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华医典》中脊痹的用药规律研究

2023-10-28马玉草黄正慧郑晓佳方锦颖王海隆

中国医药导报 2023年26期
关键词:医典羌活防风

马玉草 吕 柳 黄正慧 胡 杰 郑晓佳 方锦颖 王海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风湿病科,北京 100700

脊痹是以一侧或两侧的颈肩腰背部疼痛、沉重,甚至脊柱僵硬、变形,影响脊柱功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1]。在中医古籍中,并无该名称的记载,而是多以症状描述代称[2]。各医家对于脊痹的治疗经验颇多,效果肯定。如羌活胜湿汤等中药,针灸、药浴等外治法,还提倡养生导引法治疗脊痹[3]。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华医典》[4]中治疗脊痹的处方用药,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深入分析历代医家的用药规律,以期为现代临床医师对脊痹的治疗提供用药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检索方法

以《中华医典》[4]为数据来源,检索范围为“正文”,经阅读大量的文献与书籍[5-6],确定检索词,检索式为“脊痹”OR“脊痛”OR“脊脉痛”OR“腰脊痛”OR“脊中痛”OR“腰脊强”OR“腰脊病”OR“脊强”OR“背骨痛”。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主症或主治或功效为“脊痹、脊痛、脊脉痛、腰脊痛、脊中痛、腰脊强、腰脊病、脊强、背骨痛”记录完整的且用于内服的所有处方。

排除标准:重复的处方;其他剂型的处方,如茶剂、药酒;外治法或综合治疗,如针法或针药结合治疗所涉及的处方;临床症状虽含有检索词,但“脊痹”并不是该处方的主要症状。

1.3 数据库的建立与规范

用Excel 2016 建立数据库,提取处方出处、所涉及的条文、名称及药物组成。参考2020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7]、《中华本草》[8]对药物名称进行标准化统一化的规范,如干葛改为葛根,当归须、归尾改为当归。

1.4 数据分析

对规范后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利用Excel 2016 统计所有药物使用频次和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属性频次并排序。关联规则:使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构建网络化示意图并得到核心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应用SPSS Statistics 20.0 软件对频次排名前20 味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中华医典》中治疗脊痹的方剂共171 首,中药共265 味,药物使用频次总计为1 684。

2.2 用药频次统计

使用频次>15 次的药物包括30 味。见表1。

表1 中药频次统计表

2.3 性味归经统计

对纳入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归经频次进行分析,发现四性多以温、寒、平性为主,见图1。五味多为甘、辛、苦味为主,见图2。归经以肝经出现频次最高,其次归肺、肾经,见图3。药物功效以补虚药频次最高,利水渗湿、祛风寒湿、活血化瘀、温里药次之,见表2。

图1 中药四性统计分布

图2 中药五味统计分布

2.4 关联规则

设置SPSS Modeler 18.0 软件得到药物关联规则结果的可视化网络图,图中线条的粗细代表两味药物间关联的强弱程度,即线条越粗,关联程度越强。见图4。设置Apriori 算法的支持度≥0.1,置信度≥0.6 进行中药配伍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核心药物组合27组,前5 位为防风-羌活、防风-白术、肉桂-黄芪、川芎-羌活和防风、茯苓-黄芪。见表3。

图4 中药配伍关联规则

表3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2.5 聚类分析

对频次排名前20 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生成聚类分析树状图,当阈值为20 时,可聚为五类。第一类:防风、羌活、桂枝、麻黄、黄芩;第二类:生姜;第三类:生地黄、牛膝、肉桂、黄芪、人参、附子、茯苓、五味子、干姜、白术;第四类:当归、川芎、白芍;第五类:熟地黄。见图5。

图5 中药聚类分析树状图

3 讨论

先天禀赋不足等内因加之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导致脊痹的发生,随着病情发展,生成痰浊、血瘀等,最终导致脊柱气血凝滞,脊失温煦,表现为脊柱疼痛麻木、僵硬、强直,甚至功能障碍[9]。

