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自理能力,助推幼儿成长

2023-10-28张立星沈永霞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穿衣服穿衣教养

张立星 沈永霞

幼儿期是生活自理能力形成的关键期。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帮助幼儿适应环境、学会生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佑佑妈妈:我平时工作忙,由奶奶负责照顾孩子。奶奶非常宠爱佑佑,吃饭追着喂,衣服帮着穿,从不让他自己动手。但我和佑佑爸爸在家时,会要求佑佑自己吃饭。

可欣妈妈:我觉得孩子年龄太小,没必要什么都学,长大自然就会了。

冠恒爸爸:我想让孩子自己穿鞋、穿衣服,但他穿得太慢了,不如我直接帮他穿上,早点出门。

李薇老师:孩子刚入园时,我发现部分孩子不会自己吃饭、穿脱衣服、上厕所不会提裤子。这些孩子的入园焦虑情绪较为严重,难以适应幼儿园生活。

缺乏自理能力的原因

过度爱护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理所应当地需要帮助。尤其在隔代教养的家庭,祖辈习惯于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逐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长此以往,孩子独立自主的愿望会逐渐消失,形成依赖心理。

认识不足

部分家长未认识到生活自理能力对幼儿成长的意义,认为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自理技能不需要刻意培养,长大后自然就会了。

包办代替

孩子小肌肉发育尚不完善,手眼协调能力差,不能像成人那样很好地完成日常事务,如吃飯撒得到处都是、洗手却打湿了衣服……额外增加大人的“工作量”,浪费时间和精力。相较之下,家长更愿意包办代替。

爸爸妈妈这样做

保持家庭教养观念一致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成员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持家庭教养观念一致。在父母与祖辈两代人共同教养的家庭中,经常会出现教养观念不一致的情况。如父母要求孩子自主进食,而祖辈却坚持喂饭。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很难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选择适宜的目标和内容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健康领域中提出幼儿需要“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提出了目标和教育建议。

家长可以依照《指南》,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应具备的能力,根据发展目标为孩子安排适宜的活动。

提供练习机会

1岁左右,孩子便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如想要自己吃饭、穿衣、走路等。家长要提供练习机会,允许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开始时,孩子可能无法像成人一样很好地完成任务,家长要耐心等待。在反复练习中,孩子能逐步掌握穿衣、吃饭、如厕等基本生活自理技能。在此过程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会获得相应的发展,如穿衣服时,孩子需要观察衣服的特征,知道上下、前后的方位关系,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另外,穿衣服的过程还需要大肌肉和小肌肉群的配合,身体协调能力得到锻炼。

适时提供帮助

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情况,如果任务难度超出孩子的实际能力,适时提供帮助。讲解示范是较为直观、有效的方式。家长可以将动作分解,降低任务难度,便于孩子模仿学习。在示范过程中,伴随一些儿歌,效果会更好,比如穿衣服时教孩子唱:“爬爬爬,爬爬爬,抓住衣边往下滑,最先露出脑袋瓜。捏住袖口伸进去,左手右手伸出来,最后把衣边往下拉。”精练的儿歌便于孩子记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形式,他们在游戏中会更具主动性。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与游戏相结合,更易于幼儿接受和习得。比如在“过家家”游戏中,孩子给布娃娃穿裙子、上衣、裤子等,需要知道衣服各部位的名称,如衣领、衣袖、裤腿等,掌握穿衣服的方法。如此反复,孩子逐渐熟知自己衣服的构造,可以将给布娃娃穿衣的方法运用在自己身上。家长还可以与孩子比赛,看谁穿衣服又快又好,为了赢得比赛,孩子会努力练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园共育

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和幼儿园双方的配合。家园要达成共识,给孩子提供一致的家园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使孩子在不断地巩固与强化中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可以经常与教师交流孩子的发展情况,及时解决孩子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寻解决之策,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穿衣服穿衣教养
我会穿衣服
小熊当当穿衣服
风没有穿衣服
教养方程式
自在才是我的穿衣态度
穿衣取经
“春捂”就是多穿衣服吗?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有范穿衣也是性价比王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