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术前访视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心理应激的影响
2023-10-28丁贯一
丁贯一,李 庆,孙 敏,张 莉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徐州221000)
流行病学统计分析表明,我国心脏瓣膜病发病率为3.2%~4.0%,其中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已经超过200万人[1]。相关研究报道显示,90.2%的心脏病患者对手术表示非常担忧,希望术前获得有效心理指导[2]。心脏瓣膜置换是临床典型的心脏外科手术,但围术期患者由于对手术安全性和预后效果不了解,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增加心理应激反应。因此,围术期开展集合患者认知、生理及心理的护理至关重要,既往护理措施仅在术前访视告知患者术中配合事项、询问既往病史,对患者心理疏导较少。而多元化术前访视护理按照受访者心理状况和个体需要,利于向患者展现全面、细致化术前信息及心理支持,让患者信任医护人员,满足不同层次患者提出的需求[3]。因此,本研究分析了多元化术前访视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心理应激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10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意识处于清醒状态;②患者年龄>18岁,由同一组外科医生收治;③患者具备正常认知功能和表达能力,可以配合护理人员完成调查;④患者无严重并发症,且心功能分级I~Ⅲ级;⑤患者首次进行心脏手术;⑥患者及家属清楚本次研究内容,已签署知情同意文件。排除标准:①存在高血压病史者;②存在严重合并症(肾衰竭、心力衰竭)者;③精神异常者;④近期服用过抗凝血药物者;⑤中途退出者。脱落标准:中途死亡者。将纳入研究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0~61(50.21±4.16)岁;受教育程度:初中15例,高中22例,大专、本科及以上13例;心功能分级:Ⅰ级28例、Ⅱ级22例。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2~59(50.08±4.04)岁;受教育程度:初中16例,高中23例,大专、本科及以上11例;心功能分级:Ⅰ级27例、Ⅱ级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术前1 h由值班护理人员对患者详细介绍术前需要准备的物品、相关术中注意事项、进入手术室后体位摆放等,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回答,同时介绍成功案例安抚患者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通过视频或术前手册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室内环境及医疗设备的作用,减轻患者对未知环境及事件的恐惧感,以此间接提升患者依从性。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如疼痛、呼吸急促、口渴等,让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对负性情绪较为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讲述生命的意义,帮助患者纠正自我认识。
1.2.2 观察组 给予多元化术前访视,具体如下。
1.2.2.1 多元化专业培训 提高对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培训,熟悉掌握患者因疾病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及手术访视等情况。请本院专家、科室主任及护士长采用多元化模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讲座,针对手术室护理人员术前访视、与患者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强化培训,提升护理人员心理干预技能。护士长要定期对完成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考核,成绩和实际操作技术考核合格后可继续工作,否则需要再次进行培训。
1.2.2.2 多元化术前健康教育流程 制订规范化手术室术前健康教育步骤,并定期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进行情景模拟,让患者感受护理人员的关心。制作术前健康教育视频及宣传手册,具体包含:手术室内具体布局、仪器设备的用处、瓣膜种类、术前患者所需要准备的事项,同时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如何配合医生,让患者充分了解手术过程,进而降低患者整体心理压力。
1.2.2.3 多元化个体访视 结合健康教育和个体化访视对患者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述,对皮肤异常、特殊病情等患者可给予单独访视。护理人员也要注重家属访视,在术前访视的同时,护理人员联合家属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让患者适度发泄负性情绪,护理人员要学会与患者共情,然后给予患者放松干预,告知患者入手术室时有护理人员全程陪伴,缓解患者恐惧、紧张情绪,减少患者心理应激反应[4]。
1.3 观察指标 ①干预前后采取患者空腹血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Cor)水平。②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评估,SAS信效度系数为0.892、SDS信效度系数为0.875,均采取4级评分形式。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ACTH、Cor水平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ACTH、Cor水平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国外相关研究显示,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后半年内出现并发症较为常见,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基本相同,但是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入术后早期服用抗凝药物治疗的理念在国内外研究中存在争论。我国研究指南显示,早期服用抗凝药物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但在全球中缺少专家共识。国外对这类疾病的主要干预方式为延续性及自我管理理论,是指护理对象在手术完成后,在康复期间记录药物服用和恢复情况,护理人员采取随访延续干预。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是将护理服务转移到术前,对患者采取术前访视护理,为患者奠定良好心理基础。应激反应是人体接收不良刺激时形成的一系列自我保护反应,具体表现在以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神经内分泌。手术应激使得患者神经内分泌反应灵活,表现出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垂体和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分泌过多[5]。适度应激反应对机体有益,但是过度心理应激反应会引发血糖急速上升、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不良情况。
术前访视是围术期常用护理模式,主要目的是提升患者手术前后配合度,让患者以正面、平和心态面对手术,以促进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前访视是手术室内优化护理服务的重要表现,本研究结合多元化术前访视对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及临床指标进行分析,主要是集中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元素融合成整体化护理体系,结果显示,观察组ACTH、Cor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分析:多元化术前访视应用在瓣膜置换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在手术室内的心理应激反应及临床指标状态。究其原因:患者在该护理体系下,强化了术前访视,患者做好心理准备,自身情绪得到有效调节。通常情况下,患者术前会出现不同程度焦虑情绪,单纯采用鼓励性语言对患者说服力不足[6]。多元化术前访视模式是对患者进行全方面、多层次递增健康教育,有效帮助患者深入理解和掌握健康教育内容,增强患者依从性,也对不同患者实现了多元化术前访视需要[7-8]。本研究中,护理人员讲述成功案例,减少患者对手术的质疑,改善了患者内心情绪状态;通过家属陪伴以及护理人员共情干预,心理疏导效果满意;护理人员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全程陪伴,也让患者安全感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针对实施瓣膜置换患者采取多元化术前访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应激指标水平,缓解负性情绪,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