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标理论指导心理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

2023-10-28李燕飞马艳玲彭世华陈文文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20期
关键词:负性围术视网膜

李燕飞,马艳玲,彭世华,陈文文

(河南省人民医院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DR患病率为28%~40%,且与病程明确相关,糖尿病病程>10年者DR发病率约为60%、病程>15年者DR发病率约为80%,病程>20年者DR发病率达97%,由此可见,针对DR患者的视力健康应给予高度重视[1]。DR患者发病后的典型症状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遮挡,严重者还会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因此临床建议DR患者发病后尽早接受治疗,最大限度避免导致眼盲[2]。随着眼科医疗技术的进步及医疗器械的更新,针对DR的手术微创性得到明显提升,但由于对手术及预后不确定感、手术创伤(疼痛)等因素,多数DR患者在围术期表现出明确的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手术进程和康复[3]。既往眼科临床对DR患者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是一种固定化的护理模式,虽具有一定心理调节作用,但干预力度不足,在缓解负性情绪方面难以达到预期[4]。随着相关护理经验的积累,眼科临床护理工作者更加重视DR患者的围术期心理护理,对此,本研究分析达标理论指导心理护理干预在DR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我院120例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眼科学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指南》[5]诊断标准;②可正常沟通;③可完整提供本研究所需相关资料;④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症状。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②拒绝配合研究者;③手术治疗禁忌证者;④合并其他眼科疾病者。依据区间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63.19±6.58)岁;糖尿病病程(10.28±1.26)年。实验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63.28±6.64)岁;糖尿病病程(10.36±1.2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首先经结膜微创玻璃体切割,清理眼内积血,巩膜顶压下切除基底部玻璃体,剥除视网膜前增殖膜,保证眼内气液交换的前提下对眼内视网膜实施光凝治疗,随后根据情况适量填充平衡液、硅油,明确定位白内障并实施切除,手术完成后结膜底部注入地塞米松,术后使用氟米龙、玻璃酸钠眼药水辅助治疗并嘱患者定期复查。

1.2.1 对照组 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常规健康教育、术中密切手术配合、术后健康指导等。

1.2.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达标理论指导的心理护理干预。①成立围术期护理团队:由眼科工作年限≥5年的护理人员组成,均经过相关培训并理解、掌握达标理论(护理人员通过多种方式设定目标,指导患者维持、恢复健康的目的)。②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人员通过主动与患者交流、采用临床负性情绪量表进行心理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确定DR患者术前负性情绪、自我效能感降低的主要原因,如自身医疗知识不足,对疾病情况缺乏了解,从而出现恐惧心理;担心医生操作水平和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害怕术后后遗症;临近手术时的矛盾心理。随后护理人员依据评估结果设定此阶段心理护理干预的主要目标:焦虑自评量表(SAS)[6]、抑郁自评量表(SDS)[7]降低分值≥4分;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可感知患者负性情绪得到缓解;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具体措施如下:术前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及家属针对性心理疏导,告知后续诊疗流程及可能存在的手术风险,帮助其做好心理建设;讲解已经手术、恢复良好的病例,学习如何应对疾病与手术;鼓励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尽可能满足患者需求,为其营造温馨的治疗环境。③术中护理:手术室护理人员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护理目标是帮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缓解术前紧张,保证血压、心率等相关指标稳定。具体措施如下: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帮助其熟悉手术室环境和手术整体流程,告知患者手术医生经验丰富,必要时可通过握手等肢体语言给予心理支持。④术后护理:积极开展访视,通过温柔、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流,分析患者术后出现负性情绪的原因,如担心手术成功率,对术后不适感、眼部疼痛等细微改变关注程度过高,迫切想知道预后等。随后依据评估结果设定心理护理目标,即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避免过度担心。具体措施如下:术后护理人员主动、耐心倾听患者诉求,同时给予积极反馈和详细解答;实施护理过程中重点关注患者心理、生理方面的变化情况,给予积极、正确的心理暗示;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患者,护理人员及时联系心理科医生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护理前后SDS、SAS评分。SAS评分标准:<50分表示无焦虑,50~59分表示轻度焦虑,60~69分表示中度焦虑,>69分表示重度焦虑;SDS评分标准:<53分表示无抑郁,53~62分表示轻度抑郁,63~72分表示中度抑郁,>72分表示重度抑郁。②比较两组围术期应激反应指标,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检测仪器配置如下:高效液相色谱仪(lc3100),二元高压梯度泵(P3100),自动进样器(AS3100),恒温箱(CT3100),检测仪(EDC3100)。③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护理前及护理5 d后采用GSES进行评估,量表包括疼痛管理、症状应对、躯体功能3个维度,每个维度总分20分,>15分、10~15分、<10分别表示优、良、差[8]。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SDS、SA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DS、SA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围术期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围术期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2.3 两组护理前后GSE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GSE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DR是糖尿病发展至一定程度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主要病理特征为患者视网膜血管改变,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大量新生血管,引起视网膜增殖、牵引,最终失明,因此临床建议DR患者尽早接受手术治疗[9]。手术是针对DR最有效的一种治疗技术,通过手术能完全切除混合的屈光间质,通过离断牵引膜,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剥离牵拉及收缩作用,实现脱离视网膜快速复位。负性情绪是DR患者围术期常见应激反应,患者多在术前、进入手术室、术后恢复阶段出现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手术进程与术后康复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围术期对DR患者开展科学护理意义重大[10]。

既往临床在DR患者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是一种依据临床常规手术护理流程实施的一种固定化护理模式,主要包括术前常规健康教育、术中手术配合、术后健康指导等。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围术期负性情绪,但针对性不足、护理措施不全面,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护理效果[11]。基于达标理论指导的心理护理干预是近年来临床围术期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心理干预模式。达标理论定义如下:护理人员通过“教导、指导和咨询个人或团体”来满足社会需求的一项基本服务,主要是通过互动和设定目标指导个人和团体达到、维持和恢复健康。对比常规护理,该理论指导下的心理护理明确阶段时间内心理护理主要目标,故护理干预针对性与综合性更强[5,12]。

基于达标理论指导的心理护理干预是体系相对完善的护理干预技术,术前护理人员通过积极的评估确定患者负性情绪的严重程度,同时通过交流明确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随后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术前强化健康教育、病友案例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患者术前应激反应得到明显缓解,自我效能感大幅度提升[13-14]。术中护理人员通过相关评估确定DR患者护理目标,缓解术前紧张,保证生命体征稳定,帮助患者快速适应手术室环境,避免对陌生环境、手术产生恐惧[15]。术后护理人员确定主要护理目标为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减轻过度担心等,通过术后访视与沟通能减少患者对预后及机体相关反应的关注程度,在缓解负性情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后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拔管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5 d 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

综上所述,基于达标理论指导的心理护理干预可缓解DR患者围术期的负性情绪,减轻围术期应激反应,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负性围术视网膜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复明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光凝术后临床观察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