使用频次排名首位的中药是茯苓,茯苓针对痹证之湿邪,可促进水液代谢,其利尿作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10-11]。防风可降低关节炎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含量[12]。羌活具有抗感染、镇痛、解热的作用,在痹证等关节类疾病中应用广泛[13]。麻黄善疗风痹冷痛。肉桂善“除血分寒滞”,温通经脉尤佳。有研究表明[14]附子散积寒作用与其能增强免疫系统、镇痛等作用相关。人参大补元气,当归补血活血,白芍补血柔筋止痛,川芎祛风活血化瘀,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凝血作用[15]。可见,古医籍治疗脊痹常用利湿、祛风散寒、活血、补虚法。

总结中药四气可知药性以温为主,其次为寒、平。脊痹可因病程中某一阶段邪气偏盛的不同,分为风寒湿邪或风湿热邪,辨证为风寒湿症或风湿热症[16]。常用中药五味分析发现五味以甘、辛、苦为主。甘以补虚,辛以行气散寒,苦以燥湿。通过统计分析归经频次,发现药物主要归肝经,其次是肺、肾、胃、脾经。现代医家大多从肝、脾、肾论治脊痹[17-20]。本归经结果显示,肝经出现频次最高,肝主筋,现代医学中筋的含义包含肌肉、筋膜、韧带、结缔组织等[21],故筋的病变可能会导致脊痹的发生,提示临床可多用养肝柔筋之品。同时归属于肺经的药物亦不少,可能与风寒湿等外邪侵袭,首先袭肺有关,“因势利导”的治疗思想提示多采用风药使邪气从表而解[22]。从药物功效分析发现,补虚药频次最高,利水渗湿、祛风寒湿类次之,可得出各医家治疗脊痹“标本同治”“虚实兼顾”的用药特点及规律。

关联规则分析前5 位核心药物组合,“防风-羌活”提示脊痹治疗首当考虑风邪,治疗上选用风药以祛风散寒胜湿止痛,该药对配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23]。“防风-白术”“茯苓-黄芪”“肉桂-黄芪”药对强调治疗脊痹要注重扶助正气,鼓邪外出,更有祛邪而不伤正之效。“川芎-羌活和防风”药物组合,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同时脊痹与瘀关系密切,当重视活血祛瘀治法[24-27]。此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提示,临床医师治疗脊痹谨记祛邪不忘扶正的思想。

聚类分析将治疗脊痹的药物分为五类,第一类与第二类核心药物组合相合之后,发现该组药物是祛风药物的组合,可视为九味羌活汤加减,适用于脊痹初期,风寒湿痹证日久有化热倾向之证。陈士铎在治疗痹证常在该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28]。第三类是补益药物的组合,适用于脊痹缓解期,肝脾肾俱虚之证。第四类与第五类合并后发现是四物汤的原方,该方是朱丹溪治痹时最常用的方剂[29],适用于脊痹迁延期,血虚夹瘀之证。聚类分析充分体现了分期论治脊痹的重要性。

4 展望与不足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华医典》中各医家治疗脊痹所有内服处方的用药规律,得到“标本同治”“虚实兼顾”“祛邪扶正”是治疗脊痹的用药特点,以补虚扶正为主,兼以祛风散寒化湿、活血化瘀是治疗脊痹的用药规律。本研究结果需要在临床中进一步验证,期望为临床治疗脊痹提供有价值的用药思路。本研究的不足在于仅纳入《中华医典》中治疗脊痹的所有内服处方,未来可进一步探讨外治法治疗本病及不同的医家流派的治疗经验。

猜你喜欢

医典羌活防风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与《阿维森纳医典》四元素说的比较研究
春天要防风防湿,避免湿热伤身
云南宽叶羌活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及应用前景探讨
大楼的防风攻略
羌活
柱层析用硅胶对羌活中主要成分的影响
浅谈藏医《四部医典》外涂药的开发价值
《四部医典》与《阿维森纳医典》中的放血疗法比较
藏医《四部医典》对大骨节病的认识
ZTGC-TD-2011D便携式色谱仪防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