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类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23-10-28王学坚姜晓燕
王学坚,姜晓燕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
2019年“双高计划”改革任务中提出的“四个打造”“五个提升”,从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改革、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类课程是培养学生组织实施幼儿园保教活动能力的主要途径和载体,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在“双高”建设背景下,研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从而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前教育事业培养更多高质量后备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厘定课程目标和内容,落实精准育人
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载体,二者直接影响到能否精准育人。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类课程教学改革应从厘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着手进行。
(一)课程目标的科学确定
学前教育专业活动类课程目标的科学确定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类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课程教学的实施,进而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1.提高课程目标的科学性
课程目标越是科学合理、具体明确,越能对课程教学实践提供科学准确的指引。首先,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类课程的课程目标制定需要以人才培养方案、幼儿园保教工作要求和我国学前教育相关政策为依据,切实落实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如实反映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其次,活动指导类课程的课程目标要体现学生为中心,即站在学生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形成相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立场上去制定。脱离学生实际的课程目标对学生学习本课程起不到领航的作用,不利于课程教学实践的有效开展。最后,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类课程的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每次话动的教学目标,要科学化、明确化、可检测化。当课程目标笼统、模糊、过大时,课程教学实践必将缺乏明确指引而变得随意、混乱。
2.优化课程目标的系统性
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类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该是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的完整统一体,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从横向上看,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类课程的课程目标包含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三个目标之间要相互契合。从纵向上看,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类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幼儿园领域活动目标是紧密相连的,需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类课程的课程目标应包含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园领域教育活动目标的学习和运用。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实施的载体。如果课程内容选择科学合理,可以更大程度上实现课程目标。
1.从比例调整到精心设计
以往人们对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类课程的内容改革更多地关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的问题,认为过去的活动指导类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应当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1—2]。为解决“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一些院校尝试不断压缩理论教学课时,以便给“实践教学”留出更多可用学时。但在理论教学内容未作调整的情况下,不断压缩理论教学课时会导致教师教授压力不断加大,学生学习负担不断加重,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所以,这种调整课时比例的做法在过去的教学改革中虽然起到过“重实践”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双高”建设背景下,这种只调整课时比例的做法已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相对合理的前提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首先,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应把学生可自学完成的内容和自学较难的内容区分开。对于简单的理论教学内容,可通过学生课前预习和小测验完成自学,课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测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查缺补漏即可。对于复杂的理论教学内容,可结合案例分析与讲解,组织谈话和讨论展开教学,逐渐加深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其次,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要精选实训项目内容,力求做到举一反三。在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类课程中的实训项目体系中,可挖掘出数量庞大的实训项目题签。受学时和条件限制,往往无法开展实训体系中所有题签的实践教学,再者也没有必要对所有实训项目题签一一进行实践教学。教师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题签,引领学生在此题签的实践教学中触类旁通地掌握相同相近题签对应的技能。
此外,课程内容的精心设计也包含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优化。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指导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交叉与重复,它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对这部分重复内容的处理,不能是简单的删减,而要依据课程开设的顺序和学生的学习程度,对重叠部分进行有效整合。
2.从理实分明到理实相融
在传统观念中,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类课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是先讲理论,后进行实践。实际上,课程内容“理”“实”的划分是相对的,而且这一划分更多是为方便开展教学进行的。
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适度融合。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注意联系幼儿园实际保教活动案例,进行相关理论内容的教学。例如,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指导课程中围绕教学案例视频“分享多快乐”,引领大家探索社会领域活动的实施原则和方法,还可以进行片段模拟教学以强化对相应教学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也要遵循理论教学中的原则和方法,从而提升实践的科学性。例如,在进行幼儿园语言领域模拟课堂教学时,让讲课组同学在其活动方案中标出本次活动方案设计所遵循的语言领域活动实施原则有哪些,同时要求评课组同学观察和评价讲课组同学模拟课堂中教学原则贯彻和方法选用的情况。
