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2023-10-28王翡玉肖兴政
王翡玉,肖兴政
(四川轻化工大学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审美能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因素基础上,对审美意象进行充分感知,并把感知内容纳入自己原有思维图式时而获得的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其中包括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幼儿审美能力是幼儿以自身经历和感知过的事物为意象,对该意象进行感知、想象和创造的过程。在幼儿早期阶段,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承担着培养幼儿审美能力这一重要任务。教育部2001年9月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和家庭应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其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并努力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1]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应该注重幼儿审美能力的整体发展。
一、家园共育视角下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基本价值
家庭是幼儿出生后密切接触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它为培养幼儿健全审美能力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幼儿园是儿童在离开家庭之后接触的第一所学校,幼儿在园接受的教育内容具有启蒙性、基础性、多样性等特点,因此,为幼儿接受系统审美能力训练提供了良好开端。幼儿的教育过程是家园协同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过程。虽然家长和幼儿教师在幼儿审美能力培养的方式、手段、内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两者最终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家园双方承担着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职责,在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促进幼儿审美感知力的发展
审美感知力的发展需要以幼儿在生活中感知和获取到的有关美的知识经验为依托。幼儿感知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升,但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感知美的范围和程度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就成了满足幼儿审美需求和提升幼儿审美感知力的重要场所。首先,幼儿园中的一切资源都可以为幼儿所感知和利用。幼儿园根据幼儿的个性特征和审美能力发展的特点创设了符合幼儿审美感知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园中的不同器材设计、园内主题墙的布置等都为幼儿进行审美感知创造了条件。其次,家庭为幼儿进行深刻的审美感知提供了机会。家庭是幼儿审美感知能力发展的摇篮,幼儿在家庭中受到来自父母审美的熏陶,例如父母的服装打扮、房间的布置、亲子游戏等都为孩子进行审美感知提供了参考意象。
(二)激发幼儿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力是指儿童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对审美对象的审美知觉而产生丰富的具有创造性、情感性和规律性的审美意象的能力[2]。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审美想象力发展的两个重要场所,为幼儿自由想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幼儿在园中会接受教师艺术教学的熏陶,例如教师在开展创意美术、绘本创编、音乐欣赏等活动时,会在主动思考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对美的独特意象。幼儿作为主动意志存在的个体,他们会自主地将已获得的大量可视化审美表象进行加工重组,进而创造出一个新颖的审美意象,这即是幼儿审美想象力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就家庭层面来说,家庭教育本身具有生活化的特点,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将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世界呈现在孩子面前,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周围美的事物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望。幼儿在将所接收的外部物象动态生成自身内部审美意象的过程即是幼儿审美想象力的各种质料不断协调优化的过程,他们共同推进幼儿审美想象力的发展[3]。
(三)促进幼儿审美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审美创造力的发展有赖于对审美物象充盈的感知和想象。家庭和幼儿园为幼儿进行审美想象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幼儿在园中进行的审美创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幼儿思维的活跃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脑思维的活跃有利于激发幼儿审美创造的意愿。在民主的教学环境中便于让幼儿在感知和想象美的基础上来创造美,促进幼儿审美创造的生成,进而提升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其次,父母作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为幼儿审美创造提供了符号刺激。幼儿可以从其模仿的对象身上汲取到多元的审美元素,孩子会把感知到的某种独特造型纳入自己的“审美元素”认知中,在后续的审美创造过程中便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这些已视得的审美素材,这即是幼儿审美创造力持续提升的过程。
二、幼儿审美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园共育合作意识不强
1.幼儿园缺乏合作意识
幼儿园是一个集专业幼儿教师和丰富幼儿审美教育资源于一体的特殊教育机构,是有效提升幼儿审美感知、想象和创造能力的重要载体。虽然幼儿园会定期邀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但活动形式过于局限,始终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幼儿园对家长的实际需求考虑不足,以致幼儿教师在园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时,很少主动就家庭美育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这种家园分离的幼儿审美培养模式会淡化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
2.家长缺乏沟通意愿,参与度不高
陈鹤琴在20世纪初就认为:“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4]但在实际生活中家长与幼儿园沟通的意愿不高,家长就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与幼儿教师交流的频次较低,这显示出大多数家长缺乏沟通意愿。此外,家长由于工作、学习、生活、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有效参与幼儿在园审美教育活动,因此,对幼儿园开展的一些审美教育活动参与度也较低。
(二)家园缺乏科学的幼儿审美意识
幼儿审美意识的唤醒能够有效激发其对审美物象的初步感知,这种感知会随着幼儿丰富的知识经验和审美刺激的加强化为深度感知。审美感知力的培养需要幼儿具备敏感的审美意识,家园自身具备科学的审美意识就显得极为重要,但目前家园幼儿审美意识的匮乏,主要表现在审美物象刺激缺乏和审美意象不具系统性。首先,家园未能给予幼儿丰富的审美物象刺激。家长和教师在幼儿形成审美意识之前没有抓住恰当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审美物象刺激,体现在施加无关刺激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对幼儿认真思考状态意识不足等。其次,家园未能有效引导幼儿将审美意象进行系统分类。引导幼儿进行审美意象分类是培养幼儿高敏度审美感知的重要基础,由于教师和父母没有及时引导幼儿将其体验到的事物进行归整,体验到相关事件的审美意象也就很难系统地存储于幼儿头脑中,因此也就难以转化为幼儿感知到的系统的审美经验。
