲目乐观情况,因此术前存在较高期望值。针对该类患者开展期望管理期间需予以充分术前谈话及全面、细致讲解。内向型患者往往在事前做出详细计划,易瞻前顾后、严谨同时保守,但常存在程度不一的悲观情绪,患者对手术流程及手术结果能思虑周全,常已提前做出最坏打算,因此,期望值处在较低水平[19]。对内向型的患者,需开展心理疏导,以缓解其内心负担。人作为整体,除会被生理、社会等各类因素影响外,心理因素也能对其手术效果及后续恢复产生直接影响。白内障患者于人格特质方面差别较大,因此管理其视功能时需将心理因素考虑在内,结合人格特质开展针对性管理[20]。
综上所述,白内障患者术前视功能期望值较高,受教育程度、白内障手术史、人格特征因素可对其术前视功能期望值产生影响,医护人员需结合这些因素开展针对性干预,协助患者保持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术前期望,避免医患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