二、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从课程内容性质上看,活动指导类课程属于理实结合的课程,其教学过程和方法应有别于纯理论课程的教学。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并强调应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考查教学,以便最优地处理教育教学问题[3]。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类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体现在教学模式中。不可否认,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探索并践行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专业人才培养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当前社会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幼教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的高效创新型教学模式。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学生学习特点,幼儿园活动指导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既要保留共性,还要具有个性。首先,由于幼儿园各领域活动指导课程同属于活动指导类课程,所以其教学模式应具有符合规律和时代特点的共性。其次,由于幼儿园各领域活动有其自身的独特特点,所以各领域活动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也要有“个性”,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适配的“个性”。活动指导类课程教学模式既保留合理的共性,又有追求适配的个性,才能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优化教学过程,突出能力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类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设计和组织实施幼儿园领域活动的能力。因此,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设计和组织实施领域活动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科学地设计和组织实施有效的领域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1.提高学生设计与实施幼儿园领域活动的主动性
学生一方面缺少与幼儿交往的经验,不太了解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又缺乏吸引幼儿兴趣的方式方法,所以设计出来的活动方案和开展的模拟教学活动缺乏趣味性,进而又影响到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精选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选择各年龄段幼儿在各领域发展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案例,尤其是直观生动的视频案例,更能感染到学生,引发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实施有效的领域活动、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发展的动机。二是学习教学案例,明确努力方向。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活动案例视频,或教师现场示范,能让学生直观感知幼儿园领域活动“应该是什么样”,更易引发学生的模仿学习。这样做符合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能有效避免学生因畏难情绪而导致的学习停滞不前等消极情况的发生。教师在学生模仿学习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三是利用多种活动形式,提高活动的趣味性。带领学生大量收集儿歌、律动、手指操、儿童故事、游戏等活动材料,鼓励学生仿编适合自己活动的儿歌、律动、手指操、故事和游戏等,并引导他们将这些活动形式巧妙地融入自己的领域活动中,提高领域活动的趣味性。
2.提高学生设计与实施幼儿园领域活动的科学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设计和实施幼儿园领域活动时,对幼儿年龄特点的考虑有时不够准确,所以常常脱离幼儿实际水平却不自知。为了提高设计和实施幼儿园领域活动的科学性,可以尝试运用如下策略:首先,引导学生在感性层面上“了解幼儿”。教师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幼儿的实际活动情况,没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上网搜集不同年龄段幼儿生活视频,从而丰富学生对幼儿能力、兴趣和需要等方面的认识。其次,引导学生在理性层面上“认识幼儿”。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学前儿童心理学、卫生学相关知识,以促使他们在设计与实施幼儿园领域活动时能够准确把握幼儿年龄特点,依据幼儿最近发展区准确定位教学难易程度,并将活动内容融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3.提高学生设计与实施幼儿园领域活动的实效性
在领域活动模拟教学过程中,扮演“幼儿”的配课学生往往非常配合“教师”教学活动,能“一看就懂”“一练就会”,所以“教师”往往错误地认为自己开展的活动效果良好,在后续的方案设计和领域活动实施中总是倾向于“简化”和“压缩”幼儿的学习过程。这也反映出了学生在设计和实施领域活动时,未能以幼儿为中心,未能做到“以学定教”。应从“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两个方面着手来改善这一情况。在“教师的教”方面:一是依据适用班幼儿年龄特点,选用幼儿易于理解的语言内容;二是控制好自己的语速,新的内容或对于幼儿来说有难度的内容,讲解语速要适当放缓,或通过重复讲解次数,以帮助幼儿理解;三是动作技能教学中要进行镜面示范,注意边示范边讲解要领,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教师示范与幼儿模仿相结合;四是注意环节紧凑、过程完整,并依据幼儿反馈调整教学。在“幼儿的学”方面:一是要求配课学生尽量依据幼儿年龄阶段特点进行配课;二是对配课学生进行考核,杜绝恶意扰乱课堂行为的出现,也要避免以大学同学身份配课情况的发生。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方法恰当,事半功倍。幼儿园领域活动指导类课程应依据课程教学内容、任务和学生学习特点选用恰当教学方法,并进行不断改进。首先,选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练就相关能力。教学过程的间接性规律告诉我们,间接经验的学习要以直接经验的学习为基础。活动指导类课程中理论部分的学习就属于间接经验的学习。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更适合选用案例分析法、演示法、对比分析法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陶行知先生说:“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4]所以,活动指导类课程中技能部分的教学更适合选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例如,示范讲解法、模拟教学法、模拟课堂等等。其次,线下线上教学有机融合,提高教学效率。最后,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和独立学习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自学
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5]所以,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有学生自学的“课程资源”,还要对这些学习资源进行序化,并对学生自学提供学习建议和指导。
首先,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学生自学幼儿园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相关知识,除了阅读教材和课堂听课等传统方式外,也可以上网查阅。然而,网上的信息真假难分、良莠不齐。所以,教师应依据学生需求建立课程资源库,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测试使用。课程资源库的内容可以是学生成功的教案或模拟教学视频,供同届同学或学弟学妹观摩学习,也可以是前后对比进步较大同学的教案和模拟教学视频,以鼓励基础薄弱同学的大胆尝试与进取,还可以是教学视频与案例相关的小测验,以促使学生观有所感、阅有所悟。
其次,课程资源的序化和学习指导。依据学科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和学生学习特点,对课程资源进行序化,促使学生自学过程有序可循,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同时,教师要对课程资源及其学习方法进行具体说明,促使课程资源变得易懂易学易操作练习。
总之,要不断深化学前教育专业活动类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活动指导类课程成为有效培养学生设计与实施幼儿园领域活动能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阵地。