(三)幼儿审美教学方式单调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依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和父母需要通过多样的形式来丰富幼儿的审美表象以提升幼儿整体审美能力。由于幼儿教师缺乏对幼儿科学的引导,以致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方式呈现出机械化和单一化的特点。调查显示,幼儿教师在开展美术、音乐、舞蹈等活动时,常采用示范法教学。例如,在开展美术活动时,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绘画对象后,会随即进行范画。范画这一行为漠视幼儿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简单机械的临摹和模仿忽视幼儿自主创造能力。幼儿教师教学方法的固化和单一化让幼儿的思维局限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认知中,不能为幼儿进行想象和创造提供机会。父母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所采取的方式更为有限,由于缺乏识别幼儿审美能力培养的情境,没有深入探究和观察幼儿真实的内心需要,所以忽视幼儿审美想象的发生,以致幼儿精神世界匮乏,难以支撑幼儿进行审美想象。
(四)重视外在技能训练,忽视内在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从《纲要》对幼儿艺术领域的指导要求我们可以发现,在艺术教育中充分发挥幼儿美育功能比传授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应该将发展幼儿审美创造力作为家园培养的重点。但在幼儿园中,教师会潜意识地迎合家长的需求去强调幼儿各种技能的掌握。以绘本教学为例,教师常常注重幼儿语言表达技能的发展,忽视了绘本本身潜藏的美育价值。譬如,在教师教授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时,会将重点放到幼儿完整地表述故事内容和情节上,忽略该绘本的审美价值。教师完全可以通过颜色、人物形象、构图等引领幼儿观察并整体感知绘本所表达的主旨,为幼儿创设视觉审美的机会。在家庭审美培养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家长为了孩子以后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而不考虑幼儿实际兴趣和自身发展水平,让孩子参加许多“特色班”来提升所谓的本领。例如,“舞蹈班”、“音乐班”、“绘画班”等等,他们往往会用一种回报性的心理苛刻地要求孩子认真学好每一节“特色课”,单纯重视表现技能和艺术活动的结果,看不到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主动积极的创造性潜力,其结果是泯灭了幼儿最本真的审美创造力。
三、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建立家园共育合作关系
要认识和理解家园共育有两个不同的层次,既要保障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基本合作和沟通,又要基于幼儿的实际需要和有效发展开展积极合作[5]。家园合作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工作”,也不是一方为主的“配合”,而是两个同样肩负着人生启蒙教育重任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携手[6]。为此,家园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园所主动沟通家长,消除教育分歧
家园合作在实际教学当中整体上秉持一种专业主义范式,即幼儿园占据主动和支配地位,家长参与度低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家园之间往往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分歧[7]。为化解家园之间的矛盾,幼儿教师要主动树立家园共育的意识,学习和掌握有关家庭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知识和方法,在家园共育中要尊重和理解家长的认知与需求,主动为家长提供有关学前儿童审美能力发展的专业性知识,让家长逐步了解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家长分析促进幼儿审美能力提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方法建议。
2.家长积极参与活动,协同配合幼儿园教育
家庭与幼儿园达成教育的共识是开展家园共育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本的前提。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更是家庭的责任。幼儿在园五天所学的内容,如果因为两天的家庭教育没有跟上,那孩子的审美能力始终会在原地打转。因此,家长要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活动,空余时间可以接受教师的邀请来园辅助教学,要主动唤醒自身的参与意识,理解和尊重幼儿园审美教育的专业性和普遍规律,积极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目标,自觉加强审美教育资源共享。
(二)家园共树科学的幼儿审美意识,丰富幼儿审美感知
幼儿审美意识的苏醒依赖于成人的引导,家园自身应该具有科学的审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丰富自身的审美感知。首先,家园应对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有审美敏感性。幼儿审美意识其实就是对审美客体发出的刺激通过图式运算作出及时反应的审美敏感度。家园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记录幼儿的一些兴趣点,并根据这些内容为幼儿创设审美情境,让幼儿在这些审美情境中对相应的审美客体进行充分深刻的感知。其次,关注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审美体验。幼儿的情绪具有外露性的特点,家园要关注幼儿的审美情绪,在生活或学习中应保证幼儿心情愉悦。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在活跃思维的支配下,幼儿的审美意识也能被充分唤醒,进而能充分感知。最后,给予幼儿充分自由表达的机会。在对审美客体进行观察感知的时候,成人应尽力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越俎代庖。
(三)以丰富多样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审美想象力
幼儿审美对象的局限性必然会影响审美意象的积累及想象的丰富性[8]。家园在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发展方面教学形式匮乏,未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审美想象力,幼儿的审美想象力被禁锢在成人的世界里。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首先,利用游戏调动幼儿审美想象力。游戏最能体现幼儿主体地位,它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幼儿的思维。家园应关注游戏在提升幼儿审美想象力的重要价值。其次,利用绘本丰富幼儿的审美意象。绘本是能够体现幼儿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超越了幼儿的认知,教师要关注绘本的审美意蕴,尽可能多地采用分组讨论法、表演法等,避免采用直接讲述法。最后,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发展幼儿想象力。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已逐渐融入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多媒体画面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对想象有唤起的作用,它能够将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也是激发幼儿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四)创设有准备的艺术环境,鼓励幼儿进行审美创造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敏感性,在敏感期内,幼儿以惊人的方式从周围环境中感知各种事物[9]。幼儿内在的审美创造机能需要依托外在丰富且有准备的艺术环境来激发。首先,为幼儿审美创造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心理环境。父母和教师应该与幼儿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在日常的审美教育中要敏锐地观察幼儿的内心世界,为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创设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其次,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家园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审美物质环境能够引领幼儿进行审美创造。为此,可以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入手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物质环境。从自然维度看,应该巧妙地运用自然资源引领幼儿走进大自然,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从社会角度来考虑,要引导幼儿感受社会中的生活美、人性美等。幼儿具有极强的模仿性,为幼儿提供好的审美范式会激发幼儿学习的情趣,他们会把学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审美中,从而进